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和《二十四孝圖》的故事
魯迅先生喜歡看有圖畫的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畫圖本子,是一位長輩的贈品:《二十四孝圖》。這雖然不過薄薄的一本書,但是下圖上說,鬼少人多,又為我一人所獨有,使我高興極了。那裡面的故事,似乎是誰都知道的;便是不識字的人,例如阿長,也只要一看圖畫便能夠滔滔地講出來。
但是,魯迅請人講完了二十四個故事之後,就再也高興不起來了,全是掃興。因為書中講到的「孝」有如此之難,打破了魯迅想做孝子的夢想,他完全絕望了。
魯迅先生認同的幾個故事:
1、子路負米:
子路是周朝春秋時期魯國人,非常孝敬父母。他從小家境貧寒,非常節儉。經常吃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子路覺得自己吃野菜沒關係,但怕父母營養不夠,身體不好,很是擔心。家裡沒有米,為了讓父母吃到米,他必須要走到百裡之外才能買到米,再背著米趕回家裡,奉養雙親。一年四季經常如此,不論寒風烈日,都不辭辛勞地跑到百裡之外買米,再背回家。如此的艱辛,持之以恆,實在是不容易。後來他的父母去世不在了,他是多麼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過好生活,想再負米百裡之外奉養雙親,都永遠不可能了。
2、黃香扇枕
黃香,江夏安陸人,九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他自小懂事,幫父親幹活兒時很勤勞,讀書時很刻苦,對父親也很孝順。當夏季炎熱的時候,他拿扇子給父親扇涼,晚上為父親把床上的枕頭、蓆子也扇涼,驅趕蚊蟲;冬季寒冷時,他替父親把被窩暖熱。
3、陸績懷橘
陸績,是三國時期吳國人。六歲時,在九江拜見袁術。袁術讓人招待他吃橘子。陸績在懷裡藏了三個橘子。臨走時,陸績彎腰告辭袁術,橘子掉落在地上。袁術笑著說:「陸績,你來別人家做客,懷裡怎麼還藏著橘子?」陸績跪在地上,回答道:「橘子很甜,我留給母親吃。」袁術說:「陸績這麼小就知道孝敬,長大後一定成才。」
使魯迅感到孝順難、絕望的幾個故事是什麼呢?
1、哭竹生筍
講述了三國時孝子孟宗的孝敬母親的行為。孟宗的母親生病想吃鮮嫩的竹筍,寒冷的冬天沒有鮮嫩的竹筍,怎麼辦呢?小孟宗就雙手扶著竹子哭泣。他的哭聲打動了身邊的竹子,於是地上就瞬間長出了許多鮮嫩的竹筍。
2、臥冰求鯉
晉朝的王祥,父母生病,他忙著照顧父母,連衣帶都來不及解。一年冬天,繼母朱氏生病想吃鯉魚,但因天氣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臥於冰上,忽然間冰化開,從裂縫處躍出兩條鯉魚,王祥高興極了,拿著魚兒回去孝敬繼母。繼母又想吃烤黃雀,但是黃雀很難抓,在王祥憂慮之時,忽然有數十隻黃雀飛進他捕鳥的網中,他開心極了,立即又捉來供養繼母。他的舉動,在十裡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讚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
最讓魯迅反感討厭的兩個故事:
1、老萊娛親
春秋時,楚國有位老萊子。老萊子非常孝順父母。老萊子怕父母擔憂,想著法子讓父母高興。於是,專門做了一套五彩斑斕的衣服,走路時裝著跳舞的樣子,父母看了樂呵呵的。一天,他不小心跌了一跤,害怕父母傷心,故意裝著嬰兒啼哭的聲音,並在地上打滾,來讓父母看了開心。
2、郭巨埋兒
郭巨,晉代人,對母非常孝敬。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親非常疼愛孫子,自己捨不得吃飯,把食物留給孫子吃。郭巨覺得養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面寫:"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從此,郭巨不僅過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順的美名傳遍天下。
魯迅小時候非常聽話,是個乖巧的孩子,對於父母,極願意孝順。年幼無知,只想著孝順就是聽大人的話話,順從長輩,以及長大之後,給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做飯,供養老人。自從讀了《二十四孝圖》的這本教科書以後,才知道並不然,而且還要難到幾十幾百倍。
我們讀魯迅的故事,教育今天的孩子,要學會尊敬長輩。現代社會家庭教育越來越成為一個令人堪憂的課題,最近,河北石家莊的一個學生因不認真上網課,父母訓斥了幾句,結果跳樓自殺了。還有更可怕的事情,廈門湖裡區,一名中學生在家,因作業與父母發生爭執,孩子最終持刀砍向父母,母親當場身亡,父親受傷。更有的父母溺愛孩子,培養出媽寶男,父母包辦孩子的一切,大家知道的最近網上很火的孫楊事件。孫楊的媽媽就是為孩子包辦一切,最後的結果也令人惋惜。春節上演的電影《囧媽》也告訴我們,教育孩子不能溺愛包辦。
所以當下我們倡導教育孩子讀點兒魯迅的故事,《二十四孝圖》當中的故事選擇性地講給孩子聽聽,讓孩子明白一些道理,學會尊重人,尊重長輩,守點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讀書吧!讀點魯迅,知道、了解點兒魯迅的故事!
(本文由劉老師談特殊教育原創,歡迎關注、評論,帶你一起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