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的代際衝突是否意味著新的疫情倫理已經在歐美確立?

2020-12-25 騰訊網

編輯:向前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一年以來,我就沒有人生了。現在我努力的方向是不去想未來。」

在接受法新社的採訪時,21歲的馬賽大學生狄歐如是說道。

「學生工沒有了,社交沒有了,上著似是而非的網課,實習一個接一個被取消。我現在要去愛心食堂領救濟餐。」

「病毒對年輕人不是致命的,為什麼他們要把我們關起來?」採訪過程中,狄歐不無抱怨地說道。

狄歐的想法絕非個例,在法新社近日的採訪中,不少年輕人都表達了對於「禁足老年人」的支持。「讓老年人禁足,我覺得是個好主意,他們做決定時從來不徵詢我們意見,我們永遠被人忽略和孤立。」26歲的美日麗尼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其實,今年早些時候,這場由年輕人主導的「代際戰爭」就已然在歐美打響,Boomer Remover(老人消滅者)一度成為社交媒體上最炙手可熱的標籤,在不少年輕人看來,新冠病毒帶來的並非災難與混亂,而是一種新的社會秩序的確立——消滅老年人,留下年輕人,讓免疫力和身體機能成為是否有資格活下去憑證的新森林法則。

▲在當時Boomer Remover所衍生出的表情包。(圖片來自社交網絡)

如今的「禁足老年人」毫無疑問是Boomer Remover精神的傳承,雖然形式上遠沒有後者表現出的激烈,但代際之間的崩離感卻已經昭然若揭,在如今全球抗疫的時代大背景下,發起這樣的「內戰」讓不少人都覺得不太真實。

▲新冠病毒引發了新一輪的代際戰爭。(《華爾街日報》截圖)

比如人類學家阿日爾和(Michel Agie)就認為,眼下的問題從來都不是如何拯救老人,而是如何拯救人類共同的未來。他認為現階段沒人對代際鬥爭感興趣,所有人都在一條船上。

但,遺憾的是,事實並非如此。

當地時間12月1日,英國下議院議員查爾斯·沃克在一場有關新冠最新防疫規定的關鍵辯論中,言辭激烈地反對首相鮑裡斯的防疫措施。他稱政府將太多資源和精力「浪費」在「照顧老年人」身上,並表示「將90歲老人的死亡與19歲年輕人的死亡相提並論是不正確的」,「並非所有的死亡都平等」,「與年輕人的死亡相比,老年人的死亡並不是悲劇」。

▲(圖片來自新聞視頻截圖)

此言一出,引發了大範圍的討論。

是的,查爾斯議員拋出了一個問題,老年人和年輕人的命誰更貴呢?相信大多數人,在面對這樣的問題時,都會眉頭一緊。

黑命貴還是白命貴,老年人貴還是年輕人貴,我們之所以會對類似的問題產生本能的反感,是因為我們始終無法理所應當地將生命視作待價而沽的商品。經濟學家往往宣稱經濟學可以解釋一切,但他們卻每每陷入無法自洽的倫理旋渦,因為人類社會中殘存的人性永遠是數學與邏輯繞不開的死結,當所有人的頭頂都清晰地頂著一個數字,世界會因此變得更美好?還是更殘酷?

不過,在當下的語境中,問題已經有了答案。政客們在顱內經過一系列複雜的推演後,無奈地攤了攤手:19就是大於90,19歲年輕人的死亡就是比90歲老年的死亡讓我們更加痛心。自古以來困擾無數哲學家的鐵軌問題道德兩難在這一刻突然變得幼稚可笑了起來。

今年3月,英國政府提出對抗疫情的「群體免疫」政策,最終,隨著首相鮑裡斯被推進ICU,英國吹出的群體免疫泡沫被徹底戳破。

但如果英國真的採取了「群體免疫」的抗疫策略,會發生什麼呢?

據英國國家統計署統計,英國2018年的人口為6644萬人。為了達到群體免疫,將會有近 4000萬人感染(60%),其中27~91萬人會因新冠而死亡,這其中的大部分毫無疑問是身體機能相對低下的老年人。

「群體免疫」的提出讓一個科學問題成為了一個倫理問題:在現代文明的背景下,政府應盡力保障每個人的生存權力,還是讓個體以自身的力量面對自然界的優勝劣汰?在現代語境下討論這樣的問題,不免讓把我們的思緒拉回了那個社會達爾文主義盛行的時代。

事實上,優勝劣汰的達爾文主義在西方思想中一直暗流湧動。從西方歷史看,在戰爭、瘟疫等危急時刻「放棄老弱」的做法由來已久,1943年的南亞大饑荒,英國首相邱吉爾就被認為有意餓死印度人,面對殖民屬地嚴重饑荒拒不救援。他曾表示,大饑荒實際上是印度人自己造成的,因為印度人「像兔子一樣生一大群孩子」。

今年年中,歐美各國均爆發了一系列「養老院災難」,各國養老院紛紛成為疫情重災區,其背後的原因,不僅僅源自於老年人群體面對病毒的脆弱,更折射出了醫療設備缺失、空間擁擠、醫護人員不足等社會問題,以及更嚴重的——對於老年人群體的漠視。法國媒體稱,養老院一直是法國醫保系統中被忽視的一環。法國濱海-阿爾卑斯省前省長埃裡克·喬蒂認為,養老院的災難本來可以避免,但由於政府在疫情暴發之初並未足夠重視,導致這些老人成為「被遺忘的群體」。

在聯合國的一份報告指出,在新冠死亡病例中,歐洲有超過95%是60歲及以上的人,美國有80%是65歲及以上的人。

美國《芝加哥論壇報》專欄作家瑪麗·施米奇寫道:「坦白說,我們許多老年人或許都會為年輕人犧牲我們的生存,只要能夠拯救他們和這個國家。」在這場本就不平等的戰爭中,一方似乎在潛移默化的社會規訓的影響下選擇妥協。一個事實是,養老問題正在成為西方最嚴峻的社會問題。西方一直以來鼓吹的高福利社會政策,正在掏空國家的未來,在歐美各國都明顯出現巨額養老金缺口的情況下,政府無力做出改變,只能任由這條裂縫被越來越大。基於此,有激進人士提出「殖民未來」的概念,認為這些老年人在今天享受的一切高社會福利,都是對後面幾代人的課稅。另一方面,全社會範圍內的老齡化正在加劇這種裂變的形成,1950年全世界老年人(60歲以上)與勞動年齡人口與少年(15歲以下)的比值是1:7.2:4.3,而到了2050年,該比值可能會達到1:2.7:1.2,隨著社會老齡化的進一步加劇,年輕人甚至會面臨需一人獨立贍養一名老人的巨大壓力。

我們尚不能確定是否「老人的存在是對年輕人的剝削」的想法已經根植,因為我們並不習慣將共同的社會問題歸結到不同的代際之中。我們能夠確定的是,疫情催生了一條新的生存倫理,而這種倫理似乎正在為更多的人接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甚至包括老年人自己。某一天,當老年人終於與年輕人妥協,自願「禁足」,宣稱為了國家抑或是下一代放棄自己的部分生存權,我們無法知道他們是否出於本心,更重要的是,我們甚至不知道該不該因此感到高興。

參考資料:

歐時大參,2020年12月21日,《疫情引爆代際衝突!法國年輕人憤怒:為保護老年人,我們被犧牲了》

第一財經,2016年4月17日,《歐洲:一場代際戰爭正在上演》

宋鴻兵,21世紀最大的危機,將是年輕人與老年人的「代際戰爭」

相關焦點

  • 歐美疫情持續升級,新的一輪放水周期即將到來?大餅需要洗盤!但牛市...
    01  橙子看趨勢短期(日內):上漲中期(兩周以上):上漲02  橙子聊熱點今天先聊宏觀,歐美疫情持續升溫,美國的日新增還在不斷的突破新高,截止目前因新冠病毒死亡的美國人已超過了二戰死亡人數。英國雖然在上周已經開始注射新冠疫苗,但近期病毒出現了變異,變異後的病毒傳播能能比原來增強了70%,因此英國也下達了最嚴格現在禁足令以及封城禁令,目前已有部分國家禁止英國航空公司入境。而國內也出現了新增的感染人群,北京這周開始已經將測溫和登記提升到去年疫情爆發的級別,可以肯定的是,這個冬天全球經濟仍要面對疫情的期末考試。
  • 疫情引爆代際衝突!法國年輕人憤怒:為保護老年人,我們被犧牲了
    新冠疫情引發了代際衝突?之前「備受指責」,生活在「忽略」和「孤獨」中的年輕人如今也站了出來,指控「被犧牲」的前途。
  • 儒家父權倫理的重建與反思:《闕裡人家》
    除了孔令譚(父)和孔德賢(子)的衝突,影片的另一對矛盾的父子關係是孔德賢(父)與孔維本(子)。孔維本以爺爺為偶像,認為「好男兒志在四方,家又算得了什麼」。所不同的是,爺爺孔令譚因參加革命而離家,孔維本則一心出國留學。無疑,這新的歷史語境中形成的新的家庭危機。由於童年的痛苦記憶——日復一日跟隨母親在村口等待父親歸來,孔德賢強烈地反對兒子出國留學,理由是孔家「再也不能等人」。
  • 大陸綜藝節目的新一輪語態轉型
    總體來看,這一階段綜藝語態的轉型具有兩個值得強調的文化邏輯上的語境因素:首先,新一輪綜藝語態的登場與地方衛視和網絡視頻平臺的全面崛起息息相關,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這種播出平臺的「去中心化」格局為語態的「去中心化」趨勢提供了制度條件;更重要的是,新一輪綜藝語態普遍彰顯出的是一種代際文化更迭的訴求。
  •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倫理向度
    二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其他一系列全球性風險,呼喚人們確立與之相適應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倫理意識,並內在地要求人類按照一個命運共同體來行動。這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所應確立的倫理意識的進一步自覺表達,它要求我們在面臨全球性風險時,必須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倫理意識去衡量和看待全球風險問題,確立全球團結的倫理價值。其次,面對全球性風險,我們必須克服把「人的主體性」狹隘化的傳統觀念,要確立「人類主體」作為主體形態的共同體觀念。
  • 陳瑞華:辯護律師職業倫理的模式轉型
    但是,由於律師界在辯護律師職業倫理問題上存在著嚴重的分歧和爭議,該項規範的上述表述屬於各方達成妥協的結果,因此,相關條款的表述就勢必存在著邏輯不周延、含義欠清晰的問題。而根據一些資深律師的解讀,這些新的條款也有可能引發新的分歧和爭議。例如,該規範對律師提出的「依法獨立履行辯護職責」的要求,被解讀為獨立於司法機關及當事人以外的其他因素,而不等於獨立於當事人。
  • 面對未來,我們重新定義2021年:代際煩惱的爆發之年 |【時代伯樂...
    率先使用信息文明手段的企業明顯擁有相對於使用工業文明手段企業的優勢,相應的企業家照樣也是如此,有信息文明思維的企業家將與工業文明的企業家產生文明的衝突,進而形成代際煩惱。但2020年股市的極致化演繹,並不意味著2021還是昔日的王者天下,代際煩惱即將出現。投資的本質是投資於偉大的企業家,而企業家是變化的,特別是面臨代際更替之時,因為並不是每個企業家都是「賈伯斯式的造鐘人」,更多是「傑克.韋爾奇一樣的報鍾人」!娃哈哈接班出現的代際煩惱也是一個典型標誌。時代伯樂認為,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企業家。
  • 自由談 蓋琪:中國大陸綜藝節目新一輪語態轉型
    對於中國大陸綜藝節目這一輪「高熱」產生的原因,業界與學界嘗試著從不同的角度給出分析闡釋:模式的國際化、定位的本土化、製作水平的精良化,以及由資本逐利所形成的產業鏈條的成熟化確實都是十分重要的直接推動因素。但一個可能更為根本的原因是,中國大陸的綜藝節目新一輪的語態轉型,順應了中國社會語境正在經歷的深層文化邏輯的變革。
  • 電視劇《都挺好》:時代語境中的倫理拷問
    然而,在《金婚》《家常菜》等懷舊劇和《雙面膠》《當婆婆遇上媽》《歡樂頌》等已經把家庭倫理劇中的親情、婚姻、婆媳、職場等場景和情感開發得相當充分的前提下,形成新的社會話題、衝擊新的熱點高度,勢必需要在顯性的都市精神景觀中,打開新的、被遮蔽的面向。而電視劇《都挺好》最大的看點就在於從原生家庭角度對家庭關係層面的新發現和梳理,而不是滿足於漸漸鋪開的勁爆劇情。
  • 美俄核武動作頻頻,新一輪軍備競賽已經箭在弦上?
    可以說,美俄核武戰略上動作頻頻,全新一輪的軍備競賽很可能已箭在弦上。 疫情至今,美國從未如此大規模的在歐洲地界上進行軍演。同時美國撤軍德國的消息滿天飛,原本在德境內的核武庫會遷移至波蘭境內進行部署。美軍方面給出的利用是減短打擊俄羅斯飛彈的飛行時間,讓對手神經高度緊繃,時刻保持警惕,完成衝突的機率也會隨之增加。
  • 《大衛戈爾的一生》:以死明志的背後,是人權在倫理與法律中衝突
    這部獲得第5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提名的電影,初看是關於信仰,關於生命敬畏的探尋,細品之下才發現探討的是人權在倫理與法律衝突場景下,該何去何從,生命權是否應該得到極致保護的懸疑犯罪影片,從它能獲得罕見的美國電影協會人權獎便可知一二。
  • 教育人工智慧倫理問題與倫理原則探討
    因此,教育人工智慧能夠更有效地支持個性化教學,甚至在某些學習支持服務方面的能力已經超越了人類教師。  然而,教育人工智慧強大的數據整合與分析能力,同時也會引發一系列新的倫理問題,例如:可能會給用戶的私人數據和隱私保護帶來潛在的風險;模糊教師、學生和人工智慧代理等角色之間的界限。
  • 史蒂芬·羅奇:美中亟需建立新的互動框架
    來源:環球時報原標題:史蒂芬·羅奇:美中亟需建立新的互動框架作者:史蒂芬·羅奇儘管現代科學正在創造奇蹟,但是新冠疫情之後的世界需要的不僅僅是疫苗。無論是否有疫苗,2021年的世界經濟展望都比簡單的反彈要有挑戰得多。人類歷史上的瘟疫都曾產生過長期的負面影響。它們對總需求和總供給造成不可逆的擾亂,再疊加對人類行為準則的重新思考,經濟的復甦過程很容易夭折。因此,疫情之後的經濟常常處在一個停滯不前的脆弱境地,就此而言,眼下這波新冠疫情很難說會是個例外。
  • 提升股市活躍度,意味著新一輪行情啟動!
    新哥解讀:貨幣政策更加靈活,就是趕緊印錢的意思,支持經濟放在更突出位置,就是趕緊救市。二:引導信貸資源更多支持受疫情衝擊較大的中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新哥解讀:銀行趕緊給小企業發放貸款。三:高度重視國際疫情和經濟金融形勢研判應對,防範境外風險向境內傳遞。新哥解讀:境外大跌也不能影響到A股!四:發揮好資本市場的樞紐作用,不斷強化基礎性制度建設,堅決打擊各種造假和欺詐行為,放鬆和取消不適應發展需要的管制,提升市場活躍度。
  • 從血親復仇看古希臘倫理衝突——以《歐墨尼德斯》為中心的考察
    這一主題不僅反映古希臘社會轉型時期的家庭和城邦倫理衝突,而且反映了人們思想意識中的凡人與神靈倫理衝突,二者實際上又是戲劇背景所處時代社會形態轉變在文學藝術上的反映。在這個時代,一方面父權制已經建立,需要進一步清除母權制殘餘;另一方面社會秩序的維護開始從人治走向法治。
  • 阿方打響第一槍,絲毫不顧及俄軍顏面,或將準備新一輪衝突
    阿方打響第一槍,絲毫不顧及俄軍顏面,或將準備新一輪衝突俄方軍隊整體戰鬥力比較厲害,不少國家為了不和俄軍發生直面衝突,也是儘量選擇隱忍。當然這僅是部分國家的想法,還是有一些武裝,根本不會忌憚這一點,堅持按照目標繼續執行任務。
  • 文化強國對年輕人意味著什麼
    文化強國,對年輕人意味著什麼?它意味著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範;意味著文化事業的繁榮,文化精品的推出,文化遺產的保護,文化傳統的傳承;也意味著講好中國故事,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
  • 文化強國 對年輕人意味著什麼
    文化強國,對年輕人意味著什麼?它意味著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範;意味著文化事業的繁榮,文化精品的推出,文化遺產的保護,文化傳統的傳承;也意味著講好中國故事,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
  • 季崢:黃金暴跌 是否意味著牛市的終結?
    我們要搞清楚,2018年8月以來,黃金這一輪牛市上漲的邏輯是什麼?  實際上,和美國的經濟周期和美聯儲貨幣政策密切相關。  美國經濟增長周期結束—美聯儲貨幣政策的轉向——從持續加息到停止加息,然後減息——黃金牛市起步!  2018年是最近一輪美國經濟增長周期的頂點。2019年之後,經濟增長開始逐步下降。
  • 華中科技大學|喪偶老人的「搭夥過日子」與家庭倫理危機
    具有老年人個體性的搭夥過日子,背後蘊含著農民家庭倫理和代際關係的失序。 一、農村老年人搭夥過日子的實踐表徵搭夥過日子多發生在老年人自養階段,以60歲、70歲的老年人為主。老人喪偶後,可以通過熟人社會關係網絡在本地找到年齡相當、子女同意的喪偶老人一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