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73年12月22日,康熙準備對抗三藩之亂時,康熙朝的第一件「朱三太子案」爆發。當時,抗清人士楊起隆自稱明朝「朱三太子」與心腹黃吉、陳益在北京聚集眾多信徒,戴白巾,穿紅衣,自號「中興官兵」,改年號為「廣德」。由於清廷應對及時,這件事本身很快被解決了。但是,此後各地興起加盟「朱三太子」的浪潮,康熙朝時,「朱三太子案」頻頻發生,且直到乾隆朝才真正消失。這現象放在日本,相當於明治政府建立初期,由各地藩士所造成的動亂。
但就反抗意識來說,「朱三太子案」背後隱藏的是一個民族認同的問題,之後天地會、白蓮教也紛紛打著「驅逐韃虜」口號與清廷為敵,滿清也終其朝代無法解決「排滿」隱患。與元朝時期反抗蒙古人的明教極為相似。崇禎皇帝明朝末年,李自成攻陷京城,三皇子定王出逃,之後下落不明。清兵入主中原後,抗清事件頻出,抗清分子紛紛假借明朝宗室的名義,自稱是失蹤的「朱三太子」,一方面想獲得南明宗室的款待,一方面想獲得漢人認同,同時借著託名的方式,保護自己不會輕易被官兵抓捕。
「朱三太子」並不是皇位繼承人,按理說不應有「太子」之名,但是當時的嫡長子在亂軍中失蹤,被民間稱為「悼皇帝」,而嫡次子剛出生即夭折,於是嫡三子定王,便被民間稱為「朱三太子」。康熙在位時,總共就出現了70件「朱三太子案」。是什麼導致「朱三太子案」頻頻爆發呢?
第一,中國歷代都是漢人的天下,滿人在明朝內亂時,突然入關統治,這讓許多漢人並不服氣,尤其明朝後代在江南建立南明,並沒有宣布滅亡,因此部分漢人只願承認明朝政權。
第二,清朝統治漢人的方式簡單粗暴,除了收走明朝官員的爵位與大部分田地,還下令讓漢人剃髮、穿旗服,激起漢人的不滿。
第三,除了中國內部之外,歸順明朝的藩屬國也支持漢人反清。比如朝鮮,自認為大明子民,公開支持南明政權與三藩,試圖北伐滅清,甚至一直沿用明朝的年號,在清末的時候,標記事件的年份都已經記到「崇禎兩百多年」。
第一件「朱三太子案」的主人公楊起隆本來是個無業游民,但受到三藩舉兵抗清的號召,決定自封為明朝宗室三太子,聚集北京遊民和八旗叛奴,一起商議反叛之事。不料,就在楊起隆等人商議的時候,官兵突然攻陷他們所住的鼓樓客棧。驚慌之下,楊起隆獨自逃跑,其餘黨羽盡數被捕捉。影視劇中的楊起隆為什麼楊起隆的「朱三太子案」如此輕易就被清兵瓦解了呢?
首先,這個案子發生以前,意外地被滿人注意到,官府適時應對,成功瓦解了事件。當時,鑲黃旗監生郎廷樞發現家裡的裁縫師有些不對勁,不跟主人打招呼,工作往往敷衍了事。郎廷樞懷疑之餘,發現家僕會圍聚在一起,共同商議反清之事,於是馬上向官府報案。此外,住在鼓樓西街的正黃旗人周公直,也碰見家中三十幾個僕人聚集,意圖縱火,反清復明,便跑去找都統祖永烈告發此事。巧合不止如此,祖永烈尚未帶兵到場之前,將軍鄂克遜恰好在鼓樓附近走動,發現鼓樓失火,鼓樓客棧裡的人披甲露刃,面露兇光。他立即奔告納蘭明珠與圖海。於是鄂克遜、納蘭明珠、圖海、祖永烈等人紛紛率兵登場,擒獲黃吉、陳益等三十餘人,唯獨楊起隆成功逃脫。
同時,負責謀劃對抗三藩的索額圖,早就發現北京有一批反清勢力,借著這次「朱三太子案」東窗事發,索額圖用半天時間把楊起隆的萬餘黨羽緝捕歸案。其次,趁著「三藩之亂」鬧事的楊起隆,雖然極為機敏果敢,但是反清這樣的大事,他當時卻未做好全盤謀劃,更缺乏有效的行動,只是帶著信徒黃吉、陳益等三十餘骨幹成員,四處放火,因此清兵不費吹灰之力就將其撲滅。原本康熙接到通報,聲稱楊起隆不久後定能落網,但案件發生後的七年,楊起隆才在陝西鳳翔被圖海捕獲,隨後伏法。不過,楊起隆只是七十分之一的「朱三太子」,其他「朱三太子」還對清朝政權虎視眈眈,頻繁作案。
「朱三太子案」層出不窮的現象對清朝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第一,康熙是清代受到最多抗清分子侵擾的皇帝,於是康熙在創立功業之餘,還得花費許多精力對付這些抗清分子。乾隆之後,可能抗清一方意識到三太子不可能活這麼久,紛紛放下了「朱三太子」的旗號。但是天地會、白蓮教的起事還在繼續,加總起來,這些事件幾乎佔據清朝大半的戰爭史,並以嘉慶時的白蓮教起事最為嚴重,可以說清朝的氣數有一部分就斷送在反清勢力的手裡。
第二,清朝花了很多心思改良漢滿政策,其中江南文人士大夫尤其堅韌,因此康熙曾經六下江南,安撫士族,拜謁明孝陵,提拔漢官,也安置了不少眼線。這個下江南的舉動也被後來的乾隆皇帝效仿。於是,清朝許多制度,都是為了安撫這些反清勢力而來的。乾隆下江南至於,真正的朱三太子真的存在嗎?據《清實錄》記載,1708年,官府發現了一位教書老師王士元,很有可能是真正的朱三太子,於是將王士元全家斬首。但是王士元死後,仍有朱三太子案爆發。
因此,這個人是不是真的朱三太子,成為一個千古謎案。「朱三太子」現象之所以層出不窮,是因為「朱三太子」已經成為一個符號,背後則是反清人士抗清的理念,這也驗證了目標凝聚的規律而清朝面臨無數抗清分子的起事,需要在位者適時變化政策,適應民間的需求,印證了因俗而治的規律。
歷代評價聖祖不容明裔,亦胸中自有種族之見,唯恐人望之有歸。此則後來排滿亦自種之因也。──近代史學家孟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