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福軍有一個偉大的理想,那就是讓老百姓碗裡的黑面饃變成白面饃,在那個吃飽肚子都成問題的年代,這個理想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平凡的世界》開篇就對黑面饃做了描寫,孫少平一出場就因為自己寒酸的樣子,貧窮的家境使自己極度的自卑,不好意思在同學們面前取那兩個黑面饃。可見這黑面饃在學校裡吃的人並不多,可就這一般同學都不屑一顧的食物,孫少平也只能一餐吃兩個,多吃都不行。
這並不是個例,在當時的農村,吃黑面饃的大有人在,田福軍獨自去一個鳥不拉屎的村子,這裡的村民都在吃「觀音土」來充飢,能夠吃上黑面饃的還算是不錯的了,最起碼不用餓肚子。就這樣的條件,隊長還是拿出村裡湊出來的一點黃面做的饅頭,來給田福軍做午餐,當田福軍掀開鍋蓋的那一刻,看到鍋裡僅剩的幾個黑面饃,他又怎能下咽?
電視劇版的《平凡的世界》,有一段講述黑面饃的場景,就能很好地說明那個年代的農民有多難。
田福軍新官上任,作為地區的一把手,非常想看到轄下落後地區的一些貧窮狀況,就帶領著一幫子部門負責人下鄉去調研,午餐是食堂準備的白面饃。剛好路遇一農民在地頭休息,手裡拿著一個黑面饃,田福軍走上前去,提出拿自己的白面饃換他的黑面饃。
農民很驚訝,以為在開玩笑,他知道在當時一個白面饃可以換三個黑面饃,一個換一個,怎麼可能!換句話說,像他這樣的農民,過年都不一定可以吃上白面饃。這不是天上掉餡餅嗎。田福軍非常真誠地表示,就是一個換一個,他有自己的想法。想換這個黑面饃給下屬這些機關裡的人嘗嘗,知道這個「黑疙瘩」有多難吃。更深刻地了解農民的疾苦。
這黑面饃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
黑面饃在《平凡的世界》裡是高粱面做的,粗的叫「糠糰子」乾巴巴的,很難下咽,細一點的才叫饅頭,也叫「饃」,曾是饑荒年代窮苦人餐桌上的主食,談不上營養,但可以充飢,不被餓著。
高粱面其實不是那麼黑,呈淡紅色,真正的黑饅頭是用蕎麥麵做的,不過它們都是粗糧,粗糧易吸收,有助於消化,常吃粗糧對腸胃不好的人有幫助。
當然,這要在營養均衡的情況下,特別是現在人的胃,大魚大肉吃多了,營養過剩,偶爾吃點粗糧是很好的。
曾經被嫌棄的黑面饃,誰又能想到若干年後,成了人們口中的「香餑餑」,真的是世事難料。窮人吃膩了的主食,竟然成了富人餐桌上的一道佳餚。所以說,什麼時候都不能嫌棄並不看好的東西,說不定哪天就能一朝翻天。
黑面饃他讓多少窮苦人沒有餓肚子,如今卻讓人有錢也未必買得到,如今窮苦人都不吃黑面饃了,自然也就不種高粱、蕎麥這些做黑面饃的材料了。
試問:21世紀了,你吃過黑面饃嗎?硬邦邦的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