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圓肌--解剖與臨床

2021-03-04 力衡健脊柱骨盆矯正

小圓肌(teres minor),位於岡下肌 下方,岡下窩 內,肩關節 的後面。起始於肩胛骨 的腋窩緣上三分之二背面,經肩關節 後部,抵止於肱骨大結節 下部。

【神經支配】

小圓肌接受腋神經支配

【作用】

1、岡下肌是 肱骨外旋肌,和3個兄弟(岡上肌、小圓肌、肩胛下肌)共同固定肱骨頭於肩胛骨關節盂。「盂」代表表淺的意思。

2、小圓肌作用同 岡下肌。

小圓肌解剖與臨床

【位置與結構】

1.位於岡下肌的下方,大部分被三角肌所遮蓋,為圓柱形的小肌。

2.起自肩胛骨腋緣的上2/3的背面,肌束向外移行於扁腱

3.抵止於肱骨大結節的下壓跡和肩關節囊。

4.小圓肌包繞在岡下骨性纖維鞘中,但與岡下肌隔以薄的筋膜層。

5.岡下間隙肌肉前方的疏鬆蜂窩組織在肩胛頸處相當發達,由此可與岡上間隙通過;

6.肌肉後方蜂窩組織在外側沿肌腱走行,可通過不大發達的岡下筋膜與三角肌下間隙相交通。

【神經】

小圓肌受腋神經(C5)支配

【供血】

其血供為肩胛上動脈和旋肩胛動脈的分支

【功能】

外旋,內收肱骨

【症狀表現】

1.肩膀活動時無名指和小指麻木。

2.肩痛,尤其是後側肩膀。

3.小圓肌的勞損也常常引起無名指和小手指麻木或針刺感,且常常伴隨著肩背部疼痛發生。注意,胸小肌的勞損也能引起類似的表現。

如果只是這兩個手指的麻木而不感到疼痛,則提示疼痛可能來自於 背闊肌的 勞損。

1、歡迎關注力衡健人體力學研究團隊。

2、請用微信「掃一掃」加為好友。

3、微信公眾號:lihengjian365。

4、歡迎轉發分享信息給好友,一起關心脊柱骨盆健康知識。

5、向管醫生諮詢醫學知識,請加私人微信18911278528  QQ965085680

6、免責聲明:文中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犯請告知改過。

相關焦點

  • 【解剖基礎】詳解「肩胛下肌與前鋸肌」
    岡上肌、小圓肌、大學考試的填空題,只剩下了最後一肌這就是——肩胛下肌而仔細一看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都在肩胛骨的背面就好像是一個人睡覺只有被子沒有床一個漢堡包只有一片麵包蓋著肉解剖小課堂:肩胛下肌解剖:向內附著於肩胛骨前表面;向外經過肩關節前方附著於肱骨前側的小結節和肩關節囊下部。
  • 每日兩肌---岡上肌和前三角肌
    --肩胛提肌和後三角肌    每日兩肌---岡下肌及小圓肌和大圓肌1 附著點起點:肩胛骨岡上窩止點:肱骨大結節上部(3)岡上肌上的扳機點的轉移模式必須與岡下肌、小圓肌、大圓肌、三角肌、喙肱肌、肱二頭肌、肱三頭肌、肱橈肌、橈側腕長伸肌、伸指肌、旋後肌、胸大肌、鎖骨下肌、斜角肌及後上鋸肌的轉移模式區分開來。(4)岡上肌上的扳機點常常會被錯誤的評估為旋轉肌袖肌腱炎或撕裂、肩關節滑膜炎、頸椎間盤症候群及外上髁炎。
  • 膝關節解剖與觸診
    膝後部解剖  2脛骨平臺後部與後交叉韌帶後交叉韌帶與膕斜韌帶膕肌起點與膕肌半膜肌抵止點近端脛腓關節膕動脈異常分支解剖      (高位分支)膕動脈位於膕肌的後部郭世紱 載 其高位分支在膕肌中部以上者佔3.21%左右脛前動脈在膕肌前上部從膕動脈分支後穿膕肌肌腹或在其前部下行穿入脛腓骨間膜的卵圓孔
  • 2021年6月24至30日博醫第119期臨床實戰3D解剖拉伸康復研修班(長沙站)
    課程簡介:3D解剖拉伸康復是趙平政老師和郎曉光老師,以吳振巍老師創立的3D運動解剖和苗振老師創立的諾亞地拉伸療法結合現代康復及個人的臨床經驗組合而成的一套安全高效簡單易學的療法。 推拿醫生為人治療時最頭疼的問題是什麼?耗時太長效率太低的傳統放鬆手法!醫生最鬱悶的是什麼?解剖知識反覆記憶卻總是記不住!手法醫生最棘手的問題是什麼?
  • 解剖圖全手繪,這個老師太牛了
    學醫的朋友應該都體會過上學時背解剖課本的痛苦,總是會背了這邊,又忘了那邊……讓人不得不感嘆,人體解剖構造真複雜!
  • 乾貨丨舌肌解剖之舌在構音運動中的作用
    本篇推文主要和大家聊聊和言語相關的肌肉解剖—舌肌,及舌在構音中具體是如何起作用的呢?頦舌肌2. 莖突舌肌3. 舌骨舌肌4. 顎舌肌其中頦舌肌、莖突舌肌、舌骨舌肌由舌下神經支配,顎舌肌由迷走神經支配。Back:the part beneath the soft alateMacNeilage and Shole(1964)使用表面肌電(surface electrode),分別在舌的13個位置點記錄了被試在發17種不同的[p]-元音(vowel)-[p]的單音節詞時的肌電圖,並使用x線和解剖學信息
  • 2020山東醫療衛生招聘考試臨床學資料:女性生殖系統解剖
    快來一起學習吧~ 下面是我給大家分享的2020山東醫療衛生招聘考試臨床學資料:女性生殖系統解剖【招考信息】【報考指導】【閱讀資料】在事業單位考試中,婦產科學的考試內容佔比一般僅次於內、外科,並且對大部分考生而言複習難度較大。
  • 認識岡上肌激痛點
    需要注意的是,激痛點並不一定就是痛點,很多人在臨床上只處理了痛點,這樣其實並沒有太大意義,肌肉損傷導致的疼痛,可以通過找到激痛點來處理。    岡上肌是旋轉肌的一部分,旋轉肌主要有四條: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肩胛下肌。
  • 踝關節及韌帶解剖
    起自外踝內面的指狀窩,水平向後內,經距骨後面,止於距骨後突外側結節,較脛距後部稍長,兩者均與mu長屈肌腱鞘融合。此韌帶在外踝的附著點甚為堅強,因之,距骨與外踝難於分離。當足極度背屈、內翻或踝關節完全脫位時,此韌帶受到最大應力。
  • 慢性頸痛的基礎理論和應用解剖
    《絕地大師疼痛康復專題課程系列 1.0》第十二節 慢性頸痛的基礎理論和應用解剖Chronic Neck Pain1.解剖 ANATOMY小關節 THE FACETC3和C5在臨床治療中起到最大作用C3 AND C5 PLAY THE BIGGEST CLINICAL ROLE IN TREATMENTC5:肩痛14.
  • 新冠病理解剖報告發布,獲鍾南山叫好,讓臨床診療歡呼
    3、如何化痰需要引起重視,臨床上已經採用了相關的藥物治療。病人可能最後是因為痰鬱結窒息而亡,化痰是中醫強項。血栓形成等情況,對臨床已開始有指導性的價值。 現在病理專家也在和臨床專家在討論已經見到的結果,這些數據很快就會曝出來,供臨床治療決策做參考。最後他表示,病理解剖是高風險工作,在這裡感謝從事病理解剖的病理學專家,感謝臨床醫生做積極的動員工作,更要感謝故去的患者和家屬對病理解剖的大力支持。 二 感謝法醫「福爾摩斯」劉良!
  • 來看梨狀肌症候群和臀中肌症候群有何異同?
    我們今天主要是來對比一下同為臀部疼痛元兇,卻又比較難區分的梨狀肌症候群和臀中肌症候群。為什麼說難以區分?先來看一下兩者的解剖位置圖片來源:基礎臨床按摩療法:解剖學與臀區的結構除皮膚及淺筋膜外,共分為4層:第1層為臀大肌和皮神經;第2層為臀中肌和梨狀肌;第3層為血管神經束;第4層為臀小肌、上孖肌、閉孔內肌腱、
  • 首例新冠肺炎逝者解剖報告公布,有助改善患者臨床診療方案
    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已完成11例,據首份觀察報告,肺部深處多粘液的情況,對臨床治療的化痰、排痰方案決策有幫助,對多器官的深入影響仍待進一步檢測。
  • 臨床神經解剖圖譜(斷層影像+切片)
    庖丁解剖學和您一起學解剖臨床!熟悉斷層解剖重要,掌握斷層解剖與影像結合更重要。圖2 通過前連合即內囊膝部與穹窿柱平面的冠狀位嘴側面影像。與圖1相比,尾狀核顯示較小,蒼白球比較明顯,內側鄰近殼核。這兩張片子為相同平面磁共振影像(均為反轉恢復技術),可顯示許多切片上確認的解剖結構。蒼白球在切片中清晰地分為內、外側兩段。此外,終靜脈亦稱為丘紋上靜脈。
  • 胸大肌解剖和教學,這麼練事半功倍
    槓鈴臥推能增加胸大肌厚度。平板、上斜、下斜三種形式的槓鈴臥推,分別重點鍛鍊胸大肌不同部位,其他還涉及肱三頭肌、三角肌。(1)軀幹前傾45度:主要鍛鍊胸大肌上部、三角肌前束;(2)軀幹前傾30度:主要鍛鍊胸大肌中部的外側、中間溝和下緣溝;(3)軀幹前傾15度:主要鍛鍊胸大肌下部的下緣溝、中間溝和外側、中間溝。
  • 髖關節X線解剖+攝影技術+測量方法
    圖1 骨盆正位片(1)髖骨的X線解剖 常規投照正位(圖1)。在X線像上,構成髖骨的三個部分融合於髖臼,可清晰分辨。髂骨翼的內側1/4影像與骶骨影像重疊,外側3/4因有髂窩而較透亮。髂嵴陰影較緻密,邊緣不光滑,外側可見髂前上棘影,髂後上棘則重疊於骶骨影內。弓狀線及骨盆腔內側壁形成複合影像,外側可見弧形的髖臼陰影。
  • 臨床|這類肩膀痛,千萬不要鍛鍊
    第一,外傷史不重要:學術文獻報導一般多有外傷史,但臨床很多患者,自訴根本沒有外傷史。 第二,肩關節疼痛、不同程度活動受限。 第三,在肱骨大結節和小結節,即肩胛下肌、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的肌腱止點,可以找到壓痛。
  • 肩袖損傷的解剖分析、自查與康復訓練
    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和肩胛下肌四塊肌肉共同組成肩袖,它們的肌腱止於肱骨大、小結節把肩胛骨與肱骨相互連接,形狀相似於袖口把肱骨固定在盂窩,故名「肩袖」。 但其實,臨床處理中會遇到的情況要複雜的多。今天咱們就重點來聊聊肩袖損傷。
  • 肩胛區疼痛的元兇,肩外旋受限的重要因素,岡下肌如何避免損傷?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了解過肩袖損傷中最易受傷的肌肉岡上肌,今天我們再來了解一下它的好兄弟岡下肌,與岡上肌一樣,岡下肌血供較少,它的損傷在臨床上也很常見,也是引起肩痛的常見原因。它與岡上肌、小圓肌、肩胛下肌共同組成了盂肱關節的動態穩定結構,當手臂上舉時岡下肌擠壓肱骨頭並將肱骨頭向下拉。當手臂外展120°- 150°時岡下肌比岡上肌更活躍,所以當手臂過度上舉時岡下肌常受激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