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客戶端記者 江一舟 實習生 楊馨潔
7月23日,2020年湖南省高考分數出爐。來自鼎城一中的何潤琪在18歲生日前收穫了一份大大的驚喜:高考成績裸分687分,優惠加分20分,高考總分707分。
高考考出了最好成績
何潤琪是鼎城區許家橋回族維吾爾族鄉興旺村人。高考放榜那天,他在親戚家做客,學校辦公室主任雷坤發微信告訴他成績時,他的第一反應是,不敢相信。
高考前幾輪模考,他的成績徘徊在650分至660分,最好成績是670多分。高考後,何潤琪對照參考答案給自己估分,「我對自己比較嚴厲,有幾個地方扣分比較狠,最後估分是640多一點。」
何潤琪拿出手機,查詢自己的高考成績:語文131、數學139、英語148、文綜269。到這時,他才相信自己的高考總分是707分。
何潤琪。
想想父親,就不覺得辛苦
何潤琪第一時間打電話將好消息分享給了父親何則明。「爸爸比我鎮定,但聽得出來,他的聲音和語調都變了。」
父親是何潤琪內心的支柱,在他讀高一時,媽媽因病去世了,奶奶年齡大身體不好,嫂子要在家帶3歲的侄兒,家裡的開支全靠父親和哥哥打零工。
何則明在常德某工地做鋼筋工,為了更好的照顧家裡,他每天騎電動車往返於家和工地。「夏天凌晨4點多就出門,冬天就凌晨5點出門,晚上7點多才回家。」所以每當聽到有人抱怨高三學習辛苦,他都會想到父親,「我只要一想到他,就覺得怎麼樣都不辛苦。」
第一個要感謝的是老師
7月23日傍晚,何潤琪父子倆和學校老師們一起聚餐慶祝,何則明難得地喝了點酒。他舉起酒杯說,第一個要感謝的就是兒子的老師們。
今年初,疫情導致開學延遲,鼎城一中開啟網上教學。一段時間後,班主任姚競之發現,何潤琪上網課經常掉線,線上作業也總不能按時按質完成。2月的一天,她和學校高三年級主任郭述猛進行家訪,這才發現何潤琪家的條件比預想中還要差。
一家六口人住在二層樓的老舊房子裡,何潤琪和父親擠一間房。那間房光線不好,即便白天學習也要打開燈才能看得清楚。過年期間,奶奶生病住院,父親要經常去醫院照顧,嫂子操持家務忙不過來,何潤琪會主動幫忙帶侄兒。
因為家裡的桌上型電腦年久失修,何潤琪每天上網課借用的是父親的手機。村裡信號不好,手機又時常出現故障,嚴重影響了他網上學習的效果。
姚競之將這些情況看在眼裡疼在心裡,過了幾天,兩人再次來到何潤琪的家。這一次,姚競之從家裡找了一臺筆記本電腦和新手機,交給何潤琪,鼓勵他「克服困難,用知識改變命運。」
高考前夕,姚競之發現何潤琪感冒了,就和數學老師寧文輝去宿舍看望,還多次拎著開水送去他的宿舍,叮囑他「多用熱水泡腳增強體質」。
學習小組7人全部上了一本線
作為何潤琪的班主任,通過高二、高三兩年的陪伴相處,她發現這個大男孩「有勤勉刻苦的習慣,有執著堅韌的品格,有深刻獨到的見解,有活潑開朗的性格,有樂於助人的善良。」
她在班裡結合小組教學,何潤琪作為4組組長帶領另外6名同學努力奮鬥,不論是學習成績、在校表現、平時活動都處於領先。每次考試後,何潤琪不僅會拿著自己的試卷分析錯誤,思考每一處扣分點的解題思路,還會幫助同學分析不足,給出提分建議。
有一段時間,小組同學楊歡的英語成績落後,何潤琪觀察了一段時間後建議:「你要是把學文綜的時間和投入程度分一半給英語,你的英語絕對可以趕上去。」
這次高考,何潤琪所在的第四小組,7名成員全部上了一本線。
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何潤琪(中)都會積極參加。
理想是成為一名作家
對於將來會選擇什麼專業,何潤琪直言會偏向語言類和經濟管理類,「我的理想是成為一名作家。」
他自幼熱愛閱讀與寫作,高中時,多次在校文學社發表文章,也在《讀寫月報》等期刊上發表散文,同時在第十六屆「葉聖陶杯」全國中學生新作文大賽上獲得全國特等獎。即便高考前夕,他還堅持每晚看一篇短散文或者小說。
何潤琪希望能考入清華大學,因為「這所學校歷史悠久,人文溢彩,湧現了吳晗、梁思成等學者巨匠,我希望能成為他們的一員,為中華文化復興作出貢獻。」
電話採訪時,何潤琪已接受清華大學的邀請,前往北京了解學校更多的專業和文化。
責任編輯:姚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