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一首送別友人的《臨江仙》名篇,感性的你一定要記住尾二句

2020-12-21 白馬侃詩文

送別,往往是人生的一段插曲。春天的送別可以是白樂天寫的場景:「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可以是王右丞寫的真情:「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可以為弘一法師筆下如夢的依依分別之境:「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還可以是李太白豪邁又深情的凝目遠眺:「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說起送別的豪邁情懷,是相對於纏綿悱惻如「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來說的。這一別,瀟灑如「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惆悵如鄭谷的「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北宋大文豪蘇軾也有一首詞寫得別有一番滋味,這詞也是寫春日裡同友人送別的,它就是《臨江仙.送錢穆父》。

蘇軾畫像

《臨江仙.送錢穆父》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蘇軾的好友錢穆父,名叫錢勰,祖上是錢塘名門大族的錢氏,他是吳越王錢倧的曾孫。錢穆父從小就聰穎異常,成年後託祖上福祉被朝廷任命為尉氏知縣。他為官清正,精明慎細,從知縣做起後被提拔為鹽鐵判官,中書舍人。

在朝中任職中書舍人時與當時為起居舍人的蘇軾結下了深厚的情誼。錢穆父與蘇軾都屬於耿直敢言的錚臣,文思敏捷,都有治理一方的才能和抱負,因此二人惺惺相惜,在漫長的仕宦生涯生常常相濡以沫。

尊前不用翠眉顰

由於錢穆父依法令辦事時的一絲不苟,不畏權貴,因此得罪了很多人。這些人對他十分怨恨,想方設法把他調出汴京,到吳越之地做了越州知州。當時正是宋哲宗元祐三年,蘇軾在京都城門為錢穆父設帳餞行,並有贈詩相送:

《送錢穆父出守越州絕句二首》其一簿書常苦百憂集,杯酒今應一笑開。京兆従教思廣漢,會稽聊喜得方回。  其二若耶溪水雲門寺,賀監荷花空自開。我恨今猶在泥滓,勸君莫棹酒船回。

《臨江仙.送錢穆父》

當時錢穆父臨行,蘇軾覺得在京城猶如在泥汙中一般,真不願與朝中的一些人同流合汙,他真希望錢穆父出京城後就別再回來了。等錢穆父走後,蘇軾也申請外調,皇帝也批覆了,讓他去杭州任知州。

元佑六年春,錢穆父又從越州知州任上調往河北任瀛州知州。從越州到瀛州,兩地有三千多裡之遙,正如蘇軾在上文《臨江仙》詞中所寫的「天涯踏盡紅塵」,詞裡所言一點不虛。當錢穆父途經杭州時,又與老友——杭州知州蘇軾告別。蘇軾便寫下了這首《臨江仙》以贈老鐵。

送行淡月微雲

首句「一別都門三改火」寫的正是蘇軾回憶三年前在汴梁城門外為錢穆父送別的情景。古代寒食節禁火三天後重新鑽木取火,以引著做飯,如此三番改火則為三年。詩人用「三改火」來代指三年,這三字蘊含著他內心的滄桑感,對韶華易逝的失落感,對友人深深的難捨難分之情。

第二句「天涯踏破紅塵」不僅是實寫錢穆父將要面對的顛沛流離的前途,也是蘇軾自己幾年來反覆在京城和杭州幾地折騰為官的寫照。這一句幾乎可以說是對蘇軾一生遊宦的讖語。縱觀蘇軾一生,特別是後半生,真的如飄蓬一般走遍東西南北,擔任過好多個地方的知州、判官等職位,官位時大時小。

宋神宗當政時蘇軾陸續去過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宋哲宗主政時一度回到京城汴梁任職,後來又陸續去了杭州、穎州、揚州、定州。蘇軾的人生低谷是在黃州度過,在當地任團練副使。到晚年時,由於新黨執政,一度被貶到嶺外的英州、惠州,甚至海南的儋州。天涯踏破紅塵的他,最後一站在常州,並作了一首六言詩總結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

惆悵孤帆連夜發

這首《臨江仙》的第3句「依然一笑做春溫」,是何等的灑脫。故友重逢,溫語款款,渾然忘了所經歷過的一切苦痛和艱劫難。同樣是一笑,唐詩中有句「醉臥沙場君莫笑」,這一笑是超脫豪邁;明朝楊慎的《臨江仙》裡有「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一笑是通透淡然;唐伯虎《桃花庵歌》裡則寫道:「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這一笑包含了譏諷。

蘇軾寫錢穆父的和他言談時的一笑則如煦風拂面,倍感溫馨。錢穆父將要去幾千裡之外的瀛州赴任,越州、杭州都已經是春暖花開,而北方的瀛州還是徹骨冰寒,況且那裡屬荒僻不毛的邊遠地帶,旱澇無常,天災連連,遠不如東南的吳越之地繁華。但錢穆父並無懼意,與蘇軾談笑風生,傾訴闊別之情。由此令蘇軾感嘆這位老友內心的淡定和崇高的人格: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遭遇大事時的波瀾不驚,面臨艱辛時仍堅守著自己難能可貴的信仰和獨立的人格,怎麼不令蘇軾為他點一個大大的「贊」字呢?其實蘇軾在詞中沒有用「與君」、「與卿」之類的第二人稱指明錢穆父,也是自勉,相當於用口語說「我們都一樣」。

蘇軾在上片詞裡通過回憶與錢穆父的神交的往事,烘託出錢穆父灑脫磊落、果敢堅毅的品格;在下片裡則寫送別,扣題《送錢穆父》: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

老友的船啟程了!在淡淡微明的月色裡,在纖雲悠悠的夜空下,蘇軾眼望著孤零零的那船漸漸消失在夜江裡,愁寂不堪。孤帆,淡月,微雲,讓人一讀就覺得送行的環境特別悽清。此一行天遠水闊,難免令蘇軾為錢穆父擔憂、掛念。這是人之常情。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接下來詩人在寫了心中的惆悵之後筆鋒一轉:尊前不用翠眉顰。 古代的女子通常把眉毛畫成翠綠色並以之為美,在這裡用翠眉來代指送行宴上的歌女。二人把酒,反覺得旁邊歌女凝著眉頭唱著驪歌的神態悽婉,感到大可不必如此。這一句反映出蘇錢二人心胸的豁達之處,真可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詞的最後兩句對許多當下的朋友啟迪很大: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天地之悠悠,過客之匆匆,你我雖碌碌,皆是性情人。從這兩句我們可以看出蘇軾感性的一面,他對好友的遭遇能感同身受,並以自己也是同行者來慰藉好友。縱觀天下的人們,誰不是人海中行色匆匆的過客呢?

尾二句之所以感人,就在於它的感性。詩評家通常把「逆旅」二字解釋為旅舍、旅館,白馬君覺得把它當作逆境、羈旅來講更合適些。這二句勸慰話旨在讓人不計較人生路上悲歡離合,艱難險阻,因為大家都各有所難,只須奮力向前,活著,痛著,並從中感受其中的快樂。

相關焦點

  • 蘇軾的一首送別詩,情緒的反轉,讓友人得到勸慰,離別不再傷感
    今天,就讓我們來看一看蘇軾的一首詞,叫做《臨江仙.送錢穆父》。一起來看一看蘇軾對於分別的解讀,以及他豁達的心境。從題目中就能夠看出來,這個作品是蘇軾在送自己的朋友錢穆父時候寫的。那麼錢穆父是誰呢?蘇軾的寫作條件和環境是什麼樣的呢?錢穆父曾經從越州搬家到瀛洲的時候,經過杭州。而那時候蘇軾恰好在杭州,於是,就寫下了這首詞來送別自己的朋友。
  • 《臨江仙·送王緘》蘇軾 | 蘇軾最令人心痛的臨江仙,包含4種悲傷情感
    臨江仙·送王緘作者:蘇軾  朗誦:妍婷姝
  • 蘇軾一首《臨江仙》,送別好友侍女,傳唱至今讓人感動不已!
    蘇軾被貶到黃州之後的日子裡,一直得黃州太守徐君猷照顧,兩個人還成為了很好的朋友,經常一起飲酒作詩。在北宋,聚在一起喝酒,要有美女助興才行,於是徐君猷就經常讓他的侍女嫵卿,勝之,慶姬三人來以舞助興,就這樣蘇軾就認識了她們。
  • 送別友人不忘誇自己帥,淺析蘇軾「最自戀」的詩詞
    前段日子,閒來無事在網上看到了一網紅教授的課,其中一句使我印象深刻:「讀懂了蘇軾你就不會抑鬱。」是了,讀懂了蘇軾你就不會抑鬱。蘇軾是「詩神」,是「詞聖」,但相對於這些高在雲端的綽號,於我而言,蘇軾達觀灑脫的人生態度顯然更具吸引力。
  • 蘇軾用散文句法寫成的一首送別宋詞,讀起來朗朗上口
    要說起來蘇軾對於宋詞的發展是有著很大的幫助的。也正是因為在他的筆下,宋詞的豪放詞派才真正確立下來;也正是在他的筆下提出了以詩為詞的創作方法,讓宋詞無論是境界還是寫法都得到了長足的進步。蘇軾或許不是一位文學理論家,但是他卻是一個宋詞的實踐家。
  • 蘇軾灑脫的一首詞,最後兩句成千古名篇,林語堂稱讚不已
    說起宋詞豪放派的代表,我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蘇軾蘇東坡,他既是一位詩人,同時也是一個文學家,更是一個哲人。在他的詩句中,我們總是能讀出許多人生哲理。蘇軾的詩詞,大氣磅礴,境界廣闊,借懷古之情,寫今日之景,抒曠達之心。東坡筆下的詩詞,集灑脫、曠達、超脫於一體,雖寥寥數語,卻千古傳誦。
  • 蘇軾一首千古絕唱,開頭美到尾,開篇小序驚豔絕倫,結尾催人淚下
    蘇軾一首千古絕唱,開頭美到尾,開篇小序驚豔絕倫,結尾催人淚下蘇軾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全能天才。「大江東去,浪陶盡,千古風流人物」,他開了豪放詞先河,大手筆大寫意,一瀉千裡。「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婉約詞也直抵人心,閱後潸然淚下。
  • 蘇軾的一首《臨江仙》省身開悟,末二句仙味十足,古雅浪漫
    清末詩詞評論家王國維在一首《蝶戀花》裡寫道: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 許久離鄉歸來,當詩人看著自己的妻子蒼老憔悴的容顏,心中感慨萬分,歲月何曾饒過誰!但近年來網上流行的一句話又說:若有詩書藏在心,歲月從不敗美人。白馬君對這句話是深信不疑的。詩書能載道,能傳神。
  • 回味經典|臨江仙 • 送王緘
    臨江仙 • 送王緘宋•蘇軾忘卻成都來十載,因君未免思量。憑將清淚灑江陽。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涼。 坐上別愁君未見,歸來欲斷無腸。殷勤且更盡離觴。此詞將送別的惆悵、悼亡的悲痛、政治的失意、鄉思的愁悶交織在一起,表達了詞人極度傷感悲苦的心緒。詞的上片寫悲苦的由來、發展和不能自已的情狀,下片寫送別的情懷及內心的自我排遣。開頭兩句「忘卻成都來十載,因君未免思量」,寫的是作者十年來對亡妻的徹骨相思。蘇軾愛妻王弗自公元1054年(至和元年)嫁到蘇家以後,一直很細心地照顧著丈夫的生活。
  • 蘇軾富含哲理之作,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
    活,要灑脫,無所謂對錯,問心無愧,對得起自己便可。《臨江仙·送錢穆父》蘇軾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這是一首送別詞,是蘇軾為摯友錢穆父送別所作。
  • 【詩韻蟬音】晏幾道【臨江仙】
    這是一首感舊懷人的名篇,當為作者別後懷思歌女小蘋所作。詞之上片寫「春恨」,描繪夢後酒醒、落花微雨的情景。下片寫相思,追憶「初見」及「當時」的情況,表現詞人苦戀之情、孤寂之感。全詞在懷人的同時,也抒發了人世無常、歡娛難再的淡淡哀愁。上片起首兩句,寫午夜夢回,只見四周的樓臺已閉門深鎖;宿酒方醒,那重重的簾幕正低垂到地。
  • 行行重行行——蘇軾的一首與眾不同的離別詞
    瀚如煙海的詩歌中,送別絕對是讀不完的重要主題。這些送別詩或悽婉或曠達或不舍或勉勵,白居易"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將離別的氣氛渲染的無比蕭瑟清冷;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則是大氣恢宏。但在所有的離別詩詞中我最喜歡蘇軾的一首詞,它沒有濃濃的依依不捨,沒有深深的宛轉悽厲,沒有沉沉的恢宏大氣。但它卻有著歷盡風雨滄桑之後的從容淡定,更體現了豐富的人生哲學。
  • 奔波一生,蘇軾終於大徹大悟:「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蘇軾這一輩子很忙,因為他似乎總是在趕路。梳理他這一輩子的人生,似乎就沒有他沒去過的地方。鳳翔、密州、徐州、惠州、湖州、儋州……更不必說給他留下最深刻記憶的黃州和杭州了。這些幾乎涵蓋了這片大地的南方之地。
  • 10首最經典的臨江仙
    這是一首念舊懷人的名作,晏幾道曾和歌女小蘋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而今小蘋不在身邊,他追憶曾經相逢的美好,抒發了對小蘋的摯愛之情。全篇由懷人之境,進而寫所懷人之事,情真意切,意境優美,語言精工,堪稱傑作。最大氣的臨江仙: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臨江仙》明·楊慎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 蘇軾自戀,作詞本激勵朋友,卻自誇成癮,不愧是位「風流帥」
    說起唐詩一定提李杜,說起宋詞則一定要提蘇軾,蘇軾作為豪放派詞人的代表之一,經典作品流傳至今。蘇軾生性豪放,直率,擁有豁達的心性。蘇軾不拘小節,熱愛生活,所以關於他的奇聞趣事也很多,許多趣事和他的性格表現都寫到了他自己的詞中。蘇軾一生個性達觀,結交了許多朋友,除了飲酒好吃,他是一個「自戀」的人,這一特徵。
  • 蘇軾贈別好友的一首詞,豪邁抒懷,短短六句寫出自己豁達的人生觀
    蘇軾寫過很多的詩詞,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抒發自己的情感或者是寫風景的,但是今天我們要說的這首詞是蘇軾少有的贈別友人的一首詞,不像其他人的離別詞一樣感傷悲情,而是充滿了蘇軾的味道,豪邁中帶著幾分豁達,樂觀中帶著幾分感動。蘇軾在杭州做通判的時候,正好遇到自己的友人梅庭老去上黨任學官,蘇軾前去送別的時候寫下了這首《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黨學官門外東風雪灑裾。
  • 名篇名誦 | 孫道臨誦詠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此詩一出,傳唱千古,成為送別之作的翹楚。後來,這首詩被譜成樂府,作《渭城曲》,又名《陽關曲》或稱《陽關三疊》。只可惜,大約到了宋代,《陽關三疊》的曲譜便已失傳。今天,我們所聽的古琴曲《陽關三疊》,則是一首琴歌改編而成的。《陽關曲》之所以又稱《陽關三疊》,是因為人們演唱時要把這首曲子用同一個調子反覆吟唱三遍才能盡興,故稱「三疊」。
  • 蘇軾刁難友人小妾,小妾的回答,讓蘇軾感動,寫下一首詞流傳至今
    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這一句「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我們不去分析這句話的意思,單單讀起來就感覺身心舒暢,很多人都知道這個句子很美,卻不知道這句話其實出自蘇軾的一首詞。我們今天就來說說這首詞背後的故事:蘇軾寫下這首詞的時候已經四十多歲了,當時因為寫了一首詩被捲入「烏臺詩案」,所以被貶到黃州。
  • 十首臨江仙,蘇軾四首亦不敵此人一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代表作有宋蘇軾《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宋李清照《臨江仙·庭院深深深幾許》、明楊慎《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等。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明代:楊慎《廿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開場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 蘇軾灑脫的一首詞,百讀不厭,最後兩句安慰失意之人
    蘇軾最灑脫的一首詞,百讀不厭,最後兩句安慰無數失意之人「烏臺詩案」是蘇軾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打擊,他淪為階下囚,當時蘇軾都認為自己必死,開始寫信交代後事,但由於「太祖誓碑」中有「不殺士大夫」這一條,加上王安石、歐陽修等人的勸諫,蘇軾免於一死,被貶黃州團練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