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華人建立的國家,你猜到哪個了嗎?
沒錯,他就是新加坡,新加坡有75%的人是華人,但目前新加坡人不喜歡講中文,愛上英文,甚至自創「華語」。
新加坡2019年公布了一組數據,新加坡華人家庭說中文的比例從50%下降到30%,70%的華人不講中文而講英文。
新加坡人尤其是年輕一代,越來越不喜歡講中文了,而且不會講中文,反而從小接觸英文,成為英文的忠實者。
為什麼華人建立的國家,不喜歡講中文呢?
一
交流障礙,打破方言的選擇
新加坡的祖先大部分是來自中國福建和廣東等地區,他們南下來到新加坡,在當地生根落葉,形成了如今的新加坡國家。
所以早期的新加坡地區,他們主要講的也不是普通話,而是閩南語和粵語,並且形成了廣東幫和福建幫,各自講著各自的方言。
那個時候雖然也有普通話,但這只是在上流社會流行,而普通百姓和基層是沒有人去學普通話,也不具備條件去推廣普通話。
中國也是到了建國之後才有能力全面推廣普通話。
新加坡建國後,李光耀就著手消滅方言,努力推廣標準的普通話,並且把方言電視臺關了,改為普通話電視。
李光耀認為,如果全國都在講方言的話,那就會阻礙各地經濟和文化交流,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對於需要快速發展的新加坡來說,推廣全國統一的普通話,勢在必行。
李光耀是從政治經濟的角度來看待普通話推廣一事,但是從百姓的角度來說,可行不可行又是一回事了,百姓更願意用自己習慣的方言去交流,而不願意學習普通話。
隨著新加坡各地各省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彼此跨區域的交流也越來越多,打破方言也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但是他們卻仍然沒有選擇普通話,而是選擇了英文。
二
政治考慮,撇清中國關係
新加坡建國之初,並不是自主建國,而是被迫建國,包括李光耀在內也並不高興。
新加坡原本是在馬來西亞聯邦之內,共同組成了馬來西亞聯邦,但是後來為了反對馬來人至上的政策,於是新加坡不得不獨立開來,建立了這麼個國家。
作為一個剛建立的小國家,新加坡沒有資源,沒有金錢,但要發展必須想辦法。
於是李光耀出臺了幾項政策促進本國經濟發展,其中一條便是要快速融入歐美國家圈,借歐美國家之力快速發展。
但要融入歐美國家,首先就要撇清新加坡和中國的關係,於是中文便成為了最重要的撇清對象。新加坡在全國範圍內清除中文,包括中文學校。
1986年最後一家中文小學新民小學關閉。1980年,華人大學南洋大學被合併到其它大學。
至此中文學校在新加坡被全部清除。
那麼新一代年輕人講什麼呢?他們從小被培養講英文,就這樣新加坡順利進入了歐美國家陣營。
新加坡融入歐美陣營的結果,就是大量海外資本進入新加坡,幫助新加坡快速成長起來,新加坡也成為了亞洲四小龍。
三
重拾中文,卻成了四不像的「華語」
作為年輕一代的新加坡人,他們對中文是沒有感情的,因為他們從小講的就是英文,接受的是英文教育,至於中文有什麼特殊地位,不可而知。
老一輩新加坡人可能還會想念家鄉,對中文也更有感情。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快速發展起來,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李光耀也看出了中國的發展潛力,認為中國才是新加坡追隨的國家,於是又開始推廣華語。
李光耀要求國家公務員在與華人接觸時必須講中文,40歲以下不會講中文的民眾更不受待見。
新加坡甚至淘汰方言節目,打造純華語頻道。
理想是美好的,但現實是殘酷的。
在李光耀這麼一推廣之下,中文真的成了「華語」,但這個語言夾雜著馬來語、方言、英語等,只有新加坡人才能聽得懂。
一種全新的語言誕生了。
不過,李光耀並不開心,他認為這種區域方言對於語言學家來說有一定的研究意義,但對於推動地經濟發展來說沒有差點作用,推廣語言的目的不是自己和自己交流,而是為了更加方便和周邊地區交流。自己創造自己的華語,只會束縛自己,而不是方便別人。
李光耀表示,新加坡只有300萬人,總不能為了這幾百萬人又去編華語詞典吧。
更令李光耀傷心的是,即使是這樣新加坡人更能接受的華語,在新加坡也越來越不被人接受,他們還是更接受英語。
你希望新加坡全面推廣中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