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兩個誤區,講好漢字故事

2020-12-22 光明網新聞中心

  【語言論壇】  

  作者:武和平、李樂(分別系西北師範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教授、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生)

  在文字類型學上,漢字迥異於在世界上佔據主流地位的拼音文字,因此,非母語者在學習漢語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個「過漢字關」的問題,漢字也被認為是漢語學習中最大的「攔路虎」。其中最具影響的兩個論點分別是「漢字繁難論」和「漢字落後論」。這兩個說法不僅在國外漢語學習者中流播甚廣,甚至也得到一些國內學者和教師的附和。因此,有必要從學理上澄清有關漢字認知的這兩個怪論,在漢語國際傳播中樹立文字自信,講好漢字故事。

  江蘇南通崇川區唐閘鎮街道組織青少年體驗活字印刷,感受中國漢字之美。王俊榮攝/光明圖片

  誤區之一:「漢字繁難論」 

  所謂漢字繁難論,大意是說漢字筆畫繁多,結構複雜,不像拼音文字那樣與讀音有直接聯繫,既繁且難,所以難記、難認、難寫、難學。

  這種說法貌似有理,但稍微深究一下就會發現,拼音文字的所謂優勢僅僅對母語學習有一定合理性。的確,對拼音文字而言,只要掌握了字母及其發音知識,就能見詞讀音,聽音寫詞,文字的學習成本較低。這種讀音與拼寫形式的高度一致性,也是拼音文字風靡全球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對非母語者而言,拼音文字的這種優勢並不存在,因為他們在學習第二語言的文字形式之前並未掌握其讀音形式,所以字母文字與讀音形式之間的一致性與第二語言學習的難度沒有直接聯繫,因此,拼音文字與非母語的拼音之間的區別並無實際意義。

  我們以漢語的「吃」字為例,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這個字的書寫形式只有一種。但在英語中,其同義詞「eat」根據其不同語境下的語法屬性,書寫形式變成了5種:eat,eats,ate,eating,eaten;西班牙語中「comer」(吃)一詞的變換形式竟有50餘種,令學習者望而生畏。在很多表音文字語言中,這種繁複的詞尾變化現象非常普遍,對於任何一個非母語者而言,學習時間成本都會成倍增加。

  應該承認,漢字的初始學習難度比較大,但漢字學習的總量相對較少。根據英漢兩種語言的詞頻與文本覆蓋率相關統計,掌握3000左右漢字可以順利閱讀99%的報刊文章,而掌握英文單詞量達到10000個,才能覆蓋約95%的報刊文本,所以漢字學習不存在類似需要學習海量英文單詞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看,漢字繁難只是一個相對概念,我們需要用客觀、理性、科學的態度來看待語言的難和易問題。

安徽宣城寧國市西津小學老師展示「和」字的甲骨文寫法。傅軍攝/光明圖片

  誤區之二:「漢字落後論」

  就世界語言文字的發展而言,有兩個著名的「進化三段論」:一個是「語言發展進化論」,即世界上的語言沿著孤立語—黏著語—屈折語的路徑進化;另一個是「文字發展進化論」,即世界上的文字沿著圖畫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的路徑進化。這兩個所謂的「進化路徑」具有強烈的歐洲種族優越論色彩,認為歐洲的語言、文化甚至智力都處於歷史發展的最先進階段。目前,「語言發展三段論」已被語言學家們摒棄,但「文字發展三段論」卻仍有大量擁躉。有人認為,漢字仍以表意為主,尚未完成這一「進化」路徑,因而漢字就是落後的文字。

  目前發現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距今約3600年歷史,其發展軌跡非常穩定,是幾乎沒有受到任何外來文字影響發展至今的自源性文字。雖然書寫形式上經歷了陶符甲骨、夏彝商鼎、秦篆漢隸的字形演變,但構字原理數千年來未曾變化。因此,如果要說哪種文字可以代表文字的自然演化過程和進化規律,漢字當之無愧。

  並非只有外國人才持有「漢字落後論」的論調。五四新文化運動在反思中國積貧積弱、國運衰微的根源時,有人深感「國勢積弱由於教育落後,教育落後由於漢字繁難」,把批判的靶子直指方塊漢字。在此背景下,羅馬拼音字被一些學者看作是可以創製漢語字母、替代漢字書寫的模板文字,一大批知識界精英都提出了非常激進的廢除漢字的主張。

  然而,即使是在新文化運動如日中天的時候,一些有識之士仍然清醒地認識到「漢字落後論」在學理上的悖論。著名文字學家章太炎在反對提倡「萬國新語」的萬字長文中駁斥了「以象形字為未開化人所用,合音字為既開化人所用」的說法。炳麟先生認為,中國積貧積弱、教育落後的根源並非因為漢字「落後」,而在於義務教育的普及。

  如果我們以盧戇章1892年創製的「中國第一切音快字」作為漢字拼音化的開端,到1991年全國報刊書籍印刷普遍採用王選發明的雷射照排系統,圍繞漢字存廢這一問題的論爭持續了整整一百年,其持續時間之長、規模之大、範圍之廣、學者水平之高、影響之深遠,在中國文化史上都是空前的。待喧囂之後塵埃落定,這場論爭仍留給我們一個更值得深刻思考的問題:為什麼古老的漢字能長盛不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漢字演變和傳播的歷史證明,漢字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延續時間最長的自源性文字,歷史上曾是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及目前中國境內壯、瑤、侗、布衣等少數民族文字創製的基礎文字,東亞地區朝鮮、日本和越南也曾借用漢字來創製本國文字,是中華文明和東方智慧得以傳播世界的重要載體。漢字中蘊藏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歷史淵源、風俗習慣等諸多民族基因和豐厚文化底蘊,是拼音文字所無法想像和比擬的。漢字經歷了近現代文字拉丁化和當代計算機文字信息處理的兩次重大挑戰,被證明是具有頑強生命力的文字。視漢字為原始、以拼音為進步的「漢字落後論」其實是一種學術上不成立、實踐上行不通、也被歷史事實證明是錯誤的偽命題。

在日華人二代小朋友在課上讀中文漢字。新華社發

  樹立漢字自信,講好漢字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誌,也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樹立文字自信,講好漢字故事是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的重要內容,其中以消除「漢字繁難論」和「漢字落後論」的影響尤為重要和緊迫。

  第一,漢字是中華民族和東方智慧的基因符號,要講好漢字文化自信故事。漢字在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正如梁啓超所言:「我國文字,行之數千年,所以糅合種種異分子之國民而統一之者,最有力焉。」漢字維繫著中國各民族的融合與團結、國家的統一與穩定,是中華文明最深層的基因,有助於形成中華民族的巨大向心力和中華文化的持久影響力。

  漢字形體構造客觀記錄和保存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和中華民族智慧及認知方式,這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所在。夏商周的歷史和文化,先秦經典和諸子百家學說,五千年的燦爛文明,正是通過千年未絕的漢字媒介傳承至今,成為中華民族傲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符號。

  漢字的使用不僅限於中國境內,而且很早就走出國門,遠播日韓等國,成為這些國家使用了數千年的通用文字,形成影響深遠的「漢字文化圈」,為孕育、創造、保護和傳承中華文化和東方智慧立下功勳。今天的日語中仍保留了大量漢字,即使是一個完全不懂日語的中國人,也能大致了解日文報刊內容的大意。韓國和日本每年都舉辦年度成語和年度漢字活動,通過盛大的儀式來傳承漢字文化。今年中國境內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的時期,日本民眾送來的抗疫物資包裝箱上用漢字書寫了「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生動詮釋了危難時刻人類命運與共、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智慧和願景。

  第二,漢字是文字類型學獨特而珍稀的樣本,要講好漢字學術學理故事。文字沒有優劣之分,只有類型差異。現代語言學奠基者索緒爾把世界文字劃分為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兩大類型。索緒爾之所以聲明自己的結論只限於以希臘字母為原型的表音文字,並明確說明把對漢字和漢語的討論摒除在他的普通語言學之外,是因為這位語言學大師敏銳地發現漢字在世界文字體系中的獨特性:「對漢人來說,表意字和口說的詞都是觀念的符號;在他們看來,文字就是第二語言。」

  我們可以列舉出漢字的很多獨特性: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的自源性文字和唯一的表意文字,而所有拼音文字都是他源性文字;漢字是在縱橫兩個向度展開的二維方塊圖形,而拼音文字是線性展開的一維聲音符號;漢字書寫不需要詞間空格,但拼音文字書寫時則需要用空格把單詞分隔開來;每個漢字都是音形義三個維度的綜合體,拼音文字中組詞造句的顯性標記都是通過「字」這種載體用隱性的方式來表徵;字母文字書寫只有字體變化,只有漢字書寫可以升華為書法藝術,等等。近年來,認知心理學和語言腦神經科學研究表明,漢字的認知加工有不同於拼音語言加工的腦機制。在漢字加工時激活的腦區,與加工拼音文字時激活的腦區不同,母語為漢語的人和母語為拼音語言的人在腦的形態結構上也存在顯著差異。

  遺憾的是,因為世界主流語言學理論主要建立在對印歐語言的描寫和解釋基礎之上,文字並非這些語言主要關注的對象,其語言學理論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文字學,與文字學最為接近的orthography(正字法),僅僅是對拼音文字拼寫規則或書寫規範的規定,並非一個學科,與漢語的文字學並無可比性,因此,漢字在文字類型學上的重要獨特性價值被嚴重低估。

  近年來,我國學者在這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從漢字文字學的視角對西方學者在語言和文字關係以及漢字性質的認識上提出疑問,但尚不足以從學理上糾正長期以來對漢字形成的「繁難」和「落後」的偏見。無論在漢字文字學還是文字類型學研究方面,中國學人都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應該致力於建構文字研究的中國話語體系,揭示被拼音文字遮蔽的漢字之謎,通過學術研究成果向世界展示漢字的獨特魅力,樹立漢字文化自信,向全世界講好漢字故事。

  《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28日 12版)

[ 責編:孫宗鶴 ]

相關焦點

  • 講好每一個漢字故事
    學術研究與文化普及兩頭並重,漢字闡釋是一片知識的海洋什麼是漢字闡釋?我們用具體例子做一個比較說明。英文中太陽與月亮分別是sun與moon,字母只記錄語音,字母的音組合起來是詞的語音,語音記錄語義。漢字用「日」表示太陽,用「月」表示月亮,是用兩個形體符號分別記錄日、月兩個詞的音和義。
  • 講好每一個漢字故事(開卷知新)
    漢字用「日」表示太陽,用「月」表示月亮,是用兩個形體符號分別記錄日、月兩個詞的音和義。形體本身就在表達意義。每個漢字的一筆一畫都不是任意的,都有道理可說。漢字是表意文字體系的典型代表,有其獨特性。把這種獨特性揭示出來,把漢字中蘊含的文化挖掘出來,這就是漢字闡釋。漢字闡釋不以疑難字或不識字為對象,主要是解讀常用字背後的深層結構與深層文化。  漢字研究萌芽於漢字闡釋。
  • 「漢字叔叔」:讓漢字講故事
    他覺得這樣收費不合理,於是拒絕。結果,護照被扣留,他必須離開。遭此境遇,他的朋友在網上發出求助信,試圖為他謀求一份在中國的工作,以便能獲得工作籤證而長期留在中國——「這裡是研究漢字最好的地方。」結果,他收到500多封郵件,增加了1500多位「粉絲」,幾份工作已進入面對面的洽談階段。「漢字叔叔」認為,他失去護照,換來這些,是值得的。
  • 美國「漢字叔叔」助力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12月20日,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在南京舉行學術顧問聘任儀式,聘請國際著名漢字資源研究學者、70歲的美國「漢字叔叔」 ——理察·西爾斯為中國故事研究院學術顧問,並擔任「用英語講中國故事」活動專家評委。雙方將共同攜手,助力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傳播中華優秀文化。
  • 講好漢字故事 助力全球漢語熱
    渭南漢字動漫國際版項目正式啟動從陝西省渭南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獲悉,由該會與西安郵電大學、英國陝西經貿文化促進會等單位聯合發起的「倉頡故裡,漢字動漫國際版」項目——《跟著倉先生學漢字》,日前獲得教育部中外語言合作交流中心批准
  • 用漢字講好「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故事
    用漢字講好「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故事——聯合國中文日活動記光明日報駐日內瓦記者 何農聯合國「中文日」日前在日內瓦萬國宮隆重舉行。今年的中文日活動是迄今規模最大的一次。交互式藝術展覽「漢字裡的中國」系中國國家藝術基金支持項目。展覽包括42塊文字展板,1部電視片,17段動畫、雷射投射和觸控螢幕遊戲,5個現場遊戲,20餘件實物展品。展覽以25個基礎漢字為基礎,從漢字偏旁部首切入,解釋漢字的基本構成,普及漢字知識,解讀人、禾、家、五行等文字包含的中國文化密碼,傳遞出中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家庭觀和幸福觀。
  • 美國「漢字叔叔」受聘新航道學術顧問 助力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12月20日,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在南京舉行學術顧問聘任儀式,正式聘任國際著名漢字資源研究學者、70歲的美國「漢字叔叔」 ——理察·西爾斯為新航道中國故事研究院學術顧問。雙方將共同攜手,助力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傳播中華優秀文化。
  • 中國電影要走出去 就要講好中國故事
    中國電影產業蓬勃發展的同時,多部中國影片也走出國門,在海外引發了關注和熱議。昨日,「金熊貓」國際傳播高峰論壇舉行的電影分論壇上,業內著名出品人、製片人、編劇、學者齊聚,共同探討「講好中國故事 贏得價值認同——中國電影國際傳播之道」,就中國電影「走出去」分享真知灼見。
  • 0~6歲是孩子認識語言的關鍵期,家長要走出3個誤區,培養聰明娃
    很多家長都會像薇薇媽媽這樣陷入孩子語言培訓的誤區,習慣於藉助外界的力量來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可是,家長才是孩子學習語言最好的老師,如果家長沒能做到積極引導孩子,陪孩子進行語言鍛鍊,就算藉助再多的外力孩子也沒有辦法真正掌握一門語言。
  • 漢字的故事:「一」的趣事
    從這期故事開始,我們將從單個漢字的結構、演變出發,以一千個常見漢字為例,進行釋義,添加成語、詩詞、故事等,一起細細體會每個#漢字的故事#下面我們一起進入漢字之旅吧。漢字:一如:一可以為法則《荀子.勸學》4.有時當『或』講。如: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孫子.謀攻》一鼓作氣、獨樹一幟、一寸光陰一寸金山村詠懷宋 邵雍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 用漢字講述中國故事
    國新網推薦:漢字從歷史走來,歷久彌新,充滿了活力。漢學家、漢字學者們從世界的角度理解、表達、傳播漢字,從而把漢字所承載的中國故事講好,進而把中國人的思維、價值觀等傳遞給世界。新時期,我們每個人都應以傳播漢字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為己任,將璀璨的中國漢字文化弘揚光大。
  • 品悟漢字之美 聽「漢字」講故事啦
    與漢字共舞暢談中國故事「蘭」——王者之香《說文解字草部》:「蘭,香草也。從草,闌聲。」形聲字。「蘭」的本義就是蘭草。如《易繫辭上》:「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歷史上關於「風」字的故事也不少。宋代大散文家範仲淹在浙江做地方官時,在富春山上的鉤臺上造了一座嚴子陵的祠堂。祠堂落成後,範仲淹為之寫了《嚴先生祠堂記》一文。記中寫道:「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長。」文章寫好後,將此文送給友人李泰伯看,李看後讚不絕口,隨後對範仲淹說:「如果詩中改動一個字,那就更完美了。」範仲淹連忙請教。
  • ...趣味話生肖,「親情中華·為你講故事」秋冬令營帶你走進漢字世界
    棲雲問根 | 趣味話生肖,「親情中華·為你講故事」秋冬令營帶你走進漢字世界 2020-12-25 21: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關於當代漢字的故事
    當代漢字的故事1你可知道?我們中國的漢字歷史悠久,魅力無窮,是我國獨一無二的「財產」。全校一片哭泣聲,一橫老師的演講,讓從來不會因為一個人所講的故事或所說的語言動容的我也是被感動得稀裡譁啦的了。男生們亦是感動到不行,老師們也是淚流不停。這難道是因為傷心而流淚嗎。不,我們是因為一橫老師觸到我們心裡某處最柔軟的地方。
  • 聯合國糖尿病日 | 走出糖尿病的六大認知「誤區」 遠離「甜蜜煩惱」
    走出糖尿病的六大認知「誤區」 更好地管理糖尿病  生活中,人們對於糖尿病的認知存在幾大「誤區」,要科學合理管理和幹預糖尿病,陳開寧建議加強糖尿病健康管理和健康宣教,讓公眾走出「誤區」,更好地通過飲食和運動方式管理糖尿病。
  • 兜老師講漢字(20—3)口與囗
    嗨,同學們,你們好!我是你們的兜老師!歡迎你們再次來到「毛蟲與蝴蝶」公益小課堂。今天的課題有些意思,漢字裡有許多長的很像雙胞胎,就比如上節課我們學習的左耳與右耳,雖然他們幾乎是一樣一樣的,可是讀音和意思卻不同。今天這兩個字有點像兄弟兩個,從字形上一個相對小一點,一個大一點,小的這個弟弟就是我們最熟悉不過的口(kǒu)字,那麼這個大一點的哥哥呢?它讀作什麼呢?
  • 講好紅色故事丨李怡婷:《一雙木屐走出的信仰之路》
    從初選、複賽到決賽,一位位來自全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專業和志願講解員們,帶來了一個個感人至深、振奮人心的紅色故事,帶領觀眾一起進入紅色時空之旅,來到激情燃燒的歲月,受到了心靈震撼和思想洗禮。目前,嘉興全市共有縣級以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09家,其中國家、省、市、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家、15家、54家和38家。講好紅色故事,傳播時代新聲。
  • 趣學漢字——說說漢字「天」的故事
    漢字認讀、書寫沒興趣、記不住、學不懂、難堅持……這些統統都不要。趣學漢字,讓孩子聽得懂《說文解字》,在快樂中愛上學習。寓教於樂——用故事講述漢字內涵,在興趣中學習漢字道理。提高效率——把漢字變得生動有趣,避免反覆記憶和機械練習。
  • 學完《「貝」的故事》,孩子會愛上漢字!
    「財」在組詞的時候特別容易和「材」相混淆,可以根據兩個同一性質的偏旁來明確字義,以準確組詞。「骨」上半部分的筆順是豎,橫折,橫折,點,橫勾,寫的時候,要把握好上下的寬度。二、了解甲骨文在課前,我給孩子們出示了幾個簡單象形字的甲骨文字形,讓孩子們,猜一猜,認一認。
  • 漢字的故事:通過「耆耇」2個字,看漢字文化博大精深
    我們經常說,漢字的美不僅僅是外形美,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漢字的剖析,可以深挖其背後的文化內涵,一個漢字就是一個故事、一個漢字就是一段歷史。每一個漢字的寓意都有著深刻的道理。這次介紹兩個有意義的漢字「耆耇」,了解一下其背後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