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6 19:59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一條條水泥路向四面延伸,一棟棟新房拔地而起,一個個特色產業開花結果……走進中衛市各縣區,看到的都是脫貧攻堅帶來的新面貌。「住上好房子,享受好環境,過上好生活,形成好風尚!」這是中衛農村曾經的貧困群眾如今生活的真實寫照。
文化發展,讓旅遊火起來
「這裡有孩子玩的地方,大人可以自己下廚,還可以到旁邊大棚裡摘西瓜、番茄,既感受了田園風光,又放鬆了心情,是周末休閒娛樂的好去處。」在何灘村的農家小院裡,遊客張新芳樂呵呵地說。
近日,記者走進沙坡頭區迎水橋鎮何灘村,映入眼帘的是農家小院傳統的紅瓦屋頂,沒有粉飾過的牆面,也沒有繁瑣的裝飾,讓人有一種回家的感覺。「村子富起來,村民『腰包』鼓起來,我比誰都高興。」何灘村黨支部書記馮永新說。
2018年,何灘村引導村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集體流轉土地1300畝種植拱棚西瓜、蔬菜等。2019年,何灘村爭取項目資金200萬元,建成第三代日光溫室採摘大棚20座,承包給村民種植西瓜、草莓、香瓜等水果,走集觀光、娛樂、實踐為一體的生態農業發展路子。2020年,何灘村引進企業,租賃本村閒置農房打造親子教育營地。這些項目的推進,直接帶動全村160餘名閒置勞動力就業,增加了農民收入。2019年,何灘村村民人均收入達到12985元。
「我們計劃利用何灘村離各景區近的地理優勢,把何灘村打造成一個鄉村旅遊示範村,讓更多的遊客來村裡休閒、體驗、度假、遊玩。」馮永新說,通過這兩年產業模式調整,不僅村集體經濟壯大了,而且實現了村民的「多元」收入和產業發展、村集體收入的「多贏」。
扶貧項目發展,讓村民富起來
「手輕輕拿住針的末端,順著圖案紋理下針,這樣繡出的圖案才更逼真!」近日,在海原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孵化創業基地的刺繡車間,繡工陳芳耐心地為身旁新來的繡工講解著刺繡要領,一邊忙活一邊和記者聊著扶貧車間帶給她家的變化。
「我現在也是『上班族』了,能掙錢還不耽誤照顧老人孩子,朝九晚五的生活好得很。」陳芳滿足地說,以前她覺得照顧老人孩子和一家人的飲食起居就是生活的全部,從沒想過自己能有一份工作。如今,她掌握了刺繡技能,每月收入2000多元,也因多了這份收入,今年她家達到脫貧標準。海原縣刺繡車間內,越來越多像陳芳的婦女用手中的繡花針繡出了脫貧致富新路子。
近年來,海原縣為實現脫貧攻堅目標,深入挖掘地方特色非遺文化,大力開展剪紙刺繡非遺文化傳承,同時積極培育以刺繡、剪紙為主的文化產業,將扶持刺繡剪紙非遺文化產業作為實現農村貧困婦女「離土」創業就業、增加收入的主要渠道之一,通過「公司+合作社+專業村+專業戶」的企業化發展路子,將周邊建檔立卡婦女引進公司,輻射帶動刺繡剪紙專業村24個,培訓技能人員4200人次。目前,進駐基地刺繡剪紙企業和電商企業19家,實現穩定從業人員300多人。
鄉村治理,讓環境美起來
「現在村裡的環境這麼好,我們當然也不能拖後腿。把自己家的庭院收拾乾淨了,看著也舒心。」近日,沙坡頭區常樂鎮棗林村村民黃順英指著自家乾淨的院落和巷道對記者說。
「白色垃圾」、生活汙水、生活垃圾和「三堆」問題是多年來困擾鄉村的大問題,自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開展以來,各村落的鄉村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村莊主幹道路、集鎮廣場和村莊道路垃圾,實現了垃圾日產日清,村子一天比一天整潔。
人居環境不僅要講「顏值」,更要講「氣質」。如今,棗林村村容村貌發生蝶變,村民自覺改變陋習,文明衛生意識逐漸增強,這是我市鄉村底色「內外兼修」的縮影。近年來,我市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以農村垃圾生活汙水處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整治提升為主攻方向,紮實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因地制宜抓好專項整治,將城市「以克論淨」深度保潔機制向川區基礎設施條件較好的村鎮延伸,結合各村莊實際,創新垃圾清掃、清運和處理模式,逐步形成縣(區)統管、鄉鎮組織、村隊實施的運行管理機制,並調動農民群眾參與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熱情,形成了人人關注環境、人人保護環境的良好氛圍,讓農村成為「內外兼修」的美麗家園。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我市積極探索鄉村發展思路,把鄉村旅遊、鄉村振興、鄉村治理等有機結合,點線面精準「落筆」,「繪好」脫貧致富的「幸福畫」,構建出了鄉村發展欣欣向榮的良好局面,力爭在脫貧攻堅收官之年交上合格的中衛答卷。
▌來源:中衛市新聞傳媒中心 全媒體記者:房 媛
原標題:《美麗的嬗變——脫貧攻堅下的中衛農村面貌》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