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 酬張少府》--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2021-03-01 古文詩歌


酬張少府

朝代:唐代

作者:王維

原文:
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譯文:
人到晚年特別喜好安靜,對人間萬事都漠不關心。
自思沒有高策可以報國,只要求歸隱家鄉的山林。
寬解衣帶對著松風乘涼,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彈琴。
君若問窮困通達的道理,請聽水浦深處漁歌聲音。

注釋:
⑴酬:回贈。
⑵唯:亦寫作「惟」,只。好(haò):愛好。
⑶自顧:看自己。長策:好計策。
⑷空知:徒然知道。舊林:舊日曾經隱居的園林。
⑸吹解帶:吹著詩人寬解衣帶時的閒散心情。
⑹窮:不能當官。通:能當官。理:道理。
⑺漁歌:隱士的歌。浦深:河岸的深處。


鑑賞:

  這是一首贈友詩。全詩寫情多於寫景。三、四句隱含不滿朝政之牢騷。

  「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說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靜,對什麼事情都漠不關心了,乍一看,生活態度消極之至,但這是表面現象。仔細推求起來,這「唯好靜」的「唯」字大有文章。王維此時雖任京官,但對朝政已經完全失望,開始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正是他此時內心的真實寫照。

  王維早年,原也有過政治抱負,在張九齡任相時,他對現實充滿希望。然而,沒過多久,張九齡罷相貶官,朝政大權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忠貞正直之士一個個受到排斥、打擊,政治局面日趨黑暗,王維的理想隨之破滅。在嚴酷的現實面前,他既不願意同流合汙,又感到自己無能為力。「自顧無長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悶的反映。他表面上說自己無能,骨子裡隱含著牢騷。儘管在李林甫當政時,王維並未受到迫害,實際上還升了官,但他內心的矛盾和苦悶卻越來越加深了。對於這個正直而又軟弱、再加上長期接受佛教影響的封建知識分子來說,出路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舊時的園林歸隱這一途了。「空知返舊林」意謂:理想落空,歸隱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靜的外表下,內心深處的隱痛和感慨,還是依稀可辨的。

  那麼,王維接下來又肯定、讚賞那種「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的隱逸生活和閒適情趣,其原因所在,聯繫上面的分析,讀者可以體會到這實際上是他在苦悶之中追求精神解脫的一種表現。既含有消極因素,又含有與官場生活相對照、隱示厭惡與否定官場生活的意味。

  擺脫了現實政治的種種壓力,迎著松林吹來的清風解帶敞懷,在山間明月的伴照下獨坐彈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這是非常令人舒心愜意的。「松風」、「山月」均含有高潔之意。王維追求這種隱逸生活和閒適情趣,說他逃避現實也罷,自我麻醉也罷,無論如何,總比同流合汙、隨波逐流好。在前面四句抒寫胸臆之後,抓住隱逸生活的兩個典型細節加以描繪,展現了一幅鮮明生動的形象畫面,將松風、山月都寫得似通人意,情與景相生,意和境相諧,主客觀融為一體,這就大大增強了詩的形象性。從寫詩的藝術技巧上來說,也是很高明的。

  最後,「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回到題目上來,用一問一答的形式,照應了「酬」字;同時,又妙在以不答作答:您要問有關窮通的道理嗎?我可要唱著漁歌向河浦的深處駛去了。詩的末句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畫面,含蓄而富有韻味,耐人咀嚼,發人深思,正是這樣一種妙結。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741年),是王維寫給張少府(張九齡)的作品。從題目冠以「酬」字看,當是張少府先有詩相贈,王維再寫此詩為酬。王維早年有積極用世的政治抱負,張九齡為相時,他曾是張的政治主張的擁護者,並受到張的提拔和器重。張為李林甫排擠罷相,代表著玄宗開明政治的終結。「九齡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無復直言。」(《資治通鑑》)張被遠貶,王維十分沮喪,曾寄詩九齡,表示對朝政失望,從此將歸隱山林。此後他雖然依舊在朝作官,官職還有所升遷,但他的內心是矛盾而痛苦的,他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並更加篤信佛教,以此求得精神的慰藉和解脫。此詩就反映了他的這種精神狀態,既不想同流合汙,只好潔身自愛,走隱逸之路。

相關焦點

  • 名句 |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出自唐代王維的《酬張少府》】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賞析】這是一首贈友詩。全詩著意自述「好靜」之志趣。前四句全是寫情,隱含著偉大抱負不能實現之後的矛盾苦悶心情。
  •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 酬張少府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朗讀詩詞寬解衣帶對著松風乘涼,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彈琴。君若問窮困通達的道理,請聽水浦深處漁歌聲音。⑴酬:回贈。⑵唯:亦寫作「惟」,只。好(haò):愛好。⑶自顧:看自己。長策:好計策。⑷空知:徒然知道。舊林:舊日曾經隱居的園林。⑸吹解帶:吹著詩人寬解衣帶時的閒散心情。⑹窮:不能當官。通:能當官。理:道理。
  • 琴談 載彈載詠——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 【講唐詩】 王維《酬張少府》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你好,歡迎來到《唐詩50講》。在進入這一講的正題之前,請你回想自己走過的路,貴輕鬆適意還是重謀取功名?幽居和廟堂,你更鍾情於哪一項?在你走的那條路上,車馬繁華佔多少比例,松風山月又佔多少比例?如果有人請教,採用怎樣的搭配比例才完美,你會如何作答呢?
  • 唐詩112《酬張少府》 (王維)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註解】酬:回贈惟:只。好:haò愛好。自顧:看自己。長策:高見。空:徒,白白地。吹解帶:吹著詩人寬衣解帶時的閒散心情。窮:不能當官。通:能當官。理:道理。漁歌:隱士的歌。浦深:河岸的深處。「君問」兩句:這是勸張少府達觀,也即要他象漁樵那樣,不因窮通而有得失之患。
  • 《酬張少府》--唐·王維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寬解衣帶對著松風乘涼,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彈琴。君若問窮困通達的道理,請聽水浦深處漁歌聲音。注釋酬:以詩詞酬答。張少府:當指張九齡,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屬廣東)人。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遭李林甫排擠罷相。少府,唐人稱縣尉為少府。
  • 儒風朗誦 《酬張少府》
    酬 張 少 府  唐 王維 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注釋⑴酬:以詩詞酬答。張少府:當指張九齡,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屬廣東)人。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遭李林甫排擠罷相。少府,唐人稱縣尉為少府。從「君問窮通理」句看,張少府亦是詩人同道之人。⑵晚年:年老之時。
  • 【禪詩集錦】119、《酬張少府》
    王維(701—761)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注釋】 1、酬:以詩詞酬答。2、晚年:年老之時。唯:也寫作「惟」,只。好(hào):愛好。3、自顧:自念;自視。長策:猶良計。4、空知:徒然知道。舊林:指禽鳥往日棲息之所。比喻舊日曾隱居園林。5、吹解帶:吹著詩人寬解衣帶時的閒散心情。解帶,表示熟不拘禮。6、君:一作若。
  • 唐詩三百首|酬張少府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作品簡介】《酬張少府》由王維創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這是一首贈友詩。全詩著意自述「好靜」之志趣。前四句全是寫情,隱含著偉大抱負不能實現之後的矛盾苦悶心情。由於到了晚年。
  • 王維寫給張九齡的詩,表達了歸隱之志,有超然物外的隱士態度
    早年的王維也曾有政治之心,但官場非佛堂,他心中的追求總是和現實有很大的差距。後來人到中年,王維經歷了人生坎坷,國家的動亂,家人的離去,仕途的不順,他對於佛法的理解和認識越發深刻,在他心中由內而外散發的佛性越發凸顯,他對於山水田園的隱居生活越發著迷。縱是出仕,他亦取閒暇時光,修建園林,挖湖引溪,於竹館彈琴自娛,和詩友品茗彈唱。
  • 張德進書法——《酬張少府》《終南別業》
    就裝裱而言一般條屏內容或表達意境又相互聯繫(系列作品、較長),抑或同一幅作品由於紙張的限制分為四幅或更多幅王維這首詩寫出了老年人嚮往的晚年生活:人到晚年就特別喜好安靜,對人間萬事都漠不關心。自思沒有高策可以報效國家,只要求歸隱家鄉的山林。
  • 40歲王維送別恩人張九齡,唐詩看上去畫面如水,但字字透著不甘心
    王維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雖然張九齡和他提拔的這些人,未必能夠形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密切聯繫,但他的被迫離開,顯然對於他所提拔的王維等人來說,也感覺到了自己在朝堂當中的生存危機。所以在張九齡離開之後,他們不得不考慮自己人生的選擇。那麼王維是如何選擇的呢?這首古詩就可以告訴我們。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 8首描寫松樹的古詩詞: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
    8首描寫松樹的古詩詞: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1、《酬王督賢良松泉二詩其一·松》王安石世傳壽可三松倒,此語難為常人道。人能百歲自古稀,松得千年未為老。我移兩松苦不早,豈望見渠身合抱。此以擬人手法,將「松」、「泉」人格化,使其帶有人的生命情態(松哭、泉咽),從而借物而寫人,描寫出徵人出徵時的悲哀氛圍、徵人及其家人的極度悲傷之情。3、《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唐·杜甫常苦沙崩損藥欄,也從江檻落風湍。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生理只憑黃閣老,衰顏欲付紫金丹。
  • 年少總好狂喜大悲,經歷浮沉後才懂得王維
    在經歷狂喜大悲的年紀之後,歷經波折困苦,如何找到自我和內心的平靜,王維給了我們答案。於是我們開始理解並喜歡曾經的「敬而遠之」。01波瀾起伏的一生王維出生望族卻幼年喪父,靠母親幫人家做刺繡來維持清貧的生活。十五歲時王維已經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為了大展宏圖,王維遠赴京城謀求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