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說:從不為3年後的事打算,「超級災難」可能隨時到來

2021-02-08 歷史國學智慧

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劉慈欣。

你是否知道這樣一本書?好看到讓前美國總統歐巴馬親自催更,看過的人都表示,自從看了這本書,思維和格局都提升到一個新高度,感覺到前所未有的突破。

這本書就是的《三體》,作品獲得雨果獎後,作者劉慈欣接受採訪時和主持人有這樣一段對話:

「聽說你得知《三體》獲得雨果獎時,你在車裡閉著眼睛午睡,是這樣嗎?」

「對,因為下雨堵車了,我在車裡迷迷糊糊的。」

「知道後,有打電話先告訴什麼人嗎?」

「沒有,因為沒機會打出電話,只要手機開機,一直有電話打進來向我道賀」。

劉慈欣表示自己獲得雨果獎,始終有種不真實感。因為雨果獎是世界科幻協會設立的,在全世界科幻迷的心中,都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他說:我本人就是看著雨果獎的作品長大的,過去的獲獎作品,幾乎100%都是英語作品,翻譯的作品幾乎沒有,特別是長篇小說,《三體》是第一部。

因此劉慈欣自己都表示不敢相信。然而,如今每個人都知道,不論敢不敢信,這已經是個鐵錚錚的事實了。

然而大家可能不知道,如今享譽世界的《三體》,可能就因為劉慈欣打輸了一場麻將,才會有幸問世。

劉慈欣從小就熱愛科幻,15歲那年,還在讀初三的他,就已經開始動筆嘗試創作科幻小說。這個愛好一直延續至今,但其間並不是一帆風順。

20世界80年代,中國科幻文學步入低谷期,很多科幻作家想要投稿,都找不到接收稿件的雜誌,那段時間,很多科幻寫手放棄了手中的筆。劉慈欣也一樣,他從大學畢業後,就在山西省娘子關發電廠上班,職業是計算機工程師,和寫作毫不搭邊。

當時所在的城市叫陽泉,那裡人最大的愛好就是打麻將,劉慈欣也經常加入其中。

有一次,劉慈欣和同事打麻將,一個晚上輸了800塊,要知道,那在當時是他一個月的工資,一夜輸光,那還了得。

心裡無限悔恨的他,獨自跑到曠野中,望著周圍的煤場和發電廠,起伏連綿的黃土丘,還有遠處和星空相接的地平線,他的心忽然被什麼東西擊中了。

於是他拾起了丟掉的筆,繼續了他的科幻創作。

也是從那次開始,他開始意識到,自己心中堅信的夢想,是在不論何時都不能丟棄的,也是這個念頭讓他成為了執著的追夢人,寫出一部部優秀的科幻小說,直到《三體》問世,他的作品被全世界認可,同時也把中國的科幻推向了一個新高度。

拍出《阿凡達》,《鐵達尼號》等著名電影的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在一次活動中與劉慈欣見面,反覆提出想要以三體拍電影的暗示。劉慈欣當時委婉地說再等等時,一代名導卡梅隆也露出了失望的神色。

劉慈欣本人,乍一看是一個典型的理工男,低調不張揚,甚至有一點靦腆,問他一些生活的問題,他的回答總是略顯拘謹。

但是他又處處流露出智慧與幽默。

有次採訪中,主持人問他:關於把《三體》拍成電影,你會不會覺得等技術更高時再拍比較好?

劉慈欣說:不會,很多事,能做就做,不能等待,因為如果一直不做,也不會有突破。再說關於「等待」,科幻圈有個說法,等到多少年後 ,地球還在不在都不知道了,所以不能等待,有條件就要去做。

後來他還強調說,自己因為有這樣的思維,從不會為3年以後的事做太多打算。並表示自己堅信「超級災難」是隨時會到來的。

而他超乎常人的幻想力,也透漏著嚴禁和邏輯,一切的幻想都是在現實之上,但是又是基於現實而存在。

當主持人說,請劉慈欣描述一下他心中未來的世界,前一秒還有點拘謹的他,立刻打開了話匣子:

劉慈欣向人們描繪了他心中在未來的兩方面最重要的技術突破,他說:

一種是外向的,把人類的生存空間,向外部擴展。而另一種是內向的技術,是改變人類自身。

外向最可能的是航天的全面市場化,讓地面上高汙染,高能耗的產業,都搬到近地軌道甚至同步軌道上。

而內向的技術,是利用生物技術,誕生一種人機接口,把人腦和電腦可以連接,那時的網際網路上,連接的不再是計算機,而是一個個大腦。

劉慈欣講這一段時,臺下的觀眾都聽到入神,感覺這個看上去普普通通的男人,仿佛有無限的腦容量,那些天馬行空又符合邏輯的想法,不知在他的腦子裡還有多少。

當然,也正是這些知識與想像,構築起《三體》恢弘的宏觀世界,講述出囊括科技,哲學,歷史,軍事等種種因素的,盪氣迴腸的恢宏故事。

看過《三體》,仿佛經歷了人類漫長的發展史,因為故事跨度是從公元1453年,一直橫亙到公元後約100億年。這其中從過去,到未來,從肉體,到心靈,不僅是時間,還有空間,和文化的重重厚重感。

裡面的四維空間,冷凍睡眠,基因飛彈,曲率驅動等未來技術概念,在他的故事中,也不再是晦澀難懂,而是能輕鬆地讓人理解。

有時覺得,看過《三體》後,茶餘飯後的談資都變多了,朋友聚會時,以前都在聊娛樂八卦,花邊新聞,如今可以張口閉口「伽馬射線雷射」,「宏原子核聚變」,多帶勁!

有的人覺得,科幻的世界離自己很遙遠,但其實正因為遙遠,才更適合當下的人們閱讀。

看過這些在恢宏宇宙中發生的故事,看到人們在超越現實的先進科技世界中,上演一系列探尋,爭奪,合作,拯救的故事後,當你再放下書本回到現實時,就會發覺自己所在的現實中,遇到的那些讓自己煩心不已的事,其實都不值一提,因為和整個宇宙比起來,他們太渺小了,因為此時的你和過去的你相比,已經完全上升了一個思維層次。

就連歐巴馬都說:

《三體》 的背景十分宏大,相比這部小說,他平日裡在國會的諸多纏鬥都顯得分外渺小,畢竟完全不需要擔心有外星人入侵。

可見,和放置於宇宙的宏大故事比起來,總統的業務也不值一提,更何況我們的日常瑣事呢。

《三體》講的是科幻故事,但同時也帶有很多身為地球人類都必要的一些深度思考,細細品讀過後,收穫的是那些曾經以為離自己很遙遠的知識,還有一種思維的突破,和更為超然的生活態度。

《三體》一套3本,分別是《三體-地球往事》、《三體2-黑暗深林》、《三體3-死神永生》,背景宏大,環環相扣,層層推開一個新時空的大門。

現原價139元,現在只要79元,一套3本,一頓飯錢,得到一個讓自己認知提升的機會,還不快試試。

好書不容錯過,點擊下方連結就可購買~

相關焦點

  • 劉慈欣大膽預測:「超級災難」即將來臨!主持人質疑,他有何依據
    當主持人問他:想要將《三體》拍成電影,有沒有等製作技術再好一些,晚幾年再拍的必要呢?劉慈欣說:沒有必要,地球3年後存不存在還不好說。誰也不知道3年以後的情況,做好「超級災難」的準備,災難隨時都有可能到來。所以有些事情,現在能做就做。
  • 作品《三體》獲得雨果獎後,劉慈欣在採訪中被問:你要拍成電影嗎
    劉慈欣說:沒有必要,地球3年後存不存在還不好說。誰也不知道3年以後的情況,做好"超級災難"的準備,災難隨時都有可能到來。所以有些事情,現在能做就做。;超級災難"即將來臨,聽了這段話,主持人產生了質疑:我並不認為3年內有超級災難是可能的。
  • 劉慈欣大膽假設:人類末日隨時到來,李佳佳不信,他究竟有何依據
    2015年,劉慈欣在《佳訪》這個訪談節目中,有過和主持人李佳佳對『末日』這個話題的一次交流。劉慈欣說人類的「大災難」是自己的一個假想,一個設想,但人們應該考慮這個問題了。就現在而言,是的。雖然全世界會有地震,海嘯,但都是局部的。
  • 專訪|劉慈欣:大災難中,拯救人類的唯一力量就是科學技術
    劉慈欣:是的,我們前後談這個電影大概經歷了5年的時間,談劇本創作,其間也經歷了各種各樣的方案。無論是科幻電影還是科幻小說,本身都是豐富多彩的,也是風格各異的,有像《流浪地球》這種很硬的,以技術構思為核心的科幻,也有寧浩那種後現代解構的風格的科幻,至於說《瘋狂的外星人》,我認為它就是一部科幻電影,並不是魔幻電影 ,因為它的整個故事的基礎是建立在科幻構思上面的,包括外星人到來,以及外星人飛船在地球上的墜落,這些都是科幻的內容。
  • 馬斯克:2030年移民火星!劉慈欣早就打算移民木星、土星、海王星
    馬斯克:2030年移民火星!劉慈欣早就打算移民木星、土星、海王星!美國東部時間2020年5月31,13點02分,SpaceX公司的"龍"飛船,帶著兩名太空人成功升空,並與國際空間站接軌,整個世界為之沸騰。
  • 劉慈欣:科幻的小說顛覆了美國科幻帝國的認知《三體》
    同年憑藉該作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特別獎,於是粉絲們紛紛留言給劉慈欣,讓他趕緊把第2部寫出來,於是劉慈欣在2007年底完成系列續作《三體2·黑暗森林》,於2008年5月出版。 2010年10月出版第三部《三體3死神永生》再度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特別獎。
  • 齊木楠雄的災難:完結篇到來,是超能力者的災難,也是觀眾的災難
    齊木楠雄的災難:完結篇到來,是超能力者的災難,也是觀眾的災難《齊木楠雄的災難》作為一部超搞笑的泡麵番獲得了大家的喜愛,評分高達9.7,還被改編成了真人電影,贏得不少好評。在12月28日,《齊木楠雄的災難》完結篇即將到來,還沒有看過的小夥伴,請讓我為你介紹介紹這部有趣的動畫吧。
  • 不把《三體》交給好萊塢卻選擇網飛,劉慈欣只為捍衛「三體精神」
    《三體》的事在網上引發關注,看來劉慈欣這個《三體》IP真的是國際化大IP,連國外劇作方都想來分一杯羹。網飛這次似乎還蠻有誠意,拍出了兩個指導過著名美劇的主創導演,打算用幾年的時間來打造《三體》劇集,獻給觀眾。
  • 《三體》勇奪雨果獎 現場實錄-劉慈欣,三體,科幻,小說...
    那是在70年代初,年輕的葉文潔看到一位熟悉的鋼琴家梳洗整齊之後自殺,「就像一臺蓋革計數儀,當置身於超量的輻射中時,反而不再有任何反應,沒有聲響,讀數為零」。4年後,與劉慈欣談起《三體》中的「文革」情節,他說,「真的沒有任何企圖去反思那段歷史」,「純屬故事情節需要,在20世紀的中國,要讓一個人對人類文明完全喪失信心,除了『文革』,我實在找不出其他來了。」
  • 《三體》英文版後記 劉慈欣
    但那時我太小了,不知道這些畫面是真實的記憶還是後來的幻覺。不過有一點是真實的:當時礦上的環境不安全,加上父母受到文革的衝擊,只好把我送回河南的農村老家,看到人造衛星的時候,我在這裡已經呆了3年多。 直到幾年後,我才知道了那顆人造衛星與其它星星的距離。那時我看了一本叫《十萬個為什麼》的書,那是當時中國流行的一套科普叢書,我看的是天文卷。從書中我第一次知道了光年的概念。
  • 編劇能力被質疑,劉慈欣卻這樣說
    不過有一件事可以確定的是,從2009年至今,書迷們仍然沒有看到《三體》上映。早在2018年,亞馬遜就想對《三體》下手,但一聽到遊族要價10億美元後便很快「縮回」了美國。今年,距離劉慈欣籤下改編合同過去了11年,遊族《三體》開機過去5年。
  • 當劉慈欣的小說被改編為頂尖漫畫
    「我從來沒有用文字把自己想像的畫面真正表現出來,一次都沒有。
  • 劉慈欣:二者有相通
    「靈感怎麼來的不知道 如知道就不是靈感了」  在《三體》中,宏大的、富有張力的想像隨處可見,這些創意為讀者建構了一個讓人震撼的新世界。劉慈欣說,從一個簡單的「想法」演變成令人「腦洞大開」的創意的過程,是漫長而艱難的。  「我寫一部長篇小說,可能寫作只需要三四個月,而積累創意的過程,往往需要三四年甚至更長。
  • 劉慈欣:不好說,但要警惕2種生物
    關於人類能否稱霸地球,換句話說,也就是地球是否會有終結者出現的問題,我國著名的科幻小說作家,著有科幻小說《三體》的劉慈欣,此前就給出過自己的看法,劉慈欣認為:地球是否會有終結者不好說,但一定要警惕2種生物。
  • 劉慈欣上班偷偷寫三體,被國資委點名,表示:我好像佔了單位便宜
    劉慈欣被國資委點名批評,歐巴馬要求催更的《三體》究竟有多火?《三體》是劉慈欣的系列長篇科幻小說,其中第一部在2008年首次出版,隨後這本書很快就在中國科幻界走紅,裡面所描述的許多概念也開始被人們所津津樂道。
  • 劉慈欣:我的小說都是在電廠上班時寫的
    劉慈欣,高級工程師,1985年10月參加工作,後於山西娘子關電廠任計算機工程師。(百度百科資料)劉慈欣與我應該是同一專業,在電廠負責DCS(分散控制系統),也就是電廠自動控制領域。,而資料顯示,娘子關電廠的裝機規模為4*100MW,如果是這樣,工作是挺清閒。
  • 劉慈欣的短篇小說
    10.技術災難:《太原之戀》《2018年4月1日》《鏡子》以上三篇小說寫的都是科技可能帶來的災難。《太原之戀》很有意思,作者進入小說,劉慈欣還是有敘述上的自覺。一個名叫「詛咒」的病毒,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被眾多的網友不斷地升級,儘可能完美地追殺目標人物。
  • 因劉慈欣力挺中國新疆政策 美議員籲棄拍《三體》
    【僑報網綜合訊】針對美流媒體巨頭Netflix打算把中國作家劉慈欣長篇科幻小說《三體》三部曲改編成電視劇,美國5名共和黨聯邦參議員敦促Netflix重新考慮,理由是劉慈欣為中國政府對待新疆維吾爾人的方式辯護。中央社報導,長篇科幻小說三部曲《三體》三體2:黑暗森林》和《三體3:死神永生》是2015年雨果獎得主劉慈欣的代表作品。
  • 為什麼說《流浪地球》不能標誌著中國科幻元年的到來
    作為一部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只是把核心敘事簡單處理為「人類與宇宙帶來的災難相抗衡」。這是一部英雄史詩式災難片,其主線為:人類有難——試圖解決困難——解決失敗——英雄登場——英雄解決失敗——英雄嘗試其他方案,並作出犧牲——英雄拯救了人類,和別的好萊塢電影別無二致,幾乎可以嵌套進任何商業災難片的典型敘事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