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恩芳:鏊子饃

2021-02-19 同步悅讀

老家皖北農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稻改前,每年麥收後就能吃上各種各樣的白面饃。如發麵饃、鍋貼饃;油疊饃、花卷饃;烤焦饃、水蒸饃、鏊子饃等。

各種饃我都愛吃。但情有獨鐘的是很薄很薄的鏊子饃。鏊子饃,也叫擀的饃。以前在老家幾乎人人都會製作鏊子饃。 

製作鏊子饃,要有案板、小擀杖、鏊子、挑饃杆等炊具。程序是:和面、擀餅、烙餅;烙餅俗叫「挑饃」。

和面要求和得軟硬適度,達到三光標準:面光、盆光、手光;三光是和面的起碼要求。面和好後要醒一醒,然後用手拽成一個個小麵團,叫做面劑子,備用。巧婦拽出的麵團大小一個樣。

擀餅,把面劑揉圓按扁,放在兩頭細中間粗的小擀麵杖下,嫻熟的手勁,三推兩推,隨著小擀杖一來一回「呱嗒!呱嗒!」的節奏聲,那麵團在小擀杖下滴溜溜地團團轉動。桌球大小的一團面,霎那間就成了一張直徑約30多釐米的半透明的薄餅。薄厚均勻,大小一致。巧婦擀出的鏊子饃,大小薄厚就如一個模子脫出來似的。並且餅上沒有一點乾麵粉。若上邊乾麵多,餅就發黃,而不白、無賣相。

烙餅炊具鏊子是生鐵鑄成的,圓形,中心稍凸。邊有三隻初月形的或方形的矮腳。使用時,下面燒火加熱,上面烙餅。

挑饃也是一個技術活。生麵餅放在燒燙的鏊子上,必須不停轉旋、翻動——叫挑饃。挑杆是一根一尺多長、半寸寬的薄竹片。要一邊加柴火燒鏊子,火必須大小均勻;一邊叮叮鐺鐺地挑饃。饃在鏊子上隨著挑杆不停地轉旋、翻轉。餅快熟的時候,會先鼓成圓球狀。熟手挑出的饃,饃熟透了,不青邊,不焦糊。還要烙出均勻的餅花,即淺黃色如粟米粒大小且均勻的小泡點。不僅好吃還要好看,尤其是待客時,就要這樣講究。

一般擀、挑由倆人分工完成,嫻熟的巧婦一人也可完成。案板上的麵團逐漸減少,笊匾裡整整齊齊的餅摞,漸漸增高。讒嘴的孩子們被香味吸引圍著轉。得到大人的同意,拿一張捲起就咬,迫不及待。真勁道!解饞!

鏊子饃卷菜的種類,有豆瓣醬、辣蒜泥、鹹鴨蛋,有炒菜就更上檔次了。若來了客人,就要用雞蛋或肉絲炒豆芽、粉絲、菠菜、韭菜、茄絲、葫蘆絲、瓠絲、胡蘿蔔絲、辣籮卜絲等。萬不可用有骨、刺的菜。把菜攤在餅上,捲成一個捲兒,像吹火筒那樣一口一口吃進肚子。

老家,每逢農曆「綠月綠」,即農曆六月初六的早晨,到棉花地裡,掐六枝棉花頭嫩芽尖,切碎與芝麻、食鹽,一起放進麵粉裡和成後,擀薄、烙熟,再放在灶洞裡的灰火上慢慢烤乾,脆酥香鹹可口。老家人傳說:吃了含有棉花頭的焦饃,就會一個夏天不拉肚。所以,一般家家都做給小孩子吃。童年過罷年就盼吃粽子。過罷端午就盼六月六烙焦饃。吃過焦饃盼月餅……

每當收完麥,去外婆家,準能吃上鏊子饃或菜合子。每次烙鏊子饃時,外婆會在最後給外公烙一個菜合子,屬「特貢」。

菜合子味道鮮美。就是由兩張麵餅中間夾上餡。餡是從菜園裡新割來的、極新鮮的韭菜等。洗淨晾乾切碎,加入佐料,打個雞蛋拌勻。在兩張餅的中間攤勻,四周粘緊後放在鏊子上烙好這一面,翻過來再烙那一面。每烙熟一個,就把它放在一個用細秫秫䅍子編織的笊匾裡,上邊蓋一塊潮乎乎的布,不讓它散熱。

2008年,我發現深圳市的一個肯德基店裡推出叫「老北京」的烙餅卷,其外表與鏊子饃卷一模一樣。有一次我想家了,就去肯德基,對售貨員說:「買一個卷子。」售貨員說沒有。等我說「老北京」,才恍然大悟。

我想,因為是模仿「抄襲」我們中國的方法,所以叫「老北京」。在合肥市的肯德基店裡叫「墨西哥卷」,令人不解。

老家雖然屬窮鄉僻壤,但能吃可吃的東西太多了,鏊子饃不算什麼。可是只要小時候吃過家裡的鏊子饃,長大後,尤其是老了以後,肯定會一再回憶。回憶什麼呢?鏊子饃的講究、製作技巧。或是準備和期待中的那種親情。大人的勸說、制止吵著急著要吃的小孩子們,眼巴巴地等待。最後說著鬧著笑著吃完了,高高興興的,不知不覺就吃撐了。家庭的歡洽,其樂融融,真是語言難以表達。如今每想及此,都覺得心田依然滋潤。

上大學以後,很少吃到媽媽做的鏊子饃了。每次回家,媽媽知道我喜歡吃鏊子饃,頭天晚上就張羅著鏊子、擀杖等。

現在,雖然在飯店、食堂也能吃到各種各樣的餅,但是還是覺得只有媽媽做的鏊子饃最好吃,那裡邊分明帶有媽媽的味道、包裹著慈母濃濃的愛喲!

徐恩芳

安徽潁上縣人,自幼酷愛文學。先後任安徽財經大學會計學副教授、安徽華安會計師事務所副所長,系中國註冊會計師、碩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會計學會安徽會計學會理事;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第五屆理事。出版《工業會計學》等六部著作。多篇專業論文獲獎。退休後,仍筆耕不輟,常有謳歌時代精神、反映現實生活的文字刊登報刊雜誌、見諸網絡平臺。

相關焦點

  • 紅薯葉菜饃
    ,做成後我拍照發了朋友圈,並誇下海口說:「有饃有故事。」值此夜深人靜之時,我開始講述有關《紅薯葉菜饃》的故事。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菜饃是家家戶戶夏天待客的佳餚,我家也不例外。每逢家中有客人來臨時,全家開始忙活,媽媽洗菜,奶奶拿出珍藏的白面迅速和好面,揪成桌球大小的面劑擀成薄餅,把菜攤在上面,然後再擀一張薄餅覆蓋於菜上,合在一起放在鏊子上烙,等兩面都起花均勻,一合菜饃就算烙熟了。我的任務則是剝蒜、搗蒜、打芝麻醬和蒜汁。
  • 饢、饃、鍋盔!別以為換個馬甲我大餅就不認識你了
    剛出爐的饃,掰開夾上辣子,就能成為一頓美餐,陝西人對饃熱愛到,可以排長隊買「平平無奇」的坨坨饃。《風味人間》中還介紹過一種特別的石子饃,將餅坯放在燒熱了的石子上烙製成的,加工方法原始,堪稱餅界的活化石。它的口感焦香酥脆,多嚼幾下就會變得甘甜,既能當主食又能當小吃。
  • 開封王饃頭炸醬拉麵:獨家秘技造就「百年老字號」
    「王饃頭」始於清末,原址在大相國寺西牆外的魚池沿街「火神廟」對面,這裡自古以來都是開封的商業中心,每天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初時一位肖掌柜在此處經營一家拉麵館,是開封最早經營拉麵館的飯店之一。肖老掌柜無兒無女,收了一個小徒弟,大名王國柱,乳名「饃頭」,這也是「王饃頭」名字的由來,肖掌柜將畢生手藝傾囊相授,饃頭知恩圖報待師如父,將師傅師母養老送終。
  • 鏊子的美食記憶之鹹食
    在電視劇《大染坊》中,陳六子有一句調侃趙家老大的對白——「鏊子上睡覺不好受,中午請你吃燉肉」。每每看到這一段,不禁想起了小時候家裡的鏊子。 家裡的鏊子是用鑄鐵做成,平面圓形,中心稍凸,底部有三條5、6釐米的腿,呈「三足鼎立」的樣子。不過通常父母親都稱呼它為「鏊鍋」或者「平鍋」。
  • 走進濟南美食小吃白吉饃,麵餅製作是關鍵,少了這一步可不行
    第一次看見白吉饃是我上大學的時候,在濟南坐火車要先坐客車到汽車站,濟南的汽車站旁邊就有很多腳蹬三輪車賣白吉饃的,外地的人很好奇,白吉饃是什麼好吃的,很多人都去買,十年前的白吉饃3塊錢一個,不知道現在多少錢了,我已經十年沒去過汽車站了,哈哈。
  • 河南大叔在石頭塊上做這種饃,餡裡有肉有雞蛋,吃過都說香
    初秋時節,在河南濬縣一條老街上,今年51歲的付寓天正在自己的攤位上做石子饃,石子饃是當地非常有名的特色小吃,以至於人們都說來到濬縣不吃石子饃,那就等於白來。付師傅之前做早餐生意,後來每年來濬縣遊玩的人多,石子饃也因做法和口感獨特很暢銷,所以大約在十多年前,付師傅也加入了做石子饃的大軍。
  • 女子凌晨做烙饃月入3萬 1人管3個鏊子(視頻)
    「我們的烙饃是用鐵鏊子烙的,1個人管3個鏊子,全手工製作,吃起來口感好!」
  • 「饃中之王」阜陽枕頭饃製作全程揭秘
    「枕頭饃」要揉幾百遍,然後蓋棉被發酵。    眼下正值小麥收割季節,皖北大地麥浪滾滾,悠悠麥香浮動在空氣中。當地以麵食為主,枕頭饃是其特色美食。枕頭饃,因其形似枕頭而得名,又稱大卷子饃。每個饃長約1至1.5市尺,寬約0.5至0.8市尺,厚約0.3至0.5市尺,重約2至6斤,堪稱「饃中之王」。枕頭饃製作歷史悠久,從饃坯到上鍋要揉368下,這樣便有了許多層次,吃起來很勁道。饃入鍋後,用文火蒸近兩小時,這樣便焦厚香濃。由於蒸製前沒有放鹼、發酵粉等物質,存放數日都不會變硬發黴,香味依舊。
  • 看《裝臺》學順子哥掰饃!全網「掰饃」大賽開啟!看陝西人咋bei饃?
    饃bei的咋向,直接影響一碗泡饃的味道。根據不同人的不同口味,bei饃的流派也有好些個,甚至跟星座也有關呢!  想知道十二星座咋bei饃的?請戳下方視頻,由本地知名電臺主持人嘯雷為你傾情演繹。白羊、金牛、水瓶、巨蟹、摩羯、射手座戳這裡↓雙魚、雙子、天平、天蠍、獅子、處女座戳這裡↓下面才是最正宗的掰饃方法
  • 《平凡的世界》書中三次提到「黑面饃」,這「黑面饃」是咋做的?
    可見這黑面饃在學校裡吃的人並不多,可就這一般同學都不屑一顧的食物,孫少平也只能一餐吃兩個,多吃都不行。這並不是個例,在當時的農村,吃黑面饃的大有人在,田福軍獨自去一個鳥不拉屎的村子,這裡的村民都在吃「觀音土」來充飢,能夠吃上黑面饃的還算是不錯的了,最起碼不用餓肚子。
  • 西安名吃羊肉泡饃,關於掰饃、泡饃和吃饃的各種方法,你見過嗎
    老字號的同盛祥飯莊先說一下泡湯的饃,傳統的饃是一個二兩,由一分發麵和九分死面摻在一起烤制而成。如果說全是死面,那做出來的饃會粘牙,口感不好;如果全是發麵的,那更不行,那樣泡出的饃就不成形了。烤制中的饃,見下圖。
  • 陝西夾饃大全:這18種夾饃你吃過幾種?(空腹勿入)
    記得小編曾經聽父親講過他小時候的一個笑話:「老師讓一男同學用『因為……所以……』造句,然後人家豪情萬丈、張口就來:因為肚子餓,所以要吃饃。瞬間笑翻全場」。但也可見陝西人、陝西娃對饃的熱愛。要說起這饃呀,陝西人可太會吃了,能吃出各種花樣來,今天咱們就羅列一下,看看咱們陝西夾饃的花樣到底有多少?第一種:臘汁肉夾膜。
  • 傳說中那些風格迥異的夾饃
    吃家們都曉得,鐵圈虎背菊花,是衡量白吉饃的最高標準。好吃的臘汁肉夾饃一定要饃酥肉爛,吃到最後都是滿手地流油,搞的人慾罷不能。像這樣的夾饃在西安隨便找個地方都能吃到,但是不見得都正宗,筒子們可要選對哈。NO.2 蛋菜夾饃標籤:西安坊上經常見,主要夾的是蛋黃、鹹菜等推薦:老金家蛋菜夾饃
  • 掰饃2小時,吃饃5分鐘,這碗老味兒講究的並非只有這些
    之前,我們也打探過不少上了年頭的泡饃老店,可縱觀整個評論區,吃貨們最關心的問題,還得是這兒的饃能手掰嗎?別看掰饃這事兒費時又費力,但在吃貨們的眼裡,這可是衡量一碗泡饃正不正宗的首要條件。聽老闆說,他們家的饃都是自己打的。
  • 農家菜小雞貼饃這樣做,肉爛饃入味嘎嘎的香,老陳全家吃過癮
    今天來做小雞貼饃。小雞貼饃是我們當地的一道名菜,特別是飯店裡大排檔裡,都會掛滿小雞貼饃的招牌。一般小雞貼饃都會用柴火鍋來燉,那樣燉出的小雞貼饃特別的香。今天做的小雞貼饃是不用柴火鍋,因為我們家沒有柴火鍋。我就用鐵鍋來燉吧,這樣也非常好吃。
  • 美食零距離之鼓樓街麻辣燙夾饃!
    應眾多微粉吃貨們的響應,小編與司機希洛維騎著寶馬去探鼓樓街的麻辣燙夾饃。 這家麻辣燙夾饃沒有店名,之前聽微粉說它從媽媽輩傳到女兒輩,開業二十多年了,小編就姑且稱之為安康麻辣燙夾饃第一坊。在芝麻香湯裡一涮,一大堆的芝麻粒貼著土豆片和魔芋塊,往割開的芝麻炕炕饃裡一塞,平平的饃便鼓囔囔的不規則起來。
  • 帶你了解渭北流行千年的饃文化!
    然而,在我的家鄉,在渭北地區,饃不僅是人們離不開的食品,而且是供品、祭品、禮品、藝術品。於是逢年過節,敬神祭祖,拜年串親,婚嫁行禮,五月端陽,八月中秋,敬神上廟等都離不開饃,以致形成了源遠流長的饃文化,根植於家家戶戶,是很有地方特色的民俗。 飯、饃是人們維持生命的基本物質,而有了饃則可不吃飯,但沒饃的日子卻很難過。
  • 杞縣做白吉饃哥,成了網紅!
    早起晚歸為了什麼,忙忙碌碌依然執著,想要的幸福是什麼,夠吃夠喝平安快樂,哈嘍,大家好,我是杞縣白吉饃哥郭安河。」郭安河,杞縣傅集鎮徐莊村人,幼時家中貧困,下學後四處打工,上山搬過石頭,幹過小工,賣過白吉饃,自身嗓音洪亮,喜歡唱歌,在杞縣賣白吉饃的時候邊賣邊唱,成為網紅,後被杞縣人稱為白吉饃哥,成為這座小城家喻戶曉的名人,同時,他也創作了自己的原創歌曲《幸福是什麼》。白吉饃哥郭安河說:「在這裡非常的幸運通過網絡讓大家更多的人知道了我,了解了我。」
  • 吃饃5分鐘,掰饃2小時?西安人的周末,從早起掰一碗泡饃開始
    吃饃5分鐘,掰饃2小時?一真樓泡饃,傳承34年養育西安一代人的泡饃情懷,坊上口碑泡饃館地鐵站:鐘樓站(西安的地標性建築,美食匯聚地)位置:大皮院18號(近北院門) ,鼓樓後面一條街走到底,拐角陝拾叄走進裡約30米,蠻大一家店,饃的各種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