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芮媽睿識( ID:ruimaruizhi)
今天是愚人節,也是香港藝人張國榮的忌日。知道今天朋友圈裡,關於紀念哥哥的話和文章、視頻都刷屏了,然而今天我要寫的,並不是寫自己多懷念哥哥(張國榮)、多崇拜他,也不想揭秘他的自殺之謎之類的話題,我只是想從哥哥童年時的經歷去看看他的經歷,看看他的內在生命發生的一些故事。
由於逝者已矣,關於他的童年生活,只能在網上找到一些關於張國榮童年時期的娛樂報導、節目採訪中的隻字片語中去拼湊。
在網上很容易查到張國榮出生在一個很顯赫的家庭,在外人看來,張國榮是一個富貴公子哥,理應有個令人豔羨的童年,但事實上卻恰恰相反。
如果我們從他童年的經歷去看,就很能理解他成年後的遭遇、表現、選擇,包括自殺的選擇。
因為童年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一生,除非日後有內在的覺醒和工作,來打破這種童年的制約。
張國榮出生於一個大家庭。父親是香港出名的洋服商。10個兄弟姐妹中他排行最末。父親有一妻兩妾,同時在酒店長期包房會見不同的女人,一年到頭除了節假日,很少歸家。母親一方面須幫手照料家裡的生意,一方面卻因自己的婚姻不如意而心情不佳,很少有閒情顧及眾多子女。
從小,幾個孩子都和父母分開住。一直關心和照顧張國榮生活的,只有家裡的一個傭人六姐。因此,張國榮對自己的父親並沒有什麼感情。而母親與他和兄弟姐妹們同樣有很大隔閡,互相難以溝通,談起話來如陌生人一般客氣。
「我從沒和爸媽一起生活過,長大之後,和阿媽在寶豐大廈住,合不來。小時候最需要被關注的時候,他們沒有和我一起經歷,現在和阿媽就像一對普通朋友,會在經濟上支持她,像朋友多過親人。」
「小時候很寂寞,我是不愛吵鬧,沒有聲音的小朋友,任何人來我家,你在廳,我在房,你完全不知道我的存在,嬰孩時期已經是這樣。懂事之後,覺得家裡很混亂,有好多人物,但沒有一個關心自己,惟一最疼我的是工人(六姐)。」
除了父母冷漠之外,他成長過程中多次遭到小媽排擠,甚至在頭上淋尿,大家庭人多事雜,其中的恩恩怨怨,用他的話說,就是可以拍一部電視劇。
對於兒童來說,物質條件的要求其實很低,只要能吃飽穿暖就可以了,前12年心理需求的滿足至關重要。
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有九大心理需求得以滿足才能發展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基本的生存需求、父母及兄弟姐妹的無條件的愛和陪伴、被尊重、被接納、被欣賞、被重視、安全感、歸屬感。
而我們在張國榮的童年經歷中看到,他幾乎都沒有被滿足。值得慶幸的是,張國榮的內在深處有一些非常美好的品質,支撐他度過人生中的風風雨雨,他的勇敢、堅強、樂觀、善良、勤奮、堅持不懈,讓他一次次從低谷中站起,並且完成了一次次完美的蛻變,這也是他雖然逝世這麼多年,大家還懷念他的原因。
對很多影迷來說,張國榮的演藝生涯裡最輝煌最矚目的一部戲,就是《霸王別姬》。他的演技正應了戲裡的一句臺詞「不瘋魔,不成活」,電影裡的程蝶衣與虞姬是人戲不分,而現實裡的張國榮又在電影裡與程蝶衣的角色也人戲不分,所以才塑造了這麼經典的形象。
其實,程蝶衣的角色和張國榮的成長經歷極為相似。一樣的從小被父母拋棄,一樣的極其缺愛,一樣的從小受盡各種屈辱、打擊,一樣的吃盡非常人能挨的苦方才有所成就,一樣的重情重義、渴望被愛,也對那些欣賞、愛護和幫助自己的人長情,戲裡的大師兄也好,生活中的知心朋友也罷,其實都是在某種意義上填補了他對父母無條件的愛的一種渴求。
只有小孩子才會渴望父母對自己有一份唯一的愛,將自己看得最重。張國榮的這份需求在程蝶衣的身上演繹地真摯熱切,所以他對師兄才會有超出常人理解的「瘋魔」。
在張國榮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小男孩的影子:渴望被寵愛,喜歡和年長的人交朋友、性格上「輸不得」。這些都是童年時正常的心理需要和表現,因為他從小沒有被滿足,所以在成年之後,還是會一直追求這種滿足。
第一次張國榮有被人疼惜的感覺是八哥給他的。「小時候逛大街,有個賣玩具的攤位,我喜歡一個放映機,用來播卡通片的,賣38元,在當時來說,十分昂貴。我想要,老人家不準買,我為了這個心頭愛,回家就哭,竟然哭出病來,但一樣得不到。結果八哥出來做第一份工,就帶我去買,那是第一次有被人疼的感覺。我很疼惜他們,同樣的,我亦非常地渴求被愛。」
基於心靈上需要被愛的感覺,張國榮身邊有一大堆年紀比他大的朋友,對他好得不得了,多數是40歲以上。
後期,我們可以看到張國榮在結交朋友時候,傾向於年長的男女,年齡大的女性更是數不盡,你可以在合影中看到他與他們親密的姿態,張表現出了一種成年男子少見的狀態「愛撒嬌」,他在肢體上喜歡打鬧,依偎長輩身邊。
同時,在他一舉成名前,他苦苦熬過了十年。了解那一段歷史的人都知道,他的成名之路走得都誰都要艱辛,但是他卻能堅持,這得益於他骨子裡那股「輸不得」的精神。
這在6-12歲孩子身上也常常可見,我想正是那個階段沒有家人的陪伴和引導,所以他將這個特點一直延續到了成年時期。
在張國榮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矛盾的地方。
比如說他和父母的關係。他既渴望和父母有親密的關係,回歸父母的懷抱,可又想離開他們。
青春期在英國讀書時,他把自己當成寒門學子,利用假期打工買機票、努力學習掙獎學金,父親病重後回到香港,自己在外面打工、賣牛仔褲、甚至連5塊錢也要問傭人借,工作之後更是三餐食堂。
在張國榮成年成名後,依然表達出了強烈的,對父母關愛的渴望,期間也做過諸多的努力,但是事實卻不如他預期的那樣有效果。
這一度令他感到沮喪,甚至表達出了,感到自己不懂得愛,會孤獨一世的看法,這種悲觀的情緒,來自於對雙親冷漠的無可奈何。可即使這樣,他卻也沒有放棄努力。我想這種不一致性可能是他抑鬱的原因之一。
關於他的故事還有許多許多,看他的故事總讓人心疼、動容,在他光鮮的軀殼之下我們可以看到歷盡滄桑的各種創傷。童年的創傷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我覺得在張國榮身上表現更為明顯。
其實,從他的童年開始,悲劇就已經開始註定,只是因為他的堅強和內在美好的一切讓他能夠扛過來,活出了精彩的一面,感恩他的努力,為我們留下了這麼多寶貴的文化遺產。
倡導身心靈合一成長,發展有創造力的生命;
引領家庭成長,營造兒童發展的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