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講述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南蠻之後,橫渡瀘水之時,瘴氣燻天、毒液漫流,過河士兵中體弱者多觸水致死,軍隊難以挺進。諸葛亮面對此景心急如焚,問孟,孟獲答曰:「瀘水源猖神為禍,國人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並黑牛白羊祭之,自然風平浪靜。」諸葛亮不忍用人頭祭祀,遂命人殺羊宰牛,以米麵為皮,內包黑牛白羊之肉,捏塑出49顆人頭,謂「蠻頭」投入水中以示供奉,在岸上陳設香案,灑酒祭江。祭罷,果然雲收霧卷,波浪平息,大軍順利渡江。
此後,饅頭開始成為宴會祭享的陳設之用。晉束晰《餅賦》有記載:「三春之初,陰陽交至,於時宴享,則蠻頭宜設。」陽春三月,萬象更新,祭以「蠻頭」,為禱祝一年之風調雨順。後來,人們覺得「蠻頭」有些可怖,慢慢地就用「饅」字換下了「蠻」字,寫作「饅頭」,一直沿用至今。
/誰家的酒釀饅頭,真香!/
桐廬的酒釀饅頭,想必是發酵時就沾染了江南的溫潤與柔和,散發出平實的喜慶。無論是在新屋落成儀式還是婚嫁的宴席上,它的出場,都是萬眾期待。
每當新屋落成之際,在拋梁儀式上,木匠在屋頂唱:「饅頭拋到東,代代兒孫在朝中;饅頭拋到南,代代兒孫中狀元;饅頭拋到西,代代兒孫穿朝衣;饅頭拋到北,代代兒孫都享福」。梁下早已聚滿了從田間地頭、屋舍村尾趕來搶饅頭的男女老少,一把饅頭拋下去,眾人便各自施展身手,眼看身旁的饅頭被眼疾手快的搶了去,不但不惱,反而先笑開了。質樸大方的鄉親,對於最終收穫「戰利品」的多少向來是不在乎的,更多的是為了沾沾喜氣。
桐廬姑娘初長成,出落得亭亭玉立時,相熟的長輩們見了,總會笑呵呵地向其父母說句:「饅頭香了。」長輩對女孩兒的喜愛之情溢於言表,也寄託了對女孩兒結婚生子的美好期盼與祝福。在姑娘出嫁的婚宴上,好客的桐廬人恨不得把地裡長的、水裡遊的、天上飛的全搬上桌,但縱使山珍海味,最落胃的,還是最後上的那一大籠白白胖胖、熱氣騰騰的酒釀饅頭,剛端上桌便被一搶而空。白花花的大饅頭趁熱從中間掰開,夾上五花三層、色澤金黃的紅燒肉,饅頭的麵皮充分吸收紅燒肉的濃油赤醬,入口香酥滑潤、肥而不膩,要是蘇東坡嘗過,想必「早晨起來打兩碗」(《豬肉頌》——蘇東坡)都不夠吃了。
誰也不會想到,一個麵粉做的饅頭,第一道工序竟然是從糯米開始的。糯米先在清水中浸泡12小時,然後放入木桶中蒸製,熟透的糯米飯清香撲鼻,晶瑩透亮,十分養眼,再將糯米飯重返缽盂,澆上泉水,放入甜酒麴,最有意思的是要在飯糰中間開一個圓柱孔,老師傅說這是氣孔,跟人需要呼吸一樣。48小時後,一缽酸甜清口的甜酒釀便出缽了。甜酒釀的出缽只是酒釀饅頭第一步。接著,需將酒釀出汁加入麥麩、稀飯和勻再發酵,10-18小時後,用紗布絞壓瀝出酒釀酵水,再將酒釀酵水加鹽加糖調入麵粉,進行拌粉、醒粉,進入麵粉的酒釀酵水開始初步發揮威力,從內部將麵團鑽得千瘡百孔,彈性初現。
隨後,師傅用手將麵團摘斷,每一塊都被精準地搓成直徑3釐米的橢圓球。小饅頭被均勻的放入竹蒸籠,需要分開幾倍的間距,再將竹蒸籠放入烘房,再次發酵,4-8小時後,發好的小饅頭已從3釐米長大到6釐米。也正是這個階段,小饅頭內部開始被攪的天翻地覆,身體結構開始迅速膨脹。
然後是蒸製,擺滿饅頭的蒸籠被一摞疊起,高度達到21層,沸騰的蒸汽與活躍的發酵菌群熱烈的互動,饅頭進一步變大。40分鐘後,饅頭的直徑達到9釐米,終於修成正果。
出籠的饅頭熱氣騰騰,此時師傅們顧不了燙手,需用最快的速度給饅頭「翻身」,要是動作慢了,饅頭與墊布就「難分難捨」了。翻好身的饅頭需再自然冷卻12個小時,這趟漫長而又奇妙的旅行才最終結束。
酒釀饅頭的皮韌性十足,可以整張撕下,咬起來細膩而有嚼勁,香甜撲鼻,內部結構類似蜂巢,蓬鬆多孔,捏上去柔軟卻極富彈性,一把可捏成一小團,放開5秒後就可回彈成原狀,一個饅頭就是一件藝術品。
/聞「臭」識饅頭/
如果說,從籠屜裡蒸出來的饅頭是一個個細皮嫩肉的「白面書生」,那下過油鍋的油沸饅頭則是久經沙場的「鐵甲將軍」。風靡桐城的傳統小吃——油沸饅頭夾臭豆腐,是多少桐廬人午夜夢回時,最難以把持的記憶。將完整不破皮的冷饅頭先下油鍋「滾」幾圈兒,煎至兩面金黃、油亮亮、胖乎乎的,再用筷子從油鍋裡夾出,放在鍋邊的鐵絲架上稍微晾涼,隨後用剪刀剪開三分之二,在饅頭內側塗上特製的農家辣椒醬或是甜麵醬,中間夾入一塊油炸臭豆腐,一口咬下去,外松內韌,兩香相合,少說也有四重享受。饅頭鬆脆的外皮包裹著香甜柔軟,配上農家自製醬料的鹹辣鮮香,最後是油炸臭豆腐的外酥內嫩、清鹹奇鮮,豐富的口感,一秒就上頭,你品,你細品。平平無奇的酒釀饅頭,
就好似一壇珍藏多年的女兒紅,
咋看不起眼,
實則包藏著人世間
最難能可貴的誠摯與回味無窮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