追獵者坦克殲擊車作為二戰最有名的裝甲武器之一,被公認為二戰德國的救命稻草,誠然它易於生產、結構簡單耐用、打擊能力夠用的特點,確實是當時德軍最佳的選擇,但是同樣應該看到,追獵者本身的設計也有不少的缺點。
追獵者的問世
追獵者的出現頗有一些無奈,設計它的直接原因就是1943年德國兵工廠遭到大規模轟炸,三號突擊炮的生產被終止,德軍一方面生產四號突擊炮緩解前線的壓力,另一方面考慮設計一種輕型坦克殲擊車,用來彌補三號突擊炮的空缺。
按照設想這種坦克殲擊車要儘量不佔用德國國內的寶貴資源,安裝長身管的75毫米炮,放棄重甲防護,以高機動性來提高生存力。最後進入設計師眼中的備選底盤是已經不適合前線作戰的38t輕型坦克。
38t就是捷克被吞併後,德國人適當修改過後的LT-38輕型坦克,在二戰早期是德軍裝甲師的主力之一,許多都參與了巴巴羅薩行動。不過這款坦克長4.61米,寬2.14米,重僅9.5噸,是個不折不扣的小不點。
因為前線緊迫,整個項目進展得異常迅速,1943年年底提出概念,次年一月元首就肯定了這個設計,要求儘快生產這種38式輕型坦克殲擊車(最初的稱號就是這個),並且希望能夠達到1000輛的月產量。
追獵者的缺陷
38式輕型坦克殲擊車被命名為追獵者,它幾項主要的問題都跟它過於狹窄的底盤有關。
為了滿足打擊需要,追獵者選擇了四號等裝甲坦克使用的Pak39型48倍徑75毫米炮,這門火炮的打擊能力在二戰後期屬於及格的水平,對付當時數量眾多的M4、T-34中型坦克殺傷力足夠,但是應付重型坦克就顯得吃力了。
這門火炮安裝在寬敞的三號突擊炮或者四號坦克上比較容易,但是安裝在狹窄的38t坦克底盤上就十分侷促了,為了給左前方的駕駛員騰出位置,火炮只好靠右布置。這種結構導致火炮向右只有11°轉角,向左只有可憐的5°轉動角。
坦克小組作為一個協同作戰的單位,這要求車組成員有密切的配合和熟練的操作,這樣才能彌補火炮射界不足的缺點。對於二戰後期的德國來說這個要求有點苛刻,好在追獵者大部分都是防守作戰,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
火炮通過非中軸線布置,算是解決了基本的火力需求,但是隨之而來的就是重心不穩,靠右布置的火炮給追獵者右前方的負重輪增加了約800千克的重量,對於一款自身重量都只有十幾噸的裝甲武器來說,850千克的重量並不輕,在越野行軍時不利。
而且增加的重量導致右前方的負重輪承受更大的力,承力機構磨損更嚴重,設計師不得不加強了此處的結構。
另一個問題就是車內空間狹窄。本就不大的車內空間,除去發動機艙、火炮、彈藥架、傳動變速結構之外,留給人員的空間已經小到不能再小,作戰時4名車組成員在內擁擠不堪,不利於成員水平的發揮。
在設計上還有一個缺陷就是沒有車長觀察塔,車長要麼露出半截身子觀察,要麼躲進車內,對於了解戰場態勢不利。設計上他能通過機械遙控的機槍塔觀察外面,但始終不如專門的車長塔方便。
除了這些固有的缺陷,在當時的情況下還有不少因為工業生產跟不上帶來的缺陷。在炮彈上穿甲能力最強的當然是鎢芯穿甲彈,但是這種彈藥簡直就是稀缺,車組要想分到一兩發跟中彩票大獎一樣不容易,間接降低了追獵者的打擊能力。另外原本早就計劃的機械式遙控自衛機槍,早期也沒能及時安裝到位,導致一些追獵者被步兵近身戰給幹掉了。
追獵者的服役
儘管追獵者有著不少的毛病,但是這些問題都在可承受範圍內,它仍然是德軍應對裝甲洪流最好的裝備之一。
初期的生產還比較順利,雖然元首期望的月產1000輛沒有實現,但是軍事部門制定的月產50或者100這樣的數量還是基本能夠滿足。隨著盟軍轟炸的持續,追獵者的火炮、座圈等供應出現短缺,生產已經跟不上最低的要求。
德軍高層一開始並不想把追獵者編成如坦克殲擊營一般的獨立作戰單位,而是和三號突擊炮一樣配屬在師級單位服役,預計每個師10~14輛。後來迫於專門的反坦克營短缺,德軍還是成立了731和743兩個獨立營,每個營配置約48輛,包括指揮型。後來又有3個營因為缺少裝備,將追獵者當成主力裝備使用,它們是741營、561營和744營。
服役後的追獵者被分派到德軍的東西兩個戰線,用來遲滯盟軍的進攻作戰。在防禦作戰中追獵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取得了不錯的戰損比,然而對整個戰局已經起不到決定性作用了。
德軍還生產了一些噴火型,和安裝150毫米步兵炮的型號。二戰後捷克繼續生產追獵者,並出售給瑞士使用,目前世界上現存的追獵者全都是瑞士遺存的,而非二戰期間的產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