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匠」路易十六——大革命的犧牲品,斷頭臺下的冤魂

2021-01-08 愚者說n

我們對路易十六的評價往往都停留在教科書上所描述的那樣的:專制君主、暴君、不理朝政、生活上荒淫糜爛、終日與鎖為伴、渾名「鎖匠」。但是這樣的認知未免有點太有失偏頗,作為封建王朝的末代君主,難道他真的是我們所說的那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法蘭西叛徒」嗎?

路易十六

我們當代人對路易十六已經形成了清一色的「批判論」,我們似乎都對這個法蘭西的末代君主的評價往往繞不開「暴君,專制」等字眼。誠然,作為封建君主,路易十六的所作所為都有他的時代局限性,但他也有其「善良,進步」的一面。對於這樣的一個頗具爭議的歷史人物,我們應當對其重新認識,形成全面,客觀的評價。

對於路易十六而言,我們最為耳熟能詳的,大多都集中在「死於自己親手設計的斷頭臺下」這樣的一個諷刺的故事。而斷頭臺下的審判,也成為了「法蘭西最為醜陋,荒唐的冤案」。對於路易十六,這個塵封在歷史塵埃下的冤魂,大革命的犧牲者,我們對他的新的認識,就從這裡開始。

01無法挽回的王國頹勢

經過了號稱「太陽王"的路易十四和」我死後何懼洪水滔天「的路易十五之後,路易十六所繼承的,已經是千瘡百孔,風雨飄搖的法國了。

自「太陽王」路易十四開始,國王的權力就被看作是上帝的代表和化身。國王在其詔書中都要宣稱自己是「按照上帝的安排,法蘭西和納瓦爾的王」。而路易十五則聲稱:我依靠上帝來執掌王權,我的臣民要受這些法律的指導和統治。而國王的詔書、敕令和手諭就是法律。

除此之外,國王還擁有最高的司法權和行政權,幹預一切訴訟,掌握所有軍隊,整個王國的權力都集中在其一人身上。而這種權力的高度集中,則催生了「專制和暴政」。

這種權力的極度不合理自然引起了種種反抗和不滿,而聲勢浩大的「啟蒙運動」就是其典型的體現。從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到盧梭,他們舉起了理性的大旗來批判專制統治,用人權來對抗王權和封建特權,用自由和平等來反抗壓迫和不公正,要建立起一個符合人的理性和權力的新社會。這場轟轟烈烈的啟蒙運動直接動搖了舊制度的合法性,難怪路易十六後來在監獄中讀到他們的著作時感嘆道:是伏爾泰和盧梭的著作滅亡了法國。

人民暴動

而自從法國路易十四開始,財政問題就開始顯現,而到了路易十五時期,財政問題已經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了。1784年,路易十五曾制定新的稅法,決定無論社會地位高低,均需徵收5%的個人稅收。而這一決定,則遭到了當時貴族階層的反對,甚至他們還利用了巴黎議會拒絕新稅法的效力,雖然路易十五曾在一怒之下解散了巴黎議會,但也沒能敵過貴族階層的頑固。

面對這樣的一個」千瘡百孔「的國家,路易十六束手無策,乾脆一頭扎進了「制鎖」的快樂中,對國事並不上心,甚至直接把制鎖的工坊搬進了凡爾賽宮。

但是制鎖帶來的快樂畢竟是短暫的,當時的法國已經財政嚴重虧空,社會矛盾極其尖銳,已經到了大廈將傾的地步,而路易十六作為國王,不得不想辦法來挽回頹勢。

凡爾賽宮

02阻力重重的改革

而首當其衝的,就是如何挽回財政危機。舊制度的核心就是那些舊貴族特權階層,這也是阻力最大,困難最大,矛盾最為集中的部分。他想借財政改革,一步一步的瓦解舊貴族的勢力,從而調和階層的矛盾。這次改革,是前所未有的一項改革,是一次事關國家前途的關鍵性改革。

他首先任命了有新思維的杜爾格,他制定了一個宏大的計劃,準備取消一切奴役,和一切特權。按他的說法,是想為人民謀求利益。但是這直接遭到了貴族們的強烈抵制而無法進行,在一片反對聲之中,路易十六隻好免去了杜爾格的職位,改為馬爾澤布爾來繼任。

與杜爾格一樣,馬爾澤布爾也是主張要給每個人以權力的,由於他和杜爾格的改革差別不大,依舊無法進行,也落得了同樣的結局。

而繼任者是大名鼎鼎的銀行家內克,他接受了之前的經驗和教訓,因此不像前任那樣操之過急,要激進的徹底革除一切弊端,而是僅僅與財政相關。聰明的內克把對體制的改革隱含在了財政的改革之中。儘管內克在改革上非常謹慎,但還是遭到了貴族們的反對,被迫辭職。而後來的繼任者也同樣以失敗而告終。

走投無路的路易十六不得不承認:「諸位已經看到,用其他方法來擺脫國家財政危機已經不可能了,接下來只有召開三級會議,和全體國民商量。」三級會議是在法國遭到特別重大的困難的時候,國王為了尋求幫助而召開的。因此會議也往往藉此來限制國王的權力,到了路易十六統治時期,三級會議已經中斷了175年。他一度認為,人民一定會支持他渡過難關。

1789年的5月5日,三級議會如期召開。但令國王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在會議期間,由於貴族階級拒絕合作,第三等級只好自己單獨組成國民議會。而這意味著對體制的重大改變。

革命已如箭在弦上。

03斷頭臺下的冤魂

1789年7月14日,巴士底獄被攻陷。而在那天,路易十六仍在自己的日記本上寫道:「今日無事」。10月6日凌晨,一群激進的「請願者」衝進凡爾賽宮,要求路易十六去巴黎居住。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他仍然相信他的人民是愛他的,於是沒有動用軍隊,而是跟隨「請願民眾」回到了巴黎,結果一回去就被關押了起來。

攻陷巴士底獄

即使是被關押期間,路易十六依然沒有忘記自己的愛好。他偷偷的在牆板後面藏了一口保險箱,裝上了他認為這個世界最難打開的一把鎖,將許多秘密文件鎖在了裡面。但這把鎖最後卻被他的老師——一個叫加曼的鎖匠打開了。人民看到這些文件後,一致要求國會「宣布路易十六為賣國賊、人類的罪人、以革命的名義判處死刑。」

1973年1月6日,這位國王被一票之差送上了他親自設計的斷頭臺,罪名是背叛國家。而他所說的最後一句話仍然是:「我雖然必須得死,但我要說的是,我絕對沒有犯過任何強加給我的罪行。我還要祈禱,希望在我的熱血撒到法蘭西的土地上之後,就永遠不會有流血了。」

可見,直到死的那一刻,路易十六心裡裝著的,始終是他的人民。但在革命的洪流中,他卻被黨派鬥爭所利用,少數激進分子處心積慮地把他送上了斷頭臺,並且給他加上了賣國賊這樣的罪名,而在幾百年後的今天,我們對他的評價仍舊沿用著那時開始的不公正。

斷頭臺下的路易十六

路易十六的死完全是以羅伯斯庇爾為首的雅各賓派要繼續推動革命的結果,是對吉倫特派的勝利,是激進主義對君主立憲的勝利。可以說他的死,完全是雅各賓專政的犧牲品。

路易十六是無辜的,同時也是偉大的。從客觀角度來說,正是他的犧牲,用他的性命換來了雅各賓派的勝利,法國大革命才步入了他的第三個階段。路易十六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但他的死至今看來仍然是有著偉大意義的。

正如法國著名歷史學家米涅所說:「路易十六,以他的胸懷和品德來說,是最適合他的那個時代的。當人們對獨斷專制的政治體制不滿時,他就自願放棄這種專制的做法:當人們對路易十五的荒淫揮霍感到憤恨時,他能夠品行端方,生活簡樸。人們要求做一些必要的改革時,他也能體察公眾的需要並給予滿足。但是改行仁政和繼續暴政都是困難的,因為要改革,就要有力量使貴族階層服從改革。在這一過程中,路易十六缺乏堅強的意志,而只有這樣的意志才能完成國家的重大變革。他頭腦清楚,心地正直,善良,但是性格不夠堅定。在他的所作所為中缺乏堅持到底的精神。他的改革計劃所遇到的阻力是他意想不到的,也是他未能加以克服的。因此,正如一個君主因拒絕改革而遭到毀滅的結局那樣,他是由於嘗試改革而毀滅的。的確,任何一個君主,當他啟動除舊布新的體制改革之後,這場改革的終極目標都將是舊體制的自我毀滅。

如果您覺得我的文章有意義,請多多點讚、評論、收藏。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的乾貨知識,就請關注我吧!

如果我的文章有錯誤的地方,也請多多指正!

相關焦點

  • 路易十六:斷頭臺上的 「鎖匠國王」
    當法國被內外危機所困擾、危機四伏時,安託瓦內特的魯莽和政治上的天真使她在法國大革命中處於危險的境地,最終難逃厄運。1787年年初,布裡埃納接任財政總監。為了走出困境,他曾經效仿他的前任,向特權階級徵稅,但是被顯貴會議拒絕。於是,布裡埃納向路易十六請求解散顯貴會議,路易十六應允。
  • 明朝木匠皇帝法國鎖匠國王,都不務正業為何路易十六走上斷頭臺
    這裡拿以做木匠為樂趣的天啟皇帝和拿做鎖匠為樂趣的路易十六比,其實是暗含深意的,比較的就是東西方不同的政治制度,卻有同樣的結局。在西方,國王雖然也有權威,可是依然無法徹底對抗利益集團。在東方,皇帝雖然也有權威,可是也無法徹底對抗利益集團。其實與東西方而論,對皇權的威嚴都有限制,只不過多少問題和手段問題而已。
  • 法國大革命中路易十六有多倒黴?自己改進的斷頭臺把自己砍了
    路易十六制鎖的技術很高,且極富創意,幾乎每一把都是一件藝術品,他設計了各種各樣的鎖,例如,帶有一個可以張嘴的鳥的鎖,帶有一個可以噴水的蜥蜴的鎖,諸如此類。他高薪聘請著名的鎖匠加曼,與他一起玩弄鎖。加曼甚至可以自由出入路易十六的寢宮,而其他大臣則沒有這個權力。據說他的開鎖技巧十分高超,可以在鎖芯彈回的零點幾秒內擰開鎖。
  • 223年前羅伯斯庇爾被處死:談談法國大革命的斷頭臺
    旁觀死刑的幾名貴婦人嚇得暈倒,法國皇帝路易十四就曾經考慮改良死刑。到了法國大革命之前,性格懦弱寬和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六,決心改良斬首。在一個支持廢除死刑的醫生約瑟夫·伊尼亞斯·吉約坦(制憲議會議員)的建議下,路易十六親自參加設計,最終在1791年發明了機械化的斷頭臺。經過用動物和死屍實驗,斷頭臺的效果很好,路易十六本人也深感滿意。
  • 歷史浪潮:被推上斷頭臺的路易十六夫婦,他們的孩子們怎麼樣了?
    第二位倒黴的兄弟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六,他在法國大革命中被斬首。第三位倒黴的兄弟是俄國皇帝尼古拉二世,他被蘇俄政府槍決。其中法國國王路易十六更是憋屈,路易十六和咱們的天啟皇帝一樣,都有自己的特殊愛好,只不過天啟喜歡幹木匠活,而路易十六卻喜歡擺弄機械,特別是喜歡對機械進行改裝。
  • 楊靖︱「病夫」當國:路易十六與法國大革命
    美國當代著名歷史學家林·亨特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家庭羅曼史》一書中斷言:法王路易十六之「肉體」疾病在法國人心目中也是「國體」有疾的隱喻或影射。與乃祖路易十四「朕即國家」、以及路易十五「朕死後哪管洪水滔天」的豪邁氣度不同,法王路易十六自幼年起一直循規蹈矩,寬厚仁慈,堪稱數百年來好大喜功而風流成性的波旁王朝之另類。
  • 路易十六與楊廣,男模與鎖匠 | 齊桐
    時隔200年得到一句公平的評論,早已不屬於那段風雲時空,人們回望那段聲勢浩大的大革命的時候,連泡影都不能感受,只有一些藝術作品會偶爾提醒,有那麼一段壯闊的時光,有那麼一個悲壯的「鎖匠」,他沒有那麼出色,也沒有那麼平庸。文首的那首《VIVA LA VIDA》便是寫致敬法國大革命和路易十六的。而1400年前離我們而去的「暴君」楊廣,我覺得我們尚欠他一句公正的點評。
  • 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臺,是因為太仁慈?看看他的所作所為
    在法國大革命的浪潮中,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臺,成為了具備象徵性質的一幕。一直以來就有一種聲音,認為路易十六罪不至此,他之所以不得善終,是因為太仁慈了。但是當你知道路易十六的所作所為之後,你大概就會打消這種念頭。
  • 1793年1月21日,法國國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臺
    路易十六出生於1754年,原名路易-奧古斯特,亦名路易·卡佩。他的祖父是路易十五,父親是法蘭西太子路易。法蘭西太子路易是路易十五唯一活下來的兒子,但還沒來得及繼位,就去世了。太子路易和第二任妻子生育了三位法國國王:路易十六、路易十八、夏爾十世。
  • 近代史:路易十六被押上斷頭臺,成為第2個被處死的歐洲封建君主
    近代史:路易十六被押上斷頭臺,成為第2個被處死的歐洲封建君主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後,大資產階級和自由派貴族控制了制憲議會,他們保留了國王。1792年,奧地利和普魯士聯手幹預法國內政,越過邊界,向巴黎進犯。8月10日,巴黎人民挺身而出,佔領了路易十六居住的 圖伊勒裡宮,把王室成員關入監獄。
  • 她是法國末代公主,父母先後被送上斷頭臺,金枝玉葉被迫淪落風塵
    她是法國末代公主,父母先後被送上斷頭臺,金枝玉葉被迫淪落風塵 十八世紀的歐洲爆發了轟轟烈烈的資產階級革命,首先起源於英國,之後在整個世界蔓延開來。公元1789年法國爆發了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的統治,法國王室隨之覆滅。
  • 斷頭臺:人道主義醫生發明的「仁慈」斬首機器
    斬首具有相當長的歷史,是廣泛出現在世界各國古代死刑中的處決方法,而斷頭臺則是一種高效的斬首機器。隨著啟蒙運動在法國的流行,一些進步思想家開始呼籲,即使是對死刑犯也應該進行人道主義處決,其中就包括吉約丹(Joseph-Ignace Guillotin)醫生,他是廢除殘酷死刑的主要倡導者之一。他認為死刑設施應該是一個簡單而高效的裝置,並且應當在私下進行,而不是在公開場合的眾目睽睽之下。身為議會議員的他積極地倡導開發新式刑具,而這也得到了當時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支持。
  • 斷頭臺下,人人平等
    · 犯人走出大門後,立刻被頭朝下壓制在斷頭臺底板上,用皮帶固定住身體,由助手推入指定位置,用半圓形木枷控制住頸部,經劊子手拉下槓桿,連配重約40公斤的45°角巨刃從4.5米高處落下並切割犯人頸部,使頭顱落入下方的收納袋,後者被法國人戲稱為「野餐籃」各國輿論界初次目睹這種流水線式的標準化殺人機器,反響極為惡劣。
  • 法國通史:1774年路易一奧古斯特在登基後稱路易十六
    總之,通過「社會契約」的學說,盧梭提出了全新的國家組織原則,而「人民主權論」則更是直接為法國大革命提供了理論旗幟。也正是這一原因,《社會契約論》在大革命中被視為一部民主憲章,而盧梭本人的聲望在當時也超過其他任何啟蒙思想家。不得人心的路易十五在1774年5月一命鳴呼後,繼承王位的是他的孫子、王位繼承人路易一奧古斯特。路易一奧古斯特在登基後稱路易十六。路易十六繼位時年僅19歲。
  • 作為歐洲歷史上第二位被處死的國王,路易十六真的罪有應得嗎?
    在貴族勢力的強烈反對下,這些改革大多失敗。所謂君子可以欺之以方,路易十六有一顆良好仁心與治國善念,但性格優柔寡斷,不能應對國內的頑固勢力,無法貫徹自己的政策,多次讓步。同時他即位後頻繁更換首相和部長,政策沒有一定的連貫,又無力壓制內閣內訌,施政方針不得不從激進的改革一步步退化為保守的節儉措施。
  • 路易十六是少有的私生活不亂的法國國王,卻因奢侈的王后而被法國人...
    法國波傍王朝末代國王路易十六,雖說在日後的法國大革命中與王后安東奈特一起上了斷頭臺,但是不論路易十六的治國能力怎麼樣,他在法國歷史上卻是少有的私生活不混亂的國王。
  • 杜莎夫人最早的蠟像作品是 路易十六和瑪麗皇后的死亡頭部模型
    1780年她受聘於一個法國皇室家族成為一名藝術導師,並且在1787年製作了國王路易十六和瑪麗皇后的蠟像。1789年:法國大革命開始以後,1793年瑪麗被逼製作送上斷頭臺的國王路易十六和瑪麗皇后的死亡頭部模型。一年以後瑪麗被監禁,但是她的雕塑技術從斷頭臺上救了她,被釋放並製作了羅伯斯庇爾的死亡頭部模型。1794年:瑪麗繼承了菲利普醫生的蠟像館事業。
  • 「杜莎夫人,請籤收人頭」:蠟像、斷頭臺與法國大革命
    恰在此時,法國大革命爆發,革命派喝最烈的酒,砍最貴的頭,將王室貴族成建制地送上斷頭臺——其中正包括了柯蒂斯最出名的作品,也即前文提到的「睡美人」的原型,路易十五的情婦,著名的杜巴利伯爵夫人。在大革命中,她因被懷疑資助流亡的保王黨而獲刑。據記載,杜巴利夫人在死刑前不斷嘶吼哀叫,表情猙獰,歇斯底裡。然而,我們的柯蒂斯先生確實有特別的製作技巧。
  • 法國王后被推上斷頭臺,不小心踩了劊子手一腳,說出一句話,流傳至今
    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是有太多不同,有一位美麗又悲情的斷頭王后,他曾經是奧地利的公主,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妻子,這個人就是瑪麗安託瓦內特。 在1774年,路易十五因為感染天花而去世了,此時路易十六即位,而瑪麗也成為了王后。要知道那一年他僅僅18歲,不知道該怎樣去做好一個國家的女主人,也正是如此,才導致他後來有如此悲情的結局。
  • 歷史小知識:劊子手與斷頭臺
    約吉坦與斬首機法國大革命以前,當局對死囚處以車裂刑。這種刑罰極其殘酷,令人目不忍睹。有一次,夏爾·亨利奉命處決一年輕囚犯。臨刑時,犯人向戀人訣別,悲泣泣,聲淚俱下。旁觀者為之感動,一擁而上放了犯人,燒了刑具。其中一人對劊子手大聲嚷道:「今後處決犯人要乾脆利落,不要讓人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