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都特別避諱談到「死亡「這個詞。
也許是因為覺得不太吉利,也許是出於內心深處的恐懼。
但也正因此,似乎我們每個人都缺少一堂死亡教育課。
電影《湮滅》中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人類最古老、最強烈的恐懼是對未知的恐懼。
其實,戰勝恐懼最好的方式,絕對不是避而不談,而恰恰應該把它當成一件特別正常和普通的事情去對待。
談死,最終是為了讓活著的人,更好的活著。
因為能夠正確面對死亡,可以幫助人們正確地面對死亡,生與死其實只是人類自然生命歷程中的必然組成部分。
死亡教育這堂課,還可以幫助人們建立正確的死亡觀。
也可以消除人們對死亡的恐懼、焦慮等心理現象,能夠坦然地面對死亡。
當人們開始思索關於死亡的各種問題時,就可以從心理感受和心理學原理等方面,來為處理自我之死、和親人之死做好心理上的準備。
不至於在打擊中一蹶不振,也不會從此失去人生的風向標,甚至走向自我毀滅。
《人間失格》和《活著》這兩本書,都在直面死亡,也都很沉重。
它們當中的每一個情節中都寫滿了苦難和苦澀,以至於讀完了,心中那種沉重和苦澀的味道,都久久不能散去。
但是,它們也於文字中,和我們一起探索生命的真諦,或掙扎,或放縱,或反抗,或順從……
或許,當我們看懂了非意外死亡的人,為什麼會選擇死亡這條路來自我救贖,我們就會更加理解,活著的人,為什麼經歷再多苦難,也要樂觀著活著。
《人間失格》:作者自傳體小說,書中小男孩的經歷,就如同作者本人
《活著》:作者創造出的人物形象,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冷靜地分析辨別
《人間失格》是日本小說家太宰治,創作的一部自傳體的小說。
太宰治透過書中小男孩葉藏的人生遭遇,巧妙地將自己的一生與思想表達出來。
小說通過三個手札三張照片,描述了葉藏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喪失為人資格的道路的。
作者太宰治也籍由葉藏的獨白,窺探了自己的內心世界——是「充滿了可恥的一生」,最終終於喪失了為人的資格。
小說發表後的同年,太宰治終於在第五次自殺成功身亡,因為在此之前,他又已經了無生意。
至此,他再也不用面對自己「可恥」的一生,於他而言,死是解脫,也是一種靈魂救贖的方式,因為,他根本找不到活著可以救贖自己的路。
這世間,最可悲的事情,也莫過於此了吧,自己都對自己的行為方式都心生厭煩。
而《活著》的作者餘華,卻在自我與現實的緊張關係中,一步步走向成熟。
在時間的歷練之下,他的內心不再充滿憤怒,他開始意識到一位真正作家的真正使命,既不是情緒的發洩,也不是控訴或者揭露,而是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
這裡的高尚也不是那種單純的真善美,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可以一視同仁,能夠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也正是在這樣的心態之下,餘華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的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可他卻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甚至於沒有一句抱怨的話。
這首歌深深地打動了作者,所以他寫出了這本《活著》,餘華寫的是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也寫對世界的樂觀態度。
如作者餘華所說:活著,對於我們的國家和我們的語言來講,都充滿了力量。
這種力量不是感,也不是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不由得心生感嘆:如果太宰治能明白這個道理,該有多好呢?
兩個人物:都出身富裕家庭,後面的經歷都很坎坷
不同命運:一個失去對活著的希望,一個在苦難中越發樂觀
《人間失格》中的主人公葉藏,出身於一個富裕的家庭,但從小母親就不在身邊,和強勢的父親一起生活。
葉藏聰明而有才華,但也敏感而懦弱。
幼年母愛的缺失,加上身體總是生病,父親的強勢,兄弟姐妹的忽略,僕人的玷汙……
那時我就被女傭和男僕教會了幹可悲的事,被玷汙了。現在我認為,對幼小者做那樣的事,在人所犯的罪過當中是最為醜惡和卑劣的。那是殘酷的犯罪。
可悲的是,這樣的事情發生後,葉藏卻不敢告訴任何人,他該相信誰呢?
沒有人看得見他,他也不知道如何和這個世界相處。
所以,他生生把自己變成了一個不敢表達自己內心的小丑,以「扮醜搞笑」來取悅他人。
這是他人生恥辱的開始,卻不是結束。
長大後的葉藏無法理解女人內心的淺薄,還不斷被所謂的朋友利用,卻依然懦弱地認為妥協退讓才是活下去的方法,甚至為了混跡世間,學習人性的種種卑劣。
手札中的三張照片,就是葉藏一生的縮影。
從強顏歡笑到搞笑輕浮薄,最後是面無表情的「死相」,也正是葉藏極力迎合社會卻最終失敗的一生。
這個世界,似乎總是對他充滿惡意,而他曾是那麼千方百計地想去討好這個世界。
作家周國平曾說:我相信,一個歷盡坎坷而仍然熱愛人生的人,他胸中一定藏著許多從痛苦中提煉的珍寶。在近乎絕望的境遇當中,如果說承受苦難仍有意義,那麼,這意義也許就在於承受苦難的方式本身了。
可是,葉藏的人生中,似乎某些關鍵的東西,一直處於匱乏狀態。
以至於最後他在苦難中,變成了苦難的源泉,無法被救,也無法自救。
我們接下來再一起看看《活著》中的福貴,出身於地主家庭,有錢有地,凡事皆如自己所願,看上米行老闆的千金,也如願取回家了。
可是,自己卻非要折騰出點是非來。
好好的日子,不好好享受,偏偏迷戀上了賭和嫖。
福貴賭輸了所有家產,爹被氣死了。
好不容易福貴能承擔起家庭的一些重擔了,可是,又被抓了壯丁去前線打仗,這一打就是好幾年。
回來後,娘死了,女兒病得變得又聾又啞,妻子也得了軟骨病。
再後來,兒子為救難產的縣長夫人,被人生生抽乾血而死,女兒好不容易嫁了個好丈夫,也難產而死,在失去一雙兒女後,妻子家珍沒多久也熬枯了心血,死了。
女婿被水泥板夾死了,孫子生病,福貴給他煮了盆豆子就下地幹活了,回來一看,孫子又被撐死了。
最後,只剩下福貴和一頭叫福貴的老黃牛。
福貴的一生,都在經歷著非同尋常的苦難,至親至愛一個個離他而去,可他非但沒有痛苦沉溺,反而越來越樂觀通達。
這又到底是因為什麼呢?
造成人物不同命運結局的關鍵因素:家庭中是否有愛的教育和支撐
《人間失格》,可以說是作者太宰治一部滴血的靈魂自白。
主角葉藏生性敏感而懦弱,對人類生活和世界充滿恐懼、不解與不安,似乎只能用搞笑來取悅所有人。
再加上家人之間的虛偽和冷漠、以及校園生活中同學的奚落與嘲笑、社會現實中朋友的利用和冷酷殘忍,世道的混亂與人情的炎涼……
這一切都使葉藏變得痛苦而更加與整個世界格格不入,進而失去了為人的資格。
可從本質上來講,葉藏既是一個恣意放縱的壞孩子,又是一個「像神一樣純正的好孩子」。
他在面對他根本無法揣摩清楚的人類社會時,選擇了一種讓自己都感覺到恥辱和厭惡的方式,讓人感嘆惋惜,又深感心疼。
透過滑稽怪異、玩世不恭的「搞笑」背後,我們似乎能夠看到,那個最初真實而又充滿理想的「永遠的少年」,以及對幸福人生的執著追求和美好社會的熱切嚮往。
我們再來反觀《活著》中的富貴,在他最初迷戀上賭博時,妻子家珍為了勸他戒賭,大著肚子走十幾裡路,跪在地上求他回家。
福貴卻打了家珍還罵她晦氣,家珍就這樣拖著大肚子,在夜晚一步步又走回了家裡。
他也是在這次被人設計輸光了家產,可是平常總是對他嚴苛教育的父親,這次卻沒有罵他,而是默默變賣了所有家產,換成銅錢,讓他走十幾裡路挑著去還清所欠的賭債。
福貴的父親年輕的時候,也許並不是一個多好的丈夫,多好的父親。
然而,在大是大非面前,卻表現得讓人出乎意料。
他教會了兒子最後一個道理:就是賺錢不易。
錢,來得千難萬難,來之不易;然而賭債也是債,欠債還錢天經地義。
在這之後不久,福貴的爹就跌下糞坑,摔死了。
他爹這一死,嶽丈大人也吹吹打打地來了,來接自己的女兒回娘家。
嶽丈大人心裡當然有氣,因為福貴不但賭輸了所有家產,對自己女兒不好,在與其他女人鬼混的時候,路過自己的米行,不但絲毫不避諱,還頗有些耀武揚威的舉動。
福貴,真不是東西啊!
可是,家珍卻從來沒有怪過他。被父親接走的家珍,在生完兒子,養得白白胖胖穿著漂亮的旗袍,又從城裡回到了他們這個一窮二白的家裡。
讓人欣慰的是,福貴此刻雖然生活跌入了谷底,但是人卻成熟了起來。
租了地,開始承擔起家庭中的重擔。
可沒多久,娘生病,福貴在去城裡給娘抓藥時,卻被抓了壯丁打了好幾年的仗。
他這一被抓,娘沒多久就病死了。可是,在死之前,他娘還是相信他不會再做壞事了,也讓家珍相信他。
家珍,就一直守著這個家,直到他回來。
後來,兒子死了,女兒死了,家珍在女兒死後沒多久也死。再後來,女婿死,孫子也死了。
可福貴在和那頭老黃牛一起犁地的時候,還能自得其樂的唱著小曲:
皇帝招我做女婿,路遠迢迢我不去。
這一切,不過是因為福貴心中有愛,有曾經被愛著的點點滴滴。
從小父親的嚴厲,是怕他會走偏路的愛。
父親管教時,母親總是護著他,是母親包容的溺愛。
自己犯錯時,父親給予了最後的教育和最後關愛,妻子給予自己的,一直是用行動來表達的無聲的支持和愛。
直到自己突然被抓走,母親和妻子依然相信自己。
女兒因為沒錢看病,變得又聾又啞,可在看到他回來時,依然向他露出甜甜的微笑。
與葉藏終身都在渴望和尋找愛,最後求而不得完全不同的是,福貴的一生雖然坎坷不平,但卻一直都沉浸在愛與包容,支持與信任中。
愛,便是這世間可以治癒一切苦難的良藥。
作者簡介:洛子畫,烹字為餚,暖心暖胃,成長治癒。好的文,暖的伴。共讀書籍:《活著》,《人間失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