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夥伴們,《行走廚房》昨晚終於開播啦!怎麼樣?有沒有邊看邊口水了?什麼?你說沒看過癮?好,今天小6再和你們盤點一下極鮮欽州的鮮味食材!
天下第一鮮——車螺
圖:挖車螺
圖:車螺
對,你沒看錯,就是車螺,學名文蛤,其味鮮而不膩,百食不厭。傳說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在蘇州吃到車螺,御封它為「天下第一鮮」,從此,這個雅號就聞名於世,一直流傳至今。
圖:欽州淡水出海口
三娘灣向東10公裡,大風江從這裡注入欽州灣,泥沙在河口附近沉積不斷向海推進,最終形成一片遼闊的臺地型灘涂,「天下第一下鮮」就藏匿於這片淤泥之下。
圖:運輸車螺
欽州河海縱橫交錯,微生物資源豐富,為車螺提供了極好的生活環境。每年數以億計的車螺幼苗被播散在這片灘涂上,車螺不用餵養,它們和野生同類的生長環境完全。這裡出產的車螺的特點是個大肉肥,味道極鮮,適合拿來煲湯。
圖:車螺煲菜煲
食材從產地到餐桌,時間越長,食材品質也越差,採集後儘快烹煮,是確保食材新鮮的最好方法。白菜焯水後和車螺一起燉煮,兩種價格低廉的食材卻碰撞出令人驚豔的味道!
人氣最佳——海螺夜市行走旅途,美食永遠是最重要的。若想快速了解一個地方的美食,夜市是必修的一門功課。位於欽州興桂路的「八大場館」是一個「飛行」夜市,不管燈標、桌椅還是廚具,都是夜晚臨時搭建的,這是欽州人氣最旺的夜市。
圖:欽州夜市
與其他肉類燒烤為主的夜市不同,欽州的夜市,海螺是主角。
圖:欽州海螺
海螺表現出豐富多彩的鮮味,而人們對海螺的眷戀,正源於鮮味成分滲出時,帶來的複雜而醇美的感受。海螺大都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人體必需的胺基酸和微量元素,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高鈣質的天然動物性食品。再加上身價低廉,海螺成為欽州夜市最受喜愛的平民美食。
買菜靠搶——早市凌晨四點,欽州犀牛腳漁港燈火閃爍,出海捕撈的漁船陸續歸來,漁民忙著把漁獲拉到岸上,挑揀、稱重、裝車,氣氛緊張卻有條不紊。
圖:欽州犀牛腳早市
圖:新鮮的魚獲
圖:魚販搶購新鮮大蝦
圖:沙尖魚
在距離不遠的新二街上,眾多魚販已等候多時,為了獲得最新鮮的漁獲,只能靠「搶」,看誰手快價錢高。這是一個自發形成的魚市,識貨之人來這裡會有意外驚喜。歡哥帶著輝輝也來到了早市,無奈兩人第一次來,沒有經驗,出手太慢,沒有搶到大量,但卻意外收穫了鮮有的黃腳蠟。
圖:黃腳蠟
黃腳蠟,學名黃鰭鯛,因腹鰭、臀鰭及尾鰭下部分為黃色而得名。黃腳蠟肉質細嫩鮮甜,口感油潤令人回味,煎食更香,用美食家蔡瀾先生的話講:「未見其魚先聞其香」,是不可多得的上品魚類。
圖:烏子婆
圖:鹽水煮烏子婆
烏子婆又名泥猛魚,欽州近海常見魚種,常棲息於礁沙混合區,體褐色,散布著許多白點,腹鰭兩側有硬刺,鋒利而且具有毒性,刺到有如蜜蜂螫到般的痛楚。泥猛魚無鱗肉厚,簡單的鹽水烹煮,味道鮮美無比。
新鮮夠味——出海
圖:欽州犀牛腳漁港
圖:欽州犀牛腳漁港碼頭
最新鮮的海鮮哪裡找?出海的漁民最有發言權!三墩島是欽州灣內海的門戶,因3座相鄰的礁石小島而得名,這裡是欽州傳統的近海漁場之一。
圖:三墩島
圖:出海捕魚
出海捕魚,一般是雙船作業,遇到險情時可以彼此照應。撒網捕魚,是每一個漁民的看家本領。撒網下去,有時一等就是幾個小時。好在,歡哥和輝輝的第一次出海收穫不小,捕到了珍貴的沙尖魚。
圖:剛捕撈上岸的沙尖魚
圖:欖子燜沙尖魚
漁民不用為吃飯發愁,新鮮食材隨手可得,打上來的沙尖魚即刻入鍋。用豬油香煎,加入欖子燜煮。欖子是用帶核的青橄欖和辛辣山姜一起搗碎,再加入海鹽醃製而成。這種原產於中國南方的果實其種植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的漢朝。據宋代《開寶本草》記載,橄欖核搗碎用鹽醃製,其汁液對治療魚刺卡喉有特效,還可以解魚蟹之毒。廣西沿海漁民,至今烹煮海鮮時,還常在鍋裡放入幾枚醃製過的橄欖,既能去腥增香,還能軟化魚骨,與有細小骨刺的沙尖魚一起燜煮,甚至連魚骨都能吃進去。
種類繁多——海上牧場
圖:海上牧場
海上牧場,顧名思義,就像在陸地放牧牛羊一樣,對魚、蝦、貝、藻等海洋資源進行有規劃地海上放養。龍門港是欽州最大的海水養殖基地。北起欽江出海口,南至欽州灣內海門戶——三墩。一百多平方公裡的海面上小島星羅棋布,島與島之間水道密布,連片的海產品養殖場被放置在這裡。
圖:海上牧場養殖的鱸魚
歡哥帶著輝輝來到海上牧場,見識了當今最先進的漁業養殖技術,體驗了一把海上農家樂。石斑魚、大蝦、青蟹等名貴海產品應有盡有,讓歡哥和輝輝在海上牧場大飽口福。
四大海產——青蟹
圖:清蒸膏蟹(青蟹)
青蟹,是來到欽州必須要吃的海產之一。
圖:欽州青蟹
青蟹喜歡棲息於淡水入海口、內灣、紅樹林等潮間帶的泥沼中。蘇大姐家海塘邊上,是寬闊的金鼓江入海口。河口兩岸生長著茂密的紅樹林,一年四季鬱鬱蔥蔥。紅樹林散落的枝葉被微生物分解,為各種浮遊生物的滋長提供養分,大量的底棲生物在這裡繁衍生息。
圖:蘇大姐養殖青蟹
青蟹自古就是名貴海產品,在欽州,逢年過節人們有互贈青蟹的傳統。正值青蟹旺季,蘇大姐忙著下籠抓蟹。青蟹白天穴居,夜間活動,所以得提前下網。夜間總有出來覓食的青蟹誤入網內,特製的網籠內部九曲十八彎,想逃出去難於登天,蘇大姐只需第二天收網即可抓獲青蟹。
圖:抓捕青蟹
青蟹雖然名貴,但也分三六九等。有膏和沒膏的價錢能相差一倍。對此,蘇大姐練就了一副火眼金睛。
圖:膏蟹
蟹肉上席百味淡,對於欽州人來說,一隻肥蟹可抵一桌好菜。糯米蒸膏蟹,是欽州人的傳統吃法。
圖:糯米蒸膏蟹
荷葉墊底,鋪上吸飽水分的糯米,將肥碩膏滿的青蟹斬成小件,蟹鉗拍裂,均勻放置於糯米之上,入鍋大火蒸上十分鐘。時間一到便出爐,鮮美的蟹汁與清淡香軟的糯米飯相融合,既充分利用了肥蟹的膏油,更襯託出蟹肉的清甜。
聞名於世——欽州大蠔
圖:欽州大蠔
欽州沿海有多條淡水注入,其衝積形成的灘涂養料特別豐富,在這裡養殖生蠔最大的優勢就是生長特別快。同樣是養殖3年的生蠔,欽州的生蠔比其他地區養的生蠔要大上一圈,欽州大蠔因此聞名於世。
圖:王叔家的蠔田
王叔的蠔田,採用的是水泥柱養殖法,以石塊或蠔殼為附著器,將帶有附著器的水泥柱插植於灘涂,排列整齊。伴隨著潮起潮落,海水中的微生物將生蠔慢慢餵食長大。
圖:欽州大蠔
剛打撈上來的生蠔,新鮮肥美,用欖子燜煮,是當地傳統吃法!生蠔肉味鮮美,營養豐富。其中鋅含量極高,6隻生蠔的含鋅量是日需求量的兩倍,這有助於快速補充體力。
圖:歡哥吃蠔
在平山村,蘇起娟是遠近聞名的美食家,用不同水煮出來的飯,她都能嘗得出其中的差別。對於本地出產的生蠔,她更是無比熟知,什麼樣的生蠔屬於什麼樣的區域,她都能分得清楚。剛打撈上來的生蠔,新鮮肥美,用欖子燜煮,是當地傳統吃法!蘇起娟堅持使用柴火灶做飯,她說這樣烹製出來菜餚會有股溫馨的煙火味。
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