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112《酬張少府》 (王維)

2021-02-08 世紀錢幣

《唐詩三百首》

【第五卷:五言律詩】

30.王維:酬張少府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註解】

酬:回贈

惟:只。

好:haò愛好。

自顧:看自己。

長策:高見。

空:徒,白白地。

舊林:故居。

吹解帶:吹著詩人寬衣解帶時的閒散心情。

窮:不能當官。

通:能當官。

理:道理。

漁歌:隱士的歌。

浦深:河岸的深處。

「君問」兩句:這是勸張少府達觀,也即要他象漁樵那樣,不因窮通而有得失之患。

【翻譯】

  晚年了,好佛好道好寧靜,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不關心。我知道自己沒有混世才能,可笑可嘆,只想著返回自己的舊園林,回家歸隱。清涼的松風裡,我無拘無束解衣袒懷,皎潔的山月中,我自由自在隨意彈琴。你要是問我怎樣當官的經驗與道理,我笑而無語,一曲漁父之歌伴小船劃向葦草深深。

【韻譯】

晚年只圖個安靜的環境,

對世事件件都不太關心。

自認沒有高策可以報國,

只好歸隱到這幽靜山林。

松風吹拂我且寬衣解帶,

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彈琴。

君若問窮困通達的道理,

請聽水邊深處漁歌聲音!

 

【講解】

  這首詩,一上來就說,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靜,對什麼事情都漠不關心了,乍一看,生活態度消極之至,但這是表面現象。仔細推求起來,這「惟好靜」的「惟」字大有文章。是確實「只」好靜呢,還是「動」不了才「只得」好靜呢?既雲「晚年」,那麼中年呢?早年呢?為什麼到了晚年變得「惟好靜」起來呢?接著的三、四兩句,透露了個中消息。王維早年,原也有過政治抱負。然而,張九齡罷相貶官,朝政大權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王維的理想隨之破滅。「自顧無長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悶的反映。他表面上說自己無能,骨子裡隱含著牢騷。儘管在李林甫當政時,王維並未受到迫害,實際上還升了官,但他內心的矛盾和苦悶卻越來越加深了。出路何在?對於這個正直而又軟弱的知識分子來說,自然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舊時的園林歸隱這一途了。「空知返舊林」的「空」字,含有「徒然」的意思。理想落空,歸隱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靜的外表下,內心深處的隱痛和感慨,還是依稀可辨的。(此段為劉德重先生的評論)

  「晚年」與「好靜」沒有必然聯繫,孫文、毛澤東、蔣中正晚年也不好靜。美國總統退休之後演講寫書,也沒怎麼好靜,格林斯潘七十多歲了還擔作美聯儲主席,美國客機上的「空爺爺」、「空奶奶」多了。(人家不專招年青的「空姐」)

  說到底,王維是智者,他在身居高位、從未受到迫害之時,就明白了一切。作家張恨水在1957年「反右」之前,堅決不說一句單位領導、國家領導壞話,連最委婉的意見也不說,無論大家怎樣真誠地勸他,他只說「好,好,一切都很好」。

  中國從不缺少智者,中國只缺少制度,缺少法制、人權的保障。

  第五六句,王維把筆一轉,重彈田園山林之美、隱居生活之閒適的舊曲,「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松林吹來的清風吹散了我的頭髮也吹得我解帶敞懷,明月的清輝照著我下獨坐山林之間隨性彈琴,一切都是自由的,身與心都是自由的,我盡情地沐浴在清風月光裡。這是一種逃避一種解脫,也是一種安慰一種調節;這是一種消極一種無奈,也是一種高潔一種追求;這是一種麻醉一種痛苦,也是一種拒絕一種堅定。

  「『松風』、『山月』均含有高潔之意。王維追求這種隱逸生活和閒適情趣,總比同流合汙、隨波逐流好吧?」(此二句為劉德重先生的評論)

  我清楚地記得「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的詩「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帷鑑明月,清風吹我襟。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這裡也有「琴」「明月」「清風」,但阮籍的心是噴發前的火山,從詩的最後兩句完全可以明白。但王維不是,王維的心是平靜安閒的,至少給我們的感覺是平靜安閒的。阮籍還要噴發一下,而王維是死火山。

  最後,「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從詩的題目上可以看出,這是王維給張少府的回贈,最後二句照應了「酬」字,同時又妙在以不答作答:您要問有關怎樣當官發達的道理嗎?我可要唱著漁父之歌向河浦的深處逝去了。末句五字,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畫面,可真有點「韻外之致」的「神韻」呢!這裡的「漁歌」,又暗用《楚辭·漁父》的典故:「漁父莞爾而笑,『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王維又似乎在說:世事如此,還問什麼『窮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塊歸隱去吧!這就又多少帶有一些與現實不合作的意味了。詩的末句,含蓄而富有韻味,耐人咀嚼,發人深思。(此段又是劉德重先生的評論)

  王維是絕望,但他還聲明自己「萬事不關心」,用詩文表明自己絕望的人肯定不是最絕望的人,沈從文比王維絕望;沈從文臨終的前幾年,常常呆看電視一言不發,有時一張口就是「我對這個世界沒有什麼好說的」,被侮辱多年的老人已經不想說什麼了更不想寫什麼了;聶紺弩應該是最絕望的人了,他晚年與當年告密者友好地來往,我認為,他不是寬容更不是愚蠢,因為他知道天下烏鴉一樣黑,人也一樣,就這麼混著活幾年吧,這可能是人間最大的絕望。


【評析】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說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靜,對什麼事情都漠不關心了,乍一看,生活態度消極之至,但這是表面現象。仔細推求起來,這「惟好靜」的「惟」字大有文章。王維此時雖任京官,但對朝政已經完全失望,開始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正是他此時內心的真實寫照。

  「自顧無長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悶的反映。他表面上說自己無能,骨子裡隱含著牢騷。出路何在?對於這個正直而又軟弱、再加上長期接受佛教影響的封建知識分子來說,自然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舊時的園林歸隱這一途了。「空知返舊林」理想落空,歸隱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靜的外表下,內心深處的隱痛和感慨,還是依稀可辨的。

  那麼,王維接下來為什麼又肯定、讚賞那種「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的隱逸生活和閒適情趣呢?聯繫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體會到,這實際上是他在苦悶之中追求精神解脫的一種表現。既含有消極因素,又含有與官場生活相對照、隱示厭惡與否定官場生活的意味。

  擺脫了現實政治的種種壓力,迎著松林吹來的清風解帶敞懷,在山間明月的伴照下獨坐彈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這是多麼令人舒心愜意啊!「松風」、「山月」均含有高潔之意。王維追求這種隱逸生活和閒適情趣,說他逃避現實也罷,自我麻醉也罷,無論如何,總比同流合汙、隨波逐流好吧?在前面四句抒寫胸臆之後,抓住隱逸生活的兩個典型細節加以描繪,展現了一幅鮮明生動的形象畫面,將松風、山月都寫得似通人意,情與景相生,意和境相諧,主客觀融為一體,這就大大增強了詩的形象性。從寫詩的藝術技巧上來說,也是很高明的。

  最後,「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回到題目上來,用一問一答的形式,照應了「酬」字;同時,又妙在以不答作答:您要問有關窮通的道理嗎?我可要唱著漁歌向河浦的深處逝去了。詩的末句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畫面,含蓄而富有韻味,耐人咀嚼,發人深思,正是這樣一種妙結。

 

【點評】

  這是酬答友人張少府的詩。少府,是縣尉的別稱。張少府,當是詩人的朋友。從詩的題目與詩的尾聯可以看出,應該是張少府先有詩相贈,詢問窮通之理,似有勸其重新出山,繼續為官之意,而王維則以此詩作答,表明了自己的心願。

  詩一開始,王維旗幟鮮明地和盤託出自己的想法:「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和這首詩互為印證的是詩人早些時侯所寫的「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的「晚」字和「惟」字很耐人尋味,讀者可從中聽到話外音:這就是詩人的少年、青年以及壯年時,並不是「萬事不關心」之人。從他早年的作品《少年行》中的「一身能擘兩雕弧,虜騎千重只似無」便可看出作者的凌雲壯志。這裡所說的「萬事不關心」,不是真的不關心,而是出於人生的無奈,是對當時腐敗政治喪失信心的一種自我安慰,是不願與邪惡者同流合汙的一種自我解脫。如果參讀王維的《老將行》,我們可以從中窺見詩人的心情。那是一位「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得胡馬騎」和「一劍曾當百萬師」的叱吒風雲的英雄形象,可到晚年,這樣的英雄只好「路旁時賣故侯瓜,門前學種先生柳」。在《老將行》中依稀可以看到詩人自己的影子。

  從《積雨輞川莊作》的最後兩句「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中,我們還可以看出詩人晚年萬事不關心的心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兩句,寫出了「萬事不關心」的原因。詩人不是不想關心時事,而是因為「無長策」,只好作罷。「無長策」即沒有好辦法。當時把持朝政的是「口蜜腹劍」的奸相李林甫,這老賊怎肯重用忠良之臣!詩人對李林甫們的腐敗行徑看不慣,但又無能為力,只好以「無長策」為遁詞而「返舊林」作罷。

  接下去,詩人以「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寫出了自己的隱逸生活和閒適情趣。在這裡,詩人選取了兩個最能表達隱士生活的典型細節,予以寄託自己的情懷。白天,在松林間寬衣解帶,曬曬太陽,讀讀佛經,任和風吹拂;夜間,在山中明月映照下彈琴低吟,寵辱皆忘,與天地融為一體。

  詩在最後點題,以回答張少府的提問。窮通理,即命運窮塞和通顯的道理。朋友問的是窮通之理,但「『王』顧左右而言他」,該回答時不作正面回答,卻陡然甩出一句「漁歌入浦深」。這一句看似與問話無關,其實在此卻深化了主題思想,宕出遠神。老朋友,您關心的所謂窮通之理,正是我所厭棄的。請您聽聽那水浦深處的漁歌,多麼令人深思。這裡所說的漁歌,不是指一般打魚人唱的歌,而是巧用典故。《楚辭·漁父》云:「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遂去,不復與言。」王逸在注《楚辭章句》時說,水濁「喻世昏暗,宜隱遁也」。從結尾處,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在隱諷世道昏暗,但又不便明說,只好如此。滾滾紅塵,滔滔物慾,切不可迷失了自己,還是清靜最好,淡泊最妙。

  這首詩在寫法上也有值得借鑑之處,前四句抒情,後四句在寫景中記事、答問,結構安排得井然有序,真不愧為精典之作。

版權聲明:【世紀錢幣】尊重原創,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聯繫我們,與您共同協商解決。


  【每日一幣】(之042)

第五套人民幣20元豹子號


客服電話:158-158-00008

相關焦點

  • 【講唐詩】 王維《酬張少府》
    23王維《酬張少府》|松風山月中的平和
  • 王維《 酬張少府》--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酬張少府朝代:唐代作者:王維原文:
  • 《酬張少府》--唐·王維
    酬張少府唐·王維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
  • 唐詩三百首|酬張少府
    王維《酬張少府》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 儒風朗誦 《酬張少府》
    酬 張 少 府  唐 王維 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注釋⑴酬:以詩詞酬答。張少府:當指張九齡,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屬廣東)人。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遭李林甫排擠罷相。少府,唐人稱縣尉為少府。從「君問窮通理」句看,張少府亦是詩人同道之人。⑵晚年:年老之時。
  • 【禪詩集錦】119、《酬張少府》
    王維(701—761)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注釋】 1、酬:以詩詞酬答。2、晚年:年老之時。唯:也寫作「惟」,只。好(hào):愛好。3、自顧:自念;自視。長策:猶良計。4、空知:徒然知道。舊林:指禽鳥往日棲息之所。比喻舊日曾隱居園林。5、吹解帶:吹著詩人寬解衣帶時的閒散心情。解帶,表示熟不拘禮。6、君:一作若。
  • 40歲王維送別恩人張九齡,唐詩看上去畫面如水,但字字透著不甘心
    王維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雖然張九齡和他提拔的這些人,未必能夠形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密切聯繫,但他的被迫離開,顯然對於他所提拔的王維等人來說,也感覺到了自己在朝堂當中的生存危機。所以在張九齡離開之後,他們不得不考慮自己人生的選擇。那麼王維是如何選擇的呢?這首古詩就可以告訴我們。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 張德進書法——《酬張少府》《終南別業》
    就裝裱而言一般條屏內容或表達意境又相互聯繫(系列作品、較長),抑或同一幅作品由於紙張的限制分為四幅或更多幅王維這首詩寫出了老年人嚮往的晚年生活:人到晚年就特別喜好安靜,對人間萬事都漠不關心。自思沒有高策可以報效國家,只要求歸隱家鄉的山林。
  • 王維寫給張九齡的詩,表達了歸隱之志,有超然物外的隱士態度
    蘇軾評價王維:「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字摩詰,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官至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少年時的王維丰神俊朗、多才多藝,工書畫,通音律,如同許多年輕人一樣,少年時的王維也是充滿了豪俠之氣:「新豐美酒鬥十千,鹹陽遊俠多少年」。
  • 王維:願歲月靜好,你我都好
    王維的這首《酬張少府》,是他晚年的作品,酬的意思就是以詩詞酬答,張少府便是當時大名鼎鼎的宰相張九齡。在開元二十三年,張九齡執政期間,提拔王維為右拾遺。這個職位級別雖然不算太高,但卻非常重要,也就是當時所謂的諫官,主要是給皇帝提意見的。平時可以批評批評朝政,也可以彈劾彈劾大臣,還兼具舉賢薦才的職能。
  • 終南別業 王維(唐詩欣賞縱橫談)
    終南別業 王維(唐詩欣賞縱橫談)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 【講唐詩】李商隱《無題》二首
    38 李商隱《無題》二首  靈魂伴侶真的存在嗎
  • 【講唐詩】李商隱《錦瑟》
    【講唐詩-登高主題】杜甫《望嶽》2.【講唐詩-登高主題】杜甫《登高》3.【講唐詩-登高主題】王之渙《登鸛雀樓》4.【講唐詩-登高主題】李白《登金陵鳳凰臺》5.【講唐詩】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6.【講唐詩】杜牧《九日齊山登高》7.【講唐詩】 劉長卿《長沙過賈誼宅》8.
  • 【用日語讀唐詩】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用日語讀唐詩?聽起來萌萌噠!人民網日本頻道將每期為大家送上一首優美的漢詩,今天這首是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起來欣賞吧。                     元二の安西に使するを送る 渭城朝雨浥輕塵,  渭城の朝雨 軽塵を裛し(いじょうのちょうう けいじんをうるおす) 客舍青青柳色新。
  • 【講唐詩】王維《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王維《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王維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唐朝的山水田園詩人以「王孟」並稱,「王」是王維,「孟」是孟浩然。但是在我看來,王維的水準遠在孟浩然之上,兩個人最重要的區別是:孟浩然寫得用力,明顯看得出用力的痕跡;而王維寫得極其自然,這種自然而然的佳作,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完全學不來。所以在我的選擇裡,「田園」這個單元的五首詩,全都出自王維之手。王維寫田園,寫的也是人生的不同境界。
  • 兩句唐詩被評「千古壯觀」,可見王維前期是何等的胸懷
    唐詩當中可以用「壯觀」這兩個字來加以評判的詩句有非常之多。自然界景色的壯觀,所謂「燕山雪花大如席」,還有「飛流直下三千尺」;描寫戰爭場面壯觀的詩句,想到的就有「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描寫壯麗山河的雪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 小文老師講唐詩 | 王維的好基友——裴迪
    親子共讀、幸福成長,這裡是小文老師講唐詩!親愛的各位同學和家長朋友們,大家好!▼我是金太陽教育社區的小文老師。上期講到安史之亂的時候,咱們說到王維被安祿山整到洛陽的一座寺廟中,非常落魄,一個叫裴迪的人千辛萬苦去洛陽看望他。
  • 年少總好狂喜大悲,經歷浮沉後才懂得王維
    在經歷狂喜大悲的年紀之後,歷經波折困苦,如何找到自我和內心的平靜,王維給了我們答案。於是我們開始理解並喜歡曾經的「敬而遠之」。01波瀾起伏的一生王維出生望族卻幼年喪父,靠母親幫人家做刺繡來維持清貧的生活。十五歲時王維已經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為了大展宏圖,王維遠赴京城謀求功名。
  • 王維最「佛系」的唐詩,每一句都是隨心所欲,如此境界我們也想要
    我們今天談到王維,最先想到的就是他對於佛教的尊崇,而且被譽為是詩佛。王維在40歲左右的時候,就離開京城到山上隱居,前後一共大約有20年。他被尊稱為詩佛的那些詩歌,基本上都是在這20年的時間內完成的。其中有他研究佛法所帶來的感悟,也有詩中有畫對山林景色的描繪。
  • 王維最灑脫愜意的唐詩,前6句一句一景,後2句以陶淵明自比
    眾所周知,《輞川集》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收錄了二十首王維的輞川山水詩。其中最著名的詩篇自然是《鹿柴》和《竹裡館》這兩首絕句了。而我們今天要讀的這首唐詩,也是王維在輞川隱居時所作。王維這首唐詩的題目是《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這首詩的前6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絕妙丹青,字裡行間,無不透出「詩中有畫」的絕妙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