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魯迅的眼光看世界,讀懂《二十四孝圖》的故事,學習魯迅的方法

2021-01-18 劉老師談特殊教育

魯迅和《二十四孝圖》的故事

魯迅先生喜歡看有圖畫的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畫圖本子,是一位長輩的贈品:《二十四孝圖》。這雖然不過薄薄的一本書,但是下圖上說,鬼少人多,又為我一人所獨有,使我高興極了。那裡面的故事,似乎是誰都知道的;便是不識字的人,例如阿長,也只要一看圖畫便能夠滔滔地講出來。

但是,魯迅請人講完了二十四個故事之後,就再也高興不起來了,全是掃興。因為書中講到的「孝」有如此之難,打破了魯迅想做孝子的夢想,他完全絕望了。

魯迅先生認同的幾個故事:

1、子路負米:

子路是周朝春秋時期魯國人,非常孝敬父母。他從小家境貧寒,非常節儉。經常吃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子路覺得自己吃野菜沒關係,但怕父母營養不夠,身體不好,很是擔心。家裡沒有米,為了讓父母吃到米,他必須要走到百裡之外才能買到米,再背著米趕回家裡,奉養雙親。一年四季經常如此,不論寒風烈日,都不辭辛勞地跑到百裡之外買米,再背回家。如此的艱辛,持之以恆,實在是不容易。後來他的父母去世不在了,他是多麼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過好生活,想再負米百裡之外奉養雙親,都永遠不可能了。

2、黃香扇枕

黃香,江夏安陸人,九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他自小懂事,幫父親幹活兒時很勤勞,讀書時很刻苦,對父親也很孝順。當夏季炎熱的時候,他拿扇子給父親扇涼,晚上為父親把床上的枕頭、蓆子也扇涼,驅趕蚊蟲;冬季寒冷時,他替父親把被窩暖熱。

3、陸績懷橘

陸績,是三國時期吳國人。六歲時,在九江拜見袁術。袁術讓人招待他吃橘子。陸績在懷裡藏了三個橘子。臨走時,陸績彎腰告辭袁術,橘子掉落在地上。袁術笑著說:「陸績,你來別人家做客,懷裡怎麼還藏著橘子?」陸績跪在地上,回答道:「橘子很甜,我留給母親吃。」袁術說:「陸績這麼小就知道孝敬,長大後一定成才。」

使魯迅感到孝順難、絕望的幾個故事是什麼呢?

1、哭竹生筍

講述了三國時孝子孟宗的孝敬母親的行為。孟宗的母親生病想吃鮮嫩的竹筍,寒冷的冬天沒有鮮嫩的竹筍,怎麼辦呢?小孟宗就雙手扶著竹子哭泣。他的哭聲打動了身邊的竹子,於是地上就瞬間長出了許多鮮嫩的竹筍。

2、臥冰求鯉

晉朝的王祥,父母生病,他忙著照顧父母,連衣帶都來不及解。一年冬天,繼母朱氏生病想吃鯉魚,但因天氣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臥於冰上,忽然間冰化開,從裂縫處躍出兩條鯉魚,王祥高興極了,拿著魚兒回去孝敬繼母。繼母又想吃烤黃雀,但是黃雀很難抓,在王祥憂慮之時,忽然有數十隻黃雀飛進他捕鳥的網中,他開心極了,立即又捉來供養繼母。他的舉動,在十裡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讚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

最讓魯迅反感討厭的兩個故事:

1、老萊娛親

春秋時,楚國有位老萊子。老萊子非常孝順父母。老萊子怕父母擔憂,想著法子讓父母高興。於是,專門做了一套五彩斑斕的衣服,走路時裝著跳舞的樣子,父母看了樂呵呵的。一天,他不小心跌了一跤,害怕父母傷心,故意裝著嬰兒啼哭的聲音,並在地上打滾,來讓父母看了開心。

2、郭巨埋兒

郭巨,晉代人,對母非常孝敬。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親非常疼愛孫子,自己捨不得吃飯,把食物留給孫子吃。郭巨覺得養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面寫:"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從此,郭巨不僅過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順的美名傳遍天下。

魯迅小時候非常聽話,是個乖巧的孩子,對於父母,極願意孝順。年幼無知,只想著孝順就是聽大人的話話,順從長輩,以及長大之後,給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做飯,供養老人。自從讀了《二十四孝圖》的這本教科書以後,才知道並不然,而且還要難到幾十幾百倍。

我們讀魯迅的故事,教育今天的孩子,要學會尊敬長輩。現代社會家庭教育越來越成為一個令人堪憂的課題,最近,河北石家莊的一個學生因不認真上網課,父母訓斥了幾句,結果跳樓自殺了。還有更可怕的事情,廈門湖裡區,一名中學生在家,因作業與父母發生爭執,孩子最終持刀砍向父母,母親當場身亡,父親受傷。更有的父母溺愛孩子,培養出媽寶男,父母包辦孩子的一切,大家知道的最近網上很火的孫楊事件。孫楊的媽媽就是為孩子包辦一切,最後的結果也令人惋惜。春節上演的電影《囧媽》也告訴我們,教育孩子不能溺愛包辦。

所以當下我們倡導教育孩子讀點兒魯迅的故事,《二十四孝圖》當中的故事選擇性地講給孩子聽聽,讓孩子明白一些道理,學會尊重人,尊重長輩,守點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讀書吧!讀點魯迅,知道、了解點兒魯迅的故事!

(本文由劉老師談特殊教育原創,歡迎關注、評論,帶你一起漲知識)

相關焦點

  • 成年人的脆弱,從突然讀懂魯迅開始
    在最本真的學生時代初讀魯迅,讀的是曲折故事。長大後重讀魯迅,讀的是人間百態。在體味過複雜的真實人生後,才能感受到幼時無法觸達的種種況味。曾幾何時,我們讀《故鄉》,對長大後的中年閏土大概是看不起的。待少年成了大叔,你像所有的普通人一樣背上生活的重擔,一天比一天沉默時,再回首,原來自己終於成了閏土。成年人的艱難,從突然讀懂魯迅開始。
  • 名著導讀之《朝花夕拾》,看魯迅回憶中的故事~
    在《朝花夕拾》的12篇文章中包括《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範愛農》 等散文。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後記》3. 作者在《朝花夕拾》中全用第 一人稱敘事。
  • 被魯迅先生斥為「肉麻當作有趣」的《二十四孝》故事,是什麼內容
    在古代典籍中,關於孝子的故事也很多,比如「子路負米」、「黃香扇枕」、「陸績懷橘」等,這些都是值得為人子女者學習的。魯迅在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裡,有一篇《二十四孝圖》,作者曾這樣寫道: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於發生反感的,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件事。正如將「肉麻當作有趣」一般,以不情為倫紀,誣衊古人,教壞了後人。
  • 紀念《狂人日記》百年,《魯迅影集》讀懂魯迅
    一個瞬間的背後,往往是一段豐富的故事。而通過諸多個瞬間,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更豐富、更立體的魯迅。影集中的照片有少部分來自魯迅自己的保存,有些是從報刊上翻拍的,還有其他各地魯迅博物館經過幾十年的搜集匯總,還有幾幅來自魯迅的家屬。在這本書被編訂成冊之前,魯迅博物館曾為這些照片辦過展覽,展出時給每一張照片附上文字解說。
  • 魯迅與蒙克——以遠近法與魯迅視覺為中心 劉世鍾[韓]
    魯迅的《狂人日記》形象在讀者的認知裡之所以形成強烈的視覺性,可說是由作家魯迅「視覺化」的視覺中而出。魯迅不僅曾經歷視覺學習經驗極其豐富的幼年時期,更曾經創作過許多畫作。諸如此類的繪畫素養讓他不僅在看待世界的方法上,甚至在認知世界、表現世界的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在他自身通過語言表達的文學創作中,這些視覺的習慣與方法自然極深地起到作用並給予影響。
  • 《二十四孝》VS《弟子規》,魯迅也「害怕」了,做孝子太不易!
    小時候,耳朵邊經常除了被灌輸「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外,還有最著名的「二十四孝」故事。這在中國娃娃的心裡,是常聽到的。今天,我們就聊聊,魯迅先生眼中的《二十四孝》。《朝花夕拾》中,魯迅回憶,自己最早收到的畫圖本子,是一位長輩送給他的《二十四孝圖》。那本書很薄,只簡單地記錄著24個故事。在中國人眼裡,那裡面的故事,每個孩子都應該知道。
  • 魯迅的故事
    許廣平和魯迅的兒子叫周海嬰,出生於1929年,魯迅48歲時,他得到了兒子。23歲時,他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學習無線電。
  • 魯迅為何反對二十四孝裡的故事?這些故事是孝順還是變態?
    中國傳統文化冗雜繁複,幾千年流傳下來的都是古人的智慧結晶,但是其中除了正確的值得傳送讚揚的大多數,也還有一些根本不值得學習的糟粕,在大力宣傳精華的時候,也要學會甄別其中的錯誤。二十四孝作為自明清時代起就成為了宣揚孝道的基本讀物,但我們從現代的眼光去看這本書的時候,還是有許多根本不能接受的故事,這些都不值得我們去學習誦讀。
  • 二十四孝圖堪稱國之重寶,24個孝子的故事是文化精髓,感恩節必讀
    《二十四孝圖》是現代著名作家魯迅所寫,出自魯迅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繫家庭關係的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後來的印本都配上圖畫,通稱《二十四孝圖》,成為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
  • 對話|上海魯迅紀念館館長:在魯迅研究中,用文物「說話」
    上海魯迅紀念館館長鄭亞近日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表示,「2021年是魯迅誕辰140周年和逝世85周年,我們計劃在明年秋季對館藏的一批重要的魯迅手稿進行集中展示,這是以往所沒有的。今後將更多地發揮館藏文物的作用,供大家學習、傳播。魯迅的研究不僅要側重魯迅生平、思想和著作,還應更多地向博物館、紀念館的專業職能上轉換,用文物『說話』。」
  • 魯迅牙事考
    從舊資料看,那時的遊醫比較多,牙醫手上搖著鈴鐺,身披褡褳,褡褳裡插滿了拔下的牙齒。清末至民國初年,西方的醫牙術已傳入中國,於是有了補牙、鑲牙的技術。有一本1928年上海新華藥行書籍部出版的《牙醫大全》,從牙的解剖、牙的組織構成、牙的生成到老化,以及各種牙病成因、補牙、植牙的方法都有詳細的論述。可見其時治療牙病的方法已經相當完善。
  • 魯迅收藏過的浮世繪的故事
    原標題:魯迅收藏過的那些浮世繪的故事   幸運的是,新中國成立後,魯迅的藏品幾乎全部被國家的博物館、紀念館保存下來,其中就包括他的浮世繪收藏。北京魯迅博物館保存著魯迅所收藏的第一書房版的《浮世繪版畫名作集》並於近日結集出版。圍繞這些浮世繪,還有許多有趣的故事。
  • 魯迅和嶽飛被移除了課本,是因為什麼?專家是怎麼解釋的
    所以我們應該一直牢記嶽飛,並且將他的故事講述給我們的年輕一代聽,以便我們的年輕一代能以嶽飛為榜樣,心懷愛國之情。但是專家說,宋朝時期的金國和南宋,現在都是我們國家的一部分,他們之間的戰爭屬於內戰,所以嶽飛不能稱之為民族英雄。
  • 魯迅筆下彷徨的孤獨者 妥協 苟活 然後死去|再讀魯迅《彷徨》
    記得最早讀魯迅的《彷徨》還是在初二,當時買了一本印刷極其劣質的盜版書《魯迅選集》,是《彷徨》《吶喊》《故事新編》的合集。那是2006年,我一個月生活費是100元,買這本書花了5元。之後,大概有一個多月的時間,我一直在翻看這本書。
  • 魯迅在《朝花夕拾》裡,挖苦所謂的美德「二十四孝」
    殊不知文壇巨子魯迅,早就對此鄙夷不屑。在其散文集《朝花夕拾》裡,對「二十四孝」極盡挖苦之能事。魯迅尤其反感的,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件事。書中寫道:「我至今還記得,一個躺在父母跟前的老頭子,一個抱在母親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樣地使我發生不同的感想呵。他們一手都拿著「搖咕咚」。這玩意兒確是可愛的,北京稱為小鼓。。。然而這東西是不該拿在老萊子手裡的,他應該扶一枝拐杖。
  • 夜讀|在魯迅與木心之間
    後來木心作品在他的努力下有了大陸的版本,看後很覺得老道、精緻,才知道陳丹青喜歡這位老人的原因。他的辭章裡不僅有魯迅的影子,木心的修辭之念也偶有閃動。這是他背後的資源,他的行文何以那麼有底氣,我似乎也明白了一二。在魯迅與木心之間,有著文學史與美術史敏感的神經,一旦觸碰,便會激活許多隱秘的話題。陳丹青喜歡這兩人,可能是感到了歷史之影的纏繞。
  • 夜讀《魯迅論文藝》記:當代時空中的魯迅,顯得那樣孤獨
    (一)魯迅的語錄多多,十六卷本十八卷本,從哪一本都能抽出若干精彩段落。語錄的好處是一眼即明,精闢簡約,一語中的,萬法歸一。但語錄也有遮蔽,語錄是從那文章中剝離出來的,它還保留著剝離者與選錄者的眼光。年輕時讀書,用鋼筆在書中間畫下的話都記不住了,從書裡畫過來,又交還給書裡。
  • 當陳凱歌搬起魯迅砸自己的腳
    老師從眼鏡圈外斜射出眼光來,看著我,說。「我告訴你一件事——「一家人家生了一個男孩,合家高興透頂了。滿月的時候,抱出來給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點好兆頭。「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發財的。』他於是得到一番感謝。「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做官的。』他於是收回幾句恭維。「一個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他於是得到一頓大家合力的痛打。「說要死的必然,說富貴的許謊。
  • 專家呼籲:少不讀魯迅,教材中魯迅作品大撤退,滑稽理由讓人心痛
    為了證明作品不適合給學生們看,韓石山還專門摘錄作品的原文分析:「哪裡的話?!」她嚴肅地說,「我們就沒有用麼?我們也要被擄去。城外有兵來攻的時候,長毛就叫我們脫下褲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牆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來;再要放,就炸了!」對於這段文字,他的評論是:「這樣汙穢的文字,你讓教員在課堂上當著那些少男少女怎麼講?
  • 魯迅先生憎惡和尚喜歡道士?魯迅:我沒這麼說
    在這裡面,魯迅把和尚、尼姑、回教徒、基督教徒等外來的都說遍了,而道士是我們本土的。魯迅先生這樣進行對比,絕不是說為了讚美道士,而是為了說明當時中國的國民性:對於外來的,如果稍微有毛病,就會全盤否定,對於本國的,哪怕再糟糕,也會包容。實際上,要理解這句話,要從當時的社會大環境和魯迅先生自身的經歷思想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