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內功「三步功法」
俗語常言:「太極十年不出門」,只要思想入道,通過「以身變手」、「以氣變手」、「以意變手」三步練功法,進入「拳道」的階梯,可在三五年內步入太極殿堂。
一
第一步功法——以身變手
道家在煉丹過程中有「百日築基,三年而成丹」的說法。太極拳在修煉過程中的「以身變手」也是築基功。以身變手主要是以練腰功為主,大約需要一年的時間。
這裡的腰,是指腰肌上部兩個腎臟外邊的兩塊肌肉。通過對它的鍛鍊,強化腎臟,護展丹田氣勢。腰在古典拳譜中多有論述:《拳論》中有「主宰於腰」,《十三勢歌》裡有「命意源頭在腰隙」、「刻刻留意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十三勢行動心解》中有「氣如車輪,腰似車軸」等論述。這都說明了「腰功」在練拳中的重要性。近代一些太極拳著作中,也談到了腰的重要性,但沒有提出如何練腰。
前輩常說:「進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拳架練熟以後,第一步就是口授「腰功」,經過大約一年的時間把腰練出來,使內勁通過腰軸的旋轉,似離心力的傳導而貫注於四端,形於手指。
腰是左右的門樞,脊是上下的門樞。練習傳統太極拳在技術上要求腰松、沉、直,脊柱務求垂直中正。腰部只有松沉充分,才可以使上體氣不上浮,下肢穩當有力。為了防止脊背彎曲,腰部又要求豎直而正,腰脊要有輕輕拔長之意。腰脊一直,能豎直中正,在左旋右轉轉動時,中軸不彎不晃。中軸不彎不晃,才能使內勁達到支撐八面的靈活功用。同時腰的左旋右轉有強腎作用。在練習太極拳時由於全身得到放鬆,思想清靜,一心無二用,大腦得到相對休息,腰以上的體重,全部由腰部來承擔,所以腰部必須豎直才能強壯有力。
太極拳的內勁運轉要通過腰脊來帶動四肢運動。身法主要是腰脊中正不偏,脊椎節節放鬆而又含有頂勁。拳經云:頂為準頭,虛靈頂勁。處處含有脊椎之輕微頂勁。歌訣:太極平準腰頂解。其意為頂為準頭,故曰頂頭懸,兩手即左右之盤,腰即根株,立如平準。有平準在身,則所謂輕重浮沉、分釐絲毫都顯然可辨。
歌曰:「上下一條線,全憑兩手轉。變化取分毫,尺寸自己辨。車輪兩命門,一纛搖又轉。心令氣旗使,自然隨我便。滿身輕利者,金剛羅漢煉。對待有往來,是早或是晚。合則放發去,不必凌霄箭。涵養有多少,一氣哈而遠。口授須秘傳,開門見中天。」太極拳的腰要像車軸一樣的直豎、穩定、圓轉、不搖擺、不軟塌,徐徐轉動來帶動身軀四肢,內氣如車輪般地旋轉。
練拳時每遇定勢,腰和胯微微松沉,有助於動作靈活,重心穩定,使內勁通過腰軸旋轉的離心力而推動灌注於四肢尖端。這樣才能下真正起到恰似車輪的作用,把腰功貫穿到練拳和推手當中,從而在練拳、推手中以腰為樞紐,不想手渾身都是手。練「以身變手」功法時要「不想手,意念腰上手」。
二
第二步功法——以氣變手
道家的「鍊氣化神」是合天元、地元、人元,三元生化合一,是煉丹築基功。煉丹築基要以下丹田為煉丹爐。天為純陽輕輕在上,地為純陰沉重在下,人與陰陽二氣為一體而居中。天、地、人三者都有其本身元氣。天元之氣是日、月、星互相作用的放出來的精華物質為真氣。地元之氣是水、火、風生息過程所產生的靈氣。人元之氣是精、氣、神,也可以說是父母遺傳給的賴以生存的元氣。
太極拳的中層內功是以氣變手,它主要練體內的元氣,拳架中手的各種活動都要在元氣的支配下運動,元氣支配多少,四肢活動多少,過與不及都不是。練中層功夫除盤拳外,還應多練樁功,特別是數種太極抱球樁要多練,只要把元氣練足了,體內其他氣也會盛強。
從現代物理學觀點看,氣是一種帶有能量的物質,它實際就是一種生物電磁場。人體氣是有一定規律的,到一定年齡就會發現氣虛、氣短、氣滯——最終氣絕。在中醫看來氣比血更重要,因為萬物生於氣,並不生於血,人生病大多為氣的阻滯、不暢所致。中醫治病首先要調整氣運和疏導氣路,氣通暢了,疾病自會痊癒。
太極拳運動可以改善、優化內氣功能,因此也優化了肺臟呼吸功能,使人不斷地向健康發展。太極拳要求松、靜、輕、柔,打拳像在空氣中遊泳,從外邊看簡直是優美的人體柔術和導引藝術。練以氣變手功法時要記清:「不想手、丹田氣運手。」
喜歡喝茶的朋友可以添加我們主編微信
三
第三步功法——以意變手
太極拳的第三步內功是「以意變手」,即練「神」。道家的「煉神還虛」,神是臟腑功能活動的外在表現,也就是人的精神壯態。它包括人的感覺、聽覺、視覺、動作、思維等一系列的精神活動。
人的精神活動與機體的精氣神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體。精氣神充足臟腑機能活動正常,人的精神、意識、知覺、運動就旺盛。反之,機能活動衰退,人的精神就會表現為萎靡不振。因此,精氣神可視為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三者之間又具有相互滋生的關係。精充、氣足、神全是健康的保證,精虧、氣虛、神耗是衰老的原因。
太極拳的第三乘功夫「以意變手」就是訓練神經和意念。太極拳講究用意不用力,其目的是抑制後天的習慣性用力,使身體各部分都要練得虛靈、松靜,讓先天的「元神」發揮作用,把這種潛在的功能激發出來後,太極拳就不僅僅是不用力了,而是用由神意氣化合生成一種新的物質——能量流,這是佔絕對壓倒優勢的內勁,如迅雷不及掩耳,一發即收,令對方驚心動魄,不知所措。
能量流是體內神、意、氣化合的結果,它以先天神意氣為主,經過長期修煉而生。神意氣充足,體內五臟六腑,體外四肢百骸活動正常,精神、意識、知覺就旺盛。能量流是在意念的指導下無中生有的,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被擊中重心。在推手中,正確的發揮內功能量流的作用,它正像近代所採取的定點、定向人工爆破作業一樣,叫它什麼時候倒,往什麼方向倒,全在我們意念掌握之中。練「以意變手」時要牢記:不想手,心意指胯肘,勁源自上手。
關於太極內功修煉問題,可以說是眾說紛紜、各執一見,沒有什麼定論。有的說,太極內功即「以意運氣、以氣運身、內外相合、上下相隨。」還有的把這些要求與古典的「易」理相聯,以太極混圓、陰陽動靜、五行生剋、八卦周流等理論為內功,提出內意神行、外行內導、勁氣合神……總之是內修心意,外煉筋骨。這些提法雖然有一定的理論依據,但是都沒有解決如何練好太極內功的具體步驟。現結合概括出如前所論及的太極內功三步功法,並就習練問題再次進行概述。
太極拳的「三步功法」,只是修煉太極內功的基本的程序,並非是太極內功的全部。整個太極的修煉還應包括:內外相合(即「外三合」和「內三合」及「內外相合」)、三松三豎(即:松肩豎頸、松胯豎腰、松踝豎腿)以及五心相通和根蒂相連。
拳訣曰:「心意指胯肘,勁源自上手,內部出虛線,意念領著貫」。當練功三至五年,在「太極三步功」練到一定程度之後,可依內功拳訣進一步的揣摩探討,必能功至縝密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