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朱三太子」不停找康熙「復仇」

2020-12-24 餘丄說歷史

公元1673年12月22日,康熙準備對抗三藩之亂時,康熙朝的第一件「朱三太子案」爆發。當時,抗清人士楊起隆自稱明朝「朱三太子」與心腹黃吉、陳益在北京聚集眾多信徒,戴白巾,穿紅衣,自號「中興官兵」,改年號為「廣德」。由於清廷應對及時,這件事本身很快被解決了。但是,此後各地興起加盟「朱三太子」的浪潮,康熙朝時,「朱三太子案」頻頻發生,且直到乾隆朝才真正消失。這現象放在日本,相當於明治政府建立初期,由各地藩士所造成的動亂。

圖片來源於網絡,康熙

但就反抗意識來說,「朱三太子案」背後隱藏的是一個民族認同的問題,之後天地會、白蓮教也紛紛打著「驅逐韃虜」口號與清廷為敵,滿清也終其朝代無法解決「排滿」隱患。與元朝時期反抗蒙古人的明教極為相似。崇禎皇帝明朝末年,李自成攻陷京城,三皇子定王出逃,之後下落不明。清兵入主中原後,抗清事件頻出,抗清分子紛紛假借明朝宗室的名義,自稱是失蹤的「朱三太子」,一方面想獲得南明宗室的款待,一方面想獲得漢人認同,同時借著託名的方式,保護自己不會輕易被官兵抓捕。

「朱三太子」並不是皇位繼承人,按理說不應有「太子」之名,但是當時的嫡長子在亂軍中失蹤,被民間稱為「悼皇帝」,而嫡次子剛出生即夭折,於是嫡三子定王,便被民間稱為「朱三太子」。康熙在位時,總共就出現了70件「朱三太子案」。是什麼導致「朱三太子案」頻頻爆發呢?

第一,中國歷代都是漢人的天下,滿人在明朝內亂時,突然入關統治,這讓許多漢人並不服氣,尤其明朝後代在江南建立南明,並沒有宣布滅亡,因此部分漢人只願承認明朝政權。

第二,清朝統治漢人的方式簡單粗暴,除了收走明朝官員的爵位與大部分田地,還下令讓漢人剃髮、穿旗服,激起漢人的不滿。

第三,除了中國內部之外,歸順明朝的藩屬國也支持漢人反清。比如朝鮮,自認為大明子民,公開支持南明政權與三藩,試圖北伐滅清,甚至一直沿用明朝的年號,在清末的時候,標記事件的年份都已經記到「崇禎兩百多年」。

第一件「朱三太子案」的主人公楊起隆本來是個無業游民,但受到三藩舉兵抗清的號召,決定自封為明朝宗室三太子,聚集北京遊民和八旗叛奴,一起商議反叛之事。不料,就在楊起隆等人商議的時候,官兵突然攻陷他們所住的鼓樓客棧。驚慌之下,楊起隆獨自逃跑,其餘黨羽盡數被捕捉。影視劇中的楊起隆為什麼楊起隆的「朱三太子案」如此輕易就被清兵瓦解了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楊起隆(影視劇照)

首先,這個案子發生以前,意外地被滿人注意到,官府適時應對,成功瓦解了事件。當時,鑲黃旗監生郎廷樞發現家裡的裁縫師有些不對勁,不跟主人打招呼,工作往往敷衍了事。郎廷樞懷疑之餘,發現家僕會圍聚在一起,共同商議反清之事,於是馬上向官府報案。此外,住在鼓樓西街的正黃旗人周公直,也碰見家中三十幾個僕人聚集,意圖縱火,反清復明,便跑去找都統祖永烈告發此事。巧合不止如此,祖永烈尚未帶兵到場之前,將軍鄂克遜恰好在鼓樓附近走動,發現鼓樓失火,鼓樓客棧裡的人披甲露刃,面露兇光。他立即奔告納蘭明珠與圖海。於是鄂克遜、納蘭明珠、圖海、祖永烈等人紛紛率兵登場,擒獲黃吉、陳益等三十餘人,唯獨楊起隆成功逃脫。

同時,負責謀劃對抗三藩的索額圖,早就發現北京有一批反清勢力,借著這次「朱三太子案」東窗事發,索額圖用半天時間把楊起隆的萬餘黨羽緝捕歸案。其次,趁著「三藩之亂」鬧事的楊起隆,雖然極為機敏果敢,但是反清這樣的大事,他當時卻未做好全盤謀劃,更缺乏有效的行動,只是帶著信徒黃吉、陳益等三十餘骨幹成員,四處放火,因此清兵不費吹灰之力就將其撲滅。原本康熙接到通報,聲稱楊起隆不久後定能落網,但案件發生後的七年,楊起隆才在陝西鳳翔被圖海捕獲,隨後伏法。不過,楊起隆只是七十分之一的「朱三太子」,其他「朱三太子」還對清朝政權虎視眈眈,頻繁作案。

「朱三太子案」層出不窮的現象對清朝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第一,康熙是清代受到最多抗清分子侵擾的皇帝,於是康熙在創立功業之餘,還得花費許多精力對付這些抗清分子。乾隆之後,可能抗清一方意識到三太子不可能活這麼久,紛紛放下了「朱三太子」的旗號。但是天地會、白蓮教的起事還在繼續,加總起來,這些事件幾乎佔據清朝大半的戰爭史,並以嘉慶時的白蓮教起事最為嚴重,可以說清朝的氣數有一部分就斷送在反清勢力的手裡。

第二,清朝花了很多心思改良漢滿政策,其中江南文人士大夫尤其堅韌,因此康熙曾經六下江南,安撫士族,拜謁明孝陵,提拔漢官,也安置了不少眼線。這個下江南的舉動也被後來的乾隆皇帝效仿。於是,清朝許多制度,都是為了安撫這些反清勢力而來的。乾隆下江南至於,真正的朱三太子真的存在嗎?據《清實錄》記載,1708年,官府發現了一位教書老師王士元,很有可能是真正的朱三太子,於是將王士元全家斬首。但是王士元死後,仍有朱三太子案爆發。

因此,這個人是不是真的朱三太子,成為一個千古謎案。「朱三太子」現象之所以層出不窮,是因為「朱三太子」已經成為一個符號,背後則是反清人士抗清的理念,這也驗證了目標凝聚的規律而清朝面臨無數抗清分子的起事,需要在位者適時變化政策,適應民間的需求,印證了因俗而治的規律。

歷代評價聖祖不容明裔,亦胸中自有種族之見,唯恐人望之有歸。此則後來排滿亦自種之因也。──近代史學家孟森

相關焦點

  • 困擾康熙幾十年的朱三太子到底是誰?
    很多人在看完《康熙王朝》之後,認為朱三太子要麼是楊起隆,要麼就根本沒這個人。其實電視劇是經過藝術加工的,不可全信。歷史上楊起隆確有其人,他也確實曾起兵反清,但是他只是詐稱自己是朱三太子以此來加強號召力而已,不是真的朱三太子。歷史上冒充朱三太子的人很多,康熙時期就多達十幾人,但真正的朱三太子不是他們其中任何一個人。
  • 清朝噩夢「朱三太子」,61年造反70次,康熙大怒:誅全族
    其實,康熙真正害怕的並不是「朱三太子」這個人物,而是「朱三太子」這個名號所帶來的強大號召力。朱三太子一個接著一個的出現,康熙害怕的局面還是出現了。 康熙元年,蘇北地區的「朱三太子」帶頭謀反,清政府極力鎮壓,將「朱三太子」捉拿,然而經過審判才發現這個「朱三太子」是個冒牌貨。這個「朱三太子」叫朱周褀,與明朝王室無關,本以為捉了這個冒牌貨,「朱三太子」的事情就可以告一段落了,然而事情遠遠沒有這麼簡單。
  • 朱三太子:一個神奇的名字,康熙被騷擾一生,乾隆也不得安寧
    康熙大帝可謂明君,擒鰲拜、收臺灣、御外敵、安四方。凡是與他作對的,都沒有好下場。不過,事有例外。有個人成了他的陰影,他無處不在,四處興風作浪。每每成功鎮壓,不久之後又重現江湖…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朱三太子。
  • 康熙頭疼的「朱三太子」究竟是誰?不是朱慈炯楊起隆,而是他!
    康熙年間發生的偽「朱三太子案」,就是一個極為突出的典型。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只記述了楊起隆假冒「朱三太子」謀反,而康熙年間歷史上真實的「朱三太子」案件卻有十起之多。楊起隆起事,是康熙年間以「朱三太子」為號召影響較大的一次。楊起隆,雖為無業游民,但為人果敢,有謀略。
  • 傳說中的朱三太子,如何困擾了滿清王朝幾十年?
    康熙期間,僅冠有同一個名字的「朱三太子案」,就發生了十起之多。朱三太子是崇禎皇帝的第三個兒子朱慈煥,被人們習慣稱為"朱三太子"。李自成攻破北京後,朱慈煥被迫離開宮廷,隱姓埋名,到處顛簸流離,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他東躲西藏,根本不想東山再起,再謀大業,只是想保全性命而已。但「樹欲靜而風不止」,很多反清力量總要找個由頭,樹立一面旗幟,就想起了他,紛紛打起他的名號。
  • 明末的朱三太子是誰,他擁有多少將士,竟令康熙都感到害怕
    朱慈煥與四哥(同父同母)朱慈炤同歲,人們習慣把他稱作「朱三太子」,當然也有人稱朱慈炤為「朱三太子」,不過比較廣泛的但是稱朱慈煥為「朱三太子」。這一個十分愚蠢的決定,雖然說藉口太子是假的,可以毫無顧忌的殺掉,但同時也是昭告天下,真正的太子還沒有被抓到,「朱三太子」還是活著的,既然崇禎皇帝的兒子還沒死,那麼他就是法理上的繼承人,在中原稱帝的清朝皇帝,就不具有合法性和正統性,埋下了動亂的禍根。
  • 朱三太子在中疃
    有清之初,朱三太子是全國各地特別是江南地區反清復明勢力擁戴假借的一面旗幟,當然也成了清廷的心頭大患,從順治到康熙,都在傾全國之力搜尋索拿,欲除之而後快。朱三太子本名朱慈煥,是明崇禎帝的養活成人的四個兒子中的第四個,因為和老三朱慈炤是孿生兄弟,人們習慣把他稱作「朱三太子」。
  • 流落在沂南的朱三太子
    有清之初,朱三太子是全國各地特別是江南地區反清復明勢力擁戴假借的一面旗幟,當然也成了清廷的心頭大患,從順治到康熙,都在傾全國之力搜尋索拿,欲除之而後快。朱三太子本名朱慈煥,是明崇禎帝的養活成人的四個兒子中的第四個,因為和老三朱慈炤是孿生兄弟,人們習慣把他稱作「朱三太子」。
  • 明朝滅亡留下的虛幻人物「朱三太子,」為何康熙帝也懼怕?
    他成為了康熙皇帝心中最大的心魔,這個人也成為大清最具威脅的隱患,他就是傳說中的明朝滅亡僥倖逃脫的朱家後代「朱三太子」。後來康熙繼位後,朝中開始漸漸的遺忘了朱三太子的存在。不過隨著平定三藩的時候,清軍抓獲了一個自稱朱三太子的人物,後來經過調查,這個人只是吳三桂用來提升漢人對自己好感的傀儡,他並不是朱三太子,而只是朱家的一個遠房旁系。
  • 東平張氏家譜中發現的朱三太子秘聞
    來源:齊魯晚報 文/劉傳錄  清初的「朱三太子謎案」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懸疑案之一。《康熙大帝》中楊起隆自稱「朱慈炯」,為明朝「朱三太子」。近日東平縣沙河站鎮張老莊村在整理張家家譜中發現了新線索,證明朱三太子確有其人,但不是朱慈炯。  家譜是一個家族真實而客觀的歷史傳承。
  • 朱三太子到底是誰?為什麼有那麼大號召力,讓清朝如芒刺在背
    清朝入主中原,一直隱匿於民間的太子朱慈烺才找到其外祖父周奎府上投靠,並與妹妹長平公主抱頭痛哭。但周奎卻是一個買主求榮的角色,將太子獻於清廷,清廷藉口說太子是假冒的,殺死了太子。並且把證明太子不是假冒的15個人也全部殺死,而說太子是假冒的周奎等人都活了下來,周奎因此還得到清廷的特別嘉賞,這裡我們就討伐周奎了。
  • 朱三太子到底擁有多少實力?為何折磨了清朝三代皇帝?
    ε=(ο`*)))唉,反正你自己不說沒人知道,吹唄,結果好多人找他舉事,全家死絕,真是禍福豈無憑。真正的朱三太子案康熙四十六年,蘇州又有人因明事被抓,牽出了四明山的張念一,張念一又牽出了朱三太子朱慈煥。找明末尚存的老太監來看,沒人認識他,又是一起冒認吹牛案件,康熙帝一怒之下就把老頭剮了,兒子們斬立決。
  • 朱三太子有何實力可以攪得大清康雍乾三代帝王都不得安寧?
    朱三太子本人其實並沒有多大的實力,更多的只是朱三太子這塊金字招牌的號召力,因為從清初康熙時期到乾隆前中期,在清朝統治之下民心並不穩,尤其是南方的江南等地區,清初統一全國時對南方部分地區都進行了屠城,因此失去了南方民心,即便康熙後來下旨永不加賦,希望收買民心,但是南方很多民眾並不買帳,於是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區成了孕育反清分子的土壤。
  • 折磨了清朝數十年的「朱三太子」到底是誰
    一者為建文朱允炆,而另一個就是亡國時的「朱三太子」。但翻開歷史我們驚訝的發現所謂的「朱三太子」並不單單指的一個朱慈炯。原來「朱三太子」的主角有好幾個,而他(他們)撲朔迷離的行蹤也有很多版本。到底是哪個版本可信其實已經早都不重要,因為光「朱三太子」這個名頭,其背後就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說道,或者更準確的講叫猜測。
  • 《康熙王朝》周培公暗示冊立胤礽為太子,康熙為何言聽計從了?
    那當時康熙處在什麼環境之下呢?電視劇中周培公是如此說的,周培公說:「當前外有三藩反叛,內有逆賊作亂,可謂非常之時。」這就是康熙當時所處的局勢環境,康熙削藩引起了吳三桂的三藩叛亂,這是當時的外部壓力,而內部壓力則還有皇宮內鬼勾結朱三太子企圖謀害康熙。
  • 朱三太子一個人,折磨了清朝3代皇帝,他到底有多大實力?
    在民間的說法,朱慈炯是明朝崇禎皇帝第三個兒子,因此被稱為朱三太子。但是在真正的歷史中,朱三太子從來沒有出現過,反倒是各股勢力都打著朱三太子的旗號。那麼,清朝建立以後,明朝皇室的殘餘勢力究竟有多少實力?有沒有能力對付清朝?崇禎皇帝雖然勤勉,但無法挽回大明江山,他一共有6位皇子,分別是朱慈烺、朱慈烜、朱慈炯、朱慈照、朱慈煥、朱慈燦。
  • 康熙執政61年的噩夢:假朱三太子起義70次,真太子卻早被誅全族
    其實真正的朱三太子是喚朱慈煥。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時被俘獲,後來清軍入關李自成兵敗,朱三太子朱慈煥僥倖逃脫,下落不明,而這些起義的都不是朱慈煥組織的。康熙元年,蘇北區域的「朱三太子」起義,為首之人根本不是朱三太子。
  • 「朱三太子」懸案的歷史真相
    但太子的存在也是一柄雙刃劍,大順政權在北京的一個月中多次發現傳單,稱「東宮已稱帝,滅賊有期」,太子朱慈烺的名號儼然已經成為反對大順政權的旗幟。民間百姓以太子的旗號聚眾起義。山東東阿地主祁八聯合秀才楊鳳鳴等人聚集千人起義,一舉攻佔東阿縣城,給清政府發出通牒,要求「還我太子殿下」。
  • 讓清朝三代頭疼的前朝餘孽,朱三太子不知所蹤,卻折磨清朝三代
    朱三太子,是明朝崇禎皇帝的三兒子,名為朱慈炯,明朝滅亡後,朱家三位皇子各奔東西,隱藏在俗世中,而其他兩位皇子都被抓住並且斬殺,唯獨朱三太子一直不知所蹤,也讓康熙、雍正、乾隆為此頭疼。明朝滅亡是必然的,闖王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攻入京城,崇禎皇帝嚇得直接自殺,也沒有安置自己三位皇子,三位皇子也成為李自成的俘虜。
  • 讓清朝3個皇帝飽受折磨的「朱三太子」到底是誰?他很可能不是人
    儘管如此,明朝的殘餘勢力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仍然在威脅著清朝的統治,其中就有一個叫做「朱三太子」的人,硬是「折磨」了清朝的三位皇帝,即順治、康熙和雍正。那麼,這個「朱三太子」究竟是誰呢?他很可能不是人,此話怎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