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榮:我一生所求,不過一個被愛罷了

2021-03-03 靛藍紀家道

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芮媽睿識( ID:ruimaruizhi)

今天是愚人節,也是香港藝人張國榮的忌日。知道今天朋友圈裡,關於紀念哥哥的話和文章、視頻都刷屏了,然而今天我要寫的,並不是寫自己多懷念哥哥(張國榮)、多崇拜他,也不想揭秘他的自殺之謎之類的話題,我只是想從哥哥童年時的經歷去看看他的經歷,看看他的內在生命發生的一些故事。

由於逝者已矣,關於他的童年生活,只能在網上找到一些關於張國榮童年時期的娛樂報導、節目採訪中的隻字片語中去拼湊。

在網上很容易查到張國榮出生在一個很顯赫的家庭,在外人看來,張國榮是一個富貴公子哥,理應有個令人豔羨的童年,但事實上卻恰恰相反。

如果我們從他童年的經歷去看,就很能理解他成年後的遭遇、表現、選擇,包括自殺的選擇。

因為童年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一生,除非日後有內在的覺醒和工作,來打破這種童年的制約。

張國榮出生於一個大家庭。父親是香港出名的洋服商。10個兄弟姐妹中他排行最末。父親有一妻兩妾,同時在酒店長期包房會見不同的女人,一年到頭除了節假日,很少歸家。母親一方面須幫手照料家裡的生意,一方面卻因自己的婚姻不如意而心情不佳,很少有閒情顧及眾多子女。

從小,幾個孩子都和父母分開住。一直關心和照顧張國榮生活的,只有家裡的一個傭人六姐。因此,張國榮對自己的父親並沒有什麼感情。而母親與他和兄弟姐妹們同樣有很大隔閡,互相難以溝通,談起話來如陌生人一般客氣。

「我從沒和爸媽一起生活過,長大之後,和阿媽在寶豐大廈住,合不來。小時候最需要被關注的時候,他們沒有和我一起經歷,現在和阿媽就像一對普通朋友,會在經濟上支持她,像朋友多過親人。」

「小時候很寂寞,我是不愛吵鬧,沒有聲音的小朋友,任何人來我家,你在廳,我在房,你完全不知道我的存在,嬰孩時期已經是這樣。懂事之後,覺得家裡很混亂,有好多人物,但沒有一個關心自己,惟一最疼我的是工人(六姐)。」

除了父母冷漠之外,他成長過程中多次遭到小媽排擠,甚至在頭上淋尿,大家庭人多事雜,其中的恩恩怨怨,用他的話說,就是可以拍一部電視劇。

對於兒童來說,物質條件的要求其實很低,只要能吃飽穿暖就可以了,前12年心理需求的滿足至關重要。

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有九大心理需求得以滿足才能發展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基本的生存需求、父母及兄弟姐妹的無條件的愛和陪伴、被尊重、被接納、被欣賞、被重視、安全感、歸屬感

而我們在張國榮的童年經歷中看到,他幾乎都沒有被滿足。值得慶幸的是,張國榮的內在深處有一些非常美好的品質,支撐他度過人生中的風風雨雨,他的勇敢、堅強、樂觀、善良、勤奮、堅持不懈,讓他一次次從低谷中站起,並且完成了一次次完美的蛻變,這也是他雖然逝世這麼多年,大家還懷念他的原因。

對很多影迷來說,張國榮的演藝生涯裡最輝煌最矚目的一部戲,就是《霸王別姬》。他的演技正應了戲裡的一句臺詞「不瘋魔,不成活」,電影裡的程蝶衣與虞姬是人戲不分,而現實裡的張國榮又在電影裡與程蝶衣的角色也人戲不分,所以才塑造了這麼經典的形象。

其實,程蝶衣的角色和張國榮的成長經歷極為相似。一樣的從小被父母拋棄,一樣的極其缺愛,一樣的從小受盡各種屈辱、打擊,一樣的吃盡非常人能挨的苦方才有所成就,一樣的重情重義、渴望被愛,也對那些欣賞、愛護和幫助自己的人長情,戲裡的大師兄也好,生活中的知心朋友也罷,其實都是在某種意義上填補了他對父母無條件的愛的一種渴求。

只有小孩子才會渴望父母對自己有一份唯一的愛,將自己看得最重。張國榮的這份需求在程蝶衣的身上演繹地真摯熱切,所以他對師兄才會有超出常人理解的「瘋魔」。

在張國榮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小男孩的影子:渴望被寵愛,喜歡和年長的人交朋友、性格上「輸不得」這些都是童年時正常的心理需要和表現,因為他從小沒有被滿足,所以在成年之後,還是會一直追求這種滿足。

第一次張國榮有被人疼惜的感覺是八哥給他的。「小時候逛大街,有個賣玩具的攤位,我喜歡一個放映機,用來播卡通片的,賣38元,在當時來說,十分昂貴。我想要,老人家不準買,我為了這個心頭愛,回家就哭,竟然哭出病來,但一樣得不到。結果八哥出來做第一份工,就帶我去買,那是第一次有被人疼的感覺。我很疼惜他們,同樣的,我亦非常地渴求被愛。」

基於心靈上需要被愛的感覺,張國榮身邊有一大堆年紀比他大的朋友,對他好得不得了,多數是40歲以上。

後期,我們可以看到張國榮在結交朋友時候,傾向於年長的男女,年齡大的女性更是數不盡,你可以在合影中看到他與他們親密的姿態,張表現出了一種成年男子少見的狀態「愛撒嬌」,他在肢體上喜歡打鬧,依偎長輩身邊。

同時,在他一舉成名前,他苦苦熬過了十年。了解那一段歷史的人都知道,他的成名之路走得都誰都要艱辛,但是他卻能堅持,這得益於他骨子裡那股「輸不得」的精神。

這在6-12歲孩子身上也常常可見,我想正是那個階段沒有家人的陪伴和引導,所以他將這個特點一直延續到了成年時期。

在張國榮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矛盾的地方。

比如說他和父母的關係。他既渴望和父母有親密的關係,回歸父母的懷抱,可又想離開他們。

青春期在英國讀書時,他把自己當成寒門學子,利用假期打工買機票、努力學習掙獎學金,父親病重後回到香港,自己在外面打工、賣牛仔褲、甚至連5塊錢也要問傭人借,工作之後更是三餐食堂。

在張國榮成年成名後,依然表達出了強烈的,對父母關愛的渴望,期間也做過諸多的努力,但是事實卻不如他預期的那樣有效果。

這一度令他感到沮喪,甚至表達出了,感到自己不懂得愛,會孤獨一世的看法,這種悲觀的情緒,來自於對雙親冷漠的無可奈何。可即使這樣,他卻也沒有放棄努力。我想這種不一致性可能是他抑鬱的原因之一。

關於他的故事還有許多許多,看他的故事總讓人心疼、動容,在他光鮮的軀殼之下我們可以看到歷盡滄桑的各種創傷。童年的創傷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我覺得在張國榮身上表現更為明顯。

其實,從他的童年開始,悲劇就已經開始註定,只是因為他的堅強和內在美好的一切讓他能夠扛過來,活出了精彩的一面,感恩他的努力,為我們留下了這麼多寶貴的文化遺產。

倡導身心靈合一成長,發展有創造力的生命;

引領家庭成長,營造兒童發展的良好環境。

相關焦點

  • 張國榮《沉默是金》,陳百強《一生何求》,以歌明志才灑脫!
    以歌明志,張國榮有《沉默是金》面對流言蜚語,陳百強用《一生何求》闡述不爭心態,儘管30年已過,歌曲的哲理與歌手的品性仍在延續!張國榮《沉默是金》歌詞由許冠傑所寫,但譜曲卻是張國榮本人,歌曲有三個版本,不管是合唱版還是後期分別錄製的獨唱版都堪稱經典。
  • 你沒什麼了不起的,不過仗著我愛你罷了
    最近開始挑戰一些直播,偶爾聽來幾個路過的陌生人的故事,想起了那句話:「我只是個旅人,我在人間收故事」。其實,說著的不過就是那些過往,那些想要放下,卻始終放不下的過去罷了。我的希望,未來的那一半,不是個孩子,而是個同路人。是可以一起經歷風雪,一起看百花盛開的那種愛人。2.專一,從不是附加條件張國榮說過:「專一、公開、不曖昧,是愛一個人的基本。」
  • 《一生所愛》始終是周星馳無法忘記的痛,一生所愛抵不過命運安排
    」對我來說,《大話西遊》看了好多遍,《一生所愛》聽了不下600遍,可盧冠廷唱完後,淚腺依然還是不爭氣的崩塌。《一生所愛》無論過去多少年,無論聽了多少遍,總是能擊中你內心深處最脆弱的那根弦。很多經典作品,其實都是在靈感迸發的那一瞬間迅速創作出來的,《一生所愛》便是如此。當年劉鎮偉找到盧冠廷夫婦,希望他們能給《大話西遊》寫一首插曲。
  • 張國榮曾經對她說:要是你肯嫁給我,可能會改變我的一生
    相信大家對於張國榮已經不陌生了,雖然他已經離開我們很久了,但是粉絲們還是會時不時地紀念他,覺得他留下的歌曲和影視作品都是經典,會永存心中。當年張國榮在香港娛樂圈的地位確實很高,人脈頗廣,人品也是廣受好評,無論唱歌還是演戲都是無可挑剔的,可以說他是一個多領域的巨星。
  • 張國榮一生榮耀,少年因為長得太像,張國榮把他認成乾兒子
    張國榮是大家所熟知的娛樂大咖。雖然英年早逝,但留給我們無數的影視經典作品。《霸王別姬》豆瓣9.6分,《阿飛正傳》豆瓣8.5分,沒看過的朋友可以關注我,我曾在以前的篇章中解說過。張國榮一生中有許多親密的朋友,他的名氣在圈內得到了認可
  • 梅豔芳:一生所求,一件婚紗
    梅豔芳17歲時,有了初戀男友,是個警察。不過按梅豔芳的話說,少年時,不成熟,就算了吧。在梅豔芳被問及「最愛是誰」的時候,她沒說名字,只說是她20歲的那一段。那次是我的生日(7月19日),她來為我慶祝,我真的很開心。到她去世後,我才知道,那時她是強打精神,但完全看不出有病的樣子。有人說,梅豔芳想把自己最好的樣子,留給最愛的人。畢竟之後她日益憔悴。
  • 與父親只生活過5天,渴望母愛卻求而不得,張國榮與家庭的愛與怨
    父親張活海事業發跡後,開始變得花心,後來又娶了一房太太,這讓潘玉蓮難過至極,自己將青春與身體都奉獻給家庭,卻得不到丈夫專一的愛,還要每日面對另一個女人。不諳世事的張國榮,看不懂大人的複雜世界,但察覺出母親眼裡的不快樂。那個所謂的繼母,對自己並非善意,曾經她與母親吵架時,一怒之下竟將氣撒到孩子身上,拿起尿壺直接往張國榮的頭上倒去。
  • 停留在35歲的他,到底「一生何求」?
    他不是要退休,他那麼愛音樂也退不了休,並且還一口氣唱到了70歲。他只是不想再看到「爭霸」「廝殺」的場面了。後來譚詠麟雖不再領獎卻仍然活躍於樂壇,專輯保質保量,還嘗試著不同的音樂風格,絲毫沒有懈怠。時間一久,人們也漸漸發現,什麼「頒獎」、什麼「排名」不過只是遊戲一場,不至於老死不相往來,譚詠麟和張國榮的歌迷也就一笑泯了恩仇。 陳百強那邊的心結就沒那麼容易解開了。
  • 停留在35歲的他,到底「一生何求」?
    譚詠麟1950年生人,是個玩樂隊的文青,23歲組了溫拿樂隊出道,陳百強和張國榮都得叫他一聲「前輩」。1984年,譚詠麟發了音樂專輯《愛的根源》。他不是要退休,他那麼愛音樂也退不了休,並且還一口氣唱到了70歲。他只是不想再看到「爭霸」「廝殺」的場面了。後來譚詠麟雖不再領獎卻仍然活躍於樂壇,專輯保質保量,還嘗試著不同的音樂風格,絲毫沒有懈怠。時間一久,人們也漸漸發現,什麼「頒獎」、什麼「排名」不過只是遊戲一場,不至於老死不相往來,譚詠麟和張國榮的歌迷也就一笑泯了恩仇。陳百強那邊的心結就沒那麼容易解開了。
  • 蕭芳芳:張國榮心中永遠的女神,也是謝賢一生求而不得的女人
    結果他根本一點也沒有猶豫的就回答說,在我眼中永遠的第一名是蕭芳芳。不知大家有否看過由李連杰和蕭芳芳主演的電影《功夫皇帝方世玉》。在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可謂是難得一見的經典。佳作也是能讓很多人值得回頭去看的一部記憶中的作品。 蕭芳芳在裡面扮演的是苗翠花。展現了不畏懼邪惡勢力,勇於抗爭的品格。也展現了她精湛的演技。
  • 從深愛毛舜筠,到娶男子唐鶴德回家,張國榮的一生都經歷了什麼?
    世間最浪漫的事,莫過於人生在世時,兩個人相親相愛,死後我卻為你相守終生。許多人都替唐鶴德表示擔心,認為他應該儘快找伴侶共度餘生,可對於唐鶴德來講,張國榮便是他的餘生,任何人無法可替代。而張國榮46歲的一生雖然短暫,但是也充滿著許多美好的時光,特別是和唐鶴德相處的日子裡。
  • 《一生所愛》
    九七一師兄說大學的孩子都是玻璃罐裡養蛤蟆前途光明出路不大再貼切不過大鬧天宮無非是大學四年的黃金時光罷了找到工作走上社會任你蓋世的才華渾身的個性也自有翻不出的五指山來壓只有戴上緊箍咒九九八十一難做一個奇奇怪怪的佛你別無選擇
  • 又聽到這首《一生所愛》,我哭成了一個傻逼
    而《一生所愛》,竟然也傳唱21年了。看到這段現場的時候,我正在京都回大阪的途中。沿路的風景,起初是綿綿青山和漠漠水田,再一恍惚,就成了忙碌的街市和林立的高樓。當時的感受,套用杜甫的詩,天上浮雲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
  • 唐鶴德到底有多愛張國榮?
    大概就是在那個偶像根本不敢公開愛情的年代,剛剛大紅大紫的張國榮就在被緋聞纏身的情況下無數次表態「我有一個很好的愛人」,大概就是那個在鏡頭前完美的連擦汗都設計好的處女座淡然的讓大家看到他的悲傷和不開心(據稱當時唐先生怕影響哥哥事業提分手),大概就是那個被譽為天皇巨星的張國榮在談及他的愛人時,總是掩蓋不住的眼睛發亮,幸福都溢出屏幕,那個一向自信的人向來都是貶低自己只為告訴外人他好好,大概就是所有人眼中勇敢到不顧一切的人
  • 我愛抄歌詞(27)一生何求
    沒法解釋得失錯漏,剛剛聽到望到便更改,不知哪裡追究,一生何求?常判決放棄與擁有,耗盡我這一生,觸不到已跑開,一生何求?迷惘裡永遠看不透,沒料到我所失的,竟已是我的所有冷暖哪可休,回頭多少個秋,尋遍了卻偏失去,未盼卻在手,我得到沒有?沒法解釋得失錯漏,剛剛聽到望到便更改,不知哪裡追究,一生何求?常判決放棄與擁有,耗盡我這一生,觸不到已跑開,一生何求?
  • 張宇《雨一直下》背後的意義,一生所求,不過真愛與自由
    每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一個默默支持他的女人。苦情歌王張宇的好,只有十一郎知道。
  • 《愛是我唯一所求》電影《歌劇魅影》選曲
    always 說你需要我陪伴你 從今至永遠Promise me that all you say is true 答應我 你所說的一切都是真實的That's all I ask of you 這是我向你求的唯一Let me be your shelter 讓我做你的避難所Let me be
  • 現實就是你所理解的生活步調,不過是被生活牽著走罷了
    你總以為生活會按照你的想法來,別他媽天真幼稚了,不理解的事兒依舊在,看不慣的人依舊在,去不掉的心病依舊在,你所理解的生活步調,不過是被生活牽著走罷了。我還是很喜歡你,像是風走了八千裡,不問歸期。我想,我愛你這件事即使我們沒有血緣,可我們的靈魂已經相融在彼此的身體裡,即使我們不曾相識,但在內心深處已是最知心的伴侶。我可以陪著你哭,但只想看你笑。我們是家人,是陪伴。「 這個世界上過得好的人,大部分是該吃吃,該喝喝,該打扮打扮,該讀書讀書,追求一定基礎的物質,再花錢讓自己精神愉悅一下的,接地氣的,不清新也不脫俗的普通人。」
  • 張國榮的一生!
    張國榮1956年出生於富裕的服裝商人家庭,自小父母離異,親人聚少離多讓他成為一個成熟的小孩子。憶起張國榮,我們總會想到他的經典電影《霸王別姬》、《倩女幽魂》、《阿飛正傳》,想到他的經典歌曲《風繼續吹》、《Monica》、《我》。想到他對香港黃金歲月的貢獻,想到他為人處世的溫情。
  • 張國榮的遺書中「我一生沒做壞事,為何這樣」,我今天才算讀懂了
    "在一回首間,才忽然發現,原來我一生的種種努力,不過是為了周遭的人對我滿意而已。 香港文華東方酒店24樓的縱身一躍,讓2003年之後的每一個愚人節都附上了"張國榮忌日"的標題,哥哥以自殺的方式將深情鎖定在了遺書中的最後一行——"我一生沒做壞事,為何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