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微博原作者授權轉載,原標題《一條曲線如何判斷聲音?大白話聊聊最近很火的哈曼曲線》,作者:賤兮兮的老羊,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好久沒寫科普文了,一方面是因為HiFi市場的萎靡,一方面也是因為自己忙(lan)。最近很多朋友開始跑來問我哈曼曲線,表示很好奇,而現在相關的文章,太多公式,數據和花樣繁多的專業術語,讓大家有點雲裡霧裡。其實這東西沒那麼複雜,今兒咱就大白話,把這些東西給大伙兒說清楚,大家也好有個準確的判斷。
首先下結論,哈曼曲線是個好東西,照著這個曲線做,【沒啥聽音經驗】的工程師也能做出【在大眾眼中】不算差的聲音。但絕不代表符合哈曼曲線的聲音就是好聲音,不符合哈曼曲線的聲音,就不是好聲音。接下來我們就從幾個方面來說一下。
什麼是哈曼曲線哈曼曲線能不能作為好聲音的唯一基準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哈曼曲線
1:什麼是哈曼曲線
哈曼曲線,是一條由哈曼公司定義的「最好的聲音」的曲線。這條曲線是怎麼來的呢?從原理層面講一下。講的是入耳式耳機,頭戴耳機和壓耳耳機本文不討論。
在一個聽音室裡,音響播放能讓麥克風測試到平直曲線的測試信號,然後把麥克風放進人工頭,由於人耳對聲音的改變及軀幹反射等,測試曲線會有變化。最典型是在2-5kHz左右會有共振加強。有些朋友可能不理解這個「改變」,我打個比方。正常說話,和對個管子說話,聲音是不是會改變?同理,耳朵也會改變聲音。理想狀況下,當入耳式耳機完全插入耳道,耳朵對聲音的自然增益消失,那麼,如果耳機想聽起來頻率響應和音響一樣,就不能按平直的曲線來做,而是要按照人工耳實際接收到的曲線來做,也就是下面這個錄出來的曲線。
這個曲線,就是傳說中的「基於diffuse field下等效的人工耳曲線」,這是一個完全基於測量的結果,是科學的。這也是ER4系列的設計理念。通過三節套深深的插入,聲音直接傳遞給耳膜,然後按照目標曲線來做。
但是,這個玩法有個問題,就是從心理聲學角度來說,人耳感受低頻不僅僅靠的是耳朵,還有身體的共振,想必大家都有過低音轟隆隆然後感覺胸口甚至腿肚子都在震動的感覺吧,那麼,如果完全按這個測試曲線來做,身體無法參與振動,那麼感知到的低頻量感就是不足的。這也就是之前HiFi玩家經常調侃的「正確的聲音沒有低頻」的來歷。對於聽音經驗極其豐富的玩家,錄音師這些群體,他們知道,哪些聲音是耳朵聽到的,哪些聲音是身體感受的,而對於普通用戶而言,低頻是最容易感知到的,而感覺「低頻不夠」,就可以和「聲音不好」劃上等號了。
那麼,哈曼公司,在發現這個問題之後,決定把目標曲線改一改,改的方法也很簡單,用EQ調整高頻和低頻的比例。採用的是擱架EQ而不是普通的鐘形EQ,這倆的區別大家自己看吧。
當然具體調整多少,也不是拍腦袋定的,而是找很多人來擰,當一個人擰到主觀覺得好聽,就把數據記錄下來,然後找越來越多的人,統計一下,打個平均,這個曲線,就是所謂的「哈曼曲線」了,放兩張已經被放爛了的圖。
哈曼曲線取得的過程屬於典型的客觀+主觀,既有客觀的數據測試,又有主觀的加權。所以哈曼曲線經常還會有變化,畢竟找兩批不一樣的人,得出來的主觀結果肯定會有差別。
總而言之,哈曼曲線是一個相對來說還是有一定可信度和參考價值的一個頻響目標曲線。我個人是這麼認為的,哈曼曲線降低了工程師的學習成本,類似於字帖,讓你一筆一划都畫進框裡,照著抄,不至於錯的太過離譜。
2:哈曼曲線能不能作為好聲音的唯一基準
上面講完了哈曼曲線的來歷,那麼接下來就要聊到,哈曼曲線能不能作為好聲音的標準。我覺得在聊這個之前,先插一段聲音相關的小話題。
大家聽的歌曲,都是由錄音師(包括混音師,母帶師等一系列都拿國家職業資格證書中「錄音師」證的人)錄製的,而錄音師的工作就是用各種各樣的工具來玩聲音。對於錄音師而言,最主要的三個工具是,EQ,壓縮,混響,分別對應調整聲音的頻率,動態,空間感。當然還會通過添加一些類似於失真之類的東西,來改變音色的特質。
那麼問題來了,哈曼曲線對聲音的描述,僅僅是頻率這一個部分。人們對頻率的變化感知是最明顯的,動態和空間感,不是經過專門的訓練的人,非常難感知。但不容易被感知,並不代表他沒有價值或者不存在。每一個有幾年經驗的錄音師都知道,能玩好EQ算是入了門,能玩好壓縮的才算登堂入室。
前段時間我在知乎回答過一個問題,如何理解耳機的推好與推不好,截圖給大家看一下。
上面講了那麼多,主要是強調聲音有很多維度而不僅僅是頻率維度,我們現在回到哈曼曲線。大家已經理解到,哈曼曲線,是一個描述耳機頻率這一個維度的一個標準,但是不是好聲音的唯一標準呢?思考下面兩個問題:
哈曼曲線是不是頻率層面上好聲音的唯一標準?如果一個耳機在頻率上符合哈曼曲線而其他方面並不出眾,那這條耳機是不是一條好耳機?先討論第一個問題。頻率響應,更多是一個聲音的「風格」,類似於色彩。真實,或者說是正確的聲音,「基於diffuse field下等效的人工耳曲線」是一個更加出色的標準,因為這個東西更客觀,基於測試,不太含有主觀因素,從實際聽感角度來說也是更具有參考性。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小四黨,NF Audio在2016年甚至為了致敬小四專門開發了一個軟半模。在我們的視角裡,小四的聲音,從頻響端而言就是正確的聲音,聽覺頻響平直,這個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NF Audio監聽系列產品的設計理念。
而與DF目標曲線相比,哈曼曲線更像是在真實的頻率響應上增加了一個「濾鏡」,因為低頻增益較多,對大多數人來說看著舒服,但是並沒有那麼準確。從我自身的角度,哈曼曲線低音增益過大,是稍微有那麼一點兒hufi的,但還是在可接受範圍內。但是通過對市場的觀察和了解,哈曼曲線這個走向,的確是更加容易讓更多的普通用戶覺得好。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頻響曲線,和實際聽感曲線,並不是完全一致的。單動圈還好,頻響曲線的走向能基本描述出聲音的頻率走向。但是對於多單元動鐵,圈鐵而言,在播放音樂過程中,不同單元的靈敏度及由於阻抗曲線導致的功率分布不同,實際聽感不符合頻響曲線的也很常見,這是我的日常工作,太多這種情況了。
哈曼曲線是個不錯的標準,但是絕非唯一的標準,聲音玩到背後,更加應該強調藝術理解,而不同廠家對於耳機的藝術理解,很多是要通過獨特的頻率響應才可以表現出來的。每個優秀的廠家,都有自己認可的「好的目標曲線」,可能會和哈曼曲線接近,但正是其中的差異讓聲音變得多姿多彩。這樣一來,哈曼曲線,就不是頻率層面好聲音的唯一標準。
再討論第二個問題,如果一個耳機在頻率上符合哈曼曲線,但其他方面並不出眾,那這條耳機是不是一條好耳機。結論是必然不是。頻率響應只是聲音的一個參數,只有一個參數優秀,並不能代表這個產品就有多麼的出色。30w像素但是色彩很棒的手機拍照,跟現在2000w像素但是顏色調校沒那麼好的手機相比,大概率還是後者的拍照水平高,因為色彩問題可以通過後期調整嘛,就和頻率是可以通過EQ調整一樣的道理。我們承認頻率響應很重要,但是在耳機的設計開發製造中,還有更多事情遠遠比一條單純的頻響曲線更加的重要。
3: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哈曼曲線
首先,哈曼曲線是一個好東西,他用客觀+主觀的方式定義了「優秀的頻率響應」從曲線上看起來應該是什麼樣的。這個曲線對於很多聲學技術不足的廠商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可能性」,但對於聲學技術優秀的廠商,哈曼曲線並不是「唯一的可能性」。
而對於用戶,哈曼曲線更多是提供了一個通過EQ調整耳機頻率響應的參考。EQ這個東西,既能優化音質,又會劣化音質。而哈曼曲線,給普通用戶提供了一個「什麼是沒有問題的頻響」的一個相對參考標準。
EQ的主要工作原理,是修正頻響問題,但是在修正頻響問題的時候,會引入其他問題。
假如一個耳機70分,其中頻響問題減20分,其他問題減10分,通過EQ,解決頻響問題20分但是引入其他問題5分,這時候,音質變成(70+20-5)=85分,明顯音質是得到提升了的。
但如果一個耳機90分,其中頻響問題減2分,其他問題減8分,通過EQ,解決2分頻響問題,引入5分其他問題,現在音質變成(90+2-5)=87分,反而劣化了音質。
事實上來說,EQ究竟是優化音質還是劣化音質,取決於系統本身問題在哪,頻率端問題大,EQ肯定可以提升音質,頻率沒啥問題,亂調EQ肯定劣化音質。
但是耳機還有很多其他特性,例如動態,聲場,還有材料本身的共振音色這些,是無法通過EQ來解決的,再舉個簡單的例子,一條耳機,振幅非常小,90dB開始破音了,用EQ是無法讓聲音在100dB不破音的。有句話說的好,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試圖用解決頻率問題的工具來解決一切問題,那是不現實的。同理,用頻率響應來解釋聲學的一切問題,那也是不現實的。
4:總結
首先我非常欣慰的看到國內的發燒友開始脫離了「玄學」的討論,而開始討論一些聲學技術方面的東西。而發燒友整體水平提高,對於我們這種認認真真做產品的企業是有好處的,更多通過數據,測試這些手段來評價耳機,相對會更加客觀,我是非常支持的。
其次,哈曼集團對聲學的研究,也是值得敬佩的,實實在在的為全球的聲學事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是值得鼓勵和讚揚的。這點值得國內的企業學習,不要老是模仿,要做點屬於自己的東西。
但是,一個企業的,單一參數的,統計標準,拿來作為評價一個產品的唯一標準,這個就不太對了。在任何一個邏輯推理中,都會有一個基礎的「價值觀假設」,而基於「符合哈曼曲線的耳機就是好耳機」這一價值觀假設,就會得到很多很莫名其妙的結論。這也就是為什麼經常會有「推理的論據都對,推理的過程也對,但是推理出來的結論就是神論」的現象。因為這個價值觀假設根本就是錯的,就像說「百公裡加速快的車就是好車」一樣,最後得出結論比亞迪唐比勞斯萊斯好,這明顯是笑話嘛。
大概就說這麼多,畢竟我是國產耳機廠商的老闆(雖然我更喜歡我錄音師這個身份),大家很容易去揣測我們的動機是洗地啊這些那些,但實際上不是的,我衷心的希望大家都好好研究聲學,認認真真發燒,少交學費,儘快找到自己喜歡的聲音,然後忘掉器材,在音樂的海洋裡遨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