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 | 賣血三觀的「三觀」改造

2021-02-19 金鑰匙雜誌

  文/拱北海關  劉倩

對比,是件自找無趣的事,不僅包括對比前任與後任、當年的學霸與學渣,以及自家熊孩子與隔壁乖娃娃,還包括對比影視作品與文學原作——從早前《血色浪漫》到最近《道士下山》。

也有例外。向作者餘華購入版權15年後,韓國人拍出了一部小成本電影——《許三觀》。我的觀感竟是難得的比原作喜歡,第一次促使我看完電影立刻重拾原作,並在重入文字時,被電影中的場景形象成功地統一了去。

韓版《許三觀》與《許三觀賣血記》的故事主線其實大體一致,人物姓名都未做改動,但既然韓國人拍,許三觀當然也韓範兒了。

自編自導自演的河正宇把社會背景放到了韓戰的硝煙尚未完全消散的1953年至1964年韓國,許三觀賣血後的補品由炒豬肝變作豬血腸,許玉蘭的線衫也換成了典型的傳統朝鮮服……

人物的習性同時有了變化,這對夫婦遠不如餘華筆下那般粗俗囉嗦了。關於這一點,我個人是非常贊同的——試想一下,囉嗦的男人很少做得大事吧,即便做不得大事,如我等般平凡卑微,關鍵時刻有沒有捨命賣血的膽量也頗值得懷疑。還有,竊以為,囉嗦的人應該思考不出「那個毛比眉毛出得晚,長得倒是比眉毛長」的經典。

 許玉蘭也被改良了不少,依然那麼漂亮、潑辣,那麼直率,卻沒那麼缺心眼了,至少不會動輒站家門口繪聲繪色自爆限制級「動作戲」,甚至在兒子們面前都交代得「色香味」俱全。倒不是咱裝斯文,事實上我國無論農村還是城鎮,都受了幾千年文明教化,自古正常心智、正常職業的女人都不可能會「無羞」到那樣的地步!何況這女人長得還好看。

叨到這裡,沒看過《許三觀賣血記》,也沒看過《許三觀》的朋友應該還不太明白這個故事到底說的是啥。

原作《許三觀賣血記》講的是一個叫許三觀的男人,在生活困難的年代多次賣血求生的故事。他出於好奇,為了證明自己的身體結實賣過血。替不是親生的大兒子一樂打傷別人賠錢賣過血,為初戀賣過血;1958年的「大躍進」、大煉鋼和大食堂之後,全民大饑荒又賣血。為病重的一樂治病賣血,差點要了自己的命…..日子好過了,想再賣一次血的許三觀卻發現已經沒有人要他的血了。「40年來,每次家裡遇到災禍,他都是靠賣血度過去的,以後他的血沒人要了,家裡再有災禍怎麼辦?許三觀開始哭了……」。

韓版《許三觀》去掉了「賣血記」三個字,因為電影並不主要寫許三觀的賣血經歷,而是在敘述一個普通人的人生「樂趣」,他第一次賣血為了娶許玉蘭,第二次確實是替非親生的大兒子賠錢,第三次以及後面沿途瘋狂賣血,幾近死亡,都只因他對家庭和兒子深深的、忘我的愛!

 整個電影基調並非沉重不堪,因為他不涉及政治,不涉及「陰陽頭、大字報、上山下鄉」,跨度沒有原著那麼大,人物思想簡單。

電影中許三觀知曉最疼愛的大兒子一樂不是親生後,毫不掩飾自己的排斥和嫌棄,及至觀眾都會心疼孩子的地步。但當一樂遇到難處時,他還是非常自然地,克服了我們每個人都與生俱來的自私狹隘,拼盡全力甚至犧牲性命地去保護、拯救一樂。他的真性情、真勇敢是我從電影中體悟到的最感動的東西……

有評論認為電影是原作的簡單改造,只留下了親情線條,沒把那種灰暗的基調拍出來,所以票房平平。我想票房並不能說明一切,叫好、叫衰各由喜好。在我眼中,電影對「三觀」進行的卻是精準改造,因為我心底帶淚地說,喜好灰色基調這個習慣實在是深陷傷痕文學的一代人的暗疾啊!似乎不深刻,不在每一本小說中貫穿苦難就不是個負責任的中國人,越晦澀越焦灼,故事越高深。當然文字可以放肆些,即便再詰屈聱牙,可由人選擇閱讀與否,但電影的表現形式決定了它將面向更廣泛的人群,難道就不該有點助人自助的精簡溫暖?難道像姜文那些紛亂影射的電影,一定要大家悶猜,不安,才顯出有文化?我看倒像他懂裝第二個字母。

我也反思過自己,會不會因為我身為婦人,眼光短淺……可當我一邊因許三觀與兒子一樂之間非血親卻勝血親的溫情流淚,一邊為他們最終都幸福而健康地圍坐在一起欣慰時,我願意堅持自己的短淺,畢竟好好活著才是天字一號的重要事情,我們都願意酸楚卻溫暖地生存。

作者簡介

Author  profile


劉倩/拱北海關

劉倩,拱北海關關員。

一個喜歡說話,喜歡寫話,

喜歡躺在不系之舟中胡思亂想的人。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

策劃運營:總署機關團委

  本期編輯:歐陽高蓉

相關焦點

  • 《許三觀賣血記》:苦難以賣血的方式重複出現,看到許三觀的柔情
    第二次聽說賣血是從桂花母親的口中,桂花待嫁的對象因為一年多沒去賣血了,母親便覺得他的身子骨有問題,後來也確實沒有再嫁。在他們這個村子,似乎把有沒有賣血作為評判身體好壞的一個標準,這對當時的許三觀來說是不解的。
  • 《許三觀賣血記》:不讀焉知生活味,重新活一回!
    今天為大家介紹一本書:餘華《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賣血記》是餘華繼《活著》之後的又一力作,全書深刻反映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社會基層小人物的生活,講述了主人公許三觀靠著賣血度過了人生的一個個難關,戰勝了命運強加給他的驚濤惡浪,而當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沒有人要時,卻精神崩潰。
  • 趣談《許三觀賣血記》:被綠,出軌,賣血!卻是餘華最溫暖的作品
    許三觀不知不覺的戴了九年的綠帽子,因為當一樂長到九歲的時候,城裡的人說你們看一樂怎麼越長越像何小勇。許三觀把一樂叫到身邊,怎麼看怎麼像許玉蘭,怎麼看怎麼像何小勇,就是不像他許三觀。許玉蘭說她沒有出軌,許玉蘭說第一次給了許三觀,許玉蘭說是何小勇把她按在牆上,許玉蘭說她被按在牆上就沒有力氣了。
  • 餘華:許三觀賣血記
    你們為什麼不帶上糧食,你們中午吃什麼……」「我們賣血從來不帶糧食,」十九歲的根龍說,「我們賣完血以後要上館子去吃一盤炒豬肝,喝二兩黃酒……」三十多歲的那個人叫阿方,阿方說:「豬肝是補血的,黃酒是活血的……」許三觀問:「你們說一次可以賣四百毫升的血,這四百毫升的血到底有多少?」阿方從口袋裡拿出碗來:「看到這碗了嗎?」
  • 《許三觀賣血記》苦難中的平凡人的一生
    01時代的小人物小說開頭寫許三觀去賣血,是因為他們村裡都以賣血為榮,賣血的人結實有力氣,不賣血的人身子骨才不好,許三觀和根龍他們去賣血,一次喝8碗水,為了讓血更淡一些,賣的更多,也是出於好奇才去買的血。「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黃酒溫一溫」。
  • 他娶了漂亮老婆,卻一步步淪為賣血哥
    於是三觀就屁顛屁顛地跟著成東日大叔去賣血了。賣血得了錢的三觀,高興得屁顛屁顛地約女神去逛吃逛吃,一天下來,三觀對女神說:「吶,今天你吃了我這麼多包子,花了我這麼多銀子,該回去準備準備嫁給我了吧?」而更令三觀想不到的是,在那個賣血成風的年代,在他接下來的人生裡,他將不得不為了家人們一次次賣血……貧窮和猜忌逼迫著人去做著各種無可奈何的選擇。
  • 《許三觀賣血記》:為孩子賣血,但最後陪著自己的只有妻子
    為了擺平一樂創下的禍事,許三觀只好再次賣血。 後來,在荒年的時候,許三觀家中的存糧全部吃完了。看著三個孩子餓的面黃肌瘦,許三觀只好再一次賣血。 孩子長大了,下鄉了。為了解決孩子回城的問題,他又去買了一次血。他本以為事情就這樣解決了,誰曾想生產隊長進城時又指定要在他家吃飯。
  • 請想像一個韓國版的「許三觀賣血記」
    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寫了許三觀從20出頭到60歲時的30多年的生活經歷,反映出中國經過社會主義改造(第1-17章)、大躍進(第18-24章)、文化大革命(第25-28章)以及改革開放(第29章),和韓國走向資本主義道路的情況完全相反。
  • 《許三觀賣血記》原著與影視對比分析
    小說《許三觀賣血記》講述了許三觀靠著賣血換錢渡過了人生一次次的難關,以許家為主線,描繪了在六、七十年代一個家庭的酸甜苦辣,以簡單的敘事、略帶傻氣的對話,將沉重的話題用輕描淡寫式的寫作方法表達人在面對厄運時對家庭、對人生、對未來的渴求。韓國翻拍中國作品《許三觀賣血記》,在保留大致情節的同時,根據國情作了許多細節上的改動,使得作品更為偏向一部家庭倫理劇。
  • 韓國全能影帝河正宇電影—許三觀賣血記
    哈嘍大家好,我是靚哥說電影,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影片是《許三觀賣血記》。那個年代,很多人都會為了錢去賣血,賣血掙的錢比在工地裡幹活掙得多。許三觀年輕,身體結實,賣一兩次血根本沒什麼關係。伯伯推薦他找到了經常賣血的方值。
  • 許三觀賣血記被韓國人拍成電影,女主角很漂亮,但總覺得缺點味道
    他對賣爆米花的玉蘭心生好感,叔叔慫恿他去提親,但需要他賣血換錢。老方帶許三觀去醫院,一人賣了三大瓶血。抽完血,老方帶著許三觀吃著熱乎的血腸,喝著韓國真露,既補血又滋潤。許三觀對老方佩服得五體投地,向老方請教怎麼追女孩子,老方告訴他直接到人女孩家裡,當著女孩的面,把該說的都說了,把該給的都給了。
  • 《許三觀賣血記》之許玉蘭,很多女性一生的縮影,柔弱中透著堅強
    《許三觀賣血記》在餘華的作品《許三觀賣血記》之中,許三觀的的妻子徐玉蘭就是這樣一個女性形象。她原本是一個豆腐西施,每天在攤上幫助家裡賣豆腐。也是吸引了很多男生的追求,過的可謂是眾星捧月般的日子。《許三觀賣血記》一個女孩子家的柔弱在許玉蘭身上依然能看到。
  • 小說《許三觀賣血記》和電影《許三觀》
    後來一樂闖了禍許三觀被抄家,許三觀也是先讓許玉蘭和一樂自己去找何小勇,最後三觀自己氣不過去賣了血,賣血之前還教自己的兒子以後要「搞定」何小勇的兩個女兒,這樣才算為自己解氣了。但是有一些地方也做了非常靈活的改變——第一,是許三觀第一次賣血的目的,在原著中許三觀是糊裡糊塗賣了血,有了錢以後不知道要這個錢幹嘛用,想來想去最後決定討個老婆算了。
  • 《許三觀賣血記》:在命運中掙扎的人,跨越血緣的父愛
    而每一次賣血,也都是為了孩子,即便許一樂不是他的親生兒子。但是在他老了,第一次想為自己賣一次血的時候,卻沒人要了,這讓許三觀崩潰。親情,是這本書的故事線。讀《許三觀賣血記》總有一種感覺,許三觀這人文化不高,思想覺悟也不高,但是做人很講道理。即便他咬牙切齒給別人養了十幾年的兒子,但最終,作為父親的愛,給的最多還是大兒子許一樂。
  • 餘華《許三觀賣血記》|精神崩潰的一刻
    三觀身體靠在欄杆上,對三個兒子鳴咽著說: 「我老了,我的血沒人要了,只有油漆匠會要……」 兒子說:「爹,你在說些什麼?」
  • 三觀不正的全稱是,你的三觀和我不一樣
    這兩年我頂不願意說的就是「三觀」這詞,更不願意評判他人的三觀到底正不正。後臺有人說我三觀不正的時候,我一般都會說:您老是宇宙三觀評判人嗎?三觀經過ISO900認證了,和你想的不一樣就是三觀不正? 別人誇我三觀正的時候,我也有種被黃袍加身的壓力,因為我說的東西只是我一家之言,我自己的看法,你誇我的時候,只不過是咱倆想到一起了,也未必代表反對的人三觀就不正。 但不管怎樣,我是無法阻止「三觀不正」的濫用,這在影視劇方面尤為明顯,近年來,一些質量不錯的電影也都被扣上了三觀不正的帽子。
  • 與人相處,比三觀更重要的是什麼?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夜聽,ID:yetingfm】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我們常說與人相處,要三觀一致,才能相處不累,但是要想相處的開心幸福,有一樣東西比三觀更重要,那就是「懂得」。
  • 《許三觀賣血記》為什麼說許三觀賣了11次血得到的遠比失去的多?
    ,他賣血最多的原因都是為了許一樂。讀過這本書的人都知道,許一樂不是許三觀的兒子,許一樂是何曉勇和許玉蘭的孩子,許三觀是不承認的,一直到後來許三觀認了許一樂這期間也是有很多伏筆和感情線的。一樂第一次淘氣打了方鐵匠的兒子,這個時候許三觀已經知道許一樂不是他的兒子,所以他不打算管,他讓許玉蘭去找許一樂的親身父親何曉勇賠錢。何曉勇不賠,方鐵匠派人來拉了許三觀的家具,許三觀只好去賣血來換回家具。
  • 《許三觀賣血記》——小人物的一生
    一、《許三觀賣血記》是我讀的第一本餘華的小說,不得不說,有時候真的不能只看網上那些快餐小說,多讀優秀的文學作品真的能讓人有思想上的蛻變。記得剛讀完的時候,我總是在想,以後自己要是去獻完血了,也要去餐館,喊一聲『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黃酒溫一溫。』而對吃貨來講,那段口頭炒菜更是直擊靈魂。
  • 《許三觀賣血記》:靠賣血度過的一生,是現實的一種
    餘華在《許三觀賣血記》韓文版自序中說:「這是一本關於平等的小說,這話聽起來有些奇怪,而我確實是這樣認為的。」「我知道這本書裡寫到了很多現實,'現實'這個詞讓我感到自己有些狂妄,所以我覺得還是退而求其次,聲稱這裡面寫到了平等。」這本書裡有「平等」嗎,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