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媽媽們:
剛生完寶寶,你的護理人員或月嫂是不是給你說:「你沒奶,先給孩子吃奶粉吧。」
你的家人是不是擔心餓壞寶寶,希望讓你更好的休息而暫時沒有支持餵母乳?
但是你卻不知道,如果這樣,你就錯過了黃金「開奶」時間(順產開奶黃金時間24小時內,剖宮產開奶黃金時間24—72小時之內),忽略了寶寶的需求,接下去會面臨脹奶的風險。
1、究竟什麼是生理性漲奶?
「生理性漲奶」,即通常媽媽在產後三四天(或者一周)左右,突然的覺得乳房脹痛。總結經驗,有這兩種情況:
第一種是由於產前和產中輸液所形成的一些水腫,通常乳房會有浮球感。
有的月嫂稱之為奶氣,實際上不是氣,是液體。所以,揉啊,按啊只會加重它。使用催產素的媽媽尤其容易出現這種情況。(曾經有媽媽開玩笑說:「感覺生完孩子後腳上的液體都跑到乳房上去看看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就是對這種乳房腫脹最好的一個比喻)。
第二種情況是乳汁過多。
因為乳房通常是有備無患。因此,生產的乳汁往往會超過孩子需要的量。那麼如果乳汁生成很快,並且超過用量,媽媽就會感到腫脹。
2、生理性腫脹會有什麼樣的表現?
兩側乳房,同時腫脹、疼痛、就像兩個鉛球一樣,看起來緊繃而發亮,嚴重者一觸即痛,衣服都不能貼著皮膚,有時候可能會伴隨發燒。
當然,還有很多媽媽把這種感受稱為「下奶」,但在生理性乳脹之前乳汁也在分泌,初乳量少但卻非常適合新生兒黃豆大小的胃容量,並且在乳脹發生前,乳暈柔軟容易含接,也給孩子初次的母乳帶來舒服的感受和印象,同時及時的移出乳汁也對減輕乳脹的程度非常有幫助,更為之後順利母乳哺育開了個好頭。所以,千萬不要等「下奶」了再餵奶。
3、遭遇生理性乳漲該怎麼辦?
媽媽們都會很擔心,怕越來越嚴重。事實上大部分時候,只要正確及時處理,24—72小時 多餘的液體會退掉,腫塊一兩天內也會慢慢消掉的。
a、預防大於治療——做到產後三早:早接觸、早吮吸、早餵哺
母嬰同室時:產後儘早哺乳,並且不限制次數的哺乳,前一兩天頻繁的哺乳可以較好的避免生理奶脹,或者生理奶脹的時候,症狀比較輕微,會比較舒服的度過。
母嬰分離時:媽媽產後儘早(越早越好)擠奶或吸奶(用醫院級別的吸奶器),並且至少每2~3小時擠(吸)一次。
b、外敷
冷敷:月子裡的媽媽都忌諱用涼水,建議開水晾涼,毛巾沾溼擰乾,避開乳頭和乳暈(以避免降低噴乳反射)處敷在乳房的外圍。
外敷捲心菜(冷藏或室溫的):有些寶寶對捲心菜的氣味比較敏感,注意摳掉部分,避開乳頭和乳暈敷,氣味就不會存留影響寶寶的食慾了。
外敷土豆片(常溫即可):避開乳頭和乳暈,外敷到變色了後換掉。
c、找專靠譜的催乳師
醫院的醫生大多很忙碌不可能一對一指導,而且有的醫生母乳知識匱乏可能會誤導,新媽媽產後變化,更多的是手足無措,這個時候,一個專業的哺乳指導師是非常有作用的,很多時候,就是母乳媽媽的救星和後盾。 專業有愛心的她們會幫助教你如何緩解這種症狀,會指導你更好地餵寶寶吃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