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地動儀被移出語文教材,老教授:房梁上吊塊肉都比他的那個強

2020-11-20 騰訊網

夫以四海之廣,兆民之眾,受制於一人;雖有絕倫之力,蓋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豈非以禮為之綱紀哉——《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不同於史書,這本官修史書,記載了春秋到宋朝的歷史,這期間出現了兩大科技發展高潮,其一是宋,其二是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張衡發明了地動儀和渾天儀。

張衡,河南南陽人,他跟姜子牙、範蠡、張仲景、諸葛亮並稱為「南陽五聖」,張衡家族世代都是大家,祖父徵戰匈奴有功,官拜漁陽太守場。張衡也同祖父一樣,刻苦向學,16歲就四處遊歷,精通算術、天文、地理和機械製造。公元132年,遷升太史令。

張衡身處的漢朝多地震,《資治通鑑》有詳細的記載:漢孝景帝中元二年,春,正月,地一日三動;漢孝成帝元延三年,春,正月,丙寅,蜀郡岷山崩,壅江三日,江水竭;漢孝和帝永元九年,春,三月,庚辰,隴西地震……

為了應對地震,張衡苦心鑽研出了候風地動儀,《後漢書·張衡傳》載:地動儀用精銅鑄成,圓徑八尺,頂蓋突起,形如酒樽……傍行八道,安關閉發動之機。

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都有一條口含銅珠的龍,在龍的下方對應著一隻蟾蜍,若是地震發生,地震的餘波就會影響其中的一條龍,龍口中的銅珠就會掉落,製造完地動儀後,張衡還特定寫了一篇文章,詳細的記載了地動儀的結構。

可惜這篇文章失傳了,直到南朝時,後人根據流傳下來的歷史著作,編寫出了關於候風地動儀結構、性能的196個字。這近200個字的記載,也讓後人仿造出了候風地動儀模型。

關於還原地動儀,早在1936年就開始了,王振鐸手繪了一份地動儀的模型圖,但由於技術有限,並沒有打造出來,直到1951年王振鐸按照1:10木質地動儀,雖說復原成功,但並非完整的地動儀。

2004年河南博物館馮銳成立了復原專題小組,由於有各方面的技術支援,他「完美」復原了地動儀,經過1700多年,地動儀再次問世,一時間引起了史學界軒然大波,在讚嘆聲的同時,也有反駁聲。

自復原地動儀以來,質疑聲不斷,主要是因為復原的地動儀被選入了教材。其中質疑聲最大的應該當屬奧利人雷立伯,他認為:中國人對張衡的崇拜、信仰,是不科學的,無實用性。

就連中科院院士傅承義在一次研討會上,都說「房梁上掉塊肉都比那個模型強」,他之所以會提出這種質疑,主要是因為他是地震學的專家,他主要研究方向就是固體地球學、地震學、震體波。

他研究的地震幾十年,對地震波動了如指掌,若是張衡發明的候風地動儀跟這個模樣一樣,那根本就測不出地震。他的言外之意是,張衡的地震儀或許可以預測地震,但這個模型顯然不行。

正因為輿論聲太大,專家也認為誘導後人犯錯誤,於是就從歷史教材移除了,不過張衡的地動儀始終都是華夏文明之一,他的發明將會重新編寫在小學五年級教材上。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院士:房梁下吊一塊肉都比那個強——張衡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
    一、文人墨客絕贊地動儀。南朝劉宋時期的範曄便是那時的考古學家,亦是大文學家,著《後漢書》記載下東漢時期張衡,文學大家。張衡亦是痴迷於古代科研造術研究,還由於其心繫天下,知東漢時期地震與洪旱災害困擾百姓。故於公元132年,創造風動一時的候風地動儀,標誌著世界上第一架精密準確的測量地震的儀器,此物竟比歐洲科學家創造的地震儀早1700多年。
  • 張衡的地動儀,到底是否存在?
    而對於這臺儀器的意義,大家也都已經爛熟於胸:公元132年,東漢的張衡發明了地動儀,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臺能測量感知地震的儀器,比歐洲早了1700多年,是中華民族古代科技文明的結晶。但是——至少我們所熟悉的那臺地動儀,是假的。3我們從小看到大的那個地動儀,是根據《後漢書》的那段記載複製的。
  • 張衡的地動儀,為什麼會從歷史課本上刪除?原因很簡單真實
    張衡是發明家,也是詩人。對於天文學,地理學有著深刻的研究。他發明的地動儀是一個非常偉大的發明,在那個時代,科技落後再加上思想太過於封建,所以當地動儀橫空出世的時候,確實讓人眼前一亮。甚至當時外國人也為之感嘆。
  • 地震之殤,四川人的回憶,中國的災害遠超日本,地動儀真能預測?
    電也停了,在一片焦急中,不知是誰得到了消息,開始嚷到:「文昌」剛發生了特大地震,我們都要注意,可能會有餘震……小編當時腦子裡是懵的,慶幸跑出來了,和在人群裡,穩當多了。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大的餘震沒有再來。電力恢復後,我們才知道自己剛剛經歷了什麼。「汶川」這個連四川人都知之甚少的小縣城,在這一場天崩地裂後,給全中國烙上了難以磨滅的傷痕!
  • 華夏歷史人物畫傳-張衡
    東漢大科學家張衡,便是其中突出的一個。張衡是文學家,曾經花了十年時間,寫成了不朽的文學巨著《二京賦》。他在天文、數學、機械等學科上,成就更是卓越。他創造的「渾天儀」「地動儀」「侯鳳儀」等,在我國和世界科學史上,都佔有很高的地位。(1)東漢大科學家張衡,是南陽郡西鄂縣人。
  • 「去魯迅化」已有10年,魯迅作品被逐漸移出教材,究竟要去什麼?
    有一天冬天,魯迅回到了故鄉,又想起了兒時的玩伴閏土,然而回憶是美好的,現實卻無比的殘酷,閏土已經不是記憶當中的那個少年了,圓紫色的臉變得灰黃,眼睛也跟他父親一樣,最讓魯迅失落的,便是閏土的那句「老爺」。
  • 新版語文教材被刪掉4篇課文,清華教授痛批:愛國情懷消失令人惋惜
    、道德和法治三科教材。在王文湛教授看來,被刪掉的四篇文章都有強烈的愛國情懷,價值掛能影響多代人,現在的教材是越改越爛,並且有種崇洋媚外的意思。二、家長如何看待清華教授的痛批有人說很贊同王教授的看法,因為想法衍生到家長輩的校園時期,上學時候唱國歌都是激情澎湃的,並且我們現在能有幸福的生活都是先輩們用生命去換來的,覺得孩子們也應該記得這個歷史,做到
  • 此人能文能武,卻是個不貪戀富貴的奇人,比張衡還厲害!
    說到東漢時期的張衡,大家都不陌生,這個發明了地動儀的科學家每次都會出現在歷史教科書上。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張衡出身名門,他有一個很牛的祖父,只是相對於張衡來說,他的祖父張堪就沒那麼出名了。雖然張堪在歷史上名氣不大,但是在當時卻是個奇人。
  • 小學一年級語文統編教材難不難
    近期,網上關於「小學一年級上冊語文統編教材比較難」的觀點引發了大眾的關注和討論。為何會有這樣的看法,小學語文一年級統編教材到底難不難?針對這一問題,記者日前採訪了兒童閱讀研究專家、北京師範大學李虹教授,小學語文統編教材執行主編陳先雲以及內蒙古林西縣王秀梅和河北省平山縣秦韶華兩名農村學校一線語文教師,聽聽他們怎麼說。
  • 清華教授批語文教材:刪除愛國名篇,增加外國課文
    然而在時代的進步之中,教材內容也是推陳出新,不斷變化以此來適應時代的進步,或許教材內容的修改是經過教育部門再三權衡利弊做出的決定,然而有一些內容的刪減卻引起了社會大眾的討論和質疑,尤其是在我們這一代人成長中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教材,《誰是最可愛的人》、《黃繼光》、《劉胡蘭》這些啟蒙了我們家國情懷的課文,對於我們這代人而言記憶猶新,影響深遠,內容記不住了卻一直都記住那種精神
  • 「去魯迅化」將近10年,魯迅作品被逐步移出教材,到底要去掉什麼?
    正因為如此,魯迅的作品才會被廣泛選入教材,讓後世的學子品讀,向先生學習他身上的那種敢於發聲敢於批判的精神。但是我們也慢慢地發現一個現象,就是魯迅先生的作品漸漸地退出了讀者的視線,這是為何呢?那個帶著銀項圈兒,在西瓜地裡刺猹的少年,那個在四角天空張望的少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到現在很多人還是歷歷在目。當然除了這些愛不釋手的作品,魯迅的《狂人日記》等作品也是大家非常感興趣的,因為讀這些作品,總能從文字間看到這個作家愛憎分明,敢於批判的精神品質。
  • 大學教授建議刪除《背影》,只因父親買橘子違反規則?可笑!
    這句話只要讀過初中的人都知道,出自於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父親在火車站送別她的時候跟他說的。之所以能成為一個「梗」,就是因為這句話大家都熟悉,如果那時候語文不太好的話,連個段子都可能聽不懂。
  • 小學語文教材修訂"脫胎換骨":收錄周杰倫歌曲
    當記者問他:「你覺得《我愛學語文》好,還是《我愛上學》好?」小學生抬頭回答:「《我愛學語文》好。」「為什麼?」「因為我們學的是語文課啊!」「這就是常識啊!」聽了孩子的話,語文出版社社長、語文版課本修訂版主編王旭明在一旁感慨道,「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課是品生課、社會課、自然課、科學課,但就不是語文,所以必須改。」
  • 作家編"教材"拯救語文? 業內:課堂教學不可或缺
    」《一個人的教材》就是在桌球桌旁以及作協餐廳裡聊天聊出來的。  兩年前,葉開的《對抗語文》曾引發社會對語文教育的關注和反思;現在又編出《一個人的教材》,葉開說,因為實在看不下去現在的語文教學:教學和教材都存在思想僵化的弊病,讓青少年逐漸習慣這種被禁錮的狀態,是很可怕的。
  • 韓紅《天路》以詩歌形式選入小學語文教材
    據《東方早報》報導,最新修訂的語文出版社版(下稱語文版)小學語文課本中,臺灣著名歌手周杰倫的勵志歌曲《蝸牛》有望被收錄進三年級的延伸閱讀,而大陸著名歌手韓紅演唱的《天路》則以詩歌的形式被選入二年級上冊第二課。  目前,語文版教材在廣東、湖南、福建、廣西、雲南、河南、寧夏等部分地區使用,共面向2000多萬名學生。
  • 《千百度》入選大學語文教材,許嵩的歌詞創造力,不低於宋詞!
    最近由許嵩創作的《千百度》被入選大學語文教材,很開就引起了大家的熱議,一個歌手寫的詞也能進入大學教材?答案是,可以!先從意境來說,「關外野店,煙火絕,客怎眠,寒來袖間,誰為我添兩件」,僅僅從這一句裡面,就能想起那個夜裡,那個環境,有一個人在感受那種悲涼。而且在這段詞裡面,也可以看出作詞的優美,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也沒有東拼西湊,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的剛剛好。
  • 統編語文教材怎麼用?閱讀書目怎麼選?24個問題,教材總主編溫儒敏...
    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教授在論壇上發表了主旨報告,溫教授對統編語文教材使用中的24個問題進行了解答。統編語文教材如何使用?我們一起來看。小孩的字必須要過渡到閱讀,比如說「蝴蝶」這兩個字很難寫,但小孩必須要認識它,因為他要讀童話,「蝴蝶」這兩個字會經常出現,字出現的頻率最高的。所以,教材後面要做很多基礎研究,而且從字的結構來說,認識這些字也有助於學生舉一反三,認識更多的字。另外,教材有意安排多元認字。
  • 小學語文教材修訂脫胎換骨 收錄周杰倫歌曲《蝸牛》
    原標題:多年爭論塵埃落定 小學語文教材收錄周杰倫《蝸牛》   央廣網北京6月16日消息(記者劉玉蕾)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周杰倫早期的成名曲之一《蝸牛》。其中的那一段歌詞,「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等待陽光靜靜看著它的臉,小小的天有大大的夢想」,也是膾炙人口。
  • 語文教材因難懂刪除魯迅的文章,因交規刪除《背影》,合理嗎
    小的時候,每當學校開學發新書時,同學們最先翻看的大多是語文教材,因為這裡會有好多有趣的課文和有意思的事情,所以大部分同學對於語文教材的內容印象還都比較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