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俠小說《鹿鼎記》裡,朱三太子是個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人物。有清之初,朱三太子是全國各地特別是江南地區反清復明勢力擁戴假借的一面旗幟,當然也成了清廷的心頭大患,從順治到康熙,都在傾全國之力搜尋索拿,欲除之而後快。
朱三太子本名朱慈煥,是明崇禎帝的養活成人的四個兒子中的第四個,因為和老三朱慈炤是孿生兄弟,人們習慣把他稱作「朱三太子」。這個朱三太子雖然貴為皇子,卻生不逢時,到12歲時,碰上闖王打下北京,家破國滅,化裝成普通百姓逃出了北京,來到山東沂蒙地界,這個地方受朱家皇恩最隆盛的莫過於劉高兩家。這個劉家便是沂水劉家店子南宅劉家,劉應賓一直是吏部重臣,時任南明福王的通政使,朱三太子到了劉南宅,實指望劉家不忘皇恩,收留下他,可在天下大亂之際,南宅劉家不敢惹這個亂子,婉言謝絕了朱三太子的請求,後來劉應賓也投降了清廷,因此當地人有句話叫「半忠半奸劉南宅」,嘲笑劉家氣節的不旌。這是後話。
且說朱三太子從劉南宅出來後,如喪家之犬,繼續沿沂河下南,到了沂南大莊高家店子,這個村的高炯,是明朝郡馬,和朱三太子既是君臣,又是親戚,那和劉南宅的態度大不一樣,表示一定要保護好皇朝血脈。只是一樣,高家是明朝舊戚,目標太大,滿清入關後,對朱氏後人搜羅的很兇,為保萬元一失,高家人選擇了一個萬全之地——中疃。
中疃在沂河西岸歷山腳下,離高家店子20多華裡,是聶姓聚居之地,現任的族長叫聶禮聴,素有擔當,任俠急難,且擅長奇門遁甲之術。聶家與高家世代結親,走動得很近,高家一建議,聶禮聽沒有絲毫猶豫,冒著天大的干係,豪爽地答應下來,把朱三太子接到了中疃。
中疃聶家雖然不如高家門戶大,但日子過得還算富足,他們拿出最高的生活標準來招待朱三太子,倒是讓這個從小皇宮裡長大,錦衣玉食的皇子沒受多少難為。加上聶禮聽懂得星算法術,除了能掌握官府那邊的有些動向,還很善於布置一些假象騙過來搜查的差人,這就讓朱三太子在中疃過上了一段安穩的太平日子,與和善的聶姓族人處得非常融洽。
這個朱三太子畢竟是龍種,在宮廷裡受過良好的教育,文化修養那是山村野老們比不了的,他在閒暇時也教當地聶姓子弟識文解字。一天村裡有位老人去世,在選墳地時,朱三太子便搭話了,說受咱中疃人善待已久,個人也無以為報,我給你們聶家選塊陰宅吧。選陰宅,都圖個利子利孫,出龍出鳳、當官當宦也未必得就好,大富大貴都難保一朝傾覆,我看這塊牛眠之地就是不錯,在此用陰宅,可保你們老聶家輩輩都有碗糊塗喝,不富不貴平安萬萬年。龍子龍孫看中指下的地界,那自然是好,聶家就把墳用在這裡。
即說清朝政府面對蜂擁而起的反清浪潮,除了加緊鎮壓之外,還不遺餘力地運用多種手段搜查翦滅舊朝後裔,他們豢養了一批望氣之士,觀察明朝王氣殘跡。說也奇怪,雖然江南冒出了許多「朱三太子」,但術士們卻查得山東歷山沂水地界上王氣最為隆盛。但定位卻始終定不準,因為這王氣圍繞歷山打轉,飄忽不定。當然,這一切都是聶禮聽施的法術。這時朝廷裡有位詭計多端的能吏出了一個點子:在中疃六裡地外的明生安排個大戲班子,天天免費讓附近的村民看大戲。演的什麼戲呢,就是《崇禎王上煤山》,為何演這齣戲,那是有說道的,凡是看這齣戲面露悲容的,就是明王朝的同情者,也是朱三太子的藏匿嫌疑人。要是放聲大哭,痛不欲生的,那必是朱三太子無疑!戲場裡暗布差役,發現可疑,立即鎖拿,此舉可謂很是歹毒。
聶禮聽是什麼人!清廷的這點戲法自然逃不出他的法眼,只是他派出的眼線天天來報,說昨天抓了多少人,今天又抓了多少人,周圍幾個村的抓走了上百口子了。朱三太子忍不住了,就這個弄法,歷山附近的百姓都要遭大殃!一天,他假做無事,瞞過了聶禮聴,獨自一人去了明生,從那以後,中疃人就再也沒有見過朱三太子,倒底是被抓去了,還是遠逃他鄉,無從得知。但,官府上也從沒到中疃村來,追究老聶家人藏匿朝廷欽犯的大罪,這可是要滿門抄斬的呀!雖然後怕,倒也感念,老聶家人都說,這個朱三太子為人真夠仁義的,可惜了了!
不過,有件事,倒讓朱三太子說著了,從清初到現在三百多年了,中疃聶家沒出什麼很大的官,就是族長聶禮聽也最後也只弄了個「歲進士,例授修職郎、選儒學正堂」,只能算是安慰性質的八品閒官。除了沒出大官,也沒人發起多大的家,但老聶家一直平平安安,逢兇化吉,遇難呈祥的,人丁興旺,發展成為整個界湖街道數一數二的大村落。與其說這是朱三太子指的陰宅福祉之功,倒不如說,從聶禮聽,到以後的聶秀岐、聶雲龍,聶家子弟一直秉承忠孝仁義的族風,護佑了整個族人的發展壯大。不管什麼年代,什麼社會,做好人,行正事,這才是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家族安身立命,長長遠遠地行走於天地之間的本策。
故事背景:明崇禎帝共生七子,其中二、六、七子早殤,只剩下長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五子朱慈煥。朱慈煥因與四哥(同父同母)朱慈炤同歲,所以人們習慣把他稱作「朱三太子」。朱慈煥崇禎六年(1633年)出生,後封永王。甲申之變時,年十二,倉皇出奔,流離顛沛。在大順軍中與兩個哥哥失散之後,與一位姓毛的將領逃到了河南,種了一年地。後因為清政府清查「流賊」,姓毛的逃走,他只能一個人流浪。十三歲到鳳陽,遇到一位姓王的前明老給事中,細詢根由,執手悲泣,乃留在王家,改姓「王」,名士元。年十九時,王家突遭變故,慈煥再度流亡江湖。至一佛寺中削髮為僧,偷生度日。後又往浙中,結識一個姓胡的餘姚人,亦明官員後裔,後兩人談經論文後,胡頗欽佩他的才學,勸他還俗,並將女兒嫁給她。從此朱慈煥以餘姚王士元為名靠教私塾為生。康熙四十四年,在寧波認識秀才張月懷,後來別人亦稱他張老先生。不久,發現張行事不安分,便帶家屬居湖州長興縣。後風聲吃緊,寧波、鎮海都「一步一步挨查」。聞得事發,妻女六人,均上吊自盡,三子一孫,被捕收。朱慈煥躲避流亡。康熙四十七年,官府逮捕康熙四十五年在大嵐山起事的浙東和尚張念一,並從其口中得悉慈煥的行蹤。四月,在山東汶上縣躲避兩年多的朱慈煥被捕,押解京師受審後凌遲處死。
原中疃村中心十字大街的東西街
影視劇中朱三太子形象
聶禮聽之墓
香爐臺
聶氏的林地
講究的月臺
門拴石
中疃倉房的影壁
老中疃馬上就要消失
聶金香
(本故事挖掘人 聶金香 聶瑞田)
請掃碼關注公眾號或加186660950002為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