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嫻演唱的《千千闕歌》與梅豔芳演唱《夕陽之歌》是流行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兩首經典流行歌曲,這兩首歌屬於同曲而不同詞,翻唱自日本歌手近藤真彥的《夕陽之歌》。
自從這兩首歌誕生以來,經過三十多年華語樂壇的洗滌,在廣大歌迷心中是百聽不厭,久唱不衰,可以說深深地影響了全球兩三代的華人。
說實話,對於兩首歌,小編都非常地喜歡,曾經用這個曲子做過好幾年的鈴聲。只不過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在不同場合與意境中,喜好又有所不同罷了。應該說,年輕時候偏喜歡《千千闕歌》一點,年紀大了後,略愛聽《夕陽之歌》一些;在感嘆愛情與離別時喜歡傾聽《千千闕歌》,在慨嘆人生與命運時會深情吟唱《夕陽之歌》。
在上世紀香港歌壇「譚張梅」等群雄爭豔的八十年代末,優秀作品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而一年一度象徵香港樂壇當年最高成就的「十大中文金曲」評選活動,競爭是異常激烈,能進入此列的必是當年的抗鼎之作,但是,在1989年的活動評選中,這兩首歌曲罕見地都入選了其中,史無前例地下了個「雙黃蛋」。
這兩首歌的曲調柔美舒緩,婉轉典雅,有起有伏,並且入香入味,直抓人心。在用詞部分,兩首歌都比較考究,在對古風國學的運用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梅豔芳的《夕陽之歌》出自吳宇森電影《英雄本色3》。在梅豔芳獨特中音嗓的演繹下,這首歌顯得低沉落寞,一種飽經風雨後的滄桑盡顯,整體意境大氣磅礴,它唱出了人生,唱出了無奈與悲情。
尤其梅豔芳在她最後一場告別演唱會上,把它作為自己人生的最後一首歌,使人說不出的一種惋惜與心疼。無論開頭的「夕陽無限,無奈只一息間燦爛,隨雲霞漸散,逝去的光彩不復返」,還是結尾的「奔波中心灰意淡,路上紛擾波折再一彎,一天想到歸去但已晚」,這何嘗不是梅豔芳自己坎坷經歷的真實寫照?每每想起梅豔芳身披婚紗最後那轉身回眸一望,令人心碎……
而陳慧嫻演唱的《千千闕歌》,風格上盡顯雍容華麗、精緻雋永,猶如一股清泉。陳慧嫻在九十年代退出歌壇演唱會時,把它作為最後一首歌,她優雅乾淨的嗓音,伴隨著歌詞「來日縱是千千闕歌,飄於遠方我路上,來日縱是千千晚星,亮過今晚月亮,都比不起這宵美麗,亦決不可使我會更欣賞,啊哈,因你今晚共我唱」,與追隨她的歌迷娓娓道別,與自己的人生過往告別。陳慧嫻在這首歌中,唱出了愛情的淡淡憂傷,唱盡了遺憾惜別之情,令人久久難忘,回味無窮……
傳唱度來講,《千千闕歌》是要勝過《夕陽之歌》的,後者偏小眾一點,這與《千千闕歌》先於引進以及歌名等等因素有關,更重要的是,譚詠麟、張國榮以及大陸的很多歌手翻唱過《千千闕歌》,因此它的知名度會更高一些。
彈指一揮間,梅豔芳已經離開我們16年了,陳慧嫻也早已退居二線,如今鮮少露面,但她們同《夕陽之歌》與《千千闕歌》一道,在華語樂壇刻下了劃時代的印記,也在我們廣大歌迷心中留下了難以忘卻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