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路易十六的評價往往都停留在教科書上所描述的那樣的:專制君主、暴君、不理朝政、生活上荒淫糜爛、終日與鎖為伴、渾名「鎖匠」。但是這樣的認知未免有點太有失偏頗,作為封建王朝的末代君主,難道他真的是我們所說的那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法蘭西叛徒」嗎?
我們當代人對路易十六已經形成了清一色的「批判論」,我們似乎都對這個法蘭西的末代君主的評價往往繞不開「暴君,專制」等字眼。誠然,作為封建君主,路易十六的所作所為都有他的時代局限性,但他也有其「善良,進步」的一面。對於這樣的一個頗具爭議的歷史人物,我們應當對其重新認識,形成全面,客觀的評價。
對於路易十六而言,我們最為耳熟能詳的,大多都集中在「死於自己親手設計的斷頭臺下」這樣的一個諷刺的故事。而斷頭臺下的審判,也成為了「法蘭西最為醜陋,荒唐的冤案」。對於路易十六,這個塵封在歷史塵埃下的冤魂,大革命的犧牲者,我們對他的新的認識,就從這裡開始。
01無法挽回的王國頹勢
經過了號稱「太陽王"的路易十四和」我死後何懼洪水滔天「的路易十五之後,路易十六所繼承的,已經是千瘡百孔,風雨飄搖的法國了。
自「太陽王」路易十四開始,國王的權力就被看作是上帝的代表和化身。國王在其詔書中都要宣稱自己是「按照上帝的安排,法蘭西和納瓦爾的王」。而路易十五則聲稱:我依靠上帝來執掌王權,我的臣民要受這些法律的指導和統治。而國王的詔書、敕令和手諭就是法律。
除此之外,國王還擁有最高的司法權和行政權,幹預一切訴訟,掌握所有軍隊,整個王國的權力都集中在其一人身上。而這種權力的高度集中,則催生了「專制和暴政」。
這種權力的極度不合理自然引起了種種反抗和不滿,而聲勢浩大的「啟蒙運動」就是其典型的體現。從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到盧梭,他們舉起了理性的大旗來批判專制統治,用人權來對抗王權和封建特權,用自由和平等來反抗壓迫和不公正,要建立起一個符合人的理性和權力的新社會。這場轟轟烈烈的啟蒙運動直接動搖了舊制度的合法性,難怪路易十六後來在監獄中讀到他們的著作時感嘆道:是伏爾泰和盧梭的著作滅亡了法國。
而自從法國路易十四開始,財政問題就開始顯現,而到了路易十五時期,財政問題已經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了。1784年,路易十五曾制定新的稅法,決定無論社會地位高低,均需徵收5%的個人稅收。而這一決定,則遭到了當時貴族階層的反對,甚至他們還利用了巴黎議會拒絕新稅法的效力,雖然路易十五曾在一怒之下解散了巴黎議會,但也沒能敵過貴族階層的頑固。
面對這樣的一個」千瘡百孔「的國家,路易十六束手無策,乾脆一頭扎進了「制鎖」的快樂中,對國事並不上心,甚至直接把制鎖的工坊搬進了凡爾賽宮。
但是制鎖帶來的快樂畢竟是短暫的,當時的法國已經財政嚴重虧空,社會矛盾極其尖銳,已經到了大廈將傾的地步,而路易十六作為國王,不得不想辦法來挽回頹勢。
02阻力重重的改革
而首當其衝的,就是如何挽回財政危機。舊制度的核心就是那些舊貴族特權階層,這也是阻力最大,困難最大,矛盾最為集中的部分。他想借財政改革,一步一步的瓦解舊貴族的勢力,從而調和階層的矛盾。這次改革,是前所未有的一項改革,是一次事關國家前途的關鍵性改革。
他首先任命了有新思維的杜爾格,他制定了一個宏大的計劃,準備取消一切奴役,和一切特權。按他的說法,是想為人民謀求利益。但是這直接遭到了貴族們的強烈抵制而無法進行,在一片反對聲之中,路易十六隻好免去了杜爾格的職位,改為馬爾澤布爾來繼任。
與杜爾格一樣,馬爾澤布爾也是主張要給每個人以權力的,由於他和杜爾格的改革差別不大,依舊無法進行,也落得了同樣的結局。
而繼任者是大名鼎鼎的銀行家內克,他接受了之前的經驗和教訓,因此不像前任那樣操之過急,要激進的徹底革除一切弊端,而是僅僅與財政相關。聰明的內克把對體制的改革隱含在了財政的改革之中。儘管內克在改革上非常謹慎,但還是遭到了貴族們的反對,被迫辭職。而後來的繼任者也同樣以失敗而告終。
走投無路的路易十六不得不承認:「諸位已經看到,用其他方法來擺脫國家財政危機已經不可能了,接下來只有召開三級會議,和全體國民商量。」三級會議是在法國遭到特別重大的困難的時候,國王為了尋求幫助而召開的。因此會議也往往藉此來限制國王的權力,到了路易十六統治時期,三級會議已經中斷了175年。他一度認為,人民一定會支持他渡過難關。
1789年的5月5日,三級議會如期召開。但令國王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在會議期間,由於貴族階級拒絕合作,第三等級只好自己單獨組成國民議會。而這意味著對體制的重大改變。
革命已如箭在弦上。
03斷頭臺下的冤魂
1789年7月14日,巴士底獄被攻陷。而在那天,路易十六仍在自己的日記本上寫道:「今日無事」。10月6日凌晨,一群激進的「請願者」衝進凡爾賽宮,要求路易十六去巴黎居住。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他仍然相信他的人民是愛他的,於是沒有動用軍隊,而是跟隨「請願民眾」回到了巴黎,結果一回去就被關押了起來。
即使是被關押期間,路易十六依然沒有忘記自己的愛好。他偷偷的在牆板後面藏了一口保險箱,裝上了他認為這個世界最難打開的一把鎖,將許多秘密文件鎖在了裡面。但這把鎖最後卻被他的老師——一個叫加曼的鎖匠打開了。人民看到這些文件後,一致要求國會「宣布路易十六為賣國賊、人類的罪人、以革命的名義判處死刑。」
1973年1月6日,這位國王被一票之差送上了他親自設計的斷頭臺,罪名是背叛國家。而他所說的最後一句話仍然是:「我雖然必須得死,但我要說的是,我絕對沒有犯過任何強加給我的罪行。我還要祈禱,希望在我的熱血撒到法蘭西的土地上之後,就永遠不會有流血了。」
可見,直到死的那一刻,路易十六心裡裝著的,始終是他的人民。但在革命的洪流中,他卻被黨派鬥爭所利用,少數激進分子處心積慮地把他送上了斷頭臺,並且給他加上了賣國賊這樣的罪名,而在幾百年後的今天,我們對他的評價仍舊沿用著那時開始的不公正。
路易十六的死完全是以羅伯斯庇爾為首的雅各賓派要繼續推動革命的結果,是對吉倫特派的勝利,是激進主義對君主立憲的勝利。可以說他的死,完全是雅各賓專政的犧牲品。
路易十六是無辜的,同時也是偉大的。從客觀角度來說,正是他的犧牲,用他的性命換來了雅各賓派的勝利,法國大革命才步入了他的第三個階段。路易十六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但他的死至今看來仍然是有著偉大意義的。
正如法國著名歷史學家米涅所說:「路易十六,以他的胸懷和品德來說,是最適合他的那個時代的。當人們對獨斷專制的政治體制不滿時,他就自願放棄這種專制的做法:當人們對路易十五的荒淫揮霍感到憤恨時,他能夠品行端方,生活簡樸。人們要求做一些必要的改革時,他也能體察公眾的需要並給予滿足。但是改行仁政和繼續暴政都是困難的,因為要改革,就要有力量使貴族階層服從改革。在這一過程中,路易十六缺乏堅強的意志,而只有這樣的意志才能完成國家的重大變革。他頭腦清楚,心地正直,善良,但是性格不夠堅定。在他的所作所為中缺乏堅持到底的精神。他的改革計劃所遇到的阻力是他意想不到的,也是他未能加以克服的。因此,正如一個君主因拒絕改革而遭到毀滅的結局那樣,他是由於嘗試改革而毀滅的。的確,任何一個君主,當他啟動除舊布新的體制改革之後,這場改革的終極目標都將是舊體制的自我毀滅。
如果您覺得我的文章有意義,請多多點讚、評論、收藏。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的乾貨知識,就請關注我吧!
如果我的文章有錯誤的地方,也請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