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和閱讀,
都是那種需要長期堅持才會看到收穫的事情。
長期堅持不容易,
但是開卷有益,每一步都算數。
只要想,任何時候,都可以開始。
6月份加入了深愛讀書的Q小姐組織的讀書群。
也是疫情時期讓人安靜下來的緣故,
竟很快養成了每日閱讀的習慣。
以後也跟大家分享讀書筆記吧~
之前讀書太少,所以書評寫得不好。
做不到旁徵博引,沒有深度,也很personal。
權當共勉,和大家一起跑,一起讀。
也特別歡迎在留言區與我分享你最近在讀的書。
Reading Note 1
疫情期間,渴望像鳥飛往自己的山
6月看了兩本書:這兩年的全球暢銷書《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和馬爾克斯經典的《霍亂時期的愛情》。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講的是一個1986年生於美國「大山裡的孩子」。父親具有躁鬱症和被迫害妄想症,不讓家裡的孩子上學,也不讓他們接受現代醫學,就希望幾個孩子一輩子呆在山裡繼承他的垃圾處理站。母親是用意念和自製精油給人看病的「神醫」。有個哥哥從小就對這個妹妹進行各種身體暴力和辱罵。
女主人生的前17年就成長在迷信、暴力、羞辱、垃圾處理站的轟鳴聲和自製精油的特殊味道中。沒有受過正規學校教育,不被允許擁有自由意志。直到17歲通過自考上了楊百翰大學,而後一路披荊斬棘,2008年獲得文學學士學位和蓋茨劍橋獎學金,2009年解鎖了劍橋獲得哲學碩士學位,2010年解鎖了哈佛進行訪學,2014年獲得劍橋大學歷史博士學位,2018年出版這本自傳,2019年被《時代周刊》評委「年度影響力人物」。
《霍亂時期的愛情》是經典名著了,號稱寫盡了愛情的種種模樣。女主費爾明娜,暴發戶家美麗傲嬌聰慧的女兒,與男二,英俊儒雅的富二代海龜醫生,他們之間那種門當戶對、相濡以沫、壽終正寢的愛情;在認清現實之前,少女費爾明娜與富有音樂天賦和才情的憂鬱窮小子阿里薩之間純潔熱烈、充滿想像而終被現實戳破光芒的愛情;失去費爾明娜之後,阿里薩與620個女人之間的風流韻事;以及半個世紀後,老年費爾明娜和老年阿里薩像初戀般重墜愛河,登上一艘永不靠岸的愛情郵輪……細節真實細膩,然而讀起來絲毫不感到瑣碎,有一種沉鬱迷人的氣質。
一本講成長,一本講愛情,在現階段的我看來,都是關於孤獨的自我成長。
成長終究是一個人的旅程,愛情很大程度也是關於一段關係中的自我。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英文名是Educated,短短的一個被動語態卻非常有力量。女主從大山飛往劍橋,是被誰教育了,被什麼重塑了?
通過教育了解歷史的脈絡,了解不同的視角,因而發現自己的狹隘。一點一點發現自己原來活在無知和偏見裡,一點一點敲碎乃至推翻自己從前所有信仰。
在這個過程中,伴隨著巨大的痛苦,自我懷疑、自我否定、自我欺騙,乃至自我接納,最終自我重塑。正像作者塔拉·韋斯特弗接受《福布斯雜誌》訪談時談到的對教育的理解:
教育意味著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歷和歷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讓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應該是你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視野的開闊。它不應該使你的偏見變得更頑固。如果人們受過教育,他們應該變得不那麼確定,而不是更確定。他們應該多聽,少說。他們應該對差異滿懷激情,熱愛那些不同於他們的想法。
在五十三年七個月零十一天的日日夜夜裡,阿里薩其實是一個人在踐行對費爾明娜的愛。
愛戀的對象,其實是某種理想自我的投射。
你所迷戀和嚮往的對象,會讓你發現自己與理想自我的差距。
得到的愛情讓人快樂舒適地成長;得不到的愛情讓人孤獨痛苦地成長。
經過了歲月的洗鍊之後,老年阿里薩太有魅力了。當他決定對自己愛戀了半個世紀、剛剛喪偶的費爾明娜重新發起追求時,他給費爾明娜寫信,但不是年輕時那種熱烈的情詩,而是「採取一種截然不同的方式誘導她」,寫的是「對人生、愛情、老年和死亡的思考」,教會她「把愛情想成一種美好的狀態,而非達到任何目的的途徑,愛情自有其本身的起點和終點」。
由此,費爾明娜發現了一個陌生的阿拉薩,「他的真知灼見和年輕時那些熾熱的情書不相符,也和他一生陰鬱的舉止不相符」。
睿智而溫柔,太可了,讓費爾明娜重獲精神的平靜,且重啟生命的熱情。
日本漫畫《夏目友人帳》中有一句話:
必須承認生命中大部分時光是屬於孤獨的,努力成長是在孤獨裡可以進行的最好的遊戲。
不要害怕「太晚」,不要低估「堅持」。
17歲才開始上學晚不晚?
73歲才得到真愛晚不晚?
垃圾堆長大的孩子踏入學術最高殿堂,敢不敢?
半個世紀對一個人不死心,敢不敢?
把自己重塑一遍。
一遍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