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緣巧合讀到這本書,試讀章節就被書中的故事震撼到、吸引住,奈何後續沒找到電子版,擱置了好久,一直念念不忘,今日終於讀完了。
越來越相信,電視劇中的狗血情節是有現實依據的,所謂藝術源於生活,曾經我絲毫不信,那麼狗血的劇情怎麼會發生在生活中,聽多了身邊的故事,看多了網上的新聞,如今深信,現實只會比影視劇更狗血。無論是小三、出軌、家暴、重男輕女,還是一些不堪入目的暴力事件。
這本書的作者塔拉·韋斯特弗 (Tara Westover )是美國歷史學家、作家。1986年生於愛達荷州的山區。十七歲前從未上過學。通過自學考取楊百翰大學,2008年獲文學學士學位。隨後獲得蓋茨劍橋獎學金,2009年獲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學位。2010年獲得獎學金赴哈佛大學訪學。2014年獲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2018年出版處女作《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2019年因此書被《時代周刊》評為「年度影響力人物」。很多人一開始以為這是一本雞湯,其實不是,它更像是,或者說就是塔拉·韋斯特弗的回憶錄或是自傳,講述一個女孩從大山裡,一個被父母的封建思想禁錮住的家庭牢籠中走出去,尋求改變,不斷掙扎的過程。這是一個一旦你開始閱讀就會被深深吸引住的故事。讀的過程中,我大多數時候在震驚,這個家庭的信仰竟然不允許他們看醫生,他們如何能夠允許這種事情發生卻沒有絲毫的恐慌和補救……歸根結底是這個家庭的偏執、暴躁的統治者,家裡的男主人從來聽不進別人的話,只會讓妻子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在發生車禍,大家傷的很嚴重的情況下,相信這是上帝的旨意,是上帝對自己的安排,不採取措施就醫;第二次遇到同樣的情況,天色灰暗,道路崎嶇,不顧眾人阻攔堅持開車上路,再次發生車禍;固執己見,堅持讓孩子使用切割機切割鐵片,使得孩子差點失去一隻胳膊……
讀完之後,回頭去看,泰勒是七個孩子中第一個離開這個牢籠的,堅定、快速且不回頭。他是第一個覺醒的人。回顧整個故事,泰勒對塔拉的影響最大。在塔拉偶然撞見泰勒聽音樂的那個下午,兩個人有了共同的秘密,兩個人一起聽CD,塔拉了解到泰勒對書本知識感興趣並想要離開家去求學的想法,在塔拉認為這個想法過於瘋狂但堅信泰勒會選擇家人而泰勒毅然決然的離開時,這一行為一定在塔拉的心裡埋下了種子。五年後在塔拉15歲的那年,在塔拉被肖恩暴力毆打、稱作妓女,母親視而不見的時候,泰勒的出現以及強硬阻止使她免於肖恩接下來的暴力行為。泰勒對於她離開家上學的追問「你想過離開嗎」以及對她的勸說「你待得越久,離開的可能性越小」,建議她參加考試去上大學。「外面有一個世界,塔拉,一旦爸爸不在你耳邊灌輸他的觀點,世界就會看起來大不一樣。」泰勒的催促是促使塔拉離開的絕對重要的因素,泰勒時隔多年的一次回家對塔拉的人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使她擁有了截然不同的未來。我始終相信,如果沒有泰勒的追問和催促,塔拉不會離開,並且永遠都不會了,像泰勒說的那樣,離開的可能性越來越小。當然,理察、德魯、教授等人對塔拉的幫助也是不可忽視的。塔拉自己的艱苦學習以及對歷史和政治的悟性和獨特的想法也是她最終獲得這個大山外的世界的重要因素。她自己以及生命中遇到的許多人使她接受教育,逃脫原生家庭,擁有自己的思想,見識一個不同的世界。這是一本講原生家庭、講教育的書籍,我最先領悟到的卻是先驗知識對人的影響是如此巨大。可以感覺得到塔拉的父母也是很愛自己的孩子的,但是他們的先驗知識所形成的壁壘、執念、固定思維使得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作出反應、觸發行為,可這樣真的是對的嗎?正如塔拉所說,歷史是誰寫的?正確的答案應該是歷史是我寫的。
先驗知識無處不在,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基於先驗知識,可是它們真的正確嗎?大家都在做的事就是對的嗎?一直都在做的事就是正確的嗎?原生家庭的影響真的可以拜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