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薯葉菜饃

2021-02-27 暮春小屋

 

        紅薯葉菜饃

                  文/劉瑞娟

今晚的晚飯是紅薯葉菜饃,做成後我拍照發了朋友圈,並誇下海口說:「有饃有故事。」值此夜深人靜之時,我開始講述有關《紅薯葉菜饃》的故事。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菜饃是家家戶戶夏天待客的佳餚,我家也不例外。每逢家中有客人來臨時,全家開始忙活,媽媽洗菜,奶奶拿出珍藏的白面迅速和好面,揪成桌球大小的面劑擀成薄餅,把菜攤在上面,然後再擀一張薄餅覆蓋於菜上,合在一起放在鏊子上烙,等兩面都起花均勻,一合菜饃就算烙熟了。我的任務則是剝蒜、搗蒜、打芝麻醬和蒜汁。等我忙活完,奶奶和媽媽那邊已經烙好了一大摞菜饃,把菜饃從中間切開,分成四牙兒,端上桌來,熱騰騰地,冒著熱氣。拿上一牙兒熱騰騰的菜饃捲成卷,蘸上酸辣可口的涼蒜汁,咬上一口,夏天的暑氣都立刻減少了許多。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每天中午不是紅薯蒜麵條就是紅薯餄珞面,偶爾吃上白面烙成的菜饃,確實是美味佳餚,再蘸上配有芝麻醬和小磨香油的蒜汁,現在回味起來還是口津生香。「家有萬貫,抵不上吃饃蘸蒜」還真的成了那個年代的至理名言。

菜饃裡的菜多種多樣,菠菜、紅蘿蔔絲、紅薯葉子……凡是容易烙熟的菜都被人們當成過烙菜饃的食材,但我尤其喜歡紅薯葉菜饃。

生活條件好了以後,家家戶戶待客食材變成了雞鴨魚肉,紅薯葉菜饃被遺忘到了小吃街的街角邊落。想解饞了,就在某小吃街的路口找到賣菜饃的小攤,要上一個菜饃,配上一碟蒜汁,但總也吃不出原來的味道。

一九九三年夏天,我陪閨蜜去伊川鴉嶺鄉訪友,看到漫山遍野的紅薯葉,勾起了我吃菜饃的欲望。見朋友的母親端了一碗黃豆去換豆腐時,我阻止了她:「嬸兒,不用麻煩了,我們不吃豆腐。你們地裡那麼多紅薯葉,摘點兒紅薯葉烙幾合菜饃就行了。」朋友的母親吃驚地看著我說:「紅薯葉能吃嗎?我們都是用那餵豬的。」

我更詫異了:她們簡直是暴殄天物啊!

婚後,發現先生也愛吃紅薯葉菜饃。但我不會烙,便時常在街邊攤上買上四五個帶回家打打牙祭。家中不見油煙味兒,感覺這菜饃冷冰冰的。

後來又發現先生會烙菜饃。我負責擀餅,他把菜攤在餅上,然後把我擀好的第二張餅覆在菜上,包好以後,放在平地鍋裡烙。他特意強調第二張餅得比第一張餅擀得大些,這樣才能裹住菜。於是每年夏天,家中又開始飄散出濃鬱的「吃饃蘸蒜」的味道。

今年春天,父親在鄰居家門口的一片空地上種了幾十棵紅薯芽,幾場雨過後,紅薯葉瘋長起來,父親隔三岔五送來一兜紅薯葉,我隨手丟在冰箱裡。先生出差在外,我也懶得去學烙菜饃。

上周末為了讓孩子們吃上紅薯葉菜饃,我只好把冰箱裡的紅薯葉子洗了,和了一團面,憑著記憶,按先生以前烙菜饃的順序,學烙紅薯葉菜饃。面和得有點軟,(以前都是先生和的面)怎麼也擀不勻,一遍厚一遍薄,攤上菜還沒有進平底鍋,餅就被扎爛了。手忙腳亂地試到第五個菜饃時,才找到了竅門:小火,在平底鍋裡抹上油,把第一張餅鋪在鍋中,然後攤上菜,把第二張餅覆在菜上後,剛好能翻過來烙另一面,翻過來後,蓋上鍋蓋,擀下一張餅。等兩張餅擀好,鍋裡的菜饃剛好起鍋。

今晚,索性又和面備菜烙起了菜饃,女兒剝的蒜,兒子搗蒜和汁兒……

人們常說:「女大自巧」。我這巧是否來的遲了一些……

相關焦點

  • 紅薯葉
    絡菜饃,我們這片人幾乎每一家每一個夏季都要吃幾次菜饃,這時需要的紅薯葉需洗乾淨,切碎,擀一個絡饃,上面鋪上一層紅薯葉,再擀一個絡饃,放在菜上,這樣菜夾在中間,絡熟,一個菜饃就絡好了,絡菜饃也要掌握好火候,菜絡熟了,菜是綠色的,火沒掌握好,絡出的菜也是暗綠色,吃著不好吃。菜饃好不好吃,調的蘸料很關鍵,就像是吃涼菜,涼皮,蘸料起著關鍵作用。
  • 鄉村記憶 難忘的紅薯麵條
    我和妻子就勸他,講我們小時候連白饃也吃不上,能吃點紅薯麵條就不錯啦,老家都把白面饅頭叫白饃。兒子聽後卻說「啥是紅薯麵條?我也想吃哩!」給我們出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難題。回老家幾次,問過好多家親戚,都說白面已經夠吃了,種的紅薯很少,不再磨紅薯面了,失去了一次教育兒子的機會。我在感慨之餘,引出了對往事的無限遐想。
  • 本地民俗實錄:紅薯絲子和紅薯糰子
    ,就有百種味道,紅薯絲子和紅薯糰子都是其中一種做法一種味道。為了達此目的,一個是用上文所說的搻出的澱粉,摻拌紅薯絲子,然後團成一個個雞蛋大小的糰子;二個是不用搻出的紅薯澱粉,只需少加一點麵粉,加水拌勻之後,也團成雞蛋大小的糰子。無論紅薯絲子還是紅薯糰子,下鍋時都是白色的原料,蒸成後變成晶瑩剔透的美食,尤其是紅薯糰子,像糯米球一樣溫潤發亮、誘人食慾。
  • 現在的紅薯多用來製作澱粉,可過去它能製成花樣翻新的紅薯飯
    「紅薯葉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這院到那院,都是紅薯飯。」這是千百年來農民生活的真實寫照。
  • 紅薯葉是綠葉菜之王? 購買紅薯葉需要注意什麼?
    紅薯葉是綠葉菜之王? 購買紅薯葉需要注意什麼?時間:2017-07-30 12:38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紅薯葉是綠葉菜之王? 購買紅薯葉需要注意什麼? 以前,紅薯葉都被棄之不用,人們只取根莖食用。而近些年,紅薯葉保健價值被逐漸得到認可。
  • 陶中民鄉村系列——紅薯(第87期)
    手裡託著那塊兒熱乎乎的小紅薯,不由想起當年每天與紅薯相伴的日子。且不說紅薯在中國種植歷史如何悠久,也不說當年的種植面積有多大,產量有多高,紅薯的引進讓中國增加了多少萬(億)人口,還不論研究表明紅薯有多高的營養價值和多大的抗癌防癌的功效,至少我知道紅薯實實在在養活了我和我們那一代人——有諺為證:「一年紅薯半年糧」、「紅薯稀飯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紅薯分春紅薯和夏紅薯,春紅薯每年的3月育苗,4月栽種,9月收穫;夏紅薯(麥茬紅薯),小麥騰茬後栽種
  • 紅薯豆沙餅——太美味了
    紅薯豆沙餅外皮原料:紅薯一個(帶皮521克)糯米粉147克麵粉100克豆沙餡原料:紅豆500克(一次用不了這麼多,因為炒豆沙費事,所以一次多炒一些)煮紅豆的水1000克攪拌紅豆的水710克老紅糖230克玉米油或色拉油60克輔料:
  • 【實用】紅薯葉的經典菜譜吃法
    食材:紅薯葉、蒜頭、鹽、糖。1、紅薯葉摘下葉子,剝去梗子上表面的皮,將梗折成段。4、下洗淨後濾水的紅薯葉大火快速翻炒,加鹽和少許糖調味。5、炒勻後至紅薯葉出水變軟即可,整個旺火煸炒過程大約1分鐘左右✔  小炒紅薯葉梗
  • 農村大媽蒸這鍋饃,黑面白面一起揉,吃著有點兒甜
    在河南孟津一座農家飯店裡,李大媽正掀開熱氣騰騰的蒸饃鍋,端出一篦子虛胖胖的大饅頭,李大媽在飯店裡負責蒸饃,這種黑白相間的花卷饃,是平日裡她做的最多的一種,由於饃裡放的有甜甜的紅薯面,所以大人小孩都喜歡吃。
  • 「我的父親母親」徵文大賽獲獎作品選登——《媽媽的攤饃》
    媽媽總是揭開米缸看看缸底零星的米麵,嘆一口氣,撫摸著我的頭說:"攤饃費油費面,下次吧。"那是飢餓的年代,糧本上的米、面不夠吃。想要肚子不咕咕叫,就靠紅薯、南瓜充飢。我知道媽媽說的"下次"要很久,沒想到很快來到:黃葉飄零的深秋,父親在五七幹校突然去世。全家淚崩,奶奶哭得眼睛看不見了,媽媽帶我去料理後事。
  • 河南人不只愛吃滷麵,還愛吃烙菜饃
    我常在一家小區門口買烙菜饃吃,老闆現烙現賣,等三五分鐘就做好。晚上不想做飯,買幾張剛烙好的烙菜饃,煮一鍋米粥,吃著甚是舒坦。烙菜饃好吃也好做,只要有時間,我就自己動手烙著吃。餡料沒有固定搭配,根據當季的時令蔬菜來選擇,喜歡什麼就放什麼,隨心搭配。
  • 小菜漲,葉菜跌,小菜葉菜唱對臺!大愛無疆——如果你能活下去,要記得媽媽愛你!(附5月13日雲南採購市場行情)
    本平臺將不定期對市場熱點菜品進行分析綜述,敬請關注小菜漲,葉菜跌,小菜葉菜唱對臺!大愛無疆——如果你能活下去,要記得媽媽愛你!   10年前,汶川留下刻骨銘心的創傷,無數人為之震顫、為之哭泣。時隔十年,再次看到當年抗震救災裡的畫面,心裡一陣陣的酸楚湧上心頭。
  • 新寧愛吃紅薯的都看看吧!這些你還記得嗎?
    新寧的老鄉們尤其是在農村長大的大家對紅薯再熟悉不過了吧~在我們逝去的時光裡紅薯已經成為一個特殊的符號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村普遍比較貧困紅薯可是作為主糧的俗稱:紅薯乾子,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秋天挖紅薯的時候我們都會跟著大人一起去田裡刨紅薯運氣好的話會遇見蓬鬆的土輕輕一刨一窩紅薯就應聲而出
  • 家鄉的紅薯比蜜甜
    但是等到末尾,卻不見紅薯。正想問時,卻見老闆笑呵呵地親自送來。原來,蒸紅薯是小廚的壓軸飯菜,最後由老闆親自熱騰騰地端上桌,愈發顯得飯菜貴重,服務態度恭敬。也烘託了紅薯在大眾餐飲中的品位和尊貴。這個老闆,會經營,有眼光。     天下之大,東西南北中,紅薯都是尋常百姓家的喜愛食品,它是為老百姓解除肚飢來到華夏的。據說它原產於南美,西班牙人帶到菲律賓。
  • 太丘鎮的紅薯疙瘩變成 「金條條」!
    「紅薯湯,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紅薯是農家的重要食材。而紅薯粉條則是利用紅薯為原料,靠紅薯內的澱粉來製作的一種食材。在永城市,村民們就地取材,將自產的紅薯加工製作的紅薯粉條,是家家戶戶辦大小事、逢年過節的必備菜餚。粉條可涼拌、可烹炒、亦可做湯。裝盤色澤誘人,入口味美滑爽,嚼起來更是勁道噴香。
  • 【記憶】於報生 | 紅薯的味道(耐人咀嚼的紅薯「人生」)
    因老家親戚從鄉下送來剛出的紅薯,老伴趕忙蒸熟了也端上來讓孩子們嘗嘗鮮。誰知孩子們搶著吃紅薯,好菜卻剩下了不少。孫子大口大口地吃著紅薯,滿心地歡喜。「爺爺,爺爺,這盤菜這麼好吃,它叫什麼名字?」「它叫紅薯,是咱老家山區種的。爺爺從小就是吃著它長大的。」我笑著回答孫子。看到孩子們愛吃紅薯。
  • 「饃中之王」阜陽枕頭饃製作全程揭秘
    「枕頭饃」要揉幾百遍,然後蓋棉被發酵。    眼下正值小麥收割季節,皖北大地麥浪滾滾,悠悠麥香浮動在空氣中。當地以麵食為主,枕頭饃是其特色美食。枕頭饃,因其形似枕頭而得名,又稱大卷子饃。每個饃長約1至1.5市尺,寬約0.5至0.8市尺,厚約0.3至0.5市尺,重約2至6斤,堪稱「饃中之王」。枕頭饃製作歷史悠久,從饃坯到上鍋要揉368下,這樣便有了許多層次,吃起來很勁道。饃入鍋後,用文火蒸近兩小時,這樣便焦厚香濃。由於蒸製前沒有放鹼、發酵粉等物質,存放數日都不會變硬發黴,香味依舊。
  • 徐恩芳:鏊子饃
    如發麵饃、鍋貼饃;油疊饃、花卷饃;烤焦饃、水蒸饃、鏊子饃等。各種饃我都愛吃。但情有獨鐘的是很薄很薄的鏊子饃。鏊子饃,也叫擀的饃。以前在老家幾乎人人都會製作鏊子饃。 製作鏊子饃,要有案板、小擀杖、鏊子、挑饃杆等炊具。程序是:和面、擀餅、烙餅;烙餅俗叫「挑饃」。和面要求和得軟硬適度,達到三光標準:面光、盆光、手光;三光是和面的起碼要求。
  • 饢、饃、鍋盔!別以為換個馬甲我大餅就不認識你了
    剛出爐的饃,掰開夾上辣子,就能成為一頓美餐,陝西人對饃熱愛到,可以排長隊買「平平無奇」的坨坨饃。《風味人間》中還介紹過一種特別的石子饃,將餅坯放在燒熱了的石子上烙製成的,加工方法原始,堪稱餅界的活化石。它的口感焦香酥脆,多嚼幾下就會變得甘甜,既能當主食又能當小吃。
  • 看《裝臺》學順子哥掰饃!全網「掰饃」大賽開啟!看陝西人咋bei饃?
    饃bei的咋向,直接影響一碗泡饃的味道。根據不同人的不同口味,bei饃的流派也有好些個,甚至跟星座也有關呢!  想知道十二星座咋bei饃的?請戳下方視頻,由本地知名電臺主持人嘯雷為你傾情演繹。白羊、金牛、水瓶、巨蟹、摩羯、射手座戳這裡↓雙魚、雙子、天平、天蠍、獅子、處女座戳這裡↓下面才是最正宗的掰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