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最「佛系」的唐詩,每一句都是隨心所欲,如此境界我們也想要

2021-01-08 老張侃詩詞

我們今天談到王維,最先想到的就是他對於佛教的尊崇,而且被譽為是詩佛。王維在40歲左右的時候,就離開京城到山上隱居,前後一共大約有20年。

他被尊稱為詩佛的那些詩歌,基本上都是在這20年的時間內完成的。其中有他研究佛法所帶來的感悟,也有詩中有畫對山林景色的描繪。而在字裡行間透露出的人生豁達從容的生活狀態和境界,是他留給後世最重要的財富,也是今天的我們最為嚮往的。

今天的這首唐詩堪稱是王維最佛系的唐詩,每一句都充滿了任性的隨心所欲。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這就是唐代王維的《終南別業》,這首古詩是王維的代表作,流傳度非常之廣。其中最經典的詩句,莫過於「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隨心所欲已經達到了化境。就算是沿著山泉尋找到它的終點,已經無路可走,那也不妨坐下來看天上的雲捲雲舒。

之所以說這首古詩是王維最佛系的詩作,就是因為那一切都充滿了任性,充滿了隨心所欲。「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人到中年以後,王維就非常傾向於潛心修行研讀佛法,本來沒有什麼。

但是王維非常任性直接搬到了山上修行,過起了半官半隱的生活。這種豁達,這種從容,這種隨心所欲,今天估計沒有幾個人能做到。

而後的詩句更凸顯出他的自由和任性,「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每當興致來了就獨來獨往,去看森林中的花開,去看下雨之後形成的瀑布,隨心所欲的穿梭,無人阻擋。這種愜意的生活環境,今天哪一個人不心生嚮往?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接下來的詩句更為佛系,即便是到山間看泉水,走到了無路可走的境地,但是也不慌也不著急,慢慢坐下來,讓一顆心歸於平靜。甚至還能夠從容地看天上的雲捲雲舒,真是達到了化境。

最後的「談笑無還期」,可進一步顯現了這種自由的生活狀態,也就這為佛系的狀態。在山林當中遇到老鄉,和他們談話來甚至忘記了時間,真正自由的生活不就是這樣嗎?如此慢節奏,如此愜意,不管做什麼都能到任性的境界。

這樣的詩歌,這樣的人生境界,稱為佛系也好,任性也罷,那可真是讓人嚮往至極。

相關焦點

  • 王維,是如何成為佛系藝術男神的?
    連唐玄宗和玉真公主都是他的粉絲,在世時也是文藝界大IP。那麼,如此意氣風發的青年才俊是如何成為萬物皆空、垂範後世佛系詩人和佛系藝術家的?王維是李白的同齡人,出生與去世的年齡均相當。於武則天長安元年(701年)出生在蒲州(今運城永濟市),是當時為名門的太原王氏。其祖上推為東晉平定董卓內亂的功臣王允,世代為官。
  • 詩佛王維的終南別業
    有人說,王維的詩追求虛靜幽寂的情趣,開拓出一種追求寧靜、和諧、澹泊、清遠的審美境界,「俯首即拾,觸目菩提。」那麼我們一起在王維的詩歌裡感受他的佛系思想吧!首先我們來看看他最經典的佛系之作:《終南別業》:「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 【講唐詩】 王維《酬張少府》
    窮通之理《酬張少府》是王維晚年的名作。我們先看題目:「酬」的意思是酬答、回復,大約張少府先寫了一首詩給王維,王維才用這首詩來回復他。張少府到底是誰,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了。唐代官制,縣長稱為縣令,縣令手下有文職和武職兩位副官,文職副官稱為縣丞,武職副官稱為縣尉。這都是官方的稱謂,冷冰冰的。如果文人之間書信往還,通常要用雅稱,把縣令、縣丞、縣尉分別稱為明府、贊府、少府。
  • 終南別業 王維(唐詩欣賞縱橫談)
    欣賞:首聯,好道是詩眼,全詩都圍繞道字展開。道,別局限於佛、道、神、仙,可以全包括,都兼容,讀書人追求的就是道,包羅萬象。中歲與晚家對,後三字不對,這樣的詩句極多,可稱為半對。頷聯,興來與勝事不對,每獨往與空自知對,也是半對。勝事裡含深趣,獨自爽的遊山水之樂,不足與外人道也。前二聯統寫。頸聯,對仗。
  • 【講唐詩】王維《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你好,歡迎來到《唐詩50講》從這篇開始,我們用五講談談唐詩裡的田園詩。現代人在都會裡打拼,與田園牧歌遠隔一億光年。身心俱疲的時候,讀幾首田園詩是最好的治癒。唐朝的山水田園詩人以「王孟」並稱,「王」是王維,「孟」是孟浩然。但是在我看來,王維的水準遠在孟浩然之上,兩個人最重要的區別是:孟浩然寫得用力,明顯看得出用力的痕跡;而王維寫得極其自然,這種自然而然的佳作,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完全學不來。所以在我的選擇裡,「田園」這個單元的五首詩,全都出自王維之手。王維寫田園,寫的也是人生的不同境界。
  • 王維最灑脫愜意的唐詩,前6句一句一景,後2句以陶淵明自比
    眾所周知,《輞川集》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收錄了二十首王維的輞川山水詩。其中最著名的詩篇自然是《鹿柴》和《竹裡館》這兩首絕句了。而我們今天要讀的這首唐詩,也是王維在輞川隱居時所作。王維這首唐詩的題目是《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這首詩的前6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絕妙丹青,字裡行間,無不透出「詩中有畫」的絕妙神韻。
  • 思念的最高境界是怎樣的?王維:吾一動念,天下皆春,伴你天涯
    王維大約在開元二十八年左右「知南選,至襄陽」,於是後世文人便根據此詩的詩題與前兩句,猜測此詩大概便是作於這期間,作者在長江上遊送別友人沈子福順流而下歸江東。江東,是指長江下遊以東的地區,與詩中的「臨圻」都是指友人要前往的地方。「渡頭」是送別之地,「楊柳」與「行客稀」是送別之景。
  • 王維最「俗」的一首詩,卻寫出世人最嚮往生活,其中一句爭議千年
    讀王維的詩,是一種享受,畢竟能擔得起蘇軾一句「詩中有畫」的,世間唯摩詰居士一人而已。在「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的年代,王維是為數不多無法忽視的存在。相比李白天馬行空的浪漫,杜甫悲天憫人的沉鬱,王維給唐詩帶來的,是一個「美」字。
  • 王維很唯美的一首小詩,通篇寫出了新意,每一句都美得令人心醉
    王維唯一一個能夠與李杜齊名的詩人,作為當時的最出色的詩人之一,王維的詩其實從字面上來看的話,寫得有一些普通,並沒有什麼高超的技巧,更加不會引經據典,只不過是那麼淡淡著筆,但是同樣寫得很唯美,特別是後期的作品,每一首都美得令人心醉。
  • 兩句唐詩被評「千古壯觀」,可見王維前期是何等的胸懷
    唐詩當中可以用「壯觀」這兩個字來加以評判的詩句有非常之多。自然界景色的壯觀,所謂「燕山雪花大如席」,還有「飛流直下三千尺」;描寫戰爭場面壯觀的詩句,想到的就有「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描寫壯麗山河的雪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 蘇軾學生引用王維詩句,但表達的意思相差很遠,境界更是雲泥之別
    蘇軾詩名名垂後世,而拜在蘇軾門下的四個學生,在當時也都有了不起的詩詞成就,尤其以秦觀和黃庭堅最為出色。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詞人,他的詩詞最像蘇軾。只可惜他的詩詞內容,卻有太多的渴望歸隱的消極想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的文學史上的評價。
  • 王維的三首詩,孤獨的三個境界
    那個時代有「五姓七家」之分,名門太原王氏正是其中之一,而他們往往只跟同等門第的望族聯姻,出身王氏的王維,母親就是博陵崔氏。因為母親向佛的緣故,王維的名與字「摩詰」,連在一起便是「維摩詰」,在佛家裡有「潔淨,沒有塵汙」之意。
  • 王維晚年一首悽涼古詩,潛心修佛卻逃不掉人生無奈,命運之悲
    我們今天讀王維的唐詩,更多的感觸到存在於其中的有關人生的思考。相比同時代的孟浩然、李白和杜甫等人,王維的人生可能是最單調的,但是他的詩詞也是在今天最受歡迎的。原因就在於他的這些詩詞幾乎都超越了時代,將目光更多地投射到人生和命運的主題上,以山林景色之中,感悟人生,感悟生命。
  • 為你讀書:王維|我也曾是熱血男兒漢
    (主播:陳喆)提起唐代大詩人王維,估計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與李白、杜甫齊名,並列為盛唐時期的三大詩人,他的山水田園詩尤其出名,有「詩佛」之稱。但他年輕時可不是「佛系青年」,早年的王維是什麼樣的呢?「詩佛」、山水田園詩派領軍人物,王維都能擔得起,但是,這些絕不是王維的全部。如果單純將王維認定為山水詩人,那就太狹隘了。標籤貼得久了,就遮蓋了真實。佛不是一天練成的,鬥戰勝佛未成佛時,也曾大鬧天宮過,也曾經歷過九九八十一難。王維也曾年輕過,王維也曾豪邁過。
  • 慶餘年範閒用唐詩嘚瑟,金庸卻把唐詩揉捏進小說,境界不凡
    無邊落木蕭蕭下中國的詩歌以唐詩為最,其中很多作品境界開闊,雄邁豪氣。這些跟武俠特別貼近。金庸的武俠世界與詩歌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就像慶餘年中範閒拿來嘚瑟的這首《登高》來說,其中的一句「無邊落木蕭蕭下」就被《笑傲江湖》拿走了。華山派的嶽不群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時候,來了興致,把弟子全部叫過來,講論劍法,然後就秀了一招「無邊落木」的劍法。
  • 小文老師講唐詩 | 王維的好基友——裴迪
    ▼裴迪是個典型的讀書人,雖然我們現在看到的他的作品不多,但是王維現存的詩中,有幾十首都是與裴迪有關的,寫於不同的年代,可以看得出來,裴迪是王維最好的基友。他們都喜歡寫山水田園詩,經常互相對詩,尤其是在王維晚年的時候,裴迪與他的互動很多,對仕途失望的王維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山水間,而這個時候,裴秀才就成了他最貼心的朋友。
  • 這才是佛系父母的最高境界
    但自己那位美國先生太較真,開始說,「都快開場了,這些位置本來就是免費的,為什麼就不可以坐?」   A媽臉紅了,說了一句,「不要以為你們都是外國人,就可以這樣了。」女朋友聽了,有點生氣,但也勸說了自己的老公,全家挪到最後一排看演出了。
  • 王維是佛,李白是道,杜甫是儒,還有哪些唐代詩人是儒道佛?
    中國在唐代時期強大開放,是當時的國際中心,文化方兼容並蓄,接納融合各種文化和宗教,儒道佛三家並存發展和融合,規模空前,而唐詩則是我國古典詩歌的巔峰,清康熙年間編制的《全唐詩》收錄作家二千二百多人,作品四萬八千多首。
  • 唐詩112《酬張少府》 (王維)
    《唐詩三百首》【第五卷:五言律詩】30.王維:酬張少府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人家不專招年青的「空姐」)  說到底,王維是智者,他在身居高位、從未受到迫害之時,就明白了一切。作家張恨水在1957年「反右」之前,堅決不說一句單位領導、國家領導壞話,連最委婉的意見也不說,無論大家怎樣真誠地勸他,他只說「好,好,一切都很好」。  中國從不缺少智者,中國只缺少制度,缺少法制、人權的保障。
  • 唐詩|王維《竹裡館》
    【賞析】    此詩寫隱者的閒適生活以及情趣,描繪了詩人月下獨坐、彈琴長嘯的悠閒生活,遣詞造句簡樸清麗,傳達出詩人寧靜、淡泊的心情,表現了清幽寧靜、高雅絕俗的境界。  起句寫詩人活動的環境非常幽靜。「竹裡館」顧名思義是一座建在竹林深處的房子,王維獨自坐在裡面。他的朋友裴迪的同題詩寫道:「出入唯山鳥,幽深無世人。」僅詩的第一句就塑造了一個悠然獨處者的形象。  次句承上寫詩人悠然獨處,借彈琴和長嘯來抒發自己的情感。我們知道王維是著名的音樂家,所以考取進士後,當上了太樂丞。但是他獨自坐在竹裡館中彈琴顯然不是供人欣賞的,而是抒發自己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