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以四海之廣,兆民之眾,受制於一人;雖有絕倫之力,蓋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豈非以禮為之綱紀哉——《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不同於史書,這本官修史書,記載了春秋到宋朝的歷史,這期間出現了兩大科技發展高潮,其一是宋,其二是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張衡發明了地動儀和渾天儀。
張衡,河南南陽人,他跟姜子牙、範蠡、張仲景、諸葛亮並稱為「南陽五聖」,張衡家族世代都是大家,祖父徵戰匈奴有功,官拜漁陽太守場。張衡也同祖父一樣,刻苦向學,16歲就四處遊歷,精通算術、天文、地理和機械製造。公元132年,遷升太史令。
張衡身處的漢朝多地震,《資治通鑑》有詳細的記載:漢孝景帝中元二年,春,正月,地一日三動;漢孝成帝元延三年,春,正月,丙寅,蜀郡岷山崩,壅江三日,江水竭;漢孝和帝永元九年,春,三月,庚辰,隴西地震……
為了應對地震,張衡苦心鑽研出了候風地動儀,《後漢書·張衡傳》載:地動儀用精銅鑄成,圓徑八尺,頂蓋突起,形如酒樽……傍行八道,安關閉發動之機。
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都有一條口含銅珠的龍,在龍的下方對應著一隻蟾蜍,若是地震發生,地震的餘波就會影響其中的一條龍,龍口中的銅珠就會掉落,製造完地動儀後,張衡還特定寫了一篇文章,詳細的記載了地動儀的結構。
可惜這篇文章失傳了,直到南朝時,後人根據流傳下來的歷史著作,編寫出了關於候風地動儀結構、性能的196個字。這近200個字的記載,也讓後人仿造出了候風地動儀模型。
關於還原地動儀,早在1936年就開始了,王振鐸手繪了一份地動儀的模型圖,但由於技術有限,並沒有打造出來,直到1951年王振鐸按照1:10木質地動儀,雖說復原成功,但並非完整的地動儀。
2004年河南博物館馮銳成立了復原專題小組,由於有各方面的技術支援,他「完美」復原了地動儀,經過1700多年,地動儀再次問世,一時間引起了史學界軒然大波,在讚嘆聲的同時,也有反駁聲。
自復原地動儀以來,質疑聲不斷,主要是因為復原的地動儀被選入了教材。其中質疑聲最大的應該當屬奧利人雷立伯,他認為:中國人對張衡的崇拜、信仰,是不科學的,無實用性。
就連中科院院士傅承義在一次研討會上,都說「房梁上掉塊肉都比那個模型強」,他之所以會提出這種質疑,主要是因為他是地震學的專家,他主要研究方向就是固體地球學、地震學、震體波。
他研究的地震幾十年,對地震波動了如指掌,若是張衡發明的候風地動儀跟這個模樣一樣,那根本就測不出地震。他的言外之意是,張衡的地震儀或許可以預測地震,但這個模型顯然不行。
正因為輿論聲太大,專家也認為誘導後人犯錯誤,於是就從歷史教材移除了,不過張衡的地動儀始終都是華夏文明之一,他的發明將會重新編寫在小學五年級教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