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嬗變——脫貧攻堅下的中衛農村面貌

2020-12-23 澎湃新聞

美麗的嬗變——脫貧攻堅下的中衛農村面貌

2020-08-06 19:59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一條條水泥路向四面延伸,一棟棟新房拔地而起,一個個特色產業開花結果……走進中衛市各縣區,看到的都是脫貧攻堅帶來的新面貌。「住上好房子,享受好環境,過上好生活,形成好風尚!」這是中衛農村曾經的貧困群眾如今生活的真實寫照。

文化發展,讓旅遊火起來

「這裡有孩子玩的地方,大人可以自己下廚,還可以到旁邊大棚裡摘西瓜、番茄,既感受了田園風光,又放鬆了心情,是周末休閒娛樂的好去處。」在何灘村的農家小院裡,遊客張新芳樂呵呵地說。

近日,記者走進沙坡頭區迎水橋鎮何灘村,映入眼帘的是農家小院傳統的紅瓦屋頂,沒有粉飾過的牆面,也沒有繁瑣的裝飾,讓人有一種回家的感覺。「村子富起來,村民『腰包』鼓起來,我比誰都高興。」何灘村黨支部書記馮永新說。

2018年,何灘村引導村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集體流轉土地1300畝種植拱棚西瓜、蔬菜等。2019年,何灘村爭取項目資金200萬元,建成第三代日光溫室採摘大棚20座,承包給村民種植西瓜、草莓、香瓜等水果,走集觀光、娛樂、實踐為一體的生態農業發展路子。2020年,何灘村引進企業,租賃本村閒置農房打造親子教育營地。這些項目的推進,直接帶動全村160餘名閒置勞動力就業,增加了農民收入。2019年,何灘村村民人均收入達到12985元。

「我們計劃利用何灘村離各景區近的地理優勢,把何灘村打造成一個鄉村旅遊示範村,讓更多的遊客來村裡休閒、體驗、度假、遊玩。」馮永新說,通過這兩年產業模式調整,不僅村集體經濟壯大了,而且實現了村民的「多元」收入和產業發展、村集體收入的「多贏」。

扶貧項目發展,讓村民富起來

「手輕輕拿住針的末端,順著圖案紋理下針,這樣繡出的圖案才更逼真!」近日,在海原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孵化創業基地的刺繡車間,繡工陳芳耐心地為身旁新來的繡工講解著刺繡要領,一邊忙活一邊和記者聊著扶貧車間帶給她家的變化。

「我現在也是『上班族』了,能掙錢還不耽誤照顧老人孩子,朝九晚五的生活好得很。」陳芳滿足地說,以前她覺得照顧老人孩子和一家人的飲食起居就是生活的全部,從沒想過自己能有一份工作。如今,她掌握了刺繡技能,每月收入2000多元,也因多了這份收入,今年她家達到脫貧標準。海原縣刺繡車間內,越來越多像陳芳的婦女用手中的繡花針繡出了脫貧致富新路子。

近年來,海原縣為實現脫貧攻堅目標,深入挖掘地方特色非遺文化,大力開展剪紙刺繡非遺文化傳承,同時積極培育以刺繡、剪紙為主的文化產業,將扶持刺繡剪紙非遺文化產業作為實現農村貧困婦女「離土」創業就業、增加收入的主要渠道之一,通過「公司+合作社+專業村+專業戶」的企業化發展路子,將周邊建檔立卡婦女引進公司,輻射帶動刺繡剪紙專業村24個,培訓技能人員4200人次。目前,進駐基地刺繡剪紙企業和電商企業19家,實現穩定從業人員300多人。

鄉村治理,讓環境美起來

「現在村裡的環境這麼好,我們當然也不能拖後腿。把自己家的庭院收拾乾淨了,看著也舒心。」近日,沙坡頭區常樂鎮棗林村村民黃順英指著自家乾淨的院落和巷道對記者說。

「白色垃圾」、生活汙水、生活垃圾和「三堆」問題是多年來困擾鄉村的大問題,自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開展以來,各村落的鄉村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村莊主幹道路、集鎮廣場和村莊道路垃圾,實現了垃圾日產日清,村子一天比一天整潔。

人居環境不僅要講「顏值」,更要講「氣質」。如今,棗林村村容村貌發生蝶變,村民自覺改變陋習,文明衛生意識逐漸增強,這是我市鄉村底色「內外兼修」的縮影。近年來,我市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以農村垃圾生活汙水處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整治提升為主攻方向,紮實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因地制宜抓好專項整治,將城市「以克論淨」深度保潔機制向川區基礎設施條件較好的村鎮延伸,結合各村莊實際,創新垃圾清掃、清運和處理模式,逐步形成縣(區)統管、鄉鎮組織、村隊實施的運行管理機制,並調動農民群眾參與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熱情,形成了人人關注環境、人人保護環境的良好氛圍,讓農村成為「內外兼修」的美麗家園。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我市積極探索鄉村發展思路,把鄉村旅遊、鄉村振興、鄉村治理等有機結合,點線面精準「落筆」,「繪好」脫貧致富的「幸福畫」,構建出了鄉村發展欣欣向榮的良好局面,力爭在脫貧攻堅收官之年交上合格的中衛答卷。

▌來源:中衛市新聞傳媒中心 全媒體記者:房 媛

原標題:《美麗的嬗變——脫貧攻堅下的中衛農村面貌》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以個體命運折射時代變遷
    這些作品緊扣脫貧攻堅的時代脈搏,聚焦中國社會變遷,讓人們從中感受到嚴肅正氣而又溫暖親切的力量。  映射脫貧攻堅背景下的時代變革  由中央電視臺、上海保奇影視等聯合出品的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3月16日登陸央視一套黃金時段。
  • 楚治——助力脫貧攻堅案例推介⑦|湖北省交通運輸廳:幫窮鄉僻壤走...
    這些耳熟能詳的俗語顯示出交通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在荊楚大地,一條條暢安舒美的「四好農村路」,正在不斷延伸;一個個「因路而變、因路而美、因路而富、因路而活」的故事,正在持續上演,為貧困村民帶來美好幸福的生活,幫曾經的窮鄉僻壤走上康莊大道。
  • 南龍鎮楊家村:推進環境衛生整治 助力脫貧攻堅
    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紮實推進脫貧攻堅工作的有力舉措。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講好脫貧攻堅故事 --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
    該劇與張藝謀導演的劇情電影《一個都不能少》同名,僅看劇名很容易聯想到關於農村與貧困的故事,具有極強的代入感,讓觀眾產生一種尋根問底如何「一個都不能少」的想法和衝動。不僅如此,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已經在播出時間上佔得先機,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之後與全國觀眾見面的第一部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脫貧攻堅不僅要做得好,而且要講得好」重要指示的具體行動。
  • 月亮山下的美麗嬗變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鍾明秀 馮蕾 趙中行凜冬時節,走進月亮山深處的從江縣加勉鄉加坡村,通村通組瀝青路蜿蜒前行,村口白雪覆蓋的養殖大棚連成片……冰雪掩映下的村莊猶如一幅畫。脫貧攻堅,交通先行。自省地方海事局定點幫扶加坡村後,便積極向省交通運輸廳申請政策和資金幫扶,逐步改善通村公路條件。2018年,加坡村實現農村公路「組組通」,徹底告別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出行狀態。公路「變臉」後,「人畜混居」改造成為接下來的駐村工作重點。
  •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⑰】詩詠海南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詩畫中國①】詩詠山東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②】詩詠四川省南充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③】詩詠浙江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④】詩詠吉林四平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⑤】詩詠河南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 莫把脫貧攻堅題材套路化
    推進脫貧攻堅,關鍵是責任落實到人。所以,人物立住了,脫貧攻堅的主題就有了人格載體。這有賴於人物性格的多樣化顯現、關係的戲劇化演進、情感的縱深化交融。目前大部分脫貧攻堅創作均以扶貧幹部為主角。那些「腳沾泥土、身帶露珠」的扶貧幹部本應各有各貌、各擅所長,卻被某些劇作塑造得雷同庸常。
  •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⑨】詩詠貴州貴陽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三農困境尋良策,廿歲攻堅索富因。  喜待年終觀盛景,甘霖普惠脫貧人。  組稿:何雲春、李方舟  審稿:王改正、張 寧   往期回顧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①】詩詠山東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②】詩詠四川省南充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③】詩詠浙江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④】詩詠吉林四平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 河南推出脫貧攻堅主題電影《漁灣村的故事》,助力建設美麗鄉村
    河南推出「脫貧攻堅、建設美麗鄉村」主題電影《漁灣村的故事》,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電影已於4月17日在全國農村院線上映。《漁灣村的故事》被中宣部節目中心首頁推薦故事圍繞「脫貧攻堅、建設美麗鄉村」主題,講述了基層群眾對舊城區改造的認識、
  • 脫貧攻堅「志」在必得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無論這塊硬骨頭有多硬都必須啃下,無論這場攻堅戰有多難打都必須打贏。在陝西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前往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考察脫貧攻堅情況。金米村位於秦嶺深處,曾經是極度貧困村,近年來通過發展木耳、中藥材、旅遊等產業實現了整村脫貧。總書記點讚秦嶺深處小山村「小木耳,大產業」。圖為金米村木耳種植戶在採摘木耳。 陝西省委宣傳部供圖衝鋒號吹響,革命老區鬥志昂揚。
  • 脫貧攻堅的「一二三四五六七」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誌性指標,在全國範圍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脫貧攻堅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當前,扶貧開發工作依然面臨十分艱巨而繁重的任務,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衝刺期。
  • 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美麗向陽村》在營口開機
    東北新聞網訊 8月31日,以脫貧攻堅為題材,聚焦第一書記深入鄉村助力鄉村振興的電視劇《美麗向陽村》在營口開機。他還與新當選的村主任牛美麗(王維維飾)一起積極爭取扶貧資金,苦幹實幹,最終帶領村民們脫貧攻堅奔小康。《美麗向陽村》聚焦民族文化傳承人、網紅代貨、大學生回鄉創業等現實生活中普通的人和事,通過一個貧窮家庭、一個貧困戶、一條路、一座房、一個扶貧車間等不同側面展現脫貧攻堅的成效。
  • 【脫貧攻堅】極地江源脫貧「三問」
    據統計,2015年精準識別貧困人口3.5萬戶11.24萬人,佔全省貧困人口的21.5%,超乎尋常的貧困,超乎尋常的攻堅,久積貧困的玉樹成為全省貧困發生率最高、貧困程度最深、脫貧難度最大的地區。啃下這塊硬骨頭。
  • 陳遠雄:守初心不改當支書 脫貧攻堅站一線
    在此之前,他在東莞市一家企業公司任副總經理,在脫貧攻堅伊始,他主動放棄優厚工作待遇毅然選擇回鄉當村幹部,從企業高管到一名村支書,他用行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擔當,始終堅守在脫貧一線,和村幹部、駐村工作隊一道,通過「精神上扶志」、「能力上扶技」、「經濟上扶業」,用一年多的時間,把一個遠近有名的「後進村」搖身一變成了「先進村」,特色產業開始崛起、基礎設施日臻完善、人居環境愈加美麗……高車塘村已擺脫落後,
  • 紀錄片:記錄決戰脫貧攻堅偉大史詩
    原標題:【節目評論】紀錄片:記錄決戰脫貧攻堅偉大史詩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3月召開的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強調,脫貧攻堅不僅要做得好,而且要講得好。要重點宣傳黨中央關於脫貧攻堅的決策部署,宣傳各地區各部門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工作的新舉措好辦法,宣傳基層扶貧幹部的典型事跡和貧困地區人民群眾艱苦奮鬥的感人故事。
  • 新人書記孟浩強,攻堅脫貧需要好搭檔
    近日,一部以脫貧攻堅為題材的當代農村劇《楓葉紅了》正在中央電視臺一臺黃金檔熱播中,講述了主人公韓立在脫貧攻堅最後階段的兩三年裡,帶領嘎查黨員、群眾脫貧摘帽,提高農牧民素質,改變村莊面貌的故事。該劇的拍攝地位於美麗的科爾沁,美不勝收的畫面加上演員接地氣的演技,引起了廣大觀眾們的熱議。
  • 此「房」安處是吾鄉——山西省脫貧攻堅農村危房改造工作紀實
    農村危房改造是脫貧攻堅「兩不愁三保障」核心內容之一,也是託起困難群眾「安居夢」的重要舉措。為確保困難群眾住房安全,2008年,山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正式啟動農村危房改造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98.81萬戶改造任務,為296萬農村貧困人口解決了住房安全問題,農村存量危房改造實現了「清零」。安居才能樂業。住房安全了,困難群眾的心定了,山西鄉村全面振興的「前奏曲」奏響了。
  • 念茲在茲 下足脫貧攻堅的「繡花」功夫
    我省著眼同步全面小康,舉全省之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把脫貧攻堅作為全省頭等大事,念茲在茲、唯此為大,脫貧攻堅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效。  省第十一次黨代會進一步明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貧困地區特別是「四大片區」。如何進一步打贏脫貧攻堅戰?本期「5人談」邀請來自脫貧攻堅一線的幹部群眾和企業代表,暢談自己的認識和行動。
  •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⑪】詩詠江蘇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為此,詩人們以激情的筆觸從各個側面記錄這一偉大的進程,共誦美麗鄉村、詩畫中國。本輯推出由江蘇省詩詞學會組織的主題詩詞作品,以饗讀者。 望遠行·奔小康盛克勤  攻堅令下,祥風惠、凝聚神州殷切。   組稿:何雲春、李方舟  審稿:王改正、張 寧   往期回顧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①】詩詠山東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 山東青州:廟子鎮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齊步走」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劉臻 通訊員 魏奉禎 濰坊報導近年來,青州市廟子鎮始終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實現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齊步走」,帶領廣大群眾在小康大道上闊步前行。發展產業是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過去,村裡由於交通和自然條件差,全村無特色支柱產業。群眾靠傳統種養業掙不了錢,紛紛外出打工,很多坡地因此成了雜草叢生的撂荒地。」高雲亮說。為此,梨園店村編制完善了《梨園店村產業發展規劃》,根據梨園店村的區位、地勢和土地等自身條件,形成了以蓮藕為主,蘋果、杜仲、丹參等特色農產品為副的發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