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銀聯和微信支付實現條碼間的互掃互認之時,南都記者獨家獲悉,央行、網聯及部分試點支付機構已於2019年12月30日(本周一)在寧波試點了基於帳戶協議號的條碼支付互聯互通標準,並成功完成了該標準下的第一筆業務。
在條碼支付互聯互通的推進中,誰能最終贏得標準的話語權?
「碼聯」破冰
1月3日,有報導稱,中國銀聯與騰訊旗下財付通公司近日已就條碼支付互聯互通達成合作,雙方正共同研究條碼支付互聯互通技術方案,建立全面互掃互認的條碼支付服務網絡。並稱,即日起雲閃付APP與工行、農行、中行和建行等銀行APP掃描微信「面對面二維碼」的支付功能將從試點地區陸續擴大到更多地區,最終逐步在全國範圍內實現轉帳、消費等場景的全面互掃互認。
對此,財付通方面向南都記者回應稱,經內部核實,該消息基本屬實,財付通公司與銀聯正在開展相關合作試點,但其他相關信息業務方面的細節問題暫時不便回復。而截至南都記者發稿前,銀聯方面尚無回應。
但毫無疑問,銀聯與財付通攜手已成定局。不過,這是否就表明條碼支付互聯互通成功在即,不少支付人士也向南都記者表達了疑慮:「將」是多久以後?試點是多大範圍?合作具體內容是什麼?
「微信和銀聯掃碼互聯互通推進的速度顯然超過了行業預期」,易觀分析師王蓬博向南都記者表示,條碼互聯互通後,客戶可以實現一個支付軟體走天下,商戶也只要一個二維碼,就可以讓客戶使用任何一家支付機構或銀行的APP完成掃碼支付,減少資源浪費、降低社會交易成本。
有受訪的國有大行人士告訴南都記者,該行目前被掃採用的是聚合碼,能實現多家手機銀行、銀聯雲閃付、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掃碼即可付款,但主掃的時候無法識別微信支付二維碼等,因此在其看來,此次銀聯與財付通的試點合作將打開壁壘。
銀聯尋求合作之際,網聯已積極布局。南都記者從接近網聯人士確認,本周一,網聯與某第三方支付機構在寧波完成了條碼支付互聯互通的第一筆業務,並展開商業試點。據悉,網聯對條碼互聯互通已醞釀3年之久。
標準之爭
銀聯與網聯竟各有標準?雙方標準有何區別?
事實上,中國銀聯在2016年12月12日正式發布了自己的二維碼支付標準,主要包括《中國銀聯二維碼支付安全規範》和《中國銀聯二維碼支付應用規範》兩個規範。銀聯採用的是採用支付標記化(Token)技術,在二維碼支付中嵌入「令牌技術」,通過一個電子令牌把銀行卡帳號轉化為一個虛擬帳號(Bin號),不會洩露主卡信息。但Bin號只有銀聯有權發行,同時支付機構需要通過租或者買的方式為Token欄位和卡Bin付費,例如交易鏈路需要租專線等。
而網聯推進的是基於現有帳戶協議號的二維碼技術標準,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機構主要採用的就是這種通用標記技術。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科技司司長李偉在2019年7月曾在《清華金融評論》中發表《強監管促發展推動金融科技行穩致遠》一文,明確提及了「基於支付標記化技術推動條碼支付互聯互通」,這與銀聯推進的技術底層邏輯比較吻合。
而在上述華南支付公司人士看來,銀聯推進二維碼標準或過於封閉,銀聯的標準並不是開放、統一的技術接口標準且專注於清算本身,而是將二維碼的生成把控在自己手裡,目前銀聯繫二維碼無論是主掃、被掃都必須通過銀聯才可以識別,「早期的銀聯標準還要求採用sdk,植入機構客戶端,這更是讓機構無法接受。」
該華南支付公司人士進一步表示,就目前的公布信息來看,合作還僅僅雙方面對面的合作互掃,看起來像是雲閃付和財付通兩個機構之間的互掃,且缺乏商戶交易背景,也並未公布標準接口,官方清算角色較為模糊;「還不能說是標準的四方模式下的互聯互通,而真正四方標準的互聯互通,需要有明確的四方,有獨立的清算機構,收單方、帳戶方、商戶。交易方式是雙向互掃,但並不直連,不交換任何信息,雙方機構都只與清算機構打交道。」
市場博弈
標準之爭背後,技術障礙並不是主要問題,關鍵在於利益與市場的博弈。
在「斷直連」完成後,條碼支付互聯互通已經成為央行推進的重點之一。去年8月,央行發布了《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121)》(以下簡稱「《規劃》」)中表示,「推動條碼支付互聯互通,研究制定條碼支付互聯互通技術標準,統一條碼支付編碼規則、構建條碼支付互聯互通技術體系,打通條碼支付服務壁壘,實現不同APP和商戶條碼標識互認互掃。」
既然是技術標準統一,就存在以誰為主的問題,選擇什麼樣的路線和模式,進而深刻影響到行業格局。碼制標準的選擇事關兩大清算機構的利益競奪,有待監管定奪。此外,業內普遍還認為,條碼支付互聯互通最大的阻力,就是兩大支付巨頭是否願意配合,因為這將打破巨頭的壟斷。
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去年8月曾發文指出,由於網絡效應的存在,「贏者通吃」會導致競爭的方式發生巨大變化,監管部門要防範和應對『贏者通吃』的負面影響。如果用傾銷和補貼的辦法來搶佔市場份額,先實現自己成為「贏者」,然後再把其他的競爭者打掉或兼併掉,這種做法會導致不公平競爭,有可能造成重大的市場扭曲。這個損失一般在實業界可能比較有限,但如果發生在金融界,這個損失恐怕會到難以承受的地步,甚至可能引發金融危機。
當然,周小川只是在金融領域闡述一個關於「贏者通吃」的基本看法,並沒有明確指出是何種業態。
但可以看到,當前支付市場競爭進入下半場,支付巨頭也在嘗試建立更多競爭優勢的辦法。2019年7月23日,財付通發布公告稱為了嚴格落實「85號文」和相關監管要求,更好地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完善支付風險防控體系,微信將升級「APP支付」和「Native支付」的風險防控措施,要求微信支付合作夥伴在2019年9月15日前按照指引限期完成升級改造,部分「 APP支付」和「NATIVE支付」需要走微信官方直聯通道。逾期未能完成升級改造的,新增和存量商戶將無法繼續使用「APP支付」和「Native支付」。
除了加強風控,這更是被業內視作微信支付意欲繞過服務商、直連商戶,加強對商戶資源的掌控。有意思的是,有受訪的第三方支付人士向南都記者指出,考慮到微信支付是持牌支付機構,直連商戶後存在實現體系內清算的可行性,即「自己收單、自己結算」。
既然如此,財付通為何攜手銀聯?王蓬博指出,憑藉著微信巨大的社交優勢,用戶的增速和粘性早就不因為二維碼鋪設範圍而有變化,但從商業的角度考慮,前期打造的生態閉環被打破會引發各種問題,商業的想像空間也在變小,「但想想微信推進商戶併入自家網絡的急切,或許外部壓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