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培清:惠安南派布袋戲泉州市級傳承人 他能演25個角色(圖)

2021-02-08 閩南網

  「方寸之中行萬裡,一人手上演百官」,這句話可稱得上是邱培清演繹布袋戲時最貼切的寫照。作為惠安南派布袋戲泉州市級傳承人,他一個人、一雙手、一張嘴、一雙腳,就能擺弄出「生、旦、花、醜」的戲碼。

  「傳到我這一輩,已經是第五代了。」在惠安縣淨峰鎮淨南村自己家中,邱培清給記者露了一手絕活。只見他雙手各操縱一偶,兩偶時而撲騰飛躍,時而激烈對打,不一會還能穿衣、脫衣,令人不禁拍案叫絕。

  邱榮川

子承父業 他曾為臺胞演出

  早在民國時期,邱培清的高祖父邱國,創立了「新玉興木偶劇團」,成為邱家班創始人,邱家班也以武打戲出名。到了邱培清的父親、惠安南派布袋戲省級傳承人邱榮川執掌劇團時,他不僅教授子女布袋戲表演技藝,還打破傳統清規,招收外姓人進團學藝。如今,他的弟子成為許多劇團的臺柱。

  1989年,年僅14歲的邱培清初中畢業後,在爺爺邱啟宗的授意下,開始學習布袋戲。「爺爺擔心這門技藝後繼無人,希望我能全面傳承」。邱培清坦誠,最初他並不喜歡演戲,但爺爺的去世徹底改變了他,他開始加倍用心學習。

  由於好學勤鑽,加上父輩手把手的指導,他的基本功漸漸紮實熟練。1991年3月,邱培清開始人生第一場演出。「在父親的帶領下到惠安東嶺鎮,為回鄉探親的臺胞表演《李淵回太原》。」他回憶,臺胞看完演出後極力讚賞。

  邱培清

一人一臺戲 角色最多時達25個!

  正所謂「十年磨一劍」,邱培清在日復一日的苦練後,各行角色他都順手應心。靠著一隻巧手,小木偶耍棍頂碗、交杯斟酒、翻身跳牆、拔劍射箭、馬戰脫衣等各種高難度動作毫不在話下。邱培清還自製木偶道具、軍械刀槍、馬匹等,同時大膽創新加入雜技元素。更絕的是,他一人分飾多角,還能隨意「切換」男女聲!據介紹,布袋戲演員一人演兩偶是司空見慣的事,但邱培清不僅基本功紮實,而且掌握各行當多角色各不相同的語氣和聲音,遇到舞臺出現多人物演出時,他既能手演人物,下臺又是樣樣皆能的樂手。

  於是,經常可見他雙手執木偶,雙腳踩擊大、小鑼,右手打擊鼓、鈸、板等樂器,一個人自問自答,一個人說拉彈唱。邱培清說,他一個人演一臺戲,而角色最多時有25個!由於經常演「獨角戲」,一場戲下來三個多小時,若是連演三四個晚上,手臂經常酸麻得抬不起來。

執掌邱家班 盼弘揚南派布袋戲

  在長達近30年的實踐中,邱培清繼承了木偶世家的藝術傳統,以泉腔南曲演唱戲文,並具有兼收並蓄的特點,表演細膩逼真,動作準確傳神,是惠安戲壇不可多得的生力軍。他的主要代表作品包括《李太白和番書》、《李淵回太原》、《金廷玉進京》、《三探金山寺》、《鬧花燈》等。

  如今,邱培清正式執掌邱家班,劇團堅持排演傳統劇目,這些劇目故事情節性強、表演豐富細膩,還有甩棍頂碗等雜技,在惠安淨峰、東嶺、東橋一帶備受歡迎,劇團年演出110多場。邱培清希望能弘揚惠安南派布袋戲,但他嘆了口氣說,雖然布袋戲在邱家已經傳到第六代,但民間劇團不穩定,沒有基本的保障,如今肯學的不多了。

  ■記者 張素萍 吳嘉曉 文/圖

原標題:惠安南派布袋戲泉州市級傳承人 他能演25個角色(圖)

責任編輯:康妍園

相關焦點

  • 南派布袋戲的歷史淵源,晉江潘徑布袋戲劇團於1953年成立
    掌中木偶藝術專業表演團體在我國僅有3個,均分布在閩南一帶。由於歷史和環境等因素的作用,形成了南派和北派兩個不同藝術特色的流派。南北兩派在表演技巧、音樂鑼鼓、唱腔道白等方面有著不同的風格。一般說來,泉州地區的布袋戲屬南派,漳州地區的布袋戲屬北派。晉江掌中木偶劇團是一個比較系統全面沿襲南派布袋戲藝術的專業劇團。南派布袋戲,指泉州地區掌中木偶戲。
  • 全市新增38項文化瑰寶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本報訊 (記者陳智勇)日前,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全市新增38項文化瑰寶。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市級「非遺」262項,國家級34項,省級98項。 據悉,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有泉州古琴藝術、安溪茶歌(褒歌)、泉州少林羅漢拳等38項,涵蓋了傳統音樂、傳統戲劇、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等近10個類別,進一步豐富了我市「非遺」體系。其中:新增項目名錄29項,第一至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擴展項目名錄9項。
  • 晉江布袋木偶戲
    南派布袋戲,指泉州地區掌中木偶戲,閩南俗稱為「掌中傀儡」、「手套式木偶」,其班社舊稱「掌中班」。1951年7月,晉江專員公署將南派布袋戲定名為掌中木偶戲(臺灣稱之為南管布袋戲),以泉腔演唱,保留「鼓笛為主,唱傀儡調」的古老傳統形式,有別於唱北調的漳州北派布袋戲(臺灣稱之為白字布袋戲),是我國木偶戲中的稀有劇種。
  • 【文化叢談】南派布袋戲的歷史淵源(2)
    明中葉至清末,是閩南布袋戲演出的興盛時期,清《臺灣通志》記有布袋戲傳說:此戲發明於泉,約300年前(明嘉靖年間),有梁炳麟者,屢試不第,一日偕友至九鯉仙公廟卜夢,仙公執其手,題曰:功名在掌上。夢醒,以為是科必中,欣然而歸,偶見鄰人操縱傀儡,略有所感,自雕木偶,以手代絲弄之,更見靈活,乃藉稗史野乘,編造戲文,演於裡中。
  • 臺灣霹靂布袋戲傳人來泉,探尋布袋戲起源
    臺灣霹靂布袋戲這幾年非常火,甚至成立了專門的公司,年銷售達1.5億元。但在臺灣霹靂布袋戲傳承人的心中,泉州是布袋戲的聖地。
  • 泉州布袋戲樂隊重出江湖,領SHOW嶺上變身原創音樂酒吧
    布袋戲樂隊泉州閩南語藍調樂團「布袋戲」名稱的來歷:「布」代表樂隊的風格是布魯斯藍調風格;「袋」代表樂隊的四位成員分別是
  • 非遺布袋戲:傳承與創新之路如何走?看霹靂布袋戲的成功轉型
    布袋戲身上的歷史故事,比較流行的是「功名在掌上」,說是一位叫梁炳麟的秀才有天做夢夢到自己未來會「功名在掌上」,但之後的考試他卻屢次不中。 可能是為了今後的生計,他便開始學習傀儡戲,憑著秀才淵博的文化修養和伶牙俐齒,他將這一門手藝做大,獲得了不少好口碑,布袋戲的名聲因此而出。
  • 兩岸布袋戲發展史:霹靂布袋戲如何打破次元壁,成功文化輸出?
    泉州被認為是布袋戲的起源地,所謂布袋戲,簡單來講,就是人為操控的一種小型人偶,將木頭雕刻成人頭、四肢,中間軀體部分中空,以便於人手伸進去操控,這需要一雙靈活的手。早期的布袋戲由一個木偶與簡易的服裝道具組成,表演者只需要拿著個布袋裝著,挑個擔子就可以大街小巷地串走,因而得名「布袋戲」。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早報記者 顏雅珍 文/圖 近日,永春縣實驗小學、鵬翔小學學記分批前往岵山鎮鋪下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在藝津木偶劇團負責人、永春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章火的帶領下,走進木偶的奇妙世界。 望而生畏的我只好先從布袋木偶學起,它的操作相比提線木偶會簡單一些,用食指控制木偶的頭部,小指、無名指、中指操控木偶的右手,大拇指則操控木偶的左手。布袋木偶就通過手掌來演繹萬千故事,看似簡單,但要把木偶演活卻不是一項簡單的事。此次的木偶奇遇之旅,讓我對老藝人對傳統的堅持和傳承更加敬服。
  • 布袋戲在臺灣
    黃強華將父親劇中配角「素還真」獨立出來,並打造為霹靂布袋戲經典角色,由其「半神半聖亦半仙,全儒全道是全賢,腦中真書藏萬卷,掌握文武半邊天」的「詩號」,足可見厚重的文化韻味。  連演30多年超過2000集的劇目,其中3000多個角色的口白都出自黃文擇之口,「一人口白」也是布袋戲傳統中獨具魅力之處。生旦淨末醜、迥異角色與性格,都由黃文擇以音質、語調、情感的轉變,來塑造人物詮釋內心。
  • 【特刊】布袋戲
    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戲,源於明末清初,起源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或漳州。
  • 閩南布袋戲
    2006年布袋木偶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福建木偶戲人才培養計劃」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本次數字藝術與本土文化實踐課程通過了解布袋木偶戲的文化、欣賞木偶戲表演、拍攝布袋木偶戲表演過程,木偶製作,欣賞運用戲偶進行講故事、演故事等。讓學生掌握布袋木偶戲表現內容、造型、形式的特色,理解和運用木偶藝術,以及本土文化與數字藝術之間緊密的聯繫。
  • 文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平和布袋戲,傳說中的一人一臺戲 一人一個團
    他說,當年村裡就有人演布袋戲,他們看著非常羨慕,一是有個手藝,二憑此可以養家。那時村民做一天工收入二到三元,而布袋戲就可以收入五到六元。為謀生,1974年,18歲的他便到平陽學了布袋戲。布袋戲看著簡單,實際上非常複雜,沒有幾年的時間花下去,很難掌握其中技巧。據其介紹,布袋戲可謂是口、眼、心、手、足並用的一種民間特殊絕活。
  • 臺灣金光布袋戲南安獻藝 五代木偶同臺(圖)
    聽說人民會堂有來自臺灣的金光布袋戲演出,溪美彭美社區84歲的林大爺早早就來佔位,「現在的布袋戲跟小時候看的不太一樣,現場音效更好,木偶又奇特,表演得很精彩啊」。  臺下,一名1歲多的小朋友邊看表演,邊手舞足蹈。她的父親黃先生特地抱她來觀看,「我已經連看了兩場,感覺很有意思,各有特色。」他說,第一次看臺灣金光布袋戲,感覺人物造型充滿現代感,既能噴火又能變臉,非常酷炫。
  • 「布袋戲」由來的傳說
    至今一位初中的同學乾脆微信名以「神秘的藏鏡人」自居,可見孩時的「布袋戲」記憶對他影響至今,黃俊雄的「布袋戲」陪著我們過了一個充滿遐想的童年,這一次讓我來說說「布袋戲」的傳說。圖來自網絡明代嘉靖年間,泉州有一位名叫梁炳麟的秀才(漳州的傳說名孫巧仁),博學多才,滿腹經綸,但每次參加科舉考試都名落孫山,頗為灰心。
  • 線上教育 | 教育不打烊——掌上木偶戲
    說起木偶戲的種類,泉州人會脫口而出「嘉禮」和「布袋」。提線木偶又稱「嘉禮」。「嘉禮」的意思是在隆重的殯婚嘉會中的大禮。古代泉州,每逢婚嫁、壽辰、嬰兒周歲、新建房屋奠基上梁或落成、迎神賽會、謝天酬願,都必須演提線木偶戲以示大禮,所以提線木偶戲被稱為「嘉禮」戲。掌中木偶戲,又稱「掌中戲」、「布袋戲」等,依靠伸入偶頭、偶身的手指操控進行表演。
  • 豐澤新增5項市級非遺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本報訊 (記者黃寶陽)豐澤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再添新成員,在剛剛公布的第六批市級非遺中,豐澤區有5項入選,泉州古琴藝術、泉州市正骨醫院吊膏、了乙膏貼入選新增項目名錄,泉州錫雕技藝(林氏錫雕技藝)、泉州正骨療法(張氏)入選第一批至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 廈門再添25個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記者昨從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悉,近期,該單位公布了「廈門市第五批新增市級非遺項目」的具體情況,共新增25個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包括閩南話《湯頭歌訣》、翔安車鼓弄、鼓浪嶼通背拳、宋江獅等。至此,廈門有市級以上(含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89項。那麼,這新增的25個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具體有哪些?它們有什麼特別之處?
  • 泉州惠安特色美食有哪些 舌尖上的惠安小吃介紹
    泉州惠安特色美食有哪些 舌尖上的惠安小吃介紹  惠安是一座依山傍海的城市,在這裡有勤勞勇敢的惠安女,更有令人留戀的惠安特色美食小吃,那你又知道惠安哪些特色美食小吃比較好吃呢,舌尖上的惠安,你的味蕾又嘗試了多少呢?美食之旅也是美景之旅,崇武古城的惠女風情表演盡展惠安之韻。
  • 邵陽布袋戲:一個人的舞臺劇
    ……這就是邵陽布袋戲。  66歲的湖南省邵陽縣布袋戲傳承人唐平清近日帶著這個獨具特色的戲臺來到邵陽縣塘渡口鎮蔡山團村。他要為村裡的老人和留守兒童表演《西遊記》裡的經典片段。沒等表演開始,臺下幾條長凳已坐滿觀眾,靜等好戲開始。  邵陽布袋戲,因表演藝人藏於布袋戲臺內,用套在雙手指上的木偶表演戲文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