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人間失格》與《活著》:自己是一切的根源,愛是最好的答案

2021-01-08 微讀書咖

很多時候,我們都特別避諱談到「死亡「這個詞。

也許是因為覺得不太吉利,也許是出於內心深處的恐懼。

但也正因此,似乎我們每個人都缺少一堂死亡教育課。

電影《湮滅》中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人類最古老、最強烈的恐懼是對未知的恐懼。

其實,戰勝恐懼最好的方式,絕對不是避而不談,而恰恰應該把它當成一件特別正常和普通的事情去對待。

談死,最終是為了讓活著的人,更好的活著。

因為能夠正確面對死亡,可以幫助人們正確地面對死亡,生與死其實只是人類自然生命歷程中的必然組成部分。

死亡教育這堂課,還可以幫助人們建立正確的死亡觀。

也可以消除人們對死亡的恐懼、焦慮等心理現象,能夠坦然地面對死亡。

當人們開始思索關於死亡的各種問題時,就可以從心理感受和心理學原理等方面,來為處理自我之死、和親人之死做好心理上的準備。

不至於在打擊中一蹶不振,也不會從此失去人生的風向標,甚至走向自我毀滅。

《人間失格》和《活著》這兩本書,都在直面死亡,也都很沉重。

它們當中的每一個情節中都寫滿了苦難和苦澀,以至於讀完了,心中那種沉重和苦澀的味道,都久久不能散去。

但是,它們也於文字中,和我們一起探索生命的真諦,或掙扎,或放縱,或反抗,或順從……

或許,當我們看懂了非意外死亡的人,為什麼會選擇死亡這條路來自我救贖,我們就會更加理解,活著的人,為什麼經歷再多苦難,也要樂觀著活著。

《人間失格》:作者自傳體小說,書中小男孩的經歷,就如同作者本人

《活著》:作者創造出的人物形象,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冷靜地分析辨別

《人間失格》是日本小說家太宰治,創作的一部自傳體的小說。

太宰治透過書中小男孩葉藏的人生遭遇,巧妙地將自己的一生與思想表達出來。

小說通過三個手札三張照片,描述了葉藏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喪失為人資格的道路的。

作者太宰治也籍由葉藏的獨白,窺探了自己的內心世界——是「充滿了可恥的一生」,最終終於喪失了為人的資格。

小說發表後的同年,太宰治終於在第五次自殺成功身亡,因為在此之前,他又已經了無生意。

至此,他再也不用面對自己「可恥」的一生,於他而言,死是解脫,也是一種靈魂救贖的方式,因為,他根本找不到活著可以救贖自己的路。

這世間,最可悲的事情,也莫過於此了吧,自己都對自己的行為方式都心生厭煩。

而《活著》的作者餘華,卻在自我與現實的緊張關係中,一步步走向成熟。

在時間的歷練之下,他的內心不再充滿憤怒,他開始意識到一位真正作家的真正使命,既不是情緒的發洩,也不是控訴或者揭露,而是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

這裡的高尚也不是那種單純的真善美,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可以一視同仁,能夠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也正是在這樣的心態之下,餘華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的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可他卻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甚至於沒有一句抱怨的話。

這首歌深深地打動了作者,所以他寫出了這本《活著》,餘華寫的是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也寫對世界的樂觀態度。

如作者餘華所說:活著,對於我們的國家和我們的語言來講,都充滿了力量。

這種力量不是感,也不是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不由得心生感嘆:如果太宰治能明白這個道理,該有多好呢?

兩個人物:都出身富裕家庭,後面的經歷都很坎坷

不同命運:一個失去對活著的希望,一個在苦難中越發樂觀

《人間失格》中的主人公葉藏,出身於一個富裕的家庭,但從小母親就不在身邊,和強勢的父親一起生活。

葉藏聰明而有才華,但也敏感而懦弱。

幼年母愛的缺失,加上身體總是生病,父親的強勢,兄弟姐妹的忽略,僕人的玷汙……

那時我就被女傭和男僕教會了幹可悲的事,被玷汙了。現在我認為,對幼小者做那樣的事,在人所犯的罪過當中是最為醜惡和卑劣的。那是殘酷的犯罪。

可悲的是,這樣的事情發生後,葉藏卻不敢告訴任何人,他該相信誰呢?

沒有人看得見他,他也不知道如何和這個世界相處。

所以,他生生把自己變成了一個不敢表達自己內心的小丑,以「扮醜搞笑」來取悅他人。

這是他人生恥辱的開始,卻不是結束。

長大後的葉藏無法理解女人內心的淺薄,還不斷被所謂的朋友利用,卻依然懦弱地認為妥協退讓才是活下去的方法,甚至為了混跡世間,學習人性的種種卑劣。

手札中的三張照片,就是葉藏一生的縮影。

從強顏歡笑到搞笑輕浮薄,最後是面無表情的「死相」,也正是葉藏極力迎合社會卻最終失敗的一生。

這個世界,似乎總是對他充滿惡意,而他曾是那麼千方百計地想去討好這個世界。

作家周國平曾說:我相信,一個歷盡坎坷而仍然熱愛人生的人,他胸中一定藏著許多從痛苦中提煉的珍寶。在近乎絕望的境遇當中,如果說承受苦難仍有意義,那麼,這意義也許就在於承受苦難的方式本身了。

可是,葉藏的人生中,似乎某些關鍵的東西,一直處於匱乏狀態。

以至於最後他在苦難中,變成了苦難的源泉,無法被救,也無法自救。

我們接下來再一起看看《活著》中的福貴,出身於地主家庭,有錢有地,凡事皆如自己所願,看上米行老闆的千金,也如願取回家了。

可是,自己卻非要折騰出點是非來。

好好的日子,不好好享受,偏偏迷戀上了賭和嫖。

福貴賭輸了所有家產,爹被氣死了。

好不容易福貴能承擔起家庭的一些重擔了,可是,又被抓了壯丁去前線打仗,這一打就是好幾年。

回來後,娘死了,女兒病得變得又聾又啞,妻子也得了軟骨病。

再後來,兒子為救難產的縣長夫人,被人生生抽乾血而死,女兒好不容易嫁了個好丈夫,也難產而死,在失去一雙兒女後,妻子家珍沒多久也熬枯了心血,死了。

女婿被水泥板夾死了,孫子生病,福貴給他煮了盆豆子就下地幹活了,回來一看,孫子又被撐死了。

最後,只剩下福貴和一頭叫福貴的老黃牛。

福貴的一生,都在經歷著非同尋常的苦難,至親至愛一個個離他而去,可他非但沒有痛苦沉溺,反而越來越樂觀通達。

這又到底是因為什麼呢?

造成人物不同命運結局的關鍵因素:家庭中是否有愛的教育和支撐

《人間失格》,可以說是作者太宰治一部滴血的靈魂自白。

主角葉藏生性敏感而懦弱,對人類生活和世界充滿恐懼、不解與不安,似乎只能用搞笑來取悅所有人。

再加上家人之間的虛偽和冷漠、以及校園生活中同學的奚落與嘲笑、社會現實中朋友的利用和冷酷殘忍,世道的混亂與人情的炎涼……

這一切都使葉藏變得痛苦而更加與整個世界格格不入,進而失去了為人的資格。

可從本質上來講,葉藏既是一個恣意放縱的壞孩子,又是一個「像神一樣純正的好孩子」。

他在面對他根本無法揣摩清楚的人類社會時,選擇了一種讓自己都感覺到恥辱和厭惡的方式,讓人感嘆惋惜,又深感心疼。

透過滑稽怪異、玩世不恭的「搞笑」背後,我們似乎能夠看到,那個最初真實而又充滿理想的「永遠的少年」,以及對幸福人生的執著追求和美好社會的熱切嚮往。

我們再來反觀《活著》中的富貴,在他最初迷戀上賭博時,妻子家珍為了勸他戒賭,大著肚子走十幾裡路,跪在地上求他回家。

福貴卻打了家珍還罵她晦氣,家珍就這樣拖著大肚子,在夜晚一步步又走回了家裡。

他也是在這次被人設計輸光了家產,可是平常總是對他嚴苛教育的父親,這次卻沒有罵他,而是默默變賣了所有家產,換成銅錢,讓他走十幾裡路挑著去還清所欠的賭債。

福貴的父親年輕的時候,也許並不是一個多好的丈夫,多好的父親。

然而,在大是大非面前,卻表現得讓人出乎意料。

他教會了兒子最後一個道理:就是賺錢不易。

錢,來得千難萬難,來之不易;然而賭債也是債,欠債還錢天經地義。

在這之後不久,福貴的爹就跌下糞坑,摔死了。

他爹這一死,嶽丈大人也吹吹打打地來了,來接自己的女兒回娘家。

嶽丈大人心裡當然有氣,因為福貴不但賭輸了所有家產,對自己女兒不好,在與其他女人鬼混的時候,路過自己的米行,不但絲毫不避諱,還頗有些耀武揚威的舉動。

福貴,真不是東西啊!

可是,家珍卻從來沒有怪過他。被父親接走的家珍,在生完兒子,養得白白胖胖穿著漂亮的旗袍,又從城裡回到了他們這個一窮二白的家裡。

讓人欣慰的是,福貴此刻雖然生活跌入了谷底,但是人卻成熟了起來。

租了地,開始承擔起家庭中的重擔。

可沒多久,娘生病,福貴在去城裡給娘抓藥時,卻被抓了壯丁打了好幾年的仗。

他這一被抓,娘沒多久就病死了。可是,在死之前,他娘還是相信他不會再做壞事了,也讓家珍相信他。

家珍,就一直守著這個家,直到他回來。

後來,兒子死了,女兒死了,家珍在女兒死後沒多久也死。再後來,女婿死,孫子也死了。

可福貴在和那頭老黃牛一起犁地的時候,還能自得其樂的唱著小曲:

皇帝招我做女婿,路遠迢迢我不去。

這一切,不過是因為福貴心中有愛,有曾經被愛著的點點滴滴。

從小父親的嚴厲,是怕他會走偏路的愛。

父親管教時,母親總是護著他,是母親包容的溺愛。

自己犯錯時,父親給予了最後的教育和最後關愛,妻子給予自己的,一直是用行動來表達的無聲的支持和愛。

直到自己突然被抓走,母親和妻子依然相信自己。

女兒因為沒錢看病,變得又聾又啞,可在看到他回來時,依然向他露出甜甜的微笑。

與葉藏終身都在渴望和尋找愛,最後求而不得完全不同的是,福貴的一生雖然坎坷不平,但卻一直都沉浸在愛與包容,支持與信任中。

愛,便是這世間可以治癒一切苦難的良藥。

作者簡介:洛子畫,烹字為餚,暖心暖胃,成長治癒。好的文,暖的伴。共讀書籍:《活著》,《人間失格》。

相關焦點

  • 《人間失格》:初讀不識其中意,再讀已是書中人!透徹的刻骨
    《人間失格》這本書是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作品,書中的主人公和太宰治的生活極其相似,是太宰治的自傳體小說。對於《人間失格》人們的評論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讀懂的人深有體會,感覺到了這本書的苦,也感覺到了作者的苦。《人間失格》初讀不識其中意,再讀已是書中人。而沒有讀懂的人則被葉藏荒誕的行為搞得不知所措,甚至有點可笑。
  • 《人間失格》,缺愛的童年一生的傷
    初看人間失格的時候,是那種很喪的感覺,人間失格又稱喪失為人的資格,初看這個題目的時候我有點震驚,為什麼會取這麼喪的標題?是怎樣的人生經歷,讓作者會寫出這樣的書?又是為什麼這樣的書會被奉為經典之作?除了原生家庭,成長經歷的社會環境也很重要,時代是一座山,落在人們身上是一粒灰,這也表明了每個人都逃不掉時代在人身上刻下的深深印記,人間失格的作者是以自己為原型,那時候的日本社會動蕩不安,長兄制度讓排行第6的他也失去很多關注,最後在寫完人間失格之後,39歲投水自殺也展示了那個時代日本社會的動蕩,社會人的異化和人們心中的犬儒主義。
  • 《人間失格》-自我救贖
    」若能避開猛烈的狂喜,自然不會有悲痛的來襲「初知《人間失格》是由於這句話深深的吸引了我。它就像一把鑰匙,讓我打開了《人間失格》這扇門,走進了作家太宰治的內心世界。我驚訝,在這個世界上竟然有人如此痛苦地活過。我不解,生而為人,卻又極其害怕人類。我惋惜,像神一樣純正的好孩子就此隕落。但我相信我會找到想要的答案。
  • 《人間失格》
    《人間失格》中說: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人間失格》中說:若能避開猛烈的歡喜,自然不會有悲傷的來襲。《人間失格》中還說:僅一夜之間,我的心判若兩人。她自人山人海中來,原來只為我一場空歡喜,你來時攜風帶雨,我無處可避。你走時亂了四季,我久病難醫。
  • 《人間失格》與電影《何以為家》
    今天來談談最近接觸到的「深刻」,《人間失格》和新上映的電影《何以為家》。我一直自詡為「享樂主義者」(Epicurean),我的初衷雖然是取其古希臘的哲學意義,不過我也確實拜倒在其現代意義(hedonism)下,我想生活在當今社會,太純粹是活不下去的,所以儘管有悖與本意,可我還是想在sensual enjoyment和freedom from (pain)emotional upheaval這兩種「pleasure」中找尋適合我活著的平衡點,但在讀完《人間失格
  • 《人間失格》:人間不值得,不如隨心而欲
    太宰治的《人間失格》發表於1948年,這是一部關於太宰治青年時代的自傳小說。太宰治用細膩的筆觸,告白了自己前半生。在《人間失格》發表後的數月,太宰治便自殺身亡。這本充滿極致頹廢氣息的作品,卻大受年輕人追捧,直到今天。說句實話,讀完《人間失格》後,陷入一種壓抑狀態是通常反應。
  • 從小說到電影的交互碰撞,從《人間失格》看被嫌棄的葉藏的一生
    而文字與電影的交互碰撞,在《人間失格》上又有著哪些魅力?這是著重要探討的。活著且絕望是小說的表達中心「小說的重要性,並非在於他們以富有啟發性的方式讓讀者看到故事人物的命運,而是故事人物的命運在經過火焰燃燒後,會釋放給讀者一股他們無法從自身命運裡獲得的熱能......可以使自己那個冷地直打寒顫的生命獲得溫暖。」
  • 好書推薦,《人間失格》你讀過了嗎?
    「若不能避開猛烈的歡喜,自然不會有悲痛的來襲,可是抱歉啊,他自人山人海中來,這猛烈的歡喜,我避無可避,我甘之如飴」「僅一夜之間,我的心判若兩人,她自人山人海中而來,原來只為給我一場空歡喜,你來時攜風帶雨,你走時亂了四季,我久病難醫」讀完這本太宰治的《人間失格》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 太宰治:人間失格|所謂世間,不就是你嗎?
    一切都會過去的。在所謂「人世間」摸爬滾打至今,我唯一願意視為真理的,就只有這一句話。一切都會過去的。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裡的松子在自己的住屋牆上寫了一句話: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時,我的心裡非常訝異:這個人,把做人的資格看得非常的莊重,同時又多麼地憎恨自己。很快,我就知道這句話的原作者是日本作家太宰治。
  • 透過《人間失格》,太宰治究竟想告訴我們什麼?
    主人公葉藏的自卑、無奈、痛苦、彷徨、軟弱與認命在書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大概也是太宰治自己內心真實的寫照。我們每個人生於人間,或多或少都曾扮演過或許也正在扮演著大庭葉藏。喪氣滿滿的「生而為人對不起」太出名了,總會讓人輕易有代入感,畢竟每個人都會有「老子什麼也不想幹了,愛怎麼樣就怎麼樣吧!活著真累」的時候。其實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在混沌之中遊走著,從無意義中探詢絕對的有意義的過程。
  • 10分鐘讀懂太宰治的《人間失格》,「回首前塵,儘是可恥的過往」
    太宰治寫下《人間失格》時,開篇第一句,便是「回首前塵,儘是可恥的過往。」再然後,就是「對我而言,人類的生活無從捉摸。」寥寥數字,足見太宰治內心對於人世過往的厭棄,他已經不再以人類為同類了。他匍匐在自己的命運下,用完美偽裝換取社會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像這個世界上的絕大多數人一樣,唯一不同的是,他清楚的知道自己是異類,他無法對自己所做的一切產生快樂、愛或者其他正向的情感,籠罩他的只有無盡的恐懼。
  • 《人間失格》:人生盡力自持,方不致癲狂
    ————太宰治《人間失格》《人間失格》這部小說實在是太喪了,實在是不怎麼建議沒有任何社會經驗的少年人和備受生活磨難的人看,因為每個讀懂了葉藏的絕望的人都有可能會在無數個夜深人靜或萬籟俱寂的時候萌生自殺的傾向,如果你的內心足夠強大看看倒也無妨,只是單純的覺得這種太喪的小說不怎麼適合很多人看而已。太宰治的小說《人間失格》看懂了是你的人生經歷,看不懂則是你的幸運。
  • 豆瓣8.2《人間失格》:我們都討厭喪文化,卻沒為自己找到出口
    文/愛讀不人為什麼要活著?這可能是每個人疑惑的地方,活著是為了享受,還是為了飽經生活的折磨,可能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餘華一部《活著》寫出了那一代人的滄桑歲月,可是依舊有人疑惑主人公福貴的一生,究竟是不幸還是不幸中的萬幸。
  • 你沒看懂《人間失格》:太宰治的喪,其實是一場騙局
    他交上了一個一起喝酒的酒肉朋友,找到了自己比較想幹的事情,當畫家,因為在繪畫中,他可以不加掩飾地畫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樣子——一個醜陋的妖怪。由於氣質憂鬱,說話搞笑,長得還特別帥,他發現自己特別招女人喜歡。對於一個不懂拒絕的人來說,這又是另一個痛苦的根源。他就這麼當起了小白臉,和娼妓、寡婦、酒吧老闆娘們廝混在一起,沒錢了就讓她們變賣衣物換酒喝。
  • 初讀《人間失格》感覺很喪?其實不必介意,因為再讀會更喪
    《人間失格》,是日本戰後「無賴派」文學代表作家太宰治的絕筆之作,發表於1948年。同年6月 13日,太宰治自殺身亡。小說結構並不複雜,在序言和後記中間插入主人公大庭葉藏的三篇手札。除去5次出現葉藏的名字外,通篇採用第一人稱敘述。而這個第一人稱卻具備雙重含義,前言與後記中的「我」代表作者本人,三篇手札中的「我」則指葉藏。
  • 充滿了人性現實、陰暗面的《人間失格》,為什麼受到眾人的追捧?
    只要是看過《人間失格》的人會覺得這本書的主人公就是寫的是太宰治自己,也有人說這本書是太宰治自傳。讀完這本書,你就知道了主人公葉藏的悲慘身世,也會更明白為什麼作者太宰治自殺的命運,《人間失格》的意思就是喪失作為人的資格。
  • 《人間失格》充滿人性陰暗、頹廢的消極面,為什麼那麼多人愛看?
    但如果要用一句話概括《人間失格》,「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句話再適合不過了。《人間失格》充滿人性陰暗、頹廢的消極面,為什麼那麼多人愛看?人間失格,即喪失為人的資格。葉藏經歷自我放逐、酗酒、自殺、用藥物麻痺自己,最終一步步地走向自我毀滅的悲劇。大庭葉藏悲觀消極的生活狀態,善良的你或許會同情他,憐憫他。那種游離在絕望和世界癲狂邊緣徘徊的病態,已經偏離了人性的軌道,活著的意義變成了偽裝、逃避、麻痺和毀滅。
  • 人間失格經典語錄
    有人說悲劇本身就是美,其展現來的那種破碎的結局,是人們在自己的生活中見到並且刻骨銘心的。令人高興的事情是不會被人們所牢記的,只有令人痛苦的事情才會在人們的心中深深地紮根。所以當人們看到悲劇的故事的時候,內心中關於痛苦的記憶就被挖掘出來,大概是覺得有人能夠感同身受。二、我知道有人是愛我的,但我好像缺乏愛人的能力。
  • 《人間失格》翻拍電影後,為何慘得6.1分?
    《人間失格》開篇句《人間失格》是日本「無賴派」文學作家太宰治創作的一部自傳體中篇小說,發表於1948年。這本書近幾年在國內十分暢銷,這種暢銷在新聞爆出「六年級的小學生已經在讀《人間失格》」後達到頂峰。就在去年,《人間失格》同名電影在日本上映。但縱觀豆瓣評分,原著每一個翻譯的版本均在8分以上,甚至高達8.9分。而改拍後的電影《人間失格:太宰治和3個女人》卻慘遭滑鐵盧,豆瓣評分只有6.1分,評論區更是不忍直視。
  • 電影《人間失格》:生而為人,對不起!
    《人間失格》書成當年,太宰治旋即投水自盡。日本史上還有一位投水而死的青年,夏目漱石的學生藤村操。2011年的《人間失格》導演在很多細節上的處理和2009年的《青之文學》中的風格近似,或許導演一開始的預設就是熟悉太宰治作品和生平的愛好者,所以一方面故事的節奏是緩慢悠長的,一方面邏輯性需要熟悉太宰治的人自己去補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