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美國人都在聽,播客為什麼火

2021-01-11 創業邦

編者按:本文轉自矽兔賽跑,作者矽兔君,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2017年尼爾森報告顯示,美國有50%的家庭是播客用戶。

2018年6月蘋果在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上表示播客(podcast)已超55萬,已發布超過1850萬期播客節目,覆蓋上百種語言。

2019年Edison Research發布的報告Infinite Dial 19指出,美國人口中超7成對「播客(podcasting)」這個詞不感到陌生。

2019年,播客月用戶人數已超過美國人口的三分之一。而六年前的2013年,這個比例是剛超過10%。

今天就和矽兔君一起來看看播客是如何在短短幾年內「入侵」美國大眾媒體的。

科技改變播客的命運

播客(Podcast)這個詞誕生於2004年,來自BBC記者Ben Hammersley。由iPod和broadcast兩個詞糅合而成,2005年被《新牛津美語大辭典》選為年度單詞。

那時的iPod只能聽歌,那時的人怎麼才能聽到播客呢?首先需要把播客節目用電腦從網上下載下來,或許還需要轉成iPod適用的格式,再將節目文件從電腦上用連接線傳輸到iPod的上。

可想而知,會聽的人不多,會長期聽的人更是少見。

2010年開始,具有移動網際網路功能的智慧型手機開始廣泛普及。 2009年,只有10%的美國人擁有智慧型手機。今年,這一數字已躍升至71%。這使得無論在哪裡,都能收聽到播客節目。

在2013年至2014年短短一年時間裡,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及可攜式音頻播放器的播客聽眾比例從34%躍升至51%。

新的播客平臺,如Stitcher,Overcast和Castro,以及Apple默認裝載的Podcasts,使得下載和播放播客的過程變得更加容易。

而真正推動播客在全美廣泛傳播的技術是車載藍牙。

美國是個「車輪上的國家」。根據2016年美國交通安全協會的調查數據,「美國人每年平均有300個小時是在私家車上度過的。」

車載音頻在美國市場巨大。在汽車上收聽廣播電臺的人數比例佔到44%。每周都有超過5000萬的美國人收聽新聞訪談類電臺。像美國國家公共電臺NPR的早間新聞Morning Edition幾十年來每天都能吸引數百萬聽眾。

2007年,美國最大的兩家衛星廣播電臺公司Sirius和XM合併成為Sirius XM,合併案估值達到33億美元。而Sirius XM的最大一項業務就是確保更多的汽車生產商在汽車出場時預裝了Sirius XM的車載廣播。2017年,Sirius XM用戶達到3200萬。

近年來,汽車製造商更加重視將音頻從智慧型手機傳輸到車載立體聲系統的技術。汽車製造商增加了aux音頻輸入,然後是USB埠輸入,最後是藍牙支持。在車上用手機播放播客節目變得很容易。

同時,谷歌和蘋果等科技巨頭正在大力投資開發「聯網汽車」平臺,使智慧型手機能夠完全裝載進汽車內置的控制臺界面。現在,在汽車中聽播客就像收聽AM或FM廣播一樣簡單方便。

內容為王:高質量,專業化

根據Pew Research的一項研究,「最受歡迎的YouTube視頻時長的中位數為2分1秒,而收視率最高的電視新聞報導中位數更短:41秒。「

這種時長是沒辦法對複雜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的,而且為了搏眼球的標題黨充斥著各種媒體。播客也許是打破了這種做法。

NPR的節目《On the Media》是個關注度很高的新聞播客,總是就一些問題進行深入甚至有些冗長的討論,總是找到各種立場各種背景的嘉賓發表見解進行討論。

很大一部分覺得新聞報導淺薄的人,會更傾向於深入研究話題的播客節目。而且播客也成為可以在細分縱深領域有所作為的媒體途徑。

說到播客真正走進美國大眾視野,就不得不提2014年的一檔現象級播客節目《Serial》。

這是一部由This American Life製作的罪案類深度報導,第一季12集講述1999年美國馬裡蘭州巴爾的摩市一宗女高中生謀殺案,以其曲折離奇的情節贏得大量粉絲,推出首月即獲得500萬下載量。節目播出一年後,《Serial》第一季下載量累計達到8000萬。

2015年,《Serial》獲得「廣播界的普利茲新聞獎」皮博迪獎(Peabody Awards)。並且使得這一案件在15年後獲得主流媒體廣泛關注,案件審理持續有新的進展。同年《時代》雜誌將《Serial》的製作人及主持人Sarah Koenig評選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100人」。

2019年,HBO發布基於這一案件的紀錄片《謎案追蹤:阿德南事件》。《Serial》分別在2016年和2018年發布了第二、三季。This American Life每年都在全美最受歡迎十大播客榜單中。

許多早期的播客都是業餘愛好者;其他的只是由NPR、BBC這些媒體製作節目的點播版本。但是近年來,一群專業的播客人帶來了很多高質量的節目。

曾就職於ABC和紐約時報的《Serial》製作人Sarah Koenig是其中最著名的例子。

This American Life的前員工Alex Blumberg創立了NPR的播客欄目Planet Money,他與另一位前NPR製作人Matt Lieber創建Gimlet Media。

很多明星播客節目的製作人和主持人都在單口喜劇、電視、商業電臺等領域已很有名氣。

美國的一些廣播媒體也在積極布局播客市場。Public Radio International和American Public Media最近分別推出了播客網絡節目,SoundWorks和Infinite Guest。

播客能賺錢嗎?

調查顯示,80%的人會完整或者大部分聽完播客節目,並且每周平均至少會聽7種不同的節目。

27%的美國播客用戶都有大學以上的學歷,美國人口中這個比例是19%。

45%的播客月用戶家庭年收入超過7萬5千美元,美國人口中這個比例是35%。

調查機構將播客使用人群概括為:忠誠度高、相對富足、受教育程度相對高。

而播客能吸引到大批專業人才湧入的一個原因就是播客能賺錢。

與電視和廣播不同,聽播客本身就是用戶主觀選擇節目的過程。而且許多播客主持人,會用自己的方式讀廣告甚至是自己寫廣告。比起報紙雜誌以及電視網絡上的新聞,播客上的新聞有時候顯得跟用戶更加親密。

播客廣告是有利可圖的。播客廣告的每千次展示收入(CPM,標準行業指標)介於20至45美元之間。相比之下,電視廣告CPM約為5至20美元,廣播在1至18美元之間,網絡在1至20美元之間。

這些數字也吸引了一大波播客「淘金熱」。

播客這個蛋糕,誰都想分一塊

今年2月初,播客界迎來大新聞,Spotify宣布以2.3億美元收購成立不到5年的播客平臺Gimlet Media,同時收購了另一家幫助更多播客做節目的平臺Anchor,Gimlet和Anchor分別是播客行業最大的內容生產和分發平臺。

這是播客行業迄今為止最大一筆收購案。Spotify此舉意在展示其在播客行業做大做強的決心,同時也是在向擁有播客最大平臺的蘋果示威——播客這蛋糕我也要分一塊。

很多人也許會問,在播客始祖蘋果存在的同時,怎麼還能有做大做強的平臺?

可以說這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蘋果沒那麼重視Podcast這個東西。後來出現的許多播客平臺都是因為播客主控訴蘋果平臺「不友好」。

播客聽眾的數據測量及跟蹤等等播客主需要用來改進內容的數據,蘋果作為平臺來說是很不友好的,Gimlet和Anchor等等平臺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生的。

隨著語音助手在美國市場的爆發,播客平臺也迎來新玩法。

2018年,基於語音助手開發的軟體Scout.fm獲得Bloomberg Beta領投的140萬種子投資。

Scout.fm想要改變人們收聽播客的方式。與其讓用戶在50萬播客節目中尋找自己想要聽的內容,Scout.fm會通過幾個問題以找出用戶喜歡的內容,然後創建一個量身定製的播客電臺。這項服務主要用於像亞馬遜的Alexa等語音助手,但也可用於iOS和Android。

今年3月,誓當「播客界Netflix」的Luminary獲得100萬美元融資。每月8美元,無廣告收聽40多檔高質量播客節目。其中節目製作人包括美國著名脫口秀主持人Malcolm Gladwell,演員Lena Dunham,音樂劇演員Patti LuPone等等。

中國播客:用戶習慣帶來的困境

相比於美國,播客在中國的發展貌似更加坎坷一些。

因為Podcast推廣服務需要收費,而且是國外伺服器,中國播客主操作有一定的困難。從2014年開始,喜馬拉雅、荔枝FM、考拉FM等著名播客平臺相繼上線。

而能否賺錢是平臺是否能生存下去的條件之一。流量怎麼變現是所有平臺共同的問題,廣告只是一方面。

在知識付費及大眾版權意識還在培養中,而沒有美國人群收聽電臺的習慣養成及車載音頻大量使用的加持,音頻平臺在國內的發展速度也在慢慢放緩。

2018年,Reuters Institute發布的Digital News Report中指出,在來自全球22個國家的受訪者中,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在過去一個月中都聽過播客節目。Business Insider Intelligence預測2023年全美播客用戶將超1億。

隨著科技和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播客還處於快速發展階段,更多的商業模式還在探索之中。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播客將真正迎來「全盛時期」。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

editor@cyzone.cn。

相關焦點

  • 【發現】國外很火的播客什麼鬼?推薦一個免番牆的播客APP
    雖然這部美劇很無聊,但「播客」這東西引起了我強烈的興趣:播客是什麼?它在美國很火嗎?播客的盈利模式是什麼?播客會是國內的下一個趨勢和機會嗎?據最新統計,每4個美國人裡,就有一個人收聽播客。不過在前幾年,播客行業在西方其實還是很慘澹的,直到2014年,一檔叫《Serial》的罪案調查類播客節目大火,才帶動了整個行業的繁榮。
  • 中文播客,到底何時才能火起來?-虎嗅網
    喜歡的人死心塌地,不懂的人隔著牆壁。中文播客就像一片「薛丁格的藍海」,有人說它是火不了的小眾烏託邦,也有人說它是被低估的新流量窪地。播客到底是什麼?而在美國,諮詢機構Edison Research發布的報告《Infinite Dial 2020》顯示,75%的美國人對「播客」不陌生,播客的月度收聽人數也超過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
  • 熱聽播客冷知識
    比如,在搜尋引擎輸入「播客」二字,得出的介紹就像是機器人複述的催眠曲:播客是iPod+broadcasting,是數字廣播技術的一種。出現初期藉助一個叫「iPodder」的軟體與一些便攜播放器相結合而實現……作為一個早起聽播客、做飯聽播客,甚至會根據播客時長選擇交通工具的深度用戶來說,如此冷峻乏味的介紹未免太過絕情了。
  • 《忽左忽右》主播程衍樑:聽播客的人,讀書也一定不會少
    一直到現在,很多聽眾以為我們有一個節目組,會有一群人在做這個事情,其實沒有,直到今天很多選題還是很隨意,還是跟著我自己的興趣來的。最開始,我們只能從自己的朋友圈裡面抓人過來錄製。因為當時很多人可能不光不知道《忽左忽右》,就連什麼是播客也不知道。早期節目裡的嘉賓,像陸大鵬、沙青青、劉怡,和我都是很好的朋友,所以就直接來了,也非常感謝他們撐起了這個節目最早期的形態。
  • 誰在小程序裡面聽播客?
    我們每周都會給所有參與輕芒產品內測的創作者和用戶發送一則通訊,匯報一下我們在過去一周的進展,也一併發到這裡。
  • 小眾播客的大市場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在都市生活的人,難免會遇到一些難熬的深夜,除了「深夜食堂」,還能帶給你慰藉的就是播客了,聽幾個不相干的陌生人聊聊天,或許也能感受到一種別樣的溫情脈脈。說到底,國內早期做播客的人,大多都是為愛發電,沒有強大興趣的驅動,很難在沒有盈利的情況下堅持下去。以國內目前聽眾最多的播客《大內密談》為例,創辦於2013年,單集平均播放量超過350萬次,但直到2018年才拿到了ONES Ventures數百萬元級的天使投資。但堅持也迎來了希望。
  • 外來的播客怎麼念好中國經?
    音樂流媒體巨頭的大舉進軍,對應著美國頗有前景的播客生意。諮詢機構Edison Research發布的數據,75%的美國人對「播客(podcast)」不陌生,每月收聽播客的人數也超過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有將近1.04 億人。
  • 「耳朵經濟」崛起,送你一份投資人都在聽的播客清單
    據Westwood One發布的《2019年秋季播客聽眾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8月10日,約有22%的美國人一周至少會聽一小時播客,而其中8%的重度播客愛好者,他們一周收聽播客的時長在6小時以上。而在中國,雖然「播客」這個概念尚屬一個小眾領域,但隨著音頻領域的再次崛起,播客也日益成為了熱門的內容消費形式。
  • 播客淘是什麼?為什麼突然火了?
    播客淘是一家人人推廣5G,大眾參與直播,全民購物省錢的會員制電商購物平臺;在5G移動網際網路和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根據用戶的綜合情況,匹配相對應的會員權益以及享有專屬優惠,幫助用戶免費開通直播功能,享受未來直播電商所帶來的時代紅利,構建屬於用戶的私域流量池,幫助微小創業者輕資產、無門檻
  • 播客推薦 | 這幾個中文播客不要錯過
    今天來聊聊我愛聽的播客/podcast。首先說為什麼愛聽播客。在我看來,播客在放鬆和學習知識之間有一個很好的平衡。它不像讀書或者聽有聲書那樣需要時刻集中注意力,卻也能比較輕鬆地學到一些新的知識。尤其是優質的播客,從主播到嘉賓都對一些領域有深刻的見解,是一個在短時間內聽一個感興趣的話題拓寬自己的視野的好渠道。
  • 2019人人都是vlogger,2020人人都在錄播客
    將言之有物、自帶風格的討論持續記錄下來,以音頻形式通過網際網路傳播,這基本就是原教旨主義者對於「播客」概念的理解。但是錄的人挺多,堅持下去的人少,能將播客真正做成一個職業、一門生意的就很少。很多主播對於自己所做的內容是否有商業價值都不甚清楚。
  • 中文播客2020:新興文化升溫,QQ音樂打造「聽場景」的新宇宙
    然而,隨著各家播客產品的相繼亮相,一個新的問題出現了,雖然大家都高舉播客大旗,但顯然,就已有的播客APP們來說,其內容庫距離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播客還有那麼一點距離。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播客?01書單、影單之後,播客也加入年終盤點又到了年終總結的時候,有人復盤工作,有人復盤生活,還有人在社交媒體上曬出這一年裡的書單、影單。
  • 數字說|誰在聽播客?
    數字說|誰在聽播客?2020-11-19 16:57:07來源: 財新網作者:楊均瑤 董必奇責任編輯:耿銘鍾 更多從未接觸過播客的人開始收聽播客節目,關於播客是否能盈利、如何盈利的討論也不斷發酵,有人希望播客能永遠停留在「小而美」的小眾狀態中,也有人將播客視作「最後的流量窪地」 2020年11月19日 16:57  來源 財新網
  • Google推出適用於Android的播客應用
    Google今天推出了一款適用於Android的新版獨立播客應用程式。這款名為Google Podcasts的應用程式將使用Google的推薦算法,努力將人們與他們可能喜歡的節目聯繫起來,這些節目可以根據他們的聆聽習慣進行。雖然以前通過Google Play音樂和第三方應用在Android上提供播客,但Google表示,該公司期望播客將這種形式帶給全球數以億計的新聽眾。
  • 歪,有幾個臺灣播客需要你聽一下
    因此北京與臺北的兩家音樂電臺,都播放著同一個旋律的、由蕭亞軒演唱的臺歌Jingle。可以不誇張地說,一代大陸人對於廣播、音頻節目的理解,都被來自臺灣的創意與經驗潛移默化地影響著。2020年以來,內容行業整體艱難,但中文播客界的繁榮想必是同時超出了說的人和聽的人之預期。平臺、節目和各種商業化嘗試都越來越多。
  • 教育機構入局「播客」正當時?
    圖片來源@unsplash文|育論場,作者|陸思齊,編輯|陳某凡在流量爭奪愈加激烈的2020年,我們需要回頭來看一切可能之道,尤其在音頻這種特殊的知識傳播途徑當中,已經火透美國半邊天的播客(Podcast)正在日漸成為媒體內容創業的第三極。
  • 陳根:播客興起與黯淡,網際網路時代的播客之路
    隨著播客的快速發展,人們曾經一度認為這種媒介會接替博客成為下一世代的媒體主流,但事實上,直到今天,播客也從未被算作主流媒體。此外,相比美國播客在過去幾年的爆發,中文播客在商業化的道路上始終不溫不火。蘋果播客目錄匯總67萬個播客節目,其中有21萬個新播客節目於2018年推出。根據愛迪生研究(EdisonResearch)數據,2018年12歲以上美國人有64%熟悉播客,美國播客的12歲以上周聽眾用戶從2017年的15%上升到了17%,周收聽播客用戶達到4800萬人次。一些比較大的變化都發生在2019年之後。
  • 零點已過,生而為人,來聽播客
    「你聽播客嗎?」馮宇給身邊人安利播客節目時總是以這句話開頭,像是一個暗號,如果對面的人說「我聽」,那麼兩個人都會露出「你是對的人」的笑意,然後開始互相推薦喜歡的節目和主播。然而現實往往是,對面的人帶著一副困惑的表情「博客?
  • 超級乾貨|按級別推薦11款英文播客外加7款播客軟體還送你讓國外播客流暢播放的3個工具
    去哪裡聽,你有資源嗎?2. 有沒有高質量的播客推薦?這次我要介紹11個很有趣的英文播客(Podcast),程度從初、中、高級都有,其中幾個還有文字稿(一般都在官網),就算覺得自己聽力不好的人也不用擔心。
  • 年度總結 |用podcast收聽世界廣播:2017年美國人都在聽什麼?
    由於英文中的Podcast、Podcaster(播客錄製者)及Podcasting等詞語相關,所以在中文中被統稱為「播客」。Podcast最大的好處,是「隨身聽」。各位每天在交通途中、在健身房鍛練之時,甚至在炒菜洗碗之際,也許同時可以分出一點專注來聽節目。其實這些也是各傳統電臺爭奪聽眾的黃金」時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