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地】和【領土】其實沒有直接聯繫。前者是一個比後者複雜很多的概念,因時代和語境不同有很多種定義。在部分定義當中,「領土」是殖民地的必要條件之一;而在另外一些定義當中,兩者互為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條件。
在當下的網際網路當中(無論中外),關於「殖民」的討論往往是大型獅虎鬥現場。參與討論者在對殖民的概念缺乏共識,甚至只有感性印象的情況下,就對某些問題產生爭執。這種基於混沌前提的討論也很難產生有價值的結論。為此,本回答在此簡單整理一下【殖民】的幾個主要定義,希望對感興趣的讀者有所幫助。
概念整理這件事乍看複雜,其實,只要記住下面這一句話,就能串聯起殖民的幾種關鍵定義:
兩千五百年來,西西里一直是殖民地。
這句話出自義大利人朱塞佩·託馬西·迪·蘭佩杜薩(Giuseppe Tomasi di Lampedusa,1896-1957)。這位出生在西西里島的作家說出這話,主要是在為自己家鄉的命運鳴不平。然而,這句話其實也很巧妙地揭示出了殖民一詞的多重內涵,因為西西里島的每個歷史階段恰好對應著不同的定義。
一、前11世紀-前210年——腓尼基人與希臘人時期——殖民的第一種特殊定義:人口遷移
二、前210年-10世紀——羅馬人時期——古代殖民主義:農業墾殖
三、10世紀-1298年——阿拉伯人與諾曼人時期——殖民的第二種特殊定義:異族統治
四、1298年-1861年——西班牙人時期——近代殖民主義:商業控制
五、1861年至今——統一義大利時期——現代殖民主義:工業優勢
應當注意,以上只是一個非常粗糙的分期,把具有過渡性質的較短時段(如汪達爾人/安茹王朝等)統統合併省略了。不同定義的殖民也並不是有此無彼得,而是交疊存在的。
以上五個階段,可以整理為一個「3+2」,也就是古代-近代-現代這三種核心特徵不同的廣義殖民主義定義+人口遷移與異族統治這兩種常見的狹義殖民主義定義。日常討論當中的「殖民主義」基本跑不出這五個定義。問題在於,經常有人用其中一種定義去強行嵌套不合時宜的歷史語境,或者認準一種定義而罔顧其它,忽略了概念和事實的複雜性。
接下來,本回答將以西西里島歷史為主線,簡單說明【殖民】五個不同定義的語境和特徵。公元前11世紀-前210年——腓尼基人與希臘人時期——殖民的第一種特殊定義:人口遷移
你的船槳首先得在三角島外的波濤裡劃蕩……然後你才能在安全的國土上建立城邦。——維吉爾《埃涅阿斯紀》
在中文語境當中,如果有人把殖民簡單理解為移民,肯定免不瞭望文生義的批評。
但是,應當承認的是,至少在一種特殊語境下,「人口遷移」確實是殖民活動的主要特徵。
在公元前11-前8世紀之間,腓尼基人和希臘人在西西里島上分別建立了大量的定居點,部分定居點演化為城邦,成為西西里文明活動的基石。
這些殖民城邦的特點在於,它們往往是獨立的政治實體,與母邦之間沒有從屬關係,更非領土,主要是母邦疏解人口/拓展貿易的產物。
在殖民的第一種特殊定義當中,「人口遷移」本身就構成殖民的充要條件,不強調政治從屬和土地開墾。但這一定義語境相當局限,一般僅用在各地區古典時代的移民活動當中。
在20世紀初的語境下,「殖民地」這個詞意味著原材料、廉價勞動力和市場。它可能是某個歐洲帝國的海外領地,可能是某個落後國家,也可能是某個國家「本土」的一個地區。西西里就屬於最後一種。對於現代殖民主義來說,領土是不必要的條件,各帝國一度擁有過的龐大殖民地是表徵而非本質。只要工業優勢這一核心特徵依然存在,現代意義上的殖民主義就有繼續闡發的可能性。
殖民】一詞,最令人迷惑的一點是,即使是專業的學者,也常常會脫離原本的語境化用以上五個不同的涵義。但是只要讀者拎得清楚,就可以很容易識別出文章的語義。
例如「在12世紀,英格蘭是尼德蘭的殖民地,前者提供穀物,後者提供紡織品。」這句話其實是用現代殖民主義的邏輯(工業優勢)去解讀古代。
「印度經歷了兩波殖民者的洗禮,一波是突厥人,另一波是英國人。」這句話其實是把異族統治和近現代殖民主義雜糅在了一起。
類似的例子十分常見,也無可厚非。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必須要甄別「殖民」的具體含義。不然,價值和事實判斷很容易混在一起,雞同鴨講也是沒辦法避免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