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大部分由古代承襲下來,是古代人們在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簡潔而精闢的詞語或短句。成語承載著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和風格,蘊含著民族思維習慣和智慧,是漢文化的「活化石」。每個成語的形成一般都有一個典故,每個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故事。它們或源自典籍著作、詩文經典,或取材寓言故事、神話傳說,或來自歷史故事、民間俚語。通過這一個個的成語故事,我們不僅理解了成語的意思,還了解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寶貴的文化遺產、高超的智慧。
「絞盡腦汁找比喻,不如人間一成語。」成語在語言表達中具有言簡意賅、生動形象的鮮明特點,所以,同學們經常在作文中用到成語。不過,有一種現象值得思考:同學們背誦了很多成語,但是要麼就是不用,要麼用的不恰當,完全沒有把成語的特點體現出來。那麼,如何在作文中活用成語呢?
一、作文的開頭和結尾儘量用成語
成語最突出的特點是言簡意賅,根據這個特點,我們可以在作文的開頭和結尾合理運用成語,既能把意思表達清楚,又能增加文採。
先看三個開頭。
例一:奶奶的音容笑貌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中。回憶中總有如沐春風的溫暖,夢中總有朝夕相處的快樂,因為在我心中永遠有個位置留給她——我的奶奶。
這篇寫人的作文開頭用了三個成語,概括地表達了對奶奶無比的懷念,言簡而情深。
例二:雪花漫無目的地地飄落下來,流風回雪,一朵朵如水仙,如白蝶,真是「柳絮飛時花滿城」。房屋、草木、莊稼、地面都披上了一層無暇的白色,成了粉妝玉砌的童話世界!
用「漫無目的」「流風回雪」這兩個帶有擬人手法的成語描寫下雪的樣子,用「粉妝玉砌」描寫雪後的樣子。開頭就從動和靜兩個方面概括了下雪的情景,簡潔而美麗。
例三:在我成長的道路上,往事猶如泛黃的照片,若隱若現,漸漸模糊。唯有一件事卻歷歷在目,成為我永不磨滅的記憶。
用兩個意思相反的成語,採用對比手法,引出要寫的這件事情,簡單而鮮明。
再體會三個結尾。
例一:母親賦予我的愛實在、樸實卻也嚴厲,有時還有些詩情畫意。我愛我的好媽媽!永遠!永遠……
用「詩情畫意」來總結媽媽的愛,獨特而深切。
例二:我讚美家鄉美輪美奐的夜景,更讚美把家鄉建設得如此美好的家鄉人民!
家鄉的夜景用「美輪美奐」來概括,幾近完美,流露出作者由衷的喜愛。
例三:時間老人在我耳畔悄聲說道:「你已長大了!」我驚詫不已,是嗎?我已長大了嗎?是啊,我正由一個少不更事的幼稚黃兒逐漸成為羽翼漸豐的青少年,在我成長的道路上正在留下一串串由小變大的足跡。
用兩個成語總結自己「長大」的過程,尤其「羽翼漸豐」算是活用成語,值得借鑑。
經過上面的幾個事例,同學們能感受到開頭和結尾用成語的好處,希望同學們在作文時儘可能用啊,否則,你學的成語就成了「文字垃圾」了。
二、作文的中間儘量不用成語
成語言簡意賅,概括性強,但是在具體描寫的時候往往顯得不生動。所以,為了更吸引人,儘量在文中少用或者不用成語。如果恰巧能用某個成語表達內容,就可以把這個成語的意思運用描寫、抒情、修辭手法等寫出來,這樣表達顯得既準確又生動。很多成語本身就是比喻、誇張等,比如:門庭若市 骨瘦如柴 冷若冰霜 震耳欲聾 如雷貫耳 浩如煙海 繁花似錦 光陰似箭 驕陽似火 口似懸河 流年似水 情深似海,等等。我們在作文時直接用比喻句把意思表達出來,感覺是不一樣的。
試比較下面兩個句子:
小區花園裡的花都開了,繁花似錦,真是美麗極了。
小區花園裡的花都開了,一朵朵,一簇簇,在春光的映襯下,像鋪了一層富麗多彩的錦緞,美麗無比。
前句也能感覺到花開的美麗,但是總不如後句更具體、細緻,畫面感更強。
再比較兩個句子:
比賽開始了,我們班拉拉隊發出震耳欲聾的加油聲。
比賽開始了,我們班啦啦隊在隊長的帶領下,隊員們發揮各自優勢開始呼喊。有的扯著嗓子喊,有的彎著腰喊,有的雙手放在嘴邊做成喇叭形,有的邊喊邊揮舞拳頭。無論怎樣,大家的聲音都很整齊,「加油聲」響徹天空,似乎空氣都在顫抖,把我們的耳朵都要震聾了。
前句雖然用了「震耳欲聾」這個成語,卻沒有把比賽時拉拉隊的加油場面寫出來,顯得乾癟,無力。
後句描寫具體,不僅把隊員喊口號時的不同樣子寫出來,而且進一步渲染聲音「響徹天空」「空氣顫抖」等,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通過以上兩個例子,我們能感受到在作文中間需要細緻、具體地描寫一個場面、一處景物、一個動作表情的時候,儘量不用成語,而用描寫+恰當的修辭手法,效果會更好。
上面介紹的在作文中運用成語的兩大方法,希望同學們在作文中參考運用,會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結束語:如何在作文中巧妙運用成語,需要一定的方法技巧。本文介紹的用法,尤其在作文中間部分的用法,比較適合在記敘文包括寫人記事、寫景遊記、詠物言志等作文中運用。這類作文共同點是以記敘描寫抒情為主,需要通過具體的細節去打動人。而在以議論說明為主的作文比如議論文、說明文、應用文中只能有選擇地運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