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偵探害怕中國人,原因竟和韋小寶的「化屍粉」有關?

2021-01-18 中國網文化

與中國源遠流長的公案小說不同,歐洲直到18世紀警察制度漸漸定型後,才在文學領域催生出推理小說。1841年——恰恰是英國通過第一次鴉片戰爭打開中國國門的後一年,美國作家艾倫·坡在「格雷姆雜誌」上刊登了世界上第一部推理小說《莫格街兇殺案》,由此開創了歐美推理文學的先河。

艾倫·坡一生其實只寫過四五篇推理小說,然而正是在這四五篇小說所掀起的蝴蝶效應下,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大西洋兩岸共同進入了推理小說的「黃金時代」,一時間文壇多少豪傑,其中最出名的要數合稱「黃金三大家」的埃勒裡·奎因(兄弟)、阿加莎·克裡斯蒂、約翰·迪克森·卡爾四人。在大家輩出的同時,推理小說的理論建設也在日趨完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隆納德·諾克斯提出的推理小說「十誡」與範·達因提出的推理小說「二十法則」。

正如範·達因所言,推理小說實質上是一場智力競賽,需要保證偵探與罪犯之間的公平性。在此基礎上,「十誡」與「二十法則」分別規定了諸如「偵探不能用超自然力」、「兇手不得以大型犯罪組織為後臺」、「不能使用尚未發明的毒藥,或需要進行深奧的科學解釋的裝置」等內容。然而,也正是在這些保證推理小說健康發展的原則中,赫然有這樣一句話:「不準有中國人出現。」

禁止中國人出現的規定為「十誡」第五條。隆納德·諾克斯於1928年提出「十誡」,彼時那個曾與歐美列強籤下無數城下之盟的清帝國已經滅亡了十餘年,而新生的中華民國依然國難當頭。隆納德·諾克斯執意在推理小說中排除中國人,是源於文化上的鄙視鏈麼?如果不是,為何是中國人——而不是曾被殖民主義裹挾過的任何一個民族,被孤立在歐美推理小說之外呢?

中國人的「怪力亂神」

拒絕中國人,與當時中國在國際上的政治地位毫無關係,而源於中國人與生俱來的神秘感。1928年據清帝國開埠已近百年,然而在普通西方人心中,中國人依然是擅使功夫、奇門遁甲等「魔法」的神秘民族,而這在追求絕對排除超自然力量的推理小說中,是不允許存在的。「中國人」的存在可以將一切不合理變得合理——如果被害人的屍體離奇失蹤,那有可能是被塗上了韋小寶的化屍粉;罪犯在沒有交通工具的情形下日行千裡,是使用了諸葛亮傳下的「縮地術」;而一出場就被殺的嫌疑人再次出現,不是因為他有一個孿生兄弟(儘管這也是「十誡」所禁止的),而是因為他練習過能起死回生的神照功……

與以往的小說類型不同,推理小說需要以縝密的邏輯為基本前提;更進一步說,推理小說所描述的是一個普通人都能接受與理解的現實世界——如果推理推到最後出現了「怪力亂神」,這就不是推理小說而是神魔小說,其智力比賽的魅力也將不復存在。而在20世紀上半葉的西方推理小說家眼中,中國人顯然是無法通過常識進行解構的,更不用說以其為基礎進行推理了。

不妨想像一下《四籤名》中出現這樣的場景:夕陽西下,當最後一縷日光穿透倫敦厚重的霧霾斜射在貝克街221號的黑色大門上時,福爾摩斯輕輕拍了華生的肩膀,指了指著在巷口消逝的人影,艱難地用生澀的漢語說道:「我從不假設例外,除非遇上中國人。」

「十誡」的目標是建立一個最正常的世界,囿於時代的認知,羅納德·諾克斯在面對中國人這個神奇的存在時旗幟鮮明地表現出了「寧可錯殺也不放過」的堅定態度,而正是這種態度推動了偵探小說的進一步發展。除此之外,諾克斯十誡還包括「不許有密室及秘道」、「兇手不能是偵探本人」、「不可透過意外事件和直覺能力來破案」等原則,最終的目的正是保證故事的自然。

一百年後,中國的神秘面紗或許早已褪去,但那些「怪力亂神」般的功夫卻依然是西方文化中的經典符號。在昆汀的作品《殺死比爾》中,最終殺死比爾的便是來自中國的「五指穿心掌」,如果這個復仇故事最後變成推理小說,又有哪個偵探能夠找到兇手呢?饒有趣味的是,香港導演程小東在其《東方不敗之風雲再起》中也為東方不敗嵌入了一句這樣的臺詞:「你有科學,我有神功!」這或許是只有中國人才能讀懂的反諷吧……

美國夏威夷的華人探長

雖然年代相同,但範·達因的「二十法則」比起隆納德·諾克斯的「十誡」已經有了明顯的開放性,這或許與兩人的民族相關:範·達因是美國作家與評論家,有著美國人特有的自由主義精神;而隆納德·諾克斯是英國作家,而且還是天主教蒙席。在極富傳統主義的英國,1928年的中國依然因為過於神秘而不適合出現在推理小說中;而在「民族熔爐」美國,中國元素的出現就自然很多。

因此,在美國推理小說中,中國人不僅能夠「露臉」,甚至還能夠當偵探——1919年,美國作家厄爾·德爾·比格斯在報紙上看到一則華人偵探鄭平破案的新聞,當即決定創作一部以華人偵探為主角的推理小說,西方文學中的「華人偵探史」也由此掀開了新的一頁。

這名虛構的華人偵探,就是日後在美國家喻戶曉的陳查理。陳查理是一位身材肥胖但是行動十分敏捷優雅華人探長。從《沒有鑰匙的房子》到《鑰匙保管者》,比格斯創作的陳查理不僅以其縝密的思維與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子曰」給美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通過影視作品遠渡重洋來到了中國:在1930年代的上海,不但上映了陳查理系列電影,還迎接過電影男主角訪問中國,只是這些歷史的痕跡最終在戰火中被磨滅了。

在之後的日子,有47部以陳查理為主角的電影在美國陸續問世,陳查理探長也成為美國大眾文化中的經典形象。拋開比格斯的創作不談,陳查理的出現也是偶然中的必然:他的原型鄭平本就是夏威夷檀香山警察局的傳奇人物。

陳查理的原型——夏威夷華裔警探鄭平

鄭平生於夏威夷,其父是清末漂洋過海前往夏威夷的中國苦力。在鄭平的少年時代,華工在夏威夷頗受歧視,但他依然通過出色的工作能力得到了警員的職位。鄭平有著高人一等的膽略與頭腦,在治安工作尤其是唐人街犯罪治理中屢立奇功,其經手的案件囊括了綁架、殺人、越獄……直到中午,鄭平已經成為檀香山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比之於小說中的陳查理有過之而無不及。

儘管美國沒有英國那般沉重的文化包袱,儘管有著鄭平這樣優秀的華人原型,比格斯的創作依然有不可磨滅的開創性。鄭平生活的時代正是美國排華氛圍非常濃烈的時代,作為一個新興國家,美國人沒有遇到中國的輝煌與神秘期,反面直接撞到了中國國勢最為衰微的時代。在與比格斯同時代的美國作家眼中,中國人的形象也漸漸固化:他們大多是地位低下的苦力,舉止粗俗且難以教化、精神萎靡且目光呆滯、腦袋後面掛著一條奇怪的辮子,而其勞動的廉價又直接導致了其它勞工薪酬權利的降低……

在這一背景下,比格斯的創作其實是對美國文學形象及美國種族主義傾向的逆勢而為。其實在第一部陳查理系列小說中,陳查理並非主角,然而其形象卻遠比主角更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於是在市場的導向中,比格斯立刻將陳查理升級為主角,並成功將其打造成美國文學史上最著名的華人形象之一。

從陳查理到傅滿洲

陳查理的成功有其必然也有其偶然,但不可否認的是,陳查理的出現與其被美國人的廣泛接受完全打破了「十誡」中禁止中國人出現的規定,中國人與「怪力亂神」曾在黃金時代劃上的等號,就此消失。

這並不表示,中國人在美國文學就此成為了正常人。比格斯對自己創作的陳查理引以為豪,其實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模仿陳查理的語氣與讀者交流互動,然而在他筆下,陳查理的形象依然很東方:黃皮膚、矮個子、大腹便便、行動緩慢……作為一個主角,尤其是系列小說的主角,陳查理缺乏男性魅力與陽剛之氣,比格斯對陳查理的欣賞之情中,還是夾雜了一股「馴化」的優越感。

事實上陳查理的形象與鄭平有相似之處。鄭平雖然是東方人,但他為了融入西方社會,處處模仿西方人,不蓄辮、打領帶、穿西裝,直到被認可並成為一名警員。在美國人眼中,這種處心積慮想要融入文明世界的作法的另一面,便是美國人的「馴化」過程。比格斯不可能不自認為自己是審美和文明的「宗主國」,而陳查理則是一個「高貴的野蠻人」,落後的同時有亦可鑑賞的一面,而將這種姿態放大,陳查理形象的流行便不可避免地沾上一股獵奇色彩了。

傅滿洲

而在大西洋的對岸,另一個同樣流行於西方文化界的虛構華人角色,則在獵奇的基礎上,依然延續著「十誡」的餘暉。

1913年,英國作家薩克斯·洛莫爾於創作《傅滿洲之謎》一書,並塑造了一個來自中國的大反派傅滿洲。傅滿洲才高八鬥、聰明絕頂,同時又邪惡陰暗、無惡不作。他有三個外國大學的哲學、醫學、法學學位,同時是一個語言天才,能夠流利地使用所有文明語言和絕大多數野蠻民族的語言:面對中國人,他講漢語,面對印度人,他講印度語,見了埃及人,他馬上換成了阿拉伯語」。而他最強大力量,依然來自於「怪力亂神」般的魔法:他蔑稱槍炮,更喜歡用冷兵器、毒蛇、蜘蛛等「天然」武器;而他的對手,丹尼斯·奈蘭·史密斯和佩提博士(Dr. Petrie)——一對如同福爾摩斯和華生般的搭檔,只能通過決心而非智力取得最終的勝利……

「十誡」有云:「不準有中國人出現。」而當傅滿洲出現在推理小說中時,偵探的武器便不再是推理而是品質,傅滿洲系列對「十誡」的延續,非常精準。

洛莫爾在回憶自己最初的創作動機時說:「似乎一切時機都成熟了,可以為大眾文化市場創造一個中國惡棍的形象。義和團暴亂引起的黃禍傳言,依舊在坊間流行,不久前倫敦貧民區發生的謀殺事件,也使公眾的注意力轉向東方。」

在「黃禍」思潮的影響下,傅滿洲自然不會有西方反派所常有的性感邪魅,而是一副「又高又瘦,高聳肩膀,長著豎挑眉,留著兩撮下垂鬍子」的頹敗形象。比格斯與洛莫爾,終究各有各的高高在上。

結語

陳查理與傅滿洲雖然正邪有別,但其外觀依然存在著西方人對「具有娛樂價值的原住民的古老經典美感」的品鑑,這一居高臨下的姿態與20世紀初的「十誡」內核不謀而合。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文化世界亦如此。2006年,在DC漫畫創作的中國超級英雄團隊中,依然存在如「英雄之母」(其技能為每三天可以生育25位短命超級戰士)這樣極具獵奇色彩的成員——當然,DC漫畫不屬於推理小說,不過這背後的隱語,卻不難猜出。

諾克斯「十誡」只是推理小說史上的一個歷史名詞,但它真正消失了麼?這不僅關乎於某個民族,更關乎於整個人類。作者:江隱龍 來源:文匯網

相關焦點

  • 韋小寶、海大富和化屍粉
    但我少年時,初讀《鹿鼎記》,因為尚是青澀少年,對權勢美女的欲望停留在朦朦朧朧可有可無的階段,所以鹿鼎公縱有富可敵國的財富,一人之下的滔天權勢,如花似玉的大群美女,但這些都沒有讓我強烈好奇甚至羨慕,當時少年的心境,真正讓我羨慕並想迫切擁有的,不是以上三者,而是一種叫化屍粉的神奇之物。
  • 金庸小說七個老婆--韋小寶
    [2] 奉命出家韋小寶返回北京,向康熙報告了順治出家一事,本望皇上重賞,誰知康熙在誇讚一番後竟命他赴少林寺出家,朝夕之間十幾歲的韋小寶竟成了與年過八旬的少林寺方丈同輩的「晦明禪師」。「高僧」在寺中窮極無聊,便要生事,他縱酒狎妓,屢犯戒律,把一個千年古剎、佛門靜地搞得烏煙瘴氣、亂七八糟。
  • 100多年前的晚清讀者,為什麼喜歡讀西方偵探小說
    『被公案故事化的「呵爾唔斯」』偵探小說第一次來到中國是在1896年。當時,梁啓超主編的《時務報》為了向中國人介紹西方的法律和習俗,在一年時間裡刊載了4篇有關福爾摩斯的短篇小說。當時,福爾摩斯的名字被翻譯成「呵爾唔斯」。
  • 《屍速列車》和《屍戰朝鮮》後又一力作!《殭屍偵探》活屍裝成人
    繼《屍速列車》、《屍戰朝鮮》和《屍落之城》之後,又一喪屍題材登場!由崔振赫和樸柱炫領銜主演的韓劇《殭屍偵探》,又名《喪屍偵探》,劇情描述喪屍金武英復活兩年後,偽裝成人類偵探,在人類社會中尋找自己「身世之謎」,《殭屍偵探》集結動作、驚悚和喜劇等題材,將帶領妞妞們從活屍中生存下來!
  • 參加音樂祭竟出現大量活屍!神木隆之介躲別墅⋯隔天發現了慘死屍體
    記者蕭採薇/綜合報導 電影《屍人莊殺人事件》改編自作家今村昌宏同名人氣作品,以獨創的圈套和手法,顛覆懸疑小說的常識。故事發聲在深山中的別墅,講述在被封閉的異常空間中所發生的連續殺人事件。
  • 八部《四十二章經》最初在誰的手裡,韋小寶是如何成功收集的?
    韋小寶最終也沒有去挖掘寶藏,像陳小春版劇中說的,小寶最終散其家財在關外偽造了一個寶藏和龍壁迷惑天地會的兄弟,這在小說中是沒有的事情。小說中鹿鼎山是小寶的封地,他在帶兵打敗羅剎人收復雅克薩城後,康熙將他封為鹿鼎公,因為雅克薩城就是建在鹿鼎山,這也是書名喚作《鹿鼎記》的原因之一。
  • 韋小寶的愛
    當韋小寶剛被老太監海老公扣住,愁眉苦臉之際,忽然看到瓷碗裡的六粒骰子:「當真是他鄉遇故知,忍不住一聲歡呼,待拿得六粒骰子,又是一聲歡呼。原來遇到的不但是老朋友,而且是最最親密的老朋友。」因為「這六粒骰子一入手,便知是灌了水銀的騙局骰子」。韋小寶實在太愛賭了,在皇宮裡,在行軍打仗中,在群英會上,在向女人獻殷勤時,在和敵人打鬥中,在重大選擇中,都得擲一把骰子。
  • 我們作為中國人,應該過西方的聖誕節嗎?
    天主教和新教的聖誕節是在每年的12月25日,而東正教的聖誕節是在1月7日(儒略曆12月25日)。在英國、美國、加拿大、法國等以基督教為主的國家中,聖誕節被列為了法定節假日。有些國家還會將聖誕節與元旦節連在一起,組成一個為期一周的大長假。那麼,我們作為中國人,應該過西方國家的聖誕節嗎?
  • 從跪拜到俯視:中國人對西方民主態度的轉變
    美國在香港暴亂最激烈的時刻悍然通過了幹涉中國內政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一方面激勵了香港黑衣暴徒再次走上街頭禍害自己的家園,另一方面也激發起中國人的憤慨。但是美國想利用香港擾亂中國的企圖必將遭受到徹底的失敗,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中國對西方民主的態度早就從跪拜轉變為俯視。中國多數人把香港反對派看作是被人當槍使還不自知的一群傻帽,把慶祝「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通過的黑衣暴徒看作是一群無知的可憐蟲。
  • 《山村老屍》楚人美,看到她和劉德華張學友的合照,不那麼害怕了
    ,雖然目前來說其地位無法和英皇、銀河等老牌公司相比,但無疑也是支撐香港電影的中堅力量。、劉德華的合照時,很難讓人和這個女鬼產生聯繫,讓人不禁產生一種「打破次元壁」的奇妙感,也就沒有那麼害怕了。但做演員只是周恩恩的「業餘愛好」,她其實是香港資深的配音演員,給很多影視劇以及動漫做粵語版配音,比如《名偵探柯南
  • 《山村老屍》楚人美,看到她和劉德華張學友的合照,不那麼害怕了
    小明和發毛他們找到了能控制楚人美的方法,但在即將成功的時候楚人美的屍首突然甦醒,將小明活活掐死,Cissy和發毛將是楚人美的最終目標······二、寰宇電影公司出品《山村老屍》的出品公司寰宇國際創辦於1986年,剛開始只是做錄像發行業,直到1999年才開始投資拍攝電影,《山村老屍》正是寰宇在拍電影初期的一部「試水之作」。
  • 西方各國正遭受著大災難,中國人竟過得這麼滋潤
    一名叫做盧卡斯的記者更是在文章中頗為偏激的寫道:西方各國正遭受著大災難,中國人卻過得如此滋潤!  這樣能夠讓我們看出那些富有偏見的西方群體對中國究竟是怎樣的印象和態度。因為中國在這次疫情面前的表現足夠優秀,即便是西方國家也很難否認中國的反應及時,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沒有辦法找到其他的理由對中國進行指責。
  • 杜鋼建:西方共濟會有一個陽謀,讓中國人忘記祖先和貶低祖先文化
    一周以前也就是7月23日,我們在北京,我和諸玄識老師,還有湖南工商大學的王佩良教授,原來枕戈也要去,後來因為忙著籌備這個會議就沒有去。這一次,7月23日這個大會非常重要,這是一個重要的「首屆國際前沿教育高峰論壇」,這個會場教育部和有關部門的政府領導到會,有的堅持了兩年,觀察、了解、支持這個論壇。
  • 一個虛構出來的中國人,卻讓歐美害怕了上百年,如今依然有人相信
    說起西方娛樂影視界的東方面孔,人們會想到誰呢?成龍、李小龍還是李連杰?事實上,早在20世紀初期,就有一個虛構出來的中國人,成為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只不過他的形象,並不怎麼光明偉岸,讓歐美害怕了上百年,如今依然有人相信,這就是傅滿洲博士。
  • 撈屍人傳統規矩「三不撈」是什麼?為何最害怕碰見花季少女的屍體
    水中的規矩:三不撈但就和很多中國需要和屍體打交道的行當一樣,這撈屍人也是很有講究的,行內有著"三不撈"的規定。其實很多的撈屍人都害怕會撈到花季少女的屍體,這倒不是因為怨氣之之類的原因,更多的就是於心不忍罷了。畢竟在現代老實的人年紀已經比較大了,看到年輕的生命消逝本身就不是一件開心的事情,何況等到家屬來尋找的時候,那場面簡直不要太悲涼。
  • 《鹿鼎記》中韋小寶的老婆誰最討厭 鹿鼎記中最難追的老婆是誰
    所以能讓韋小寶厭惡個人覺得也就是以下兩點原因了吧。首先:柳燕很醜柳燕吃了豹胎易經丸又沒有解藥的身體變化。《鹿鼎記》中記載:這宮女(柳燕)已有三十五六歲年紀,臉如滿月、眼小嘴大。光看這個記載也就知道她有多醜了,再加上吃了那藥變得肯定特別難看,對於韋小寶這種只喜歡美女的人,怎麼能不討厭她呢。
  • 韋小寶是阿Q的延續
    今天想聊的是韋小寶。和阿Q有一分錢的關係。01相比金庸其他作品,鹿鼎記的情節構架是最簡單的單線敘事,沒有如「射鵰三部曲」那樣大規模凌駕於歷史事件上的衍生創作,也沒有《天龍八部》中那些斬不斷理換亂的人物身世推理。
  • 呵呵,最恐怖的是化骨水!
    在金庸小說《鹿鼎記》裡,韋小寶在皇宮裡用化屍粉化掉了小太監小桂子的屍體,小說裡這樣描述道:(韋小寶)倒了些藥末,撒在屍身傷口之中……只聽得小桂子屍身的傷口中嗤嗤發聲,升起淡淡煙霧,跟著傷口中不住流出黃水,煙霧漸濃,黃水也越流越多,發出又酸又焦的臭氣,眼見屍身的傷口越爛越大。
  • 名偵探柯南:江戶川柯南成為死神的原因,與青山想不出巧合有關
    別說是現實中的人了,就算是柯南裡的角色,也都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吐槽過柯南和毛利小五郎的死神屬性。然而,如果看漫畫版的話,就會發現早期的柯南並不是一個死神,而且早期的柯南裡,青山的設定安排得很巧妙。在工藤新一變成了江戶川柯南後,他寄主在毛利小五郎的家裡,毛利小五郎的職業是偵探,開了一家偵探事務所,偵探事務所最不缺人就是案件委託人,既然是案件委託人了,那還能缺案件麼?
  • 黑魂三活屍化有壞處嗎
    黑魂三活屍化有壞處嗎?黑暗之魂3中如果人物死亡太多次了就會呈現一個活屍化的狀態,看上去比較的恐怖,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帶來黑魂三活屍化壞處介紹,感興趣的玩家不要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