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與二戰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兩次戰爭,有幾個重要但是顯得細枝末節的問題很受人關注——戰敗國的領土都跑哪去了?
眾所周知,一戰之中,德國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是同盟國的主要成員(義大利是二五仔),二戰之中日本義大利和德國是主要成員,一戰二戰過後這些參戰國都有一定程度的領土損失,但是具體都損失了哪些地方,其實才真正折射出這個世界關鍵的變化。
上圖_ 無數軍人奔赴一戰歐洲戰場,很多人都是有去無回
上圖_ 一戰中受傷的士兵
對於整個世界而言,第一次世界大戰堪稱一次血的洗禮,上到科學院院士下到普通高中生都在戰場上拿著槍衝鋒陷陣。結果打完之後,各國發現自己國家的年輕人口損失幾乎都到了亡國滅種的程度,外加上一次超級大流感,一通折騰下來主要參戰國之間的仇恨已經達到了頂點。於是乎,一場空前殘酷的領土肢解開始了。
不過這裡各國是心懷鬼胎的,首先英國和美國不願意德國被徹底肢解。原因很簡單,如果德國徹底被肢解,那麼法國將獨霸歐洲大陸,這對於英國來說極為不利,所以保留德國牽製法國維持「大陸均勢」這是最優解。
相對應的,法國對於德國則是想儘可能的削弱。一方面是報普法之戰一箭之仇,另一方面戰爭讓法國損失了東部大部分的工業區,短時間內無力再戰,必須通過殘酷的削弱保證對於德國的絕對優勢。所以法國一心一意想分解德國。
上圖_ 一戰時期歐洲地圖
不過對於奧匈和奧斯曼帝國,各國的態度卻空前一致——肢解。畢竟歐洲大陸只要法國一個「可靠」的大國就夠了,其它的大國都是多餘,尤其是奧斯曼和奧匈這種曾經給全歐洲帶來數百年陰影的統治級國家(神羅與綠羅),更是不能讓它們繼續存活。
於是乎《聖日耳曼條約》和《賽克斯-皮科協定》就應運而生了。
這裡協定的內容就是針對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徹底分解,這倆大帝國曾經也是歐洲大陸的王者,一個是哈布斯堡王朝的近代版本,一個之前打的全歐洲哭爹喊娘,不過就像大清一樣,進入帝國暮年之後是一天不如一天。
奧斯曼在一戰前就已經丟了巴爾幹,輸了高加索,核心區域也受到巨大威脅,外加上一戰站錯隊加入同盟國一方,導致內部矛盾加劇,成為了同盟國最先崩潰的一環。
奧匈自從被拿破崙廢了神羅皇帝的名號之後,全國的軍事力量受到極大削弱,雖然出了個天才外交家梅特涅縱橫捭闔,但是在德國崛起之後也是屢受打擊,結果糊裡糊塗綁定了德國戰車動彈不得。
上圖_ 1879年的奧斯曼帝國
1916年,英法籤訂了《賽克斯-皮科協定》,根據這個協定,奧斯曼帝國的亞洲部分徹底被英法瓜分,法國分走了黎巴嫩和敘利亞,英國分走了伊拉克和巴勒斯坦的重要港口。這個條約甚至被認為是今天中東錯綜複雜局勢的罪魁禍首之一。
不過比起奧斯曼,奧匈領土就更慘了,首先要割地,義大利覬覦已久的迪利亞斯特地區終於拿下,然後要割讓布科維納給羅馬尼亞,境內的二元帝國直接分解,匈牙利和奧地利成獨立國家,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和南斯拉夫獲得獨立,一下子奧匈帝國就徹底支離破碎了。
曾經佔據波西米亞,力抗奧斯曼保護全歐洲的世界前三的大帝國,就這樣徹底消失在了歷史的視野之中。不過即便是英法等國也想不到,在70年後,從自己這裡分出去的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還能進一步分裂,一個一分為二,一個一分為五。
上圖_ 普魯士 (德意志的統一)
相比奧匈和奧斯曼,對於德國的領土削弱其實是最複雜的,因為本著要削弱德國的原則,自然是要割地的,但是割給誰確實是一個大學問。
法國是肯定不能割太多的,否則法國吞併德國就會在歐洲大陸佔據絕對優勢,尤其是德國的主要工業區魯爾區,更是法國覬覦已久,所以英美一頓算計之後開出了如下的方案:西普魯士、波森省、部分東普魯士及部分上西裡西亞全部交給新獨立的波蘭。這樣德國的東部就支離破碎了,東普魯士實際上成為了飛地被波蘭分割開,德國的力量就被大規模的牽制在東邊,德國就算想對西歐發動進攻,也得先打東邊的波蘭,這就叫禍水東引。
上圖_ 一戰後的歐洲版圖
同時為了防止德奧合併,所以之前的《聖日耳曼條約》特地規定奧地利不能併入德國(希特勒發出微微一笑)。為了進一步的限制德國的實力,特地把西裡西亞併入了捷克斯洛伐克,同時建立了所謂的小協約國(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南斯拉夫)這三個國家在東南歐結成一線牽制德國,這樣德國就算被鎖住了。
然而對於德國來說,解除了奧匈反而讓德國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於是乎希特勒才有恃無恐的吞併了德國周邊各國迅速增強實力。畢竟奧匈是大國,德國羽翼未豐就吞併奧匈肯定是不靠譜的,但是捷克等國肢解以後的實力遠不如德國,自然是任人宰割。尤其是奧地利連軍隊都不允許擁有,只允許擁有三萬名志願者。簡直是形同兒戲。
上圖_ 希特勒 與 納粹黨
這種領土分割的插曲還包括對於海外殖民地的瓜分,奧匈和德國的僅有殖民地幾乎也被分光。對於同盟國領土的殘酷分割實際上還導致了巨大的仇恨以及未來的領土糾紛,比如德國被奪走了阿爾薩斯和洛林這種已經基本同化完畢的土地,自然也是非常怨恨(雖然當年是從法國手裡搶來的)。奧地利更是持續的社會動蕩,土耳其也是風雨飄搖,這都為下一次世界大戰埋下了禍根。
不過二戰後德國損失領土其實比一戰更慘,一戰損失了8.8萬平方公裡,二戰乾脆又損失了12萬平方公裡(合計超過40%),尤其是東普魯士直接變成了俄羅斯的飛地,甚至連國家都被一分為二,不過看目前德國經濟的發展我們其實也可以明白另一個道理:「領土再大,人口再多,人口素質和科學技術上不去,經濟也是永遠不行的。」
文:三清妙音
參考資料:
【1】《聖日耳曼條約研究》
【2】《凡爾賽體系——一戰後的領土分割》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