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流媒體如何激活藝術電影?

2020-12-23 澎湃新聞

作者 | Amy Wang

一面是近來電影市場數一數二的高口碑,一面是百分之零點幾的排片,文藝片在影院的發行尷尬又重現了。

由萬瑪才旦導演,在威尼斯、多倫多等國際電影節提名和獲獎的《氣球》,雖屢屢被影視圈和影迷褒獎,豆瓣斬獲7.9高分,但自上映開始排片率便只在1%左右徘徊,上映30天,票房僅668萬。無獨有偶,今年FIRST的大熱之作《棒!少年》在豆瓣被接近2.5萬人打分8.7,上映首日排片率1.1%。

燈塔數據:《氣球》排片

「我們早前也預期了排片可能會低,但沒想到會這麼少。」萬瑪才旦向新文化商業(Ent-Biz)透露。與《氣球》同期上映的影片有七部,包括《除暴》《末日逃生》《海獸之子》等強類型商業片,再加上《金剛川》《汪汪隊》等已上映多日的商業影片票房仍然堅挺,《氣球》沒能起飛。《氣球》被部分影評人力贊為2020年最好的文藝片,但票房與口碑的鮮明反使得諸多電影人感到憤懣,甚至指責電影院排片「不公」。

萬瑪才旦也表示,很多觀眾想看卻看不到,實在可惜。不過經歷疫情重創的電影院正在恢復過程中,很多大投入的商業類型影片也都面臨回收壓力,影院給能帶來更多票房收入的商業類型傾斜也在情理之中。

藝術片如何與觀眾見面?除藝術院線、分線發行外,更大眾的解題方案來自於流媒體平臺。作為天然流量入口的網際網路平臺,其發行能力和承載空間,給了高品質小眾電影與目標用戶更精準的觸達。

以《氣球》為例,目前影片已獨家上線視頻平臺愛奇藝,上線一天時間,熱度飆升至全站電影榜第2名,4400餘人參與打分。

愛奇藝上《氣球》播放頁面截屏

流媒體上迎來的第二輪生命,似乎能彌補部分排片上的遺憾。

藝術片難,電影院也難

「《氣球》是部優秀的電影,我個人十分喜歡,但是從影院經營考慮,不會冒險排片給這麼小眾的電影,因為我們這種低線城市聽過這部電影的人就不多。」位於山東臨沂的某電影院經理告訴新文化商業(Ent-Biz)。

2006年,《三峽好人》同期面對《滿城盡帶黃金甲》時幾無排片空間,賈樟柯憤然怒斥大片霸權;2015年,《闖入者》開畫首日排片不足1.5%,這一天被王小帥稱為「拍電影以來最黑暗的一天」;2016年,《美人魚》9天突破21億,在方勵跪下之前,吳天明遺作《百鳥朝鳳》7天不足400萬,2020年,全國熒幕數8萬塊,受疫情影響,電影院大片缺乏,但依然沒有《氣球》和《棒!少年》生存之地。

《氣球》和《棒!少年》影院定檔背後,是敢於與諸多商業大片同場角逐的藝術電影們的骨氣與勇氣,但也充滿遺憾。

在電影院是電影的絕對主場時,分線發行是給文藝片的一種解決方案。2016年,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影院中挑選了100家影院作為首批藝術影院,要求每家影院固定一個影廳作為藝術影廳,保證每天至少放映4場藝術電影(其中1場為黃金場放映),用於放映具有獨特藝術價值的中外影片。

藝聯發展4年來,支持藝術放映的屏幕略有增加,但增長幅度與中國總票房相比微乎其微,此外專門的藝術院線與歐美國家相比,數量也是少得可憐。換句話說,中國文藝片在院線發行的天花板非常明顯,即使曾有《百鳥朝鳳》《岡仁波齊》《二十二》等這樣的票房黑馬出現過。

流媒體激活藝術電影

2020年,藝術片的院線發行難度顯然更大了,但在院線之外卻依然生機勃勃。

流媒體於藝術電影有兩個主要作用,一方面是幫助獲獎,另一方面是激活商業潛能。前者是讓產業看到,後者是讓觀眾看到。

事實上,不僅僅是在中國,好萊塢也向來不看好純藝術影片的商業潛力,甚至在投資上都非常謹慎。

去年,Netflix出品的電影《羅馬》(Roma)獲得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和最佳外語片獎,引發極大爭議,因為《羅馬》是Netflix出品,且完全線上發行的影片。

《羅馬》導演阿方索·卡隆對媒體表示:「像這樣一部電影,西班牙語,本土化,黑白影像的劇情片,不是類型片,我們都知道在影院上映會有巨大的困難。」而諸多評論聲音指出,如果不是Netflix的出資和賣力宣傳造勢,好萊塢大廠們是絕對不會為這樣一個項目投資一分錢的。沒有Netflix,就沒有《羅馬》。

隨著Netflix端出《婚姻故事》《美國工廠》《愛爾蘭人》等諸多奧獎大熱門後,苛刻的好萊塢質疑聲音小了很多。

得獎對藝術片而言,意味著商業大門的打開,這種案例不勝枚舉。如:2017年斬獲奧斯卡最佳導演和最佳女主角的《愛樂之城》,立刻登錄中國院線,獲得2.48億票房;2015年《白日焰火》斬獲第64屆柏林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獎後,在內地上映票房也一舉破億。

在中國,愛奇藝在藝術片上的大力傾斜很有Netflix的氣勢。《氣球》《棒!少年》背後的出品方均有愛奇藝,再加上疫情期間以PVOD模式在愛奇藝上獨家發行的《春潮》《春江水暖》等作品,挑選項目的眼光越來越精準和獨到。

愛奇藝在藝術影片上的規模化布局可以追溯到五年前。早在2016年就開始出品和採買全球藝術佳片,並創建行業首個線上「文藝院線」,近兩年《愛樂之城》《月光男孩》《三塊廣告牌》《水形物語》等奧斯卡獲獎熱門影片均在愛奇藝獨播。《北方一片蒼茫》入圍坎城導演雙周單元,斬獲第47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金虎獎,2020年《春江水暖》成為了北京國際電影節線上開幕影片,《氣球》入圍威尼斯電影節,《我的喜馬拉雅》獲得了金雞獎「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

獲獎或許是對文藝片最好的肯定,但並不是最終的歸屬。文藝片雖然受眾偏窄,但在獲得了高口碑之後,便會擁有第一波專業的自來水,這也為後續的商業化帶來一定的可能。

也許對於電影院來說,藝術電影的受眾非常有限,但是放到網際網路巨大流量池就不一定了。Netflix和愛奇藝之所以重視藝術片,一方面是看好其背後沒有被挖掘出來的商業價值,另一方面是優質內容的品牌溢價。

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發展和流媒體付費用戶規模擴大,新媒體版權、網絡分帳等形式給電影收入帶來了可觀增量。一位資深的電影發行告訴新文化商業(Ent-Biz),電影新媒體版權收入已經佔到電影院線票房收入的30%—50%。在疫情的被迫社交隔離下,PVOD模式創新推行,又給藝術片以額外增量。他認為,「雖然目前還沒有平臺公布文藝片的分帳情況,不過按照愛騰優目前的付費規模來看,只要線上宣發能力補齊,點播收入會相當可觀。」

此外,網絡電影和PVOD分帳模式,開創了以會員付費為基礎的網際網路發行渠道,為青年電影人、小成本、細分題材等作品增加變現渠道和面向觀眾的機會,再造新的電影市場收入增量。而網絡院線基於智能運營和巨大用戶體量,無排片限制,可有效發揮長尾效應,充足的口碑發酵時間等特點,也為影片發行提供了新的盈利空間和市場增量。

《棒!少年》在FIRST上獲得了很大關注,《春潮》雖然沒有登錄影院,但依然獲得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最佳導演兩項提名。可見,不管是國際還是國內,Netflix出品還是愛奇藝出品,主流獎項對優秀作品的肯定,沒有被發行模式局限。

內容+模式,要一起破局

藝術片要想在網際網路發光發熱,好內容和好模式一起破局才可以。

相對於內容,電影幾十年的舊發行模式要加快創新。而基於技術和精準算法的流媒體是模式創新最有驅動力的戰場。

從這幾年的實踐來看,以愛奇藝為代表的長視頻平臺們,創新成果密集。愛騰優通過版權、內容合作、發行創新等方式培養和擴大了藝術電影的受眾層和發行空間。

愛奇藝對《棒!少年》的自製探索就充滿了實驗味道。首先開創「一個文本多種表達」的內容模式創新,推出電影+紀錄片組合拳,電影先登錄影院,後續6集紀錄劇集也將愛奇藝上線。通過這種組合拳方式,讓線下和線上觀看體驗產生連結和互動,有可能在既有的小眾電影受眾群之外,開挖到更廣泛的受眾。在愛奇藝創新模式運作下,一部紀錄片電影變成了一個小IP。

為了尋求線上線下聯動的發行新模式,愛奇藝已經與大象點映達成了戰略合作,雙方將共同推出打通線下到線上的全生命周期的創新發行服務模式,而《棒!少年》正是此次戰略合作的開幕影片。也就是說,以後像《棒!少年》這樣的佳片不僅可以通過電影節得到專業人士的認可,還可以通過大象點映模式在線下找到精準受眾,並不影響在流媒體上繼續發光發熱。

《棒!少年》劇照

我們再看看,愛騰優不遺餘力的扶持和參與藝術電影創作與發行,到底能得到什麼?

第一,更加完整立體的電影布局。2016年,愛奇藝文藝院線正式開闢,不遺餘力在全世界搜羅高質、高熱、高口碑的頭部佳作,形成了一個豐富多彩的文藝片庫,與商業電影互為補充,豐滿了愛奇藝電影的生態布局。通過持續輸出,在愛奇藝平臺培養出了一批數量龐大的藝術片受眾,這一方面對對整個市場打破「唯票房論」的不健康市場現象具有積極意義,另一方面也為像PVOD這種創新發行模式積累了用戶基礎。

第二,頂級人才的籠絡。通過上百部影片的參與與投資,背後也有很多人才培育的考慮。以萬瑪才旦為例,作為藝術電影的佼佼者,他執導的《塔洛》《撞死了一隻羊》《氣球》等都是愛奇藝獨播或參與出品,同時萬瑪才旦還是《八月》的藝術指導。在談及與愛奇藝的深度合作,萬瑪才旦表示,「流媒體為年輕藝術電影創作者提供了一種新的渠道和機會。很多小成本藝術電影通過愛奇藝播出,有了一個基本保障,這個確實幫到了中國當下很多年輕人。如果沒有這樣的平臺,可能這類片子的成本會越來越低,大家創作的狀態也會越來越緊張,最終作品的呈現也不會太好。」

萬瑪才旦在《氣球》片場

今年以來,愛奇藝創始人、CEO龔宇在不同重要場合提到影視D2C趨勢已經到來。他認為各種類型的文藝作品都需要找到自己的分眾賽道,盡最大可能開挖自身賽道的商業潛力。愛奇藝連續端出《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等多部爆款劇目的「迷霧劇場」已經驗證了分眾的重要性。而藝術電影幾十年來,在院線有著深厚的觀影積澱和付費群體,無疑是最具有D2C品相的內容領域。在網際網路的先進發行模式加持下,藝術電影有可能找到開挖到新的商業金礦。

隨著D2C模式成熟與網際網路受眾養成,未來愛奇藝有望像Netflix一樣吸引來大量頂級電影人才合作,形成良性商業模式閉環。當像《氣球》《棒!少年》這樣的優秀作品源源不斷湧現,藝術電影或將重新在網際網路上綻放商業生命力。

End

相關焦點

  • Netflix發布2021年70部片單,流媒體如何「拯救」電影?
    而幾乎是在公布這一數字的同一時間,Netflix也向外界發布了2021年的片單,2021年Netflix計劃向北美及海外地區推出70部原創電影內容,保持每周至少上線一部電影的頻率。其在原創內容的投入不僅大大超過了HBO、亞馬遜、Disney+等流媒體競爭對手,甚至讓一些有著豐富發行經驗的好萊塢製片廠也望塵莫及。
  • 馬丁斯科塞斯炮轟:電影藝術正在大片和流媒體競爭中消亡
    馬丁再次為電影藝術高呼前年說漫威不是Cinema而是主題公園的馬丁·斯科塞斯最近又為電影藝術高呼,近日他在《Harper's
  • 2020電影復盤:疫情災年行業全方位抱團,流媒體加速上位
    可也在這一天兩位電影人張昭、趙英俊永遠離我們而去。疫情籠罩的2020年,全球電影業陷入前所未有的癱瘓。但重挫之下,熱愛電影的人們依然保持希望,有人在病中依然堅持為觀眾獻上溫暖的小紅花,有人繼續謀劃中國電影產業化發展。
  • 2020年的「線上春節檔」,會是中國流媒體的龍門嗎?
    2020年的開頭並不好,作為一個湖北人,家鄉被疫情所困,不能回家過年,更加擔心家鄉的親朋好友;作為一個影迷,雖然知道春節檔全面撤檔是為了疫情防控,但依舊對第一個沒有電影的春節略感遺憾。 不過,《囧媽》在抖音、西瓜視頻、今日頭條的免費上線是一個驚喜,這也使得2020年變成了徐崢「一個人的春節檔」。
  • 2020•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評論周電影展映即將舉行
    2020•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評論周電影展映將於2020年11月3日—30日舉行,展映地點分別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南區惠新北裡甲一號學術報告廳和北區來廣營西路81號多功能廳,共展映24部影片。本次展映活動結合中國電影歷史與當下發展,特別安排了三個系列:系列一為「文化和旅遊融合」專題,放映《山間鈴響馬幫來》(1954)、《五朵金花》(1959)、《劉三姐》(1960)、《阿詩瑪》(1964)、《廬山戀》(1980)、《少林寺》(1982)、《非誠勿擾2》(2010)、《囧媽》(2020) 等;系列二為反映北京城市變遷與發展的「北京影像」,如《大團圓
  • 選擇影院還是流媒體,全球的電影發行都在改變思路
    文丨新文化商業,作者丨Amy Wang2020年後及相當長時間裡,有關電影的議題都將是如何活下去。看起來,PVOD是條不錯的路子,且正全球流行。PVOD即高端付費點播(Premium Video on Demand),好萊塢大製片廠們為了打破傳統90天的VOD發行窗口期,而提出的一種全新的發行模式,即電影可以在影院和流媒體同期上線。這種模式比電影票價、DVD更貴,誕生於2017年電影院與好萊塢大廠矛盾高峰時期。在中國,PVOD已經也燃起數月,且漸成形狀。
  • 電影課代表|流媒體與未來的電影業:美學、產業、文化(二)
    網飛於1997年誕生於美國加州,最初以DVD售賣和租賃業務起家。2007年,網飛正式啟動流媒體播放業務,成為美國數字視聽內容發行業的先驅。      2013年,網飛全面涉足影視製片行業,推出自製劇集《紙牌屋》(House of Cards),取得商業和藝術上的巨大成功。
  • YouTube如何成為流媒體界「黑馬」?
    那麼,YouTube是如何重新劃分流媒體真正的界限?又是如何成為流媒體行業的一匹「黑馬」? 關鍵詞:YouTube;流媒體競爭;AVOD;原創視頻;視頻訂閱業務 YouTube擁有2000萬付費用戶,2019年,廣告收入「破紀錄」達到151億美元,那麼,它是OTT用戶中最強的競爭對手嗎?
  • 藝術電影如何做好發行,聽聽業內大佬和青年導演們怎麼說?
    一直以來北京國際電影節都高度重視藝術電影的傳播和推廣,而除了為來自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優秀藝術片提供放映平臺外,已經舉辦了3年的北京國際電影節藝術電影論壇也日漸成為一個為藝術電影搖旗吶喊的主陣地。歷時3年,藝術電影論壇經歷了從分論壇到主論壇的成長,而這一過程恰恰反映了北京國際電影節對藝術電影的尊重與推廣,3年時間,北京國際電影節藝術電影論壇邀來了多位來自藝術電影領域的導演、編劇、製片人以及電影學者,他們圍坐在一起回顧藝術電影的過去,展望藝術電影的未來,讓藝術電影的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 疫情下的「電影劫」:流媒體因禍得福 電影院向隅而泣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衝擊了全球經濟,娛樂產業自然不能倖免,尤其是被視為「非生活剛需」的電影更是率先被放棄、最後才恢復的所在——想看電影就在家看吧,專屬於流媒體的日子就這樣突然降臨。迪士尼的強勢本就在於其資源的豐富,除了漫威、星戰這些電影大IP,還有在動畫、兒童和青少年節目上積累多年的家底,像《玩具總動員》系列、《新成長的煩惱》和《歌舞青春》系列,很多都曾在傳統的「迪士尼頻道」陪伴觀眾長大,他們很容易轉為流媒體的用戶。
  • 史無前例,華納宣布2021年所有電影都將與流媒體同步開播
    每天最新鮮的電影資訊來了!漫威資訊1、女金剛狼演員表示:期待《X-23衍生電影》在2017年上映的漫威電影《金剛狼3》中,12歲的演員達芙妮·基恩出演了女金剛狼X-23。隨後福克斯官方證實,有拍攝《x-23》衍生電影的打算。
  • 預測市場動向:流媒體分割電影票房的時代提前來到?
    上,幾乎每個關於影視市場健康發展的討論中,流媒體的突出表現似乎都是不可迴避的話題。當然,即使2018年全球電影累計票房達到了創記錄的416.8億美元,不斷湧現的流媒體公司在最近頒獎季中的優秀表現還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最好的例子便是阿方索·卡隆導演的《羅馬》。本片發行公司Netflix不惜重金宣傳這部黑白劇情片,而《羅馬》也在影評人和觀眾兩個群體中都獲得了良好的口碑——這也為經常播放此類作品的眾多藝術院線拓展了商業參數。
  • 藝術電影應該如何營銷?國內怪招頻頻受爭議,歐洲模式可以參考
    2016年5月6日,吳天明導演的藝術電影《百鳥朝鳳》上映。這部電影是第四代導演吳天明的絕唱,但是後面的電影太爛了,第一周票房只有360萬。5月12日晚8點,《百鳥朝鳳》製作人方勵開始直播,並講述了影片背後的各種困難。最後他跪下磕頭,求院線經理為影片多安排幾部,一度引起爭議。
  • 轉載:對電影票房沒信心,就打包賣給流媒體發行
    未來的好萊塢六大(五大)只剩大片,中小成本電影的藝術夢想,難道只能通過流媒體實現?這些年我們努力做的是拍出質量很高的電影,比如我們做了三部體育題材的中型成本電影,《百萬金臂》《麥克法蘭》和《卡推女王》,它們都是很好的電影,觀眾喜歡、影評人給高分,但是票房成績有限因為在美國Netflix、Hulu和亞馬遜等流媒體公司也會拍攝成本在2500萬美元到4000萬美元之間的電影,而且它們還有巨大的訂閱觀眾群。在中小型成本的電影市場,我們面臨的競爭越來越激烈。
  • 奧斯卡將更嚴格限制Netflix等流媒體電影入選資格
    奧斯卡將更嚴格限制Netflix等流媒體電影入選資格 Netflix發文回應1905電影網訊 奧斯卡正考慮改變規則,將更嚴格的限制Netflix等流媒體電影的入選資格,流媒體發行VS院線電影話題在好萊塢也再度被熱議。
  • 流媒體巨頭Netflix的紀錄片發展之道
    近年來,流媒體視頻服務風頭正勁,大有趕超有線電視訂閱,倒逼傳統媒體深度改革之勢。成立於1997年,總部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斯蓋圖,以會員訂閱制為主的流媒體播放平臺Netflix(又稱「奈飛」或「網飛」)在電影、電視劇、綜藝節目、紀錄片等領域持續發力,截至2020年市值超過千億美元,成長為現今當之無愧的流媒體巨頭。
  • 2020年最好的十部電影(建議收藏)
    去年首映的電影被選入今年的年選是常事,更有甚者,將前年的影片選入今年的十佳榜單。因此,我希望將時間嚴格控制在今年,無分國內外,選出一份十佳影片,以此審視自己今年的觀影經驗。 以下十部影片的首映時間,都在2020年,首映形式包括但不限於公映、電影節首映、網絡上線,時間則以影片在全球範圍內的最早亮相為準。
  • 流媒體服務成迪士尼「救命稻草」 將與Netflix、NBCUniversal等...
    2020年,美國華特迪士尼公司備受矚目。受新冠病毒疫情而不得不閉園影響,迪士尼迎來了十年來第一個虧損財年。這也令迪士尼進行裁員,該公司計劃在2021年3月底前裁員32000人。儘管2020財年(2019年10月到2020年9月)表現不理想,但自今年以來,迪士尼股價累計上漲17.06%,超過了標普500指數12.90%的漲幅。分析指出,迪士尼今年股價不降反升主要是源於其流媒體服務的強勢表現。與此同時,迪士尼上周宣布了一系列新媒體計劃,將繼續加大對其流媒體平臺的內容投資。
  • 「大銀幕」與「小屏幕」如何切分電影蛋糕?
    思考這一問題的首要關鍵點,在於如何理解「新事物」對「傳統事物」的衝擊,衝擊靶心與院線缺陷形成對應。來看兩組數據: 2019年11月,比達發布的《2019年第3季度中國短視頻市場研究報告》顯示, 2019年第3季度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達5 . 74億,手機網民滲透率為66 . 9 %。
  • 《慶餘年》成超前點播節點,2020流媒體會賺錢嗎?
    過去的2019年,國內的流媒體之戰與北美相比,實在有點波瀾不驚。隔壁的Disney+、Apple TV+、亞馬遜、谷歌都加入了戰局,Netflix一面本土迎敵,一面還要拓展海外市場,堪稱壓力山大;這邊,國內的幾家平臺看起來卻平靜無波:今年的市場裡,沒有劇王,沒有爆款綜藝,也沒有分帳驚人的網絡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