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老王觀歷史」,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免費收到最新內容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清晨,崇禎帝朱由檢在煤山壽皇亭旁自縊而死,時年33歲。崇禎恐怕萬萬沒有想到,因為自己特殊的地位,死後也不得安寧,三位皇子的下落,居然引出一場波及全國曠日持久的政治風波。
朱慈煥
真假太子風波
崇禎和一後二妃生育了七子六女,到甲申之變時尚有三子二女。多爾袞將長平公主送到外祖父周奎家恩養,16歲的太子朱慈烺、13歲的三子定王朱慈燦和12歲的四子永王朱慈煥喬裝改扮後被送出宮去。
護送太監將三位皇子獻於李自成,李自成很大度地封太子朱慈烺為宋王,朱慈燦和朱慈煥也被封為公爵。從王朝更替的角度看,三位皇子無疑是非常重要的戰利品,對安撫民心、招降明朝官員都能起到積極作用。但太子的存在也是一柄雙刃劍,大順政權在北京的一個月中多次發現傳單,稱「東宮已稱帝,滅賊有期」,太子朱慈烺的名號儼然已經成為反對大順政權的旗幟。
民間百姓以太子的旗號聚眾起義。山東東阿地主祁八聯合秀才楊鳳鳴等人聚集千人起義,一舉攻佔東阿縣城,給清政府發出通牒,要求「還我太子殿下」。儘管此次起義須臾便被鎮壓,但多爾袞在如此刺激下更加緊張,對凡是堅持太子是真的人一律處死,其後「假」太子也被處斬。高壓之下,一場認真為偽的風波才算平息。
南明弘光元年,北京的太子事件剛剛平息下來,南京又冒出來一個「太子」,事情更加曲折,風波之烈,甚至直接影響了南明政權的存亡。
三月初,前明鴻臚寺少卿高夢玘在從北京南下南京的路上遇到一個少年自稱是東宮太子朱慈烺,高夢玘沒見過太子的面貌,聽此人大談宮中往事朝廷秘聞,還真是難辨真偽。朱由崧大為吃驚,太子來到南京,自己的皇位如何維持下去?剛聽到這個消息,朱由崧就對馬士英說:「朕將何以自處?卿等細細查辨。」潛臺詞昭然若揭。
馬士英協同大學士王鐸、蔡亦琛以及皇親國戚會同九卿科道的官員對少年辨別真偽。南明的大臣中見過太子面容的並不多,只有劉宗政、李景璉兩個翰林遠遠地見過太子,都覺得這個少年比太子朱慈烺要矮一些,哪有年輕人無端變矮的道理?朝臣們疑心頓起,問了一些宮中內情,回答也多有謬誤,但此少年態度傲慢,凡是朝臣認為謬誤之處,都是答以「爾等宵小懂得什麼」。一時還真是很棘手,被激怒的大學士王鐸大聲說了一個「假」字然後拂袖而去,馬士英立刻推波助瀾,諸位大臣一致認同這個南來的「太子」是假冒。
一番審訊,這個少年叫王之明,是萬曆朝駙馬王昺的侄孫,家住保定府高陽縣,聽說太子下落不明,突發奇想假冒太子之名希冀富貴,所謂宮中見聞多半是聽家裡老人和父親在朝為官時的朋友說的,還有一些就是道聽途說。此事在民間搞得沸沸揚揚,弘光帝朱由崧特意把審訊記錄刊刻出來頒行天下,以正視聽。但民間和各地官員早對朱由崧的橫徵暴斂極為不滿了,各式各樣的謠言立刻滿天飛,尤其是一些手握重兵早已蛻變成軍閥的駐鎮大將出於各自的目的認定朱由崧是故意以真為偽,屈打成招,大逆不道。皇帝遇見兵有理居然也說不清,只得把王之明關在獄中,期望慢慢解釋,以安撫各位軍隊首領。
不料多鐸大軍攻到了長江北岸,此時駐紮在武昌的大軍閥左良玉自稱奉了「太子朱慈烺」的密詔,藉口救護「太子」,率二十萬大軍順長江東下,擺出一副大義凜然的樣子要攻入南京誅殺奸賊以清君側。弘光政權頃刻瓦解,五月初十,朱由崧棄城而逃,南京的一些百姓擁著王之明到南明故宮的武英殿即位登基,希望他能率領南京軍民抵擋住清軍,這個王之明的確無賴,第一件事居然要選秀女,到五月十五日城破,小冒險家王之明死於清軍的刀下。
真實的朱三太子
隨著清朝統治的緩和,康熙二十五年之後「朱三太子」已經鮮有所聞,崇禎帝幼子永王朱慈煥竟然奇蹟般地倖存下來。朱慈煥不僅尚在人世,還繁衍出一個人丁興旺的大家庭,康熙四十七年,一場意外使年過古稀的朱慈煥再一次站在風口浪尖上,並隨同他的家庭慘遭滅頂之災。
甲申之變後朱慈煥流落到安徽鳳陽時偶遇一位姓王的明朝給事中,說明了自己的真實身份,王給事收養了他,為了掩人耳目,按照鳳陽王姓的家譜取名王士元,讓他隨同自己的幾個子弟讀書。朱慈煥十九歲時王家突遭變故,朱慈煥再度流落江湖,幾年後,他娶了胡姓女子為妻,落戶浙江餘姚,在家開設私塾。
朱慈煥隱約對密友透露出其非同一般的出身,這種爆炸性的消息更大範圍流傳開來。在浙東有位念一和尚,在康熙四十五年在大嵐山起事。憑此傳聞號稱自己擁戴著崇禎之子,兩個從未謀面的人就這麼陰差陽錯地攪在一起。
康熙四十七年,念一和尚被捕,四月在山東汶上縣躲避了兩年多的朱慈煥被官府抓住,和念一對質,兩人素昧平生如何認得?朱慈煥一口否認參與謀反,他對主審的官員說:「吾今年七十五歲,血氣已衰,鬢髮皆白,乃不作反於三藩叛亂之時,而反於清寧無事之日乎?且所謂謀反者,必佔據城池,積草屯糧,招買軍馬,打造軍器,吾曾有一此乎?」
九月,五位大學士在審訊後結案由張廷玉書上奏稱:「王士元自認崇禎第四子,查崇禎第四子已於崇禎十四年身故,又遵旨傳喚明代老太監,俱不認識。王士元明系假冒,其父子俱應凌遲處死。」崇禎的第四子根本沒有在崇禎十四年死去,這是明末清初各式各樣的史籍中有明確記載的,而明朝亡國六十餘年,就算有當年的小太監還留在清宮,那最小也要七十多歲,怎能根據童年的模樣來辨認一個七十五歲的老人的相貌?康熙為了顯示他的寬仁,特旨改凌遲處死為斬立決。
至此,崇禎的子孫俱已不在人世,再也不能被人奉為反叛的旗幟了,民間再也沒有「朱三太子」統領大軍的消息了。
【免責聲明】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站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部分文章為轉載,並不用於任何商業目的,我們已經儘可能的對作者和來源進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END-
感謝大家的閱讀,你的閱讀是對小編的鼓勵,如果覺得文章還不錯的話,小手輕移點一下右下角,點「 好 看 」,謝謝對小編的支持,小編一定每天給你們帶來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