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樂的問題,是人生的根本問題,也是人類最根本的問題,甚至比生死的問題還要根本。
因為我們之所以關切生死的問題,是因為它存在著苦樂的問題;之所以解決生死的問題,也是要解決苦樂的問題。如果生死跟苦樂不相關,誰還關心生死呢?生就生,死就死。
前面說的空有、理事、迷悟、善惡罪福等等,對這些,可能有智慧的人會關心,很多人不關心,「聽得懂就聽,聽不懂就算了。為什麼要開悟?只要有錢就好了,好好過日子」。強調道德的人可能對於善惡罪福很關切,但大多數人其實對這些未必那麼關切。
但是講到苦樂的問題,就沒有一個人不關心的。苦樂的問題,比其他所有的問題,比如善惡罪福因果,甚至生死、迷悟等,更能打動我們的心,讓我們感覺更加切身、切骨、切心。因為這涉及我們的切身利益,與我們密切相關,不是在表皮,而是跟骨髓相關,所以誰都繞不開。人類活動的所有動機、所有動力、所有意願,可以講都是圍繞著苦樂展開的。
我們每個人,每天分分秒秒、心心念念,能離得開苦樂嗎?離不開,我們時時處處都在感觸苦樂。冷熱、好壞是苦樂,飯菜鹹淡是苦樂,坐車路不平、空調又不行是苦樂……每天都跟這些分不開,都在厭苦求樂,在願意離苦得樂這個過程當中。
我們所有的目的、行為動機,都是為了解決苦樂問題,甚至整個人類的發展史,都是一部為了離苦得樂的奮鬥史。科技為什麼要進步?覺得走路太辛苦,就發明了車:先是馬車;坐馬車也覺得辛苦,就發明了汽車;覺得汽車還不夠快,就有了動車、飛機……這好像解決了走路辛苦的問題,但又衍生出新的問題,比如現在汽車很多,尾氣汙染環境的問題就來了,交通事故的苦惱就來了。人類雖然在努力地追求,想要解決苦樂的問題,但成就甚少,甚至可以說沒有什麼成就。《無量壽經》說「從苦入苦,從冥入冥」,無論是個人的人生也好,還是整個人類也好,都是從苦惱走向更大的苦惱。所以,苦樂問題是我們必須要解決的。
從個人到群體,這個世界只要有苦樂的存在,就不會太平。有苦惱的人存在,怎麼能太平呢?必須從根本上解決所有人的苦樂問題,也就是拔苦與樂,讓所有人都得到究竟的安樂,這個世界才能太平。
按聖道門來講,要破迷開悟;按淨土門來說,就是離苦得樂、拔苦與樂,是要完成離苦得樂的任務,而這個任務的完成也是靠佛的慈悲。講慈悲,慈是與樂,悲是拔苦。
總之,拔苦與樂是佛教的精神、佛教的根本目的,淨土法門就從這裡入手。
這也是《阿彌陀經》的開頭為什麼要珍視極樂國名的意涵所在。經文說得很簡單,「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眾苦」就代表一切的苦。所謂眾生,十法界中除了佛之外的都可以叫眾生。在《往生論注》裡,佛也可以稱為眾生,大乘佛法裡有這種說法,不過這種說法比較少,我們一般講的眾生,是除了佛之外、等覺以還的,都稱為眾生。
「其國眾生」,極樂國土的眾生有三種形態。《無量壽經》說「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鹹同一類」,這三種就是人天、聲聞和菩薩,「因順餘方」,故有這三種名稱。
「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就淨土來講,雖然受人天樂,但是沒有人天苦。
我們娑婆世界,要想得人天之樂,就一定有人天之苦。娑婆世界哪裡有隻有樂沒有苦的?比如說一個家庭,有美滿的快樂,就一定有家破人亡的苦惱,不可能永遠美滿,父母、妻子、兒女想永遠不分開,這是不可能的。樂的背後就是苦,樂其實是以苦作為代價的。就像一個硬幣的正面和反面,就像白天和晚上,誰也離不開誰。所以,娑婆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是不可能的,一定是苦樂參半的。
極樂世界的聲聞,有聲聞之樂,就是寂滅之樂。在娑婆世界來講,人天以享樂作為標誌,聲聞以寂滅作為標誌,菩薩以利他作為標誌。雖然說寂滅之樂,但是此土的聲聞,仍有一苦——不能得無上菩提道,也就是偏空。可是極樂世界的聲聞沒有這種苦,因為他本來就發起了大菩提心,直趨無上佛道。
極樂世界的菩薩也只有菩薩之樂,沒有菩薩之苦。菩薩之苦是什麼呢?雖然已經脫離了分段生死,可是還有變易生死之苦。到了極樂世界,這兩種生死之苦都能很快除滅,所享受的其實就是成佛的大樂。
《往生論》就說:「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我們的願是什麼?不光是享受簡單的人天之樂,而且願意到淨土成佛。
所以這裡的「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究竟說起來,就是涅槃大樂,沒有兩種生死之苦,但受佛性涅槃之樂,是「常樂我淨」的境界。
佛教的苦樂觀
(一)人生是苦
苦集滅道。
佛教對人生的認識,用四個字來說明——「人生是苦」,也就是用一個字來給人生作了定義,就是「苦」。
「苦、集、滅、道」四諦法門,第一就講苦諦。苦是真理,是事實,是真相,所以叫「苦諦」。
佛講苦,是來宣說真理的,但有人不願意聽,「你們佛教講四大皆空,所受皆苦,無常無我,太悲觀了!」「那講極樂世界,這不悲觀了吧?」「講極樂世界,太誇張了,你們太樂觀了。」
其實佛所說的話是如實觀,說是這樣就是這樣。我們既不悲觀,也沒有盲目地樂觀。如同善導大師在《觀經疏》裡解釋的,「說淨如淨,說穢如穢,說苦如苦,說樂如樂」,說人天如人天,說二乘如二乘,都是這樣如實而說,所謂「如是我聞」,「我法如是作,如是說」,沒有半點誇張。這就是佛洞達真理的智慧,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異語者。
如果到我們這個年齡還沒有感到人生是苦,可能覺悟得太慢了,需要補課。年輕人,十幾歲、二十幾歲,可能對苦還感受不深。不過,這和年齡倒沒有必然的關係,而是和一個人的善根有關係,或者說和善根成熟有關係,或者說和他心中的敏感度有關係。
比如說,有的人在屋裡打麻將、抽菸,都習慣了,還覺得挺好;有人進來,馬上受不了,他就比較敏感。心靈也是一樣的,有的人心靈比較清淨,自然不願意聽閒話、囉唆話、是非話,是非話一聽,感覺心靈就受染汙,消耗人的能量,好像一隻無形的手要掐死人的法身慧命一樣。如果心靈不清淨,耳朵專門喜歡聽是非,專門打聽。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現在壞消息多不多?傳得快不快?好像人人都有千裡耳,這都是煩惱。我們為什麼要聽?因為心裡有隻煩惱蟲,通過耳朵去抓信息,來滿足、填飽這隻蟲。清淨的人沒有這隻蟲,他不聽這些,這些跟他的佛性不相應,自然就關閉了。
(二)苦能啟覺,樂多廢道
苦惱的人有福了。厭苦緣。
我們對苦樂要有正確的認識。苦雖然不好,但是也有好的一面,它能啟發我們的覺悟;樂雖然大家都很喜歡,可是也有不足的一面,它往往能廢失我們的道業,所謂「富貴修道難」。比如天人,他們就在那裡享樂。不要說天人,即使世間的人,正在大紅大紫、飛黃騰達的時候,讓他學佛,他說:「嗨,早著呢!」這就是廢道。反而是苦容易啟發人的覺悟。
為什麼學淨土法門的老年人比較多?一看都是老年人,好像淨土法門沒有朝氣,其實未必真的如此。因為淨土法門是一個成熟的法門,人不到這樣的年齡,按照常規的業態,一般很難接受。年輕人就喜歡搞夏令營,搞點禪,打打坐,因為跟他們那個年齡相應。人到老的時候,就對生死問題特別敏感,才會對淨土產生迫切的需要。
所以,往往越是苦惱的時候,擇法的智慧也就顯示出來了。不然的話,如果對苦樂不能切逼身心地關注,學法的動力就不足,往往都是觀念性的多。比如有的人大講特講開悟,旁人一聽就知道,他確實還早了一點。如果他都七老八十了,醫生說只有七天的壽命了,還會在那裡奢談開悟嗎?他只會想「誰能救我」。那個時候就急中生智,苦中就能知道,就有擇法眼。
像一個人掉到河裡快淹死了,他還講什麼迷悟,這時候只想誰能救他,要找救度的法門。
像《觀經》,韋提希夫人就是因為被苦惱所逼迫,才願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她如果沒被兒子關起來,繼續做她的國太夫人,萬事都有人服侍,她還在那裡享受呢。她是頻婆娑羅王的夫人,是第一大護法、大檀越,老早就聽到佛講法了,但是她一直都沒想求生淨土。現在遇到大苦惱,才求生淨土。所以說,苦惱的人反而有福了。佛陀就跟她說,「諦聽諦聽!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也是因為這一點,一切苦惱眾生才有了解脫的希望。
在《觀經》的說法緣起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厭苦緣。前面是禁父緣、禁母緣,因為禁父禁母,才讓韋提希夫人感到苦惱,才有厭苦緣,前面兩緣是為厭苦緣作鋪墊的。因為厭苦,所以欣求淨土,就是欣淨緣。這樣才展開了釋迦牟尼佛的說法,就是定善示觀緣、散善顯行緣。所以,這六緣是以厭苦緣作為樞紐的。
下面引用《維摩詰所說經》,說明苦、煩惱對我們的修持有正面的意義。這些話說得很大氣,很有力量。
《維摩詰所說經》言:
沒有煩惱,佛就沒有種子。煩惱何以是佛種?我們為什麼會煩惱?因為煩惱不過是逆了我們的佛性,在我們煩惱的時候,正是反面的力量跟佛性對抗、衝突的時候,這也是更能激發佛性的時候。
煩惱本身也是佛性的作用,只不過沒有順佛性,而是逆了佛性。
不起煩惱,哪能追求佛法?有的人就是因為老公有外遇,傷心痛苦,然後就到寺院裡拜拜,開始信佛了;有的人是因為媽媽生病了,到寺院祈求,讓媽媽病好,就開始信佛念佛了;有的人是因為自己得了高血壓、心臟病,還有種種煩惱事,才開始信佛的。
「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確實如此。我們這樣卑劣的眾生,如果四大都調和,各方面安安順順,叫我們學佛法,我們是學不來的;學的也是知識,不管用,不是真刀真槍。而在煩惱當中,在大的苦惑當中,想知道怎樣解決心中的苦惱,這個時候來學,就很實在,真刀真槍。
所以,有的人會聽法,有的人不會聽法,為什麼?心態不一樣。如果他真感到苦逼身心,句句都能聽到要點,「什麼能解決我的生死苦?什麼能解決我的問題?」他不會再說「你錯我對」,不再分辨那些。他只聽「哎,這能解決我的問題。阿彌陀佛很慈悲,能救度我」。如果他沒有這樣的感受,苦樂感不強,生死心不強,沒有解決問題的切願,他就在那裡作戲論,用一堆概念辨別、判斷另外一堆概念,這就麻煩了。
淨土宗也叫蓮宗,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高原陸地上能長蓮花嗎?不能。在卑微、低下、潮溼、染汙的淤泥中,反而能夠生起清淨的蓮花。
也就是說,我們的心如果充分地感受到生死的苦惱,我們就會嚮往佛法,蓮花的種子就會在這裡生發。
經文都非常美。把種子種在虛空當中,能夠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嗎?不可能。放在土壤、糞泥中,它反而能夠滋長茂盛。
就淨土宗來講,這個比喻是很貼切的,我們正是感受到這個世間的苦惱逼迫,所以更加賣力地念佛,勇猛地念佛。厭苦緣、欣淨緣——厭苦欣淨。
6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菩薩度眾生,要入眾生煩惱大海,才能得到成佛的無上智寶。我們如果感受不到生死苦海茫茫,大概也不會珍惜念佛法門。一切智寶就是六字名號,因為我們煩惱深重,罪業深重,所以才對六字名號一切智寶感到尊貴。這也是苦對我們學道的正面意義。
(三)眾苦
三苦、五苦、八苦,生死苦。身苦、心苦,內苦、外苦。輪迴大苦。
所謂眾苦,有種種的分別,在佛經裡也有種種的說法:三苦、五苦、八苦、生死苦等等。
三苦,就是苦苦、壞苦和行苦,這三苦就包含了一切苦。
苦苦,就是它本身是苦的,比如說衣食不繼,人事不和,身體不健康,被人家汙辱、打罵、誹謗等等。
什麼叫壞苦呢?就是表面看起來是樂的,但是它一定會毀壞,這樣的樂就是壞苦。比如說夫妻恩愛是樂,但是一定會分離;兒子孝順是樂,但一定也會分離,這不就苦了嗎?
什麼是行苦呢?就是所謂的不苦不樂,但是不苦不樂又是一種念念無常的遷滅,不能安住,這也是苦。
所以,三苦就包含一切,所謂苦受、樂受和舍受,這三種都是苦。
八苦,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五苦和八苦是一樣的,不過是把前四種合為「生老病死苦」一種。
還有身苦、心苦,身體的苦惱、心的憂惱都屬於苦。
還有內苦、外苦,身體的苦是內苦,外部環境帶來的苦是外苦。
最大的苦惱就是輪迴的苦惱。
(四)諸樂
世間樂、出世樂。穢土樂、淨土樂。苦的止息。人天、聲聞、菩薩、佛涅槃樂。
樂也有種種。世間的樂不是真樂;出世的樂有好多種,比如聲聞的樂、菩薩的樂,那就不一樣。穢土的樂、淨土的樂當然也不一樣。總之有種種樂,最終來講,究竟的樂就是佛的涅槃大樂。
下面引用經文來說明佛法對於苦樂的認識。
對於「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阿彌陀經》玄奘大師的譯本是這麼翻譯的:
1無有一切身心憂苦,唯有無量清淨喜樂,是故名為極樂世界。
(不同此土對苦之樂,乃名極樂)
我們看到這段經文,就能粗略地推想極樂世界的快樂景象:一切身心憂苦都止息了。
當然,極樂世界究竟怎樣快樂,我們是說不出來的;不僅說不出來,也想像不出來。那怎麼辦?我們怎麼能感受極樂的快樂呢?其實我們並不能感受極樂的快樂。而恰恰是因為非常明確地感受到娑婆世界的苦,反面感受到極樂的樂,如此而已。
打個比喻,有一個窮漢,肚子從來沒吃飽過,總是餓的。餓是苦,對不對?他從來沒有飽過,知道飽是什麼滋味嗎?其實他可能比吃飽的人更能感覺飽的滋味,因為他每天在餓,餓的反面——不餓了就是飽。
我們在苦的當中盼望不苦,也就是苦的止息,一切苦惱的終止和息滅,這樣的狀態就是樂。不過這也需要我們用心細細地去體會,很多人甚至連苦樂都分不清楚。當然,也不是說我們分得很清楚,因為細微的地方是分不清的。
究竟的樂都是寂靜的、跟佛性相應的一種快樂,我們還沒有成佛,也說不出來。就好像沒發財的人,到底怎樣叫發財呢?一千萬是什麼概念,五千萬是什麼概念,他是想不明白的。
我們看《法華經》的經文:
2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這四句經文我們經常引用,也經常聽到,耳熟能詳。我每次讀這四句話,都是很有感觸的,覺得經文非常莊嚴,而且佛說的話非常肯定,透露出無盡的智慧和慈悲。
三界是很廣大的世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可是「三界無安」,三界都沒有安樂、沒有安全、沒有安穩、沒有安慰,都是動蕩不安的、危險的、苦惱的。不光是人世間有戰爭不太平,從人間到天上,到地獄,整個都是無安的。
這像什麼呢?像著了火的房子一樣。可是我們感受不到,這說明我們的愚劣。「眾苦充滿」,在這個著了火的房子中,一切的苦惱充滿著,令人非常恐怖、畏懼,但是我們仍然感受不到。
《法華經》裡就說,有一位父親,他有五百個稚子,在著了火的房子裡遊玩。火噼裡啪啦地燒,蟲子被燒得到處跑,濃煙直嗆,房子馬上就要塌了!父親急著喊他們出來,但孩子們也不懂什麼叫著火、什麼叫痛苦,還在東張西望,看著他們的父親嘻嘻哈哈地笑,不知道從房裡跑出來。
父親一想,這不行,怎麼辦?他急中生智:「你們不是喜歡玩具嗎?外面有羊車、鹿車、牛車。」小孩一聽,「啊!有車,比玩具好玩啊。」於是馬上都出來了,到空地上坐著。父親一看,「好,我的五百個兒子都救出來了。」等他們一出來,房子也被燒毀了。你看,父親坐在空地上感到多麼安穩自在。兒子們就問父親:「爸爸,你不是說有羊車、鹿車、牛車嗎?怎麼沒有呢?」父親說:「都有,每人一輛大白牛車。」
這就是《法華經》裡「三車」的比喻,這個比喻非常好,非常深妙。我看到這段經文,就想到佛真的非常慈悲。
佛說這樣的話,讓我們聽起來沒有商量的餘地,也沒有違抗的餘地。佛說這樣就是這樣,他會跟我們商量嗎?很多人往往就說:「佛說有極樂世界,我沒有看見;佛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我也沒感受到。」
其實,佛所說的話,我們不必質疑,也不可能以我們的語言來反對。如果我們對佛的話提出質疑,就好像對著虛空反抗一樣,虛空是不會回答的。凡人說話,佛不會跟他開口的。佛要講話,那是盡虛空遍法界,沒有商量的餘地。
佛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這句話就打動人的內心,把我們無量劫的苦惱、生死全部打進去了。佛的這種慈悲、智慧,這種力量,根本就沒有我們反抗的餘地。經文的這種莊嚴度,也讓人感覺讀起來特別有說服力。
同時,這段經文也說明《法華經》的歸趣在《阿彌陀經》,因為它講「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佛陀出現在世間的目的就是要拔苦與樂,《阿彌陀經》裡怎麼說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一個是「眾苦充滿」,一個是「無有眾苦」。佛陀的目的,就是要把我們從「眾苦充滿」的世界,引導到「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那種遠離憂悲苦惱的境界。所以《法華經》一定是要走向淨土法門的。
釋迦牟尼佛的大白牛車,就是給我們成佛的果報,也就是淨土法門。羊車、鹿車、牛車分別代表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大白牛車代表一佛乘。淨土法門是純粹的大白牛車,純粹的一佛乘,因為到達極樂世界決定成佛,所謂「平等一相」。在娑婆世界才會講三乘的教法,三乘歸於一乘,就是要歸於淨土法門。
娑婆世界的造惡眾生「眾苦充滿」,靠自己的力量有辦法嗎?沒辦法。人類一切的行為,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離苦得樂,但是結局呢?卻是從苦惱走向更加苦惱。
《無量壽經》說:
3從苦入苦,從冥入冥。五惡、五痛、五燒。
《無量壽經》說到五惡、五痛、五燒,這幾段也是觸目驚心的,尤其是和極樂淨土的莊嚴對比的話,更加能讓我們發起強烈的厭離和欣求心。
其實,我們的心都很粗劣,不那麼敏感。我們聽了經文後,自認為已經相信極樂的安樂、厭離娑婆的苦惱,但是這份心有多少分量呢?可以講是很微弱的。比如說我們現在很窮,今天有大富長者會給我們每個人發一百萬,那就是下刀下槍我們都會去領,是不是?現在阿彌陀佛是給我們極樂世界,讓我們成佛,那是一百萬嗎?但我們卻在這裡悠悠散散、懶洋洋的,我們有求道的心嗎?沒有啊。從這點就知道,我們是懶散的眾生,也知道淨土法門是絕對他力的法門。靠我們自己發道心,等到何年何月啊?這是佛送給我們的。
從這點也能證明這個法門往生的可靠。有人說:「怎麼可靠?我這麼沒有追求。」因為是佛送給你的才可靠,靠你自己追求不來的。《無量壽經》裡雖然說「設滿世界火,必過要聞法」,我看沒有哪一個能「必過要聞法」的。
淨土法門叫「不請之法」,是白送上門的,這才知道它的可貴。這麼一講,我們的欣厭心就能變猛烈了嗎?不會。實際上,我們只是有這麼一點點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心。
善導大師的比喻非常巧妙。他說,貪瞋水火二河,南北不見邊畔,其深無底;中間白道,可闊四五寸許。白道代表厭離心、求道心、願生心,才多寬呢?四五寸寬。水火代表我們的煩惱,南北不見邊畔。在我們的貪瞋煩惱中,能起清淨願往生心,其實只是那麼一念,很輕微,只有四五寸寬,我們的心並不是多麼地想往生。碰到不好的事了,「師父,我有願生心,我願意往生」;然後一看股票漲了,就不願往生了。這樣能不能往生呢?照樣往生,這就是法門的可貴。儘管只有四五寸的白道,而且還經常打折扣,被貪瞋水火來一下子:股票一漲,貪的水一下子淹了;跟誰發脾氣,瞋火又燒一下。沒有關係,照樣往生,這就是不可思議。像我們這樣的人,遇到這個法門,真是三生有幸!
《阿彌陀經》裡用「五濁惡世」來形容我們娑婆世界:
4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濁」,三點水加個「蟲」字,水裡生了蟲,不乾淨。「濁」是濁染,一講到濁,就好像心給什麼不乾淨的東西黏住了。而且不只一個濁,是五濁,五濁惡世。
我們就是五濁惡世裡的濁惡眾生,主要是見濁和煩惱濁。見濁就是見解濁,也就是邪見,顛倒的見解,不能透達事理的見解。煩惱濁就是種種的煩惱逼迫。
總之,「人生是苦」,這是佛對我們三界的眾生以及環境的定義。佛就這樣說的,如果誰不服氣,那是因為自己太稚嫩了。等走過一段人生才知道,「佛講得真對,這世界確實苦」。
▍摘自《阿彌陀經歸宗解》
(因編輯需要,略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