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胡亥無道,趙高弄權,致使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最終,陳勝吳廣於大澤鄉起義,掀開了打擊暴秦的序幕。
關於陳勝吳廣的這次起義,司馬遷是極為推崇的。史記中的世家一般都是記載諸侯的,陳勝吳廣因為首次反秦,於是被司馬遷載入世家。而在《史記·陳涉世家》中,司馬遷更是稱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
由此可見,至少在司馬遷眼中,陳勝吳廣的地位是相同的。然而事實上兩個人起義後的遭遇卻是天壤之別,陳勝為王,吳廣則是被同事殺死了。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差距呢?
陳勝吳廣起義經過
秦二世元年,陳勝吳廣被朝廷徵兵前往漁陽戍守。當他們行走到大澤鄉時,卻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導致整個隊伍的行程都被延誤。
於是,一種名為恐懼的情緒瀰漫在這支隊伍中,因為按照秦朝律例,延誤日期是要砍頭的。陳勝自小就有大志向,「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就是出自他口。
他不甘心因為此事就失去性命,便找上了隊伍中一個叫吳廣的人,圖謀起義。吳廣一想橫豎都是死,還不如轟轟烈烈的死,於是便答應了陳勝的請求,兩人一起謀劃反秦。
古代的人都信奉佔卜。陳勝吳廣先是找了個人佔卜,看看自己起義成功的概率大不大。佔卜者看出了他們的意圖,便對他們的做法予以了肯定,並暗示他們借鬼神威懾眾人。
隨後,他們兩人便把帶有「陳勝王」三個字的綢帕塞進魚肚中。當戍卒們吃這條魚時發現這塊綢帕上寫的字,便十分驚訝。
陳勝吳廣兩人見此事已成,便決定加一把火。兩人半夜裡在寺廟旁點燃篝火裝作鬼火,模仿狐狸聲音,大聲呼喊「大楚興,陳勝王」。這使得與他們同行的戍卒更加驚恐,越發覺得陳勝此人深不可測。
就這樣,陳勝吳廣兩人順利地奪得了大家的支持,並在殺死同行秦官後宣布起義。於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戰爭就這樣爆發了。
陳勝稱王,逐漸失去本心
俗話說得好,「有的人一起吃苦容易,一起富貴就很難」。陳勝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陳勝稱王后,隨著權力的增加,他的性格也在發生著變化。
曾經「苟富貴,勿相忘」的誓言早已被陳勝拋之腦後,如今的他只想享受自己這至高無上的權力。舉個例子,陳勝稱王后,一個陳勝的同鄉來找他,敲了半天門,陳勝也沒理他。最後還是這位同鄉喊了陳勝的小名,陳勝為防別人聽見才勉強召見了他。隨後,由於這位同鄉一直在說陳勝以前的囧事,陳勝一怒之下就把他殺了。
至此以後,陳勝周圍再也無人敢親近他。而此時的陳勝,也早已失去了本心。他現在所思所想,只剩下如何保住自己王的位置。
吳廣協助起義,卻被猜忌,最終被同事殺害
在陳勝起義的路途中,有一個人的作用至關重要,那就是吳廣。在《史記·陳涉世家》中,司馬遷毫不吝嗇自己對吳廣的喜愛。可就是這麼一個為陳勝殫精竭慮做事的人,卻死在了陳勝的猜忌之中。
當時,陳勝派吳廣領兵攻打滎陽,卻遭遇重大阻礙。不得已,陳勝只好派周文另闢蹊徑,率兵西進,以此繞過滎陽,直取函谷關。
陳勝本來以為,秦軍主力被吳廣牽制在滎陽,周文奪取函谷關輕而易舉,誰曾想胡亥採用章邯之計,用驪山囚徒迎擊起義軍,並大敗之。
章邯擊敗周文後,繼續率兵攻擊滎陽。起義軍將領田臧認為吳廣不懂兵法,又為人驕橫,便借用陳勝的旨意殺死了他,並獻其首級於陳勝。吳廣就此身死。
在這裡,有一個很大的疑問。吳廣作為陳勝集團的第二號人物,怎麼會如此輕易的就被田臧殺死。
至於史書上記載的因吳廣驕縱,假借陳勝之令更是可笑。首先,在大澤鄉起義之時,司馬遷就提到了吳廣此人待人寬厚,士兵都很擁戴他。再加上吳廣為假王,即代理王,田臧一個將軍是如何在這種情況下殺死吳廣的?
另外,在田臧殺死吳廣後,還將其首級獻給陳勝,陳勝不僅不怪,甚至還加封了田臧。這不得不讓人浮想聯翩。
因此,田臧殺吳廣,說不定就是陳勝的意思,至於其他理由都只是託詞。吳廣帶兵打了這麼久,直到他作戰失敗了,田臧才覺得他不會用兵,這不是很可笑嗎?
陳勝殺吳廣的理由也很簡單:陳勝稱王后性格已經變了,吳廣的作戰不力使得陳勝的王位不穩,於是心生惱怒的陳勝要殺死吳廣洩憤。
結束語
還記得陳勝的那句「苟富貴,勿相忘」,結果卻恰恰證明了陳勝只能同患難,卻無法同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