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公眾號蜜絲桃,ID:misstao413
寫公號以來發現,但凡一篇文章裡多了幾個英文單詞,就會受到抨擊,「好好講中文」,「你好裝逼」。有時候,甚至評論裡讀者夾雜英文單詞的留言回復,都會遭到冷嘲熱諷。有點納悶兒,這事真的有這麼裝逼嗎?
剛好前幾天看脫口秀大會,第一期上臺的第一個選手開啟了狂嘲海歸模式,吐槽點主要集中在海歸回國後的講話方式。他舉了幾個例子,比如在表示同意的時候說嗯哼,表示抱歉時說sorry,東西掉了說oops。
看完這段一臉尷尬,想了想周圍,很多朋友也都是海歸,中槍的還真不少。可我們真的是在裝逼嗎?
說實話,我認真的反思了這個問題。通常在這幾種情況下我們會使用英文表達——
提及食物時。
比如點咖啡的時候,會習慣性說americano。吃沙拉的時候,會說少放cheese。
就拿我自己說吧,對中餐以外的食物了解,是從18歲出國以後才開始精進。所以,對我來講,toro比「藍鰭金槍魚的魚腩」更有畫面感,uni比海膽更直接。可能需要反應2秒,才能說出pad thai的中文是泰式炒河粉。
說實話,第一次吃牛油果時,被告知的是,它叫avocado,脂肪很高,但都是good fat。大概過了好一陣,才了解它的中文名字叫牛油果。
每天榨蔬菜汁其中有一味kale,我在給國內的好朋友推薦這個食譜時,專門查了字典,才發現kale有個詩意的中文名字,叫羽衣甘藍。
但你不會聽到有人說,我們去吃hot pot,我要加個egg,來一碗soup對不對。因為對於有些食物,尤其是西方飲食習慣裡的食物,我們的認知順序是英文在先,大多時的語境也是在英文的語境裡,因此下意識說出給我一杯americano的時候,只是採用了最熟悉的表達。僅此而已。
再者,提及品牌名和地名時。
和食物一樣,對品牌的了解也是在出國之後。所以第一次當家裡的親戚說,幫我帶一套海藍之謎的護膚品,幫我看一下菲拉格慕的鞋子多少錢時,我是懵逼的。
我們習慣性說「他在DC工作」,反而,你說,「他在華盛頓特區工作」顯得非常做作。
像好萊塢,第五大道這樣人盡皆知的街區,尚有與之對應且家喻戶曉的中文翻譯,但如果提到一些特殊的地方,比方說我之前在文章裡提及美國著名百貨商店barneys的時候就被人懟過。怎麼著,還非要我翻譯成「巴尼斯」就叫「好好說中文」了嗎?
又或者,在表達情緒時。
這個也是最經常受到攻擊的一個點。失誤時說「shit」,驚嘆時說「wow」「oh my god」,也就是脫口而出,並沒有在琢磨哪種表達聽起來更高級。
好比美國人高興時說西班牙語「bravo」,遇見似曾相識的場景時說法語「déjà vu」 ,難道你也要語重心長的教導他,「好好講英文」嗎?
除了海歸以外,外企職員也經常被作為諷刺的對象。但其實當他們說,「這個case很棘手」,「我還有一個brief沒有做完」,「等下有個con call」的時候,再正常不過,就好比我們念書時,經常在對話裡說,「明天有paper要due」,「有group project要完成」,誰也不會刻意糾正誰。這是外企工作人員的工作環境,同事,上司很有可能都是外國人,對你來說「裝逼」的表達,不過真的就只是日常。
愛講英文裝逼,開好車裝逼,認真搭配衣服裝逼,發張照片定個位也是裝逼。總之,要言行十分謹慎,否則一不小心就會被扣上「裝逼」的帽子。
究竟是什麼人覺得這個世界都在對他裝逼呢?
我認為是那些英文講得爛,開不了好車,毫無搭配技巧,生活過得相當無聊沒有絲毫分享價值的人。憤怒來源於欲求不滿,當能力與野心無法匹配時,便無法完成自我期待,當這種期待被他人實現並展示時,就產生了憤怒。但他們不會承認,或者沒有意識到,憤怒本身是來源於自身的弱小。
或者是那些還沒有學會「換位思考」的人,他們無法理解對方的成長背景導致了不一樣的語言習慣,對方的工作環境決定了他的表達方式,於是和他們不一樣的一切,都是不正確的,可以攻擊的。
在雞湯文裡,常常讀到亦舒的一句話,「真正有氣質的淑女,從不炫耀她所擁有的一切,她不告訴人她讀過什麼書,去過什麼地方,有多少件衣服,買過什麼珠寶,因為她沒有自卑感。」
每次都忍不住翻白眼,這是有自閉症的淑女吧。在我看來,當別人說起他讀了什麼書,去了什麼地方,有多少件衣服,買過什麼珠寶,不感到自卑,才是真正的實力,風度和格局。
看過一個好玩的例子,當一個愛情美滿,事業豐收,哈佛畢業,身材健碩的帥哥發出這樣一條微博:「今天和老婆開著新買的布加迪威龍回哈佛母校好開心!另外被同學說八塊腹肌快沒了,好著急!」
窮人會覺得他炫耀「布加迪」,老光棍覺得他炫耀「和老婆」,非名校會覺得他炫耀「哈佛」,排骨男會覺得他炫耀「腹肌」。當然,對於非名校的又老又窮的排骨男光棍來說,他這條微博就是開八個小號開黑之的節奏,而對於和微博樓主的一樣實業有成,身體健碩,家庭和睦的哈佛同學來說,這就是一個隨口抱怨,底下留言不過「哈哈哈」而已。
例子有點極端,但表達的意思沒錯,人們會被侵犯的點實際上就是他的弱點,所謂從容,胸懷,也許不止是某種與生俱來的性格品質,而是後天實力為支撐的態度。
最近在讀一本書叫《如果你想過1%的生活》,其中有段話說的很尖銳,可能會刺痛一些人,但邏輯很值得深思。他是這麼說的,
維持我們節儉的,可能是我們的貧窮。
維持我們檢點的,可能是我們的醜陋。
維持我們低調的,可能是我們的平庸。
維持我們鑽研的,可能是我們的笨拙。
促成我們義無反顧的,可能是我們的走投無路。
激發我們看淡一切的,可能是我們的一無所有。
我們心無旁騖,可能只是因為我們沒有能力去從容。
我們剛正不阿,可能只是因為我們沒有資格被誘惑。
很多時候,我們的言行之所以合乎道德規範,並不是因為我們的道德情操高人一等,而是因為我們把自己的短板變成了高尚。
我們未必是人好,我們只是沒有機會去放蕩。
那麼,回到最初的話題,愛講英文真的很裝逼嗎?可能只是因為你的英文不夠好。
oops,sorry。
-End-
最近很迷《權利的遊戲》裡這個老太太,
動圖主角Lady Ole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