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先是被這書名擊中,優美清新,像詩一樣。看到封面後,再次被擊中,太好看了!
去年12月份就開始讀了,跨了個元旦,又過完了新年,才將它看完。這本書不太容易一口氣讀完,即便寫的很好,我也將它定性為一個漫長的、絮絮叨叨的講述。我很難以自己的視覺去感受書中所寫的故事,因為與我成長環境和教育經歷很不一樣。作者經歷的教育,是宗教名義下極端教條主義的體現,是以愛之名的精神綁架和教育僵化。除此之外,這個家庭,還充斥著家庭暴力、精神疾病、輕視女性及反科學反現代化等種種問題。與其說是家庭,不如說像一個戰場。
當我了解到作者塔拉跟我們算是同時代人時,我有點慌。我以為書裡的故事,也就是她經歷的這些事,怎麼也得發生在100年前吧。我很難接受,它們竟然發生在現代,發生在和我們同時代的一個美國女孩身上。
塔拉的父母是虔誠的摩門教徒,說狂熱也不為過。塔拉是家裡最小的孩子,她上面還有六個哥哥姐姐。她的記憶成形於六歲,我如果說那是1990年左右,你可能更有概念。他們一家生活在美國西北部的愛達荷州,我查了一下,這裡早期是印第安部族居住地。總之,她們住在大山裡。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同時期生活在中國東北大興安嶺一代的鄂溫克族。鄂溫克就是住在大山林裡的人們。而愛達荷來自印第安語,意思是山地的寶石。
有趣的是,關於鄂溫克族,也有一本書,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時間點的話,那本書要再往前一些,它大概講述了這個民族將近100年的事。我回憶了一下,那本書裡,這個生活在大山裡的民族,他們也有著堅定不移的信仰,呈現出來的生命形式也是偏自然狀態的,這些與塔拉的家庭有相似的地方。但在其他方面,兩者有很大區別。
塔拉出生後沒有出生證明,甚至連自己的生日都不知道。家裡有人生病,父親從來不去醫院,也不允許他們吃藥。只能用母親自製的草藥治療。甚至家裡發生過的幾次事故、車禍,全家人被撞傷,被割破燒傷。哥哥在一次車禍中腦袋撞出個洞,都沒去過一次醫院。父親大多會說一句話:帶他回家,你母親會處理的。
父親不讓他們上學、讀書,因為他認為大學是魔鬼撒旦的工具。瘋狂的囤積食物和子彈,為了在世界末日到來時,他們一家人能夠繁衍下去。他們從不注射疫苗,他們認為疫苗是科學機構的陰謀。父親認為穿緊身衣服的女性都是不正經的。認為妻子應該無條件追隨丈夫。這位父親很多做法,讓我覺得匪夷所思。
父母和家庭的影響至關重要,這一切延伸到塔拉身上,即便出去讀書以後,她一周只洗一兩次澡,從不用香皂。從衛生間出來從不洗手。星期天從不看電影。看到別的女孩穿過膝超短裙會感到羞恥和震驚。在禮拜日從不買東西。對父親所說的違反上帝健康忠告的食物碰都不碰。而除了這些行為習慣上表現出來的,她的內心也深受折磨。
但即便那樣,17歲之前從沒上過學的塔拉,通過自學考上了楊百翰大學。初入學校,眼前的一切,對她而言,就像一個黑洞。她發現自己知識匱乏、什麼都不懂。與人相處方面,也有很多問題。思維認知存在障礙,思考方式也有限。她雖然逃離原生家庭,但來自於家庭的影響無處不在。她可以忍受哥哥的家暴和毆打,但面對別人的幫助時,卻會不知所措。她想追求正常人生,卻要冒著失去家庭、親人和信仰的代價。
與家庭逐漸割裂,塔拉通過自我拯救,慢慢走出家庭的陰影。從大學畢業後,她又拿到英國劍橋大學的哲學碩士獎學金,2010年去哈佛大學訪學。2014年獲得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2018年,出版這本書。2019年,憑藉本書被評為時代周刊「年度影響力人物」,比爾蓋茨也多次安利這本書。
讀完《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刷了下豆瓣,沒想到評分這麼高,我雖然覺得書還不錯,但沒有特別驚豔的感覺,也許它的平實是它最大的特點。它雖然沒讓我驚豔,在讀的過程中,一直有一股原生的、自然的、強悍的力量,流淌到我心裡。作者文筆高超細膩,結合自身經歷來看,更是覺得難得。一家人猶如生命之河,共同的血脈在一起,割捨逃離相愛相殺,組成了一個個自己。
教育意味著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歷和歷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讓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應該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視野的開闊。教育不應該使你的偏見變得更頑固。如果人們受過教育,他們應該變得不那麼確定,而不是更確定。他們應該多聽,少說,對差異滿懷激情,熱愛那些不同於他們的想法。
六個兄弟姐妹,塔拉和兩個哥哥(泰勒和理察)取得博士學位,其他四個留在了山裡。
這本書的扉頁上,寫著:獻給泰勒。
相信,如果沒有泰勒的格格不入。如果沒有泰勒的堅持。如果沒有泰勒的鼓勵和幫助。如果沒有泰勒在那天拉住她,邀請她和他一起聽他的CD,按下播放鍵。
她也許不會透過他的眼睛看到自己。也不會決定離開這座山。
也就不會有這本《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回憶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