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六:斷頭臺上的 「鎖匠國王」

2021-02-23 至少還有圖圖

1774年,路易十五在凡爾賽宮殿病死於天花。路易十五的孫子登上王位,成為路易十六。可路易十六的上臺執政卻不是伴隨著鮮花和掌聲,而是人民仇恨的目光與風雨飄搖的政治局勢。

不得人心的路易十五對財政的管理不善和他招人非議的私人生活,破壞了整個法國君主制。路易十五統治時期的問題困擾並最終摧毀了他的後繼者生命——路易十六和瑪麗·安託瓦內特,奠定了他們最終要隨著龐大的王國一起走向覆滅的結局。

路易十六是路易十五的孫子,身為王太子的父親在他11歲的時候就去世了,1765年他的父親死後,他被立為王儲。兩年後母親也隨之而去。雖然生於王室,享有無上的尊榮,他卻得不到親情的溫暖。祖父路易十五幾乎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情婦身上,對他的教育漠不關心。路易十六性格內向木訥,優柔寡斷,但與他的祖輩不同,這位年輕的國王不迷戀女色,擅長拉丁語和英語,對歷史地理知識頗有興趣,才藝俱佳。

在路易十六還是王儲時,就已顯露出鎖具研究方面的天賦。他的唯一的喜好就是擺弄各式各樣的鎖。當上國王后,路易十六更是無心朝政,他曾在凡爾賽宮裡專門建造了一間全法國最高級的五金作坊,在這間面積近百平方米的房間內,掛滿了各種工具與各式各樣的鎖。

他一天的大部分時光都在作坊裡度過,和他在一起的不是美麗動人的王后,也不是王公大臣,而是他高薪聘請來的鎖匠加曼。他極為禮待加曼,加曼甚至可以自由出入他的寢宮,但這位鎖匠最後卻背叛了他。

大家一定聽過一句話,「她那時候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饋贈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價格。」這句話是茨威格在傳記《斷頭王后》中用於評論瑪麗·安託瓦內特的,瑪麗·安託瓦內特原是奧地利公主,天生麗質,卻不幸成為政治棋盤上的一顆棋子。她15歲遠嫁法國,與當時還是王儲的路易十六結為夫婦,18歲成為法國王后。

1766年,為政治上的需求,法國王室正式向11歲的瑪麗·安託瓦內特公主求婚。奧地利宮廷欣然應允。但由於種種原因,這場婚禮被拖了數年。直到1770年,瑪麗·安託瓦內特14歲時,才終於踏上法國國土,成為法國王儲,路易·奧古斯特·德·波旁(即日後的路易十六)的王太子妃。

安託瓦內特為了排解不幸婚姻帶來的苦悶,終日沉迷於打扮、跳舞、賭博中,路易放任安託瓦內特的任性胡為,由著她的性子建宮殿,辦宴會,夜夜笙歌。安託瓦內特耗費巨資修建行宮,左右國王、幹預朝政,被譏諷為「赤字王后」

以至於她的親哥哥從奧地利專程來法國規勸自己的親妹妹,請求她,對她說你現在是法蘭西王后,你能不能每天讀一小時書,這並不難。可瑪麗王后對哥哥說:「我不喜歡讀書,我喜歡享受生活。」

當法國被內外危機所困擾、危機四伏時,安託瓦內特的魯莽和政治上的天真使她在法國大革命中處於危險的境地,最終難逃厄運。

1787年年初,布裡埃納接任財政總監。為了走出困境,他曾經效仿他的前任,向特權階級徵稅,但是被顯貴會議拒絕。於是,布裡埃納向路易十六請求解散顯貴會議,路易十六應允。

同年5月,布裡埃納將改革計劃提交巴黎高等法院登記。巴黎高等法院同意部分計劃,但拒絕「土地徵收稅」 ,並要求召開三級會議討論這一點。8月,路易十六親臨法庭,命令法庭批准計劃,法官群起反對,卻因激怒了路易十六而被流放。此事激起民憤,隨後,路易十六擔心事態升級,便召回了法官。

1788年5月,巴黎高等法院通過《民族權利和君主制根本法》,宣稱國民應當通過定期舉行三級會議「自由地」向國王徵稅,並要求通過人身保護法,禁止未經審判逮捕任何人。宣言將矛頭對準王權,路易十六勃然大怒,他當即下令逮捕領頭的法官,並取消了高等法院登記王國法令的權力。

國王的專橫激怒了巴黎人民,他們紛紛走上街頭,抗議國王的暴政。外省也紛紛發起反抗國王的行動,在格勒諾布爾出現了「瓦片日」,王家士兵遭到各種從屋頂扔下來的拋棄物的襲擊。

貴族和教士們獲悉王室即將向自己徵稅,也唯恐天下不亂,站出來要求召開三級會議。面對規模宏大的反對浪潮,路易十六隻好答應次年召開三級會議。布裡埃納也在宣布財政破產後引咎辭職。這場反對王權的鬥爭被稱為「貴族革命」,它極大地動搖了波旁王朝的根基。

由於法英通商條約的實施,大量的廉價商品充斥了法國市場;反常的氣候使各地農業歉收;工人的工資下降,物價卻猛漲,為了生存,他們襲擊麵包房和商店,許多城市出現了暴動,農民起義也如星火燎原般展開。隨著三級會議的臨近,6萬多封陳情書雪片般飛到了路易十六面前。許多人依然將國王視為保護神,懇求國王廢除農村的領主特權,減低他們的賦稅。

山雨欲來風滿樓,正當王公貴族極盡享樂奢靡時,一場政治危機正在悄然醞釀。1789年5月5日,路易十六被迫在凡爾賽宮召開停止了175年的三級會議,這是1614年之後第一次舉辦,也是法國歷史上最後一次,此時專制王權已崩塌了半邊。

三級會議由三個階級的代表構成:第一階級(教會)、第二階級(貴族)和第三階級(資產階級、城市平民、農民等)。

三級會議主要目的是為了儘快提出解決政府經濟危機的方案。人們熱切地期盼會議的到來,然而國王卻讓代表們失望了。他沒有提出改革方案,而是反覆地叮囑他們要防範新思想。深受矚目的財政總監內克則把會場變成了聽他絮絮叨叨念誦帳單的報告會。

路易十六企圖對第三等級增稅,以解救政府財政危機。並召開了國家級會議(stati generali)進行投票決定。第三等級以十七票的微弱優勢取勝,即使事已至此,路易十六卻出爾反爾,強行要求加稅。

第三等級的代表對國王和內克失去了最後的信任,他們決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在政治上獲勝。第三等級代表要求制定憲法,限制王權,實行改革。在會議上,他們提出限制國王權力,將三級會議變成國家最高立法機關的提議,並進一步要求三個等級在一起開會,以人數計票。第三等級的代表比第一、第二等級加起來的人數還多,一旦此提議通過,實際上便剝奪了貴族和教士對會議的控制權,國王和特權等級自然不願讓步。

1789年5至6月間,會議進行了數周,經過一個多月毫無結果的鬥爭後,特權階級頑固的對抗與貴族的封建特權讓第三等級的代表忍無可忍,他們決心擺脫貴族老爺們的牽制獨立行動。

1789年6月17日,第三等級成立了國民議會,且自賦批准稅收的權力。國民議會的成立讓國王和貴族們驚恐萬分,隨後,國王關閉了第三等級的會議廳。當第三等級的代表前往會議廳時,卻吃了個閉門羹。

憤怒的代表們在議長巴伊的帶領下,集合到網球場開會並宣誓:「永遠不脫離國民會議,直到制定王國憲法。」22日,御前會議召開,三個等級的代表齊聚一堂。國王宣布17日第三等級通過的決議無效,並暗示如果第三等級不服從,將不惜一切代價對付他們。第三等級的代表們義憤填膺,在國王和其他兩個等級的代表離場後,他們仍然拒絕離席。由於第三等級的抗爭,會議繼續進行。

在第三等級的感染下,一些教士和貴族也參加了會議,並強烈要求國王同意國民議會通過的所有決策。眼看呼聲愈漲,國王讓步了。

27日,他宣布特權等級加入到第三等級成立的國民議會中。消息傳出,整個巴黎都沸騰了。在人民的支持下,國民議會成立了制憲委員會,後又自行命名為「國民制憲議會」。

1789年7月14日,人民攻佔巴士底獄。攻佔巴士底獄(Storming of Bastille) 成了全國革命的信號。

議會的勝利使國王覺得遭受了屈辱,在王后和貴族的煽風點火下,他調集大批軍隊將巴黎團團圍住,準備逮捕第三等級代表。在風聲鶴唳之時,第三等級的代表們走上街頭,大聲疾呼:如果國王得逞,巴黎將面臨屠城的威脅!憤怒和飢餓驅使人們拿起武器開始了武裝起義。當得知國王的軍隊即將開入城內時,人們緊急成立了民團,巴黎市區到處都有起義者的街壘。到了7月13日,除了巴士底獄之外,整個巴黎都已為人民所掌控。

7月14日,伴隨著「打到巴士底獄去」的怒吼聲,人們如潮水般擁向巴士底獄。起初人們希望勸降,但是守軍頑固抵抗,雙方旋即交火。經過一番惡戰後,起義者用大炮猛轟堅實的城牆,心驚膽戰的監獄長不得不高舉白旗投降。起義者歡呼著衝進巴士底獄,解放了在押的政治犯,並徹底拆毀了監獄。而路易十六當時正在巴黎西南18千米處的凡爾賽宮,聽到民眾攻佔巴士底獄的消息後,他十分吃驚,問道:「這不是造反嗎?」其近臣回答道:「不,陛下,這是革命。」象徵罪惡的巴士底獄終於倒下了。

巴士底獄是一座非常堅固的要塞,到18世紀末期,它成了控制巴黎的制高點和關押政治犯的監獄。凡是膽敢反對封建制度的著名人物,大都被監禁在這裡,巴士底獄成了法國專制王朝的象徵。人們像痛恨封建制度一樣痛恨這座萬惡的巴士底獄。許多人曾經做過推倒巴士底獄的嘗試,可惜都沒有成功。然而,這一天人們的希望沒有落空,當路易十六企圖鎮壓時,他們拿起武器,摧毀了腐朽王權的象徵。

攻佔巴士底獄成了全國革命的信號。革命的烽火迅速蔓延至整個法國,各個城市紛紛仿效巴黎人民,武裝起來奪取市政管理權,建立了國民自衛軍。在農村,到處都有農民攻打領主莊園,燒毀地契。不久,由人民組織起來的制憲會議掌握了大權。

這一年,制憲會議頒布了「廢除一切封建義務」的「八月法令」,緊接著又通過了著名的《人權宣言》,向全世界莊嚴宣布了「人身自由,權利平等」的原則。轟轟烈烈的法國大革命就此拉開了帷幕。

攻佔巴士底獄後,昔日王公貴族紛紛倉惶出逃,路易十六表面上順從,向歐洲各國發出通告,表示擁護革命。可他同時又秘密派人出國,通知各國政府不要相信他的公開聲明。王后瑪麗在給她的哥哥、奧國皇帝威廉的信中寫道:「武力已經摧毀一切,現在只有武力才能夠恢復一切。」路易十六還派密使到西班牙,請求幫助他逃離法國。

1791年6月20日深夜,一輛布幔低垂的馬車悄悄駛出王宮,向巴黎東北方向急馳而去。第二天清晨,馬車來到了離邊境不遠的一個小鎮。車夫在驛站門前停下車來,準備換馬繼續趕路。一個人從車窗裡伸出頭來,焦急地四面張望。這一切引起了驛站長德魯埃的懷疑,他仔細一看,認出車上的人正是路易十六。德魯埃立即敲起警鐘,高聲喊著:「快截住那輛馬車,國王要逃跑啦!」附近的群眾聽到後,立即緊緊追趕,終於在小鎮附近把馬車截住,一看車裡坐著三個人,正是化了裝的國王路易十六和他的王后、王子。

國王逃跑的消息使革命群眾非常震怒。幾千人手執刀槍走上街頭,撕毀了國王的畫像。近萬名巴黎群眾在練兵場上集會示威,要求審判路易十六,廢除君主制。當時革命運動的核心內部有不同意見。代表激進力量的雅各賓派和代表中間勢力的吉倫特派,都主張懲罰國王。代表保守力量的君主立憲派卻包庇國王,說國王不是有意逃跑,而是被人拐走的。他們還派兵鎮壓示威群眾,造成人員傷亡。在他們的縱容下,國內外反動勢力十分猖獗,國內許多地方發生反革命騷亂。奧國皇帝和普魯士國王聯合發表宣言,宣稱要派軍隊懲罰「罪犯」,恢復法國國王的「君主統治」。

1792年春天,武裝幹涉法國革命的戰爭終於開始了。國王和王后設法延誤軍機,阻止軍需品生產,暗中派人把作戰計劃和軍事機密送給奧國軍隊。不少高級軍官通敵叛逃,法軍節節敗退,革命面臨空前的危險。國難當頭,法國人民奮起抗擊。一支又一支義勇軍開赴巴黎,聽候政府的調遣。

巴黎的革命群眾很快發現,前線的失利是宮廷的叛賣活動造成的,他們憤怒地要求揭穿宮廷的陰謀和逮捕國王、王后。1792年8月9日到10日晚間,巴黎市區警鐘長鳴,人民發動了第二次起義。起義群眾佔領了王宮,把國王和王后囚禁起來,君主統治被推翻了,路易十六淪為階下囚,吉倫特派重掌政權。9月20日,法國軍隊在凡爾登以南的瓦爾米打敗奧普聯軍。消息傳回後,法國人民大受鼓舞。次日,由普選產生的國民公會開幕,會上通過了廢除王政的決議,9月22日宣布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共和國成立後,各地區紛紛上呈陳情書,請求審判路易十六。後來,路易十六藏在王宮牆壁裡面的秘密文件櫃被發現,裡面有他通敵賣國、勾結國外勢力的文件。並用一把他精心打制的鎖鎖住。然而他以為萬無一失的鎖卻被他曾經最寵信的鎖匠加曼打開了。鐵證如山,這些罪證激怒了人民,加速了對國王的審判。

1793年1月18日,法國大革命爆發半年後,國民公會以叛國罪判處路易十六死刑。三天後,國王被送上了斷頭臺。那天,法國巴黎協和廣場的人潮洶湧,在人民的歡呼中,路易十六人頭落地。

諷刺的是,路易十六當年曾親自參與了斷頭臺的改良設計,將鍘刀改成三角形以便加快斬首的速度減少犯人痛苦,沒想到自己最終卻成了刀下鬼。同年10月,王后瑪麗·安託瓦特也被斬首示眾。

很多人都對他的死扼腕嘆息。

法國著名歷史學家米涅說:「路易十六,以他的胸懷和品德來說,是最適合於他那個時代的。當人們對獨斷專制的政治體制不滿時,他就自願地放棄這種專制的做法;當人們對路易十五的荒淫揮霍感到憤恨時,他能夠品行端方,生活儉樸。人們要求做一些必要的改革時,他也能夠體察公眾的需要並要給予滿足。但是,改行仁政和繼行暴政都是困難的,因為要改革,就要有力量使貴族特權階級服從改革。在這一改革的過程中,路易十六缺乏堅強的意志,實際上只有這樣的意志才能完成國家的重大變革。他頭腦清楚,心地正直、善良,但是性格不夠堅定,在他的所作所為中缺乏堅持到底的精神。他的改革計劃所遇到的阻力是他所意想不到的,也是他未能加以克服的。

但南懷瑾這樣評價道,「路易十六明知危殆,始終沒有大刀闊斧的改革魄力,甚至還要矢上加尖。終至『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路易十六的一生詮釋了什麼叫做「可憐薄命作君王」。繼位時,面臨的是一個搖搖欲墜的王朝。太陽王路易十四統治晚期窮兵黷武,財政瀕臨絕境;隨之繼位的路易十五變本加厲,企圖以提高稅收來緩解國庫壓力。待王朝傳到路易十六手上時,法國已是債臺高築,每年僅償還利息就要消耗國庫收入的一半以上,財政體系幾乎崩潰。

路易十六雖然沉迷於制鎖,對國事卻並非漠不關心。為了拯救岌岌可危的王朝,他曾做出了一些努力,然而優柔寡斷的性情使他的努力總是被外力打斷。

路易十六體型較胖,無法像歷代君王一樣靈巧地運動。他笨嘴拙舌,面對巧舌如簧的對手說不出一句話。但他英文與拉丁文的水平很高,書寫和印刷體一樣工整,制鎖技藝更可謂精湛高超,對繁瑣小事有著驚人的耐心。

路易十六還非常有教養。曾經有暴民婦女進入宮廷和他談判,居然被路易十六的修養和風度打動。逃亡生涯中的顛沛流離也沒有阻擋他正常的吃飯和睡覺。可惜路易本性優柔寡斷且具有一定保守傾向,沒有做君主的能力與氣魄。

在上斷頭臺的那一刻,人們驚詫地發現,素來膽小懦弱的國王卻全無畏懼,他高喊道,「我清白死去。我原諒我的敵人,但願我的血能平息上帝的怒火。」話音落下,人頭落地。自此,路易十六成為法蘭西波旁王朝復闢前最後一任國王,也法國歷史上唯一被處決的君主,他的死,宣告了延續近千年法國君主制的終結。而臨死前的這份從容鎮定,讓他保留了一國之君最後的尊嚴。

然而,路易十六的死不是法國大革命的結束,而是開始。仇恨點燃的狂風暴雨,接下來也摧毀了很多革命者。那些處死路易十六的偉大人物們,最後也被押上了斷頭臺。動蕩歲月的巨大車輪,一直持續滾動了十幾年,直到拿破崙戰敗,才算是真正意義的結束。

本期撰稿:李一溪

本期主編:李一溪

美術編輯:可可   

    校對:江江

日月每從肩上過,江山常在掌中看。在這裡,我們從歷史車輪帶起的風塵中探尋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聚焦熱點時事從中提供立場,引入啟蒙的光芒以作為奧援。我們是久久不褪的力量,我們是久久逗留的天明。邀卿對坐閒話,你「至少還有圖圖」。

[1]託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3.

[2]威廉多伊爾,《牛津通識讀本:法國大革命》,譯林出版社,2017.

[3]南懷瑾,《老子他說》,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

[4]賈娟,黎娜,《世界通史》,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

[5] 彼得麥克菲,《自由與毀滅:法國大革命,1989-1799》,中信出版社,2019.

[6]王園園,《法國》,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

[7]Vilde Lunnan Djuve,Carl Henrik Knutsen,Tore Wig,Patterns of Regime Breakdown Since the French Revolution,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2020 

相關焦點

  • 「鎖匠」路易十六——大革命的犧牲品,斷頭臺下的冤魂
    我們對路易十六的評價往往都停留在教科書上所描述的那樣的:專制君主、暴君、不理朝政、生活上荒淫糜爛、終日與鎖為伴、渾名「鎖匠」。但是這樣的認知未免有點太有失偏頗,作為封建王朝的末代君主,難道他真的是我們所說的那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法蘭西叛徒」嗎?
  • 明朝木匠皇帝法國鎖匠國王,都不務正業為何路易十六走上斷頭臺
    這裡拿以做木匠為樂趣的天啟皇帝和拿做鎖匠為樂趣的路易十六比,其實是暗含深意的,比較的就是東西方不同的政治制度,卻有同樣的結局。在西方,國王雖然也有權威,可是依然無法徹底對抗利益集團。在東方,皇帝雖然也有權威,可是也無法徹底對抗利益集團。其實與東西方而論,對皇權的威嚴都有限制,只不過多少問題和手段問題而已。
  • 1793年1月21日,法國國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臺
    路易十六出生於1754年,原名路易-奧古斯特,亦名路易·卡佩。他的祖父是路易十五,父親是法蘭西太子路易。法蘭西太子路易是路易十五唯一活下來的兒子,但還沒來得及繼位,就去世了。太子路易和第二任妻子生育了三位法國國王:路易十六、路易十八、夏爾十世。
  • 法國大革命中路易十六有多倒黴?自己改進的斷頭臺把自己砍了
    法國慶祝革命200周年的慶典上,法國總統密特朗表示,「路易十六是個好人,把他處死是件悲劇,但也是不可避免的。」 說他是暴君是不合適的,因為此人性格軟弱,不敢採取強力的措施,只是不會統治國家。喜歡造鎖的國王路易十六極為喜歡擺弄機械,尤其是鎖。
  • 路易十六與楊廣,男模與鎖匠 | 齊桐
    法國總統密特朗表示,「路易十六是個好人,把他處死是件悲劇,但也是不可避免的。」時隔200年得到一句公平的評論,早已不屬於那段風雲時空,人們回望那段聲勢浩大的大革命的時候,連泡影都不能感受,只有一些藝術作品會偶爾提醒,有那麼一段壯闊的時光,有那麼一個悲壯的「鎖匠」,他沒有那麼出色,也沒有那麼平庸。文首的那首《VIVA LA VIDA》便是寫致敬法國大革命和路易十六的。而1400年前離我們而去的「暴君」楊廣,我覺得我們尚欠他一句公正的點評。
  • 歷史浪潮:被推上斷頭臺的路易十六夫婦,他們的孩子們怎麼樣了?
    第一位倒黴的兄弟是英國國王查理一世,他在英國內戰之後被斬首。第二位倒黴的兄弟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六,他在法國大革命中被斬首。第三位倒黴的兄弟是俄國皇帝尼古拉二世,他被蘇俄政府槍決。路易十六被斬首歐洲的斷頭臺,即斬百姓,也斬國王,還斬王后,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國王和王后連個體面點的死法都沒有,我想隋煬帝在天之靈,看到這些後來的仁兄,也應該能夠瞑目了吧。
  • 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臺,是因為太仁慈?看看他的所作所為
    在法國大革命的浪潮中,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臺,成為了具備象徵性質的一幕。一直以來就有一種聲音,認為路易十六罪不至此,他之所以不得善終,是因為太仁慈了。但是當你知道路易十六的所作所為之後,你大概就會打消這種念頭。
  • 近代史:路易十六被押上斷頭臺,成為第2個被處死的歐洲封建君主
    近代史:路易十六被押上斷頭臺,成為第2個被處死的歐洲封建君主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後,大資產階級和自由派貴族控制了制憲議會,他們保留了國王。1792年,奧地利和普魯士聯手幹預法國內政,越過邊界,向巴黎進犯。8月10日,巴黎人民挺身而出,佔領了路易十六居住的 圖伊勒裡宮,把王室成員關入監獄。
  • 作為歐洲歷史上第二位被處死的國王,路易十六真的罪有應得嗎?
    對路易十六之死的爭論從斷頭刀落下的那一刻起就沒有停止過。法國革命200周年的慶典上,時任法國總統的弗朗索瓦·密特朗也說:「路易十六是個好人,把他處死是件悲劇,但也是不可避免的。」但路易十六也並非一個完全的昏君,他沉迷制鎖(和天啟皇帝有一拼),但主觀上並未刻意因此荒廢朝政,這只是在財政崩壞、自己無力改善時局後的放縱;他也確實驕縱了自己的王后,為她的榮華奢侈花費了過多金錢,但很多書籍文章將法國糜爛的財政歸咎於瑪麗王后一個女人,這無疑是瞎扣帽子了。
  • 223年前羅伯斯庇爾被處死:談談法國大革命的斷頭臺
    旁觀死刑的幾名貴婦人嚇得暈倒,法國皇帝路易十四就曾經考慮改良死刑。到了法國大革命之前,性格懦弱寬和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六,決心改良斬首。在一個支持廢除死刑的醫生約瑟夫·伊尼亞斯·吉約坦(制憲議會議員)的建議下,路易十六親自參加設計,最終在1791年發明了機械化的斷頭臺。經過用動物和死屍實驗,斷頭臺的效果很好,路易十六本人也深感滿意。
  • 路易十六是少有的私生活不亂的法國國王,卻因奢侈的王后而被法國人...
    法國波傍王朝末代國王路易十六,雖說在日後的法國大革命中與王后安東奈特一起上了斷頭臺,但是不論路易十六的治國能力怎麼樣,他在法國歷史上卻是少有的私生活不混亂的國王。
  • 斷頭臺:人道主義醫生發明的「仁慈」斬首機器
    隨著啟蒙運動在法國的流行,一些進步思想家開始呼籲,即使是對死刑犯也應該進行人道主義處決,其中就包括吉約丹(Joseph-Ignace Guillotin)醫生,他是廢除殘酷死刑的主要倡導者之一。他認為死刑設施應該是一個簡單而高效的裝置,並且應當在私下進行,而不是在公開場合的眾目睽睽之下。身為議會議員的他積極地倡導開發新式刑具,而這也得到了當時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支持。
  • 楊靖︱「病夫」當國:路易十六與法國大革命
    美國當代著名歷史學家林·亨特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家庭羅曼史》一書中斷言:法王路易十六之「肉體」疾病在法國人心目中也是「國體」有疾的隱喻或影射。與乃祖路易十四「朕即國家」、以及路易十五「朕死後哪管洪水滔天」的豪邁氣度不同,法王路易十六自幼年起一直循規蹈矩,寬厚仁慈,堪稱數百年來好大喜功而風流成性的波旁王朝之另類。
  • 國王上了斷頭臺,他的財寶卻失落在河底,上千噸黃金至今未找到
    路易十六是第一位被送上斷頭臺的法國國王,當他失去理智時,他只有38歲,說到這裡,路易十六真的很鬱悶,他一生中最難忘的事情之一就是被處決了,順便說一句,他也是唯一被處決的法國國王,他之前沒有人,後面也沒有人,他似乎對享受這一榮譽並不感到驕傲。
  • 法國通史:1774年路易一奧古斯特在登基後稱路易十六
    不得人心的路易十五在1774年5月一命鳴呼後,繼承王位的是他的孫子、王位繼承人路易一奧古斯特。路易一奧古斯特在登基後稱路易十六。路易十六繼位時年僅19歲。這位年輕的君主動作笨拙,性格內向,遇事猶疑,溫和羞怯。與他那些風流的祖先不同,路易十六從不迷戀於女色,卻惟獨視修鎖、行獵為人生最大的樂趣。
  • 她是莫扎特都想娶的大美人,14歲嫁給法國國王,38歲被送上斷頭臺
    1770年,瑪麗的母親特蕾西亞女王為了和法蘭西帝國停戰,試圖通過政治聯姻來化解矛盾,於是用瑪麗作為籌碼,把她嫁給了當時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孫子,也就是未來的路易十六。
  • 歷史小知識:劊子手與斷頭臺
    在雅各賓專政末期,他曾把2,700人送上斷頭臺,從而名聲大噪。亨得的兒子殺人不多,只有360人。孫子不爭氣,竟把斷頭臺送進了當鋪,急得內政部長明令當鋪老闆火速「完壁歸趙」,因為等著要處決犯人哩!桑松家族末代劊子手、1849年的「巴黎先生」去世後,由他的第一助手尼古拉·羅克坐上了這把交椅。桑松劊子手世家就此壽終正寢。
  • 杜莎夫人最早的蠟像作品是 路易十六和瑪麗皇后的死亡頭部模型
    1780年她受聘於一個法國皇室家族成為一名藝術導師,並且在1787年製作了國王路易十六和瑪麗皇后的蠟像。1789年:法國大革命開始以後,1793年瑪麗被逼製作送上斷頭臺的國王路易十六和瑪麗皇后的死亡頭部模型。一年以後瑪麗被監禁,但是她的雕塑技術從斷頭臺上救了她,被釋放並製作了羅伯斯庇爾的死亡頭部模型。1794年:瑪麗繼承了菲利普醫生的蠟像館事業。
  • ...沒猜中結尾|凡爾賽|凡爾賽宮|路易十五|路易十六|凡爾賽玫瑰|瑪麗
    路易十四是位野心勃勃的國王,在位期間法國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但他更為人所津津樂道的並不是其政績,而是他發明了高跟鞋、喜愛假髮和緊身褲、一輩子洗澡不超過7次等等。跟中國很多皇帝一樣,路易十四五歲就繼承了王位,等到23歲親政後,大興土木建造了全新的凡爾賽宮以昭示一個新時代的誕生。凡爾賽宮的建設長達近半個世紀,邊建邊用。
  • 王后被送上斷頭臺時,不慎踩了劊子手的腳,她下意識地說「對不起」
    當時人們對瑪麗的奢靡生活頗有意見,甚至譏諷瑪麗,稱她為「赤字夫人」。對於瑪麗的奢侈,有一句流傳已久的名言是這樣說的,「如果沒有麵包,為什麼不吃蛋糕呢?」據說,當大臣告訴瑪麗,百姓連麵包都吃不起的時候,瑪麗天真地說出這樣一句話。雖然瑪麗性子活潑,但生於王室,不至於單純到說出這樣的一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