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拱北海關 劉倩
對比,是件自找無趣的事,不僅包括對比前任與後任、當年的學霸與學渣,以及自家熊孩子與隔壁乖娃娃,還包括對比影視作品與文學原作——從早前《血色浪漫》到最近《道士下山》。
也有例外。向作者餘華購入版權15年後,韓國人拍出了一部小成本電影——《許三觀》。我的觀感竟是難得的比原作喜歡,第一次促使我看完電影立刻重拾原作,並在重入文字時,被電影中的場景形象成功地統一了去。
韓版《許三觀》與《許三觀賣血記》的故事主線其實大體一致,人物姓名都未做改動,但既然韓國人拍,許三觀當然也韓範兒了。
自編自導自演的河正宇把社會背景放到了韓戰的硝煙尚未完全消散的1953年至1964年韓國,許三觀賣血後的補品由炒豬肝變作豬血腸,許玉蘭的線衫也換成了典型的傳統朝鮮服……
人物的習性同時有了變化,這對夫婦遠不如餘華筆下那般粗俗囉嗦了。關於這一點,我個人是非常贊同的——試想一下,囉嗦的男人很少做得大事吧,即便做不得大事,如我等般平凡卑微,關鍵時刻有沒有捨命賣血的膽量也頗值得懷疑。還有,竊以為,囉嗦的人應該思考不出「那個毛比眉毛出得晚,長得倒是比眉毛長」的經典。
許玉蘭也被改良了不少,依然那麼漂亮、潑辣,那麼直率,卻沒那麼缺心眼了,至少不會動輒站家門口繪聲繪色自爆限制級「動作戲」,甚至在兒子們面前都交代得「色香味」俱全。倒不是咱裝斯文,事實上我國無論農村還是城鎮,都受了幾千年文明教化,自古正常心智、正常職業的女人都不可能會「無羞」到那樣的地步!何況這女人長得還好看。
叨到這裡,沒看過《許三觀賣血記》,也沒看過《許三觀》的朋友應該還不太明白這個故事到底說的是啥。
原作《許三觀賣血記》講的是一個叫許三觀的男人,在生活困難的年代多次賣血求生的故事。他出於好奇,為了證明自己的身體結實賣過血。替不是親生的大兒子一樂打傷別人賠錢賣過血,為初戀賣過血;1958年的「大躍進」、大煉鋼和大食堂之後,全民大饑荒又賣血。為病重的一樂治病賣血,差點要了自己的命…..日子好過了,想再賣一次血的許三觀卻發現已經沒有人要他的血了。「40年來,每次家裡遇到災禍,他都是靠賣血度過去的,以後他的血沒人要了,家裡再有災禍怎麼辦?許三觀開始哭了……」。
韓版《許三觀》去掉了「賣血記」三個字,因為電影並不主要寫許三觀的賣血經歷,而是在敘述一個普通人的人生「樂趣」,他第一次賣血為了娶許玉蘭,第二次確實是替非親生的大兒子賠錢,第三次以及後面沿途瘋狂賣血,幾近死亡,都只因他對家庭和兒子深深的、忘我的愛!
整個電影基調並非沉重不堪,因為他不涉及政治,不涉及「陰陽頭、大字報、上山下鄉」,跨度沒有原著那麼大,人物思想簡單。
電影中許三觀知曉最疼愛的大兒子一樂不是親生後,毫不掩飾自己的排斥和嫌棄,及至觀眾都會心疼孩子的地步。但當一樂遇到難處時,他還是非常自然地,克服了我們每個人都與生俱來的自私狹隘,拼盡全力甚至犧牲性命地去保護、拯救一樂。他的真性情、真勇敢是我從電影中體悟到的最感動的東西……
有評論認為電影是原作的簡單改造,只留下了親情線條,沒把那種灰暗的基調拍出來,所以票房平平。我想票房並不能說明一切,叫好、叫衰各由喜好。在我眼中,電影對「三觀」進行的卻是精準改造,因為我心底帶淚地說,喜好灰色基調這個習慣實在是深陷傷痕文學的一代人的暗疾啊!似乎不深刻,不在每一本小說中貫穿苦難就不是個負責任的中國人,越晦澀越焦灼,故事越高深。當然文字可以放肆些,即便再詰屈聱牙,可由人選擇閱讀與否,但電影的表現形式決定了它將面向更廣泛的人群,難道就不該有點助人自助的精簡溫暖?難道像姜文那些紛亂影射的電影,一定要大家悶猜,不安,才顯出有文化?我看倒像他懂裝第二個字母。
我也反思過自己,會不會因為我身為婦人,眼光短淺……可當我一邊因許三觀與兒子一樂之間非血親卻勝血親的溫情流淚,一邊為他們最終都幸福而健康地圍坐在一起欣慰時,我願意堅持自己的短淺,畢竟好好活著才是天字一號的重要事情,我們都願意酸楚卻溫暖地生存。
作者簡介
Author profile
劉倩/拱北海關
劉倩,拱北海關關員。
一個喜歡說話,喜歡寫話,
喜歡躺在不系之舟中胡思亂想的人。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
策劃運營:總署機關團委
本期編輯:歐陽高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