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達因 Van Dine,又譯凡迪恩,
美國黃金時代的發起者。
和埃勒裡·奎因、雷克斯·斯託特
並稱為「美國古典偵探小說三大家」。
他筆下的名偵探菲洛·萬斯(Philo Vance)
是美國文學史上三大名偵探之一。
另外兩位是埃勒裡·奎因和尼祿·烏爾夫。
範·達因的【推理小說二十條守則】
必須讓讀者擁有和偵探平等的機會解謎,所有線索都必須交代清楚。除兇手對偵探所玩弄的必要犯罪技巧之外,不該刻意欺騙或以不正當的詭計愚弄讀者。不可在故事中添加愛情成分,以免非理性的情緒幹擾純粹理性的推演。偵探本人或警方搜查人員不可搖身變為兇手。控告兇手,必須通過邏輯推理,不可假借意外。推理小說必須有偵探,偵探不偵查案情就不能稱之為偵探。推理小說中通常會出現屍體,屍體所顯露的疑點愈多愈妙。破案只能通過合乎自然的方法。偵探只能有一名。兇手必須是小說中多少有點分量的角色才行。那些做僕人的,不可被選為兇手。因為這樣的兇手太明顯了。就算是連續殺人命案,兇手也只能有一名。當然,兇手可以有共犯或共謀。推理小說中,最好不要有秘密組織、幫會或黑手黨之類的犯罪團體,否則作者等於在寫冒險小說或間諜小說。殺人手法和破案手法必須合理且科學。謎題真相必須明晰有條理,可讓有銳利洞察之眼的讀者看穿。過長的敘述性文字,微妙的人物分析,過度的氣氛營造或是在一些旁枝末節上玩弄文字,都不應該出現在推理小說裡。不可讓職業性罪犯負擔推理小說中的犯罪責任。在推理小說裡,犯罪事件到最後絕不能變成意外或以自殺收場,這種虎頭蛇尾的結局,等於是對讀者開了一個不可饒恕的大玩笑。推理小說裡的犯罪動機都是個人的。以下列出幾項常用的方法(順便也把我這些規定湊個整數),這些方法都已經被用爛了。一個懂得自重的推理小說家通常都不會再次使用,因為所有的推理小說迷對於這幾種方式都再熟悉不過了。誰要是用了它就等於是承認自己的愚昧和缺乏創意。(20.A)把案發現場所留下的菸頭,和嫌疑犯所抽的香菸品牌做比較,藉此找出兇手。(20.B)假裝受害者的鬼魂顯靈,嚇得兇手自己招認。(20.C)偽造指紋。(20.D)用假人來製造不在場證明。(20.E)因為狗不吠,表示闖入者是熟人。(20.F)一個無辜的人被認定是兇手,結果原來他是兇手的孿生兄弟(或姊妹),或是長相極為酷似的親戚。(20.G)用針筒注射或是在飲料中放入迷藥。(20.H)警察破門進入一間上鎖的房間之後,謀殺才真正開始。(20.I)用相關字來測試是否有罪。(20.J)使用密碼或密語,最後被偵探識破。
01 菲洛·萬斯(Philo Vance)第1案
The Benson Murder Case
《班森殺人事件》
(班森謀殺案)
1926年作品
範·達因(Van Dine)的處女作。
名偵探 菲洛·萬斯(Philo Vance)的首次華麗登場。
故事講述班森被殺,
嫌疑人有六位,
每個人背後都隱瞞了不可告人的秘密,
而萬斯用自己的方法從中推理出了兇手。
萬斯所用的破案手法是犯罪心理。
根據一個命案的犯罪手法,
作風去推測出兇手的性格,行為特徵。
再以此為依據尋找出兇手。
用這個方法,六位嫌疑人當中
其實只有一位符合推理出的兇手性格。
所以找出兇手就不難了。
萬斯那在沒有任何實質證據的情況下,
布局迷惑兇手,使之疏於防範。
再攻其不備令他現身的做法,
讓人眼前一亮。
至於書中警察的無能
和檢察官的喋喋不休,
就權當襯託了。
有些對本書的介紹有點亂來,不可信。
萬斯並沒有5分鐘破案。
也不是每個嫌疑人都不為自己辯解。
也只有一個白痴自動投案。
總之,這是第一本
以心理角度去破案的推理名作。
本書出過很多版本。
《謀殺名單》《死亡名單》
《撒旦的黑名單》都是同一本書。
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版本 新世界出版社2012年版本《金絲雀殺人事件》
(金絲雀謀殺案)
1927年作品
重慶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本
故事講述了一個交際花在自家中死亡。
然而現場卻被明顯地布置成搶劫殺人案,
並且是一個密室。
由於萬斯的堅持,
警察和檢察官才認定
這是一宗蓄意謀殺案
並對死者身邊的男性展開調查。
每個男人背後
都似乎隱藏了不可告人的秘密。
每個人都碰巧
在案發的時候在現場出現過。
到底在這5個男人中,
誰才是真正的兇手?
吸取第一個案件的經驗,
在看這一本的時候,
可以從心理角度去思考這個案件。
果然,不久就可以在書中鎖定一個
能冷靜,細緻地策劃這場謀殺的人物。
其實兇手一定是個心理很強大的人。
而符合這一特徵的人只有一個。
本來可以使這個故事早點結案。
可惜兇手的犯案手法到最後才被識破。
可惜涉案的五個男人都與死者糾纏過多,
混淆了萬斯的視線。
本書出過很多版本。
《嫌疑人X的指紋》《魔鬼的誘惑》
《致命誘惑》都是同一本書。
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版本 新世界出版社2012年版本
![]()
《格林家殺人事件》
(格林老宅謀殺案)
1928年作品
被喻為十大推理小說之一。
也可以翻譯成《格林家族血案》。
故事關於一個變態的家族:格林家族。
從一個殺人案件開始,
格林家族的成員陸續被殺。
一個又一個恐怖案件上演,
警方卻束手無策。
其實讀者看到中間,
應該已經推測得到兇手是誰,
但是卻想不到作案手法,
也苦無對證。
範·達因前兩本辛苦建立的
犯罪心理學理論,
到這一本卻沒有用上。
這次他到最後才揭露出兇手的真面目。
由於這次是一連串的殺人事件,
所以前兩案只用了一周破案,
這次卻用了五周。
之後很多大作家都寫過關於瘋狂的家族。
除了這次範·達因的《格林家殺人事件》,
還有奎因的名作《Y的悲劇》等。
本書出過很多版本。
《死神來了》《死亡遊戲》都是同一本書。
![]()
新世界出版社2012年版本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本
《主教殺人事件》
(主教謀殺案)
1929年作品
很好看的一本。
覺得有超越《格林家殺人事件》。
故事講述紐約接二連三地發生兇殺案件,
報紙都收到匿名信件,
稱謀殺與鵝媽媽的童謠有關。
與童謠裡面同名,或者諧音相同的人
都離奇死亡。
而兇手則自稱為主教。
其實兇殺都在迪拉特一家附近發生,
然而與此相關的人員裡面卻找不出兇手。
直到連萬斯以為的兇手都自殺了,
案件更變得更撲所迷離。
這時兇手再次出動,
萬斯能及時拯救出無辜的性命嗎?
小編是直到最後才發現兇手的真面目。
在看到2/3的時候,
一度以為自己找到了兇手。
但最後才發現跟書中其他人物一樣,
被矇騙到了最後。
同樣是一連串的殺人事件,
這次用了3個多星期。
如果用萬斯的心理推論,
這次恐怕就有幾個人符合性格特徵了,
所以鎖定兇手比較難。
但是為什麼要把所有兇殺設計在附近?
恐怕現實生活中就不會這樣了。
之後很多大作家都寫過關於鵝媽媽童謠殺人。
除了這次範·達因的《主教殺人事件》,
還有阿加莎的名作《無人生還》等。
本書出過很多版本。
《黑色主教的殺人事件》《上帝的救贖》
都是同一本書。
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版本 金城出版社 2011年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