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問:如何用一句話形容張國榮的一生?
眾人給出各種回答:「哥哥一生短暫又漫長,遺憾又絢爛」,「不懂你的為你憂愁,明白你的嘆此生值得一遊」,「你比煙花更燦爛,也比煙花更寂寞」......
時光如白駒過隙,娛樂圈裡的明星換了一輪又一輪,張國榮這個名字,卻從未被世人遺忘,人不在江湖,卻總能聽到他的傳說。
事業上,張國榮無人能及,影視歌多棲發展的優秀藝人,被評為中國電影史上最有影響的十大男星之一,五百年才出一個的名優,香港一代傳奇與神話。
人們只看到張國榮輝煌的一面,卻不知他也有悲傷,他身上那股迷人又複雜的憂鬱氣質,離不開原生家庭的影響。
娛樂圈裡他呼風喚雨,但談及家庭,他滿眼神傷,直言與父母沒緣分,一生渴望母愛而不得,生在錦衣玉食的家庭,卻過著充滿孤獨與悲傷的生活。
一、富裕的家庭,不幸的童年
有人曾把張國榮的家庭情況,描述得非常顯赫,爺爺是巨富,父親是香港裁縫大王,家族幾代人都是富豪,張國榮是不折不扣的貴公子。
而張國榮卻說,自己只是出身中上人家,只能說是富裕,談不上富豪級別。
關於爺爺的身份,年代久遠,我們無從考證,但父親張活海,的確在香港有名有姓,靠著一雙巧手,白手起家,將一間小裁縫店,開成香港洋服名店,曾為多位好萊塢明星定製服裝。
事業蒸蒸日上,家庭生活也幸福圓滿,張活海很早就結婚生子,妻子潘玉瑤先後生了十個孩子,其中有三個不幸夭折,張國榮是排行第十的幼子。
上面有父母雙親,多位哥哥姐姐,還有傭人的照顧,按理說張國榮應該是不愁吃不愁穿,過得無憂無慮,沒人比他幸福才對,可現實遠沒那麼簡單。
父親張活海事業發跡後,開始變得花心,後來又娶了一房太太,這讓潘玉蓮難過至極,自己將青春與身體都奉獻給家庭,卻得不到丈夫專一的愛,還要每日面對另一個女人。
不諳世事的張國榮,看不懂大人的複雜世界,但察覺出母親眼裡的不快樂。
那個所謂的繼母,對自己並非善意,曾經她與母親吵架時,一怒之下竟將氣撒到孩子身上,拿起尿壺直接往張國榮的頭上倒去。
無休無止的爭吵,連綿不絕的謾罵,充斥在張國榮的耳邊,他看不懂也無法理解,只能找個安靜的地方待著,這也促成了他極其敏感的憂鬱性格。
二、張國榮:我與父親只生活五天
真正令張國榮感到孤獨的,不是家人的複雜鬥爭,而是求而不得的愛。
人們常說,小家庭溫馨大家庭溫暖,但張家並非如此,孩子與父母竟不住在一起。
父母生意太忙,便乾脆住在店裡,一樓安家,二樓開廠,張國榮與哥哥姐姐們,帶著癱瘓的外婆,以及傭人,住在灣仔。
雖同在香港,但畢竟是兩個地方,時間久了,子女與父母的關係日漸變淡,張國榮與哥哥姐姐們,雖血濃於水,但年齡相差過大,很難找到共通之處,唯一能得到愛與溫暖的,是從小照顧他的傭人六姐。
六姐可以說是張國榮童年生活裡的一縷陽光,不僅給予愛與溫暖,還助力張國榮入行。
原來當年張國榮想參加歌唱比賽,需要報名費,他不想找父親要,六姐得知後,從她微薄的工資中,拿出20塊錢,讓張國榮去報名。
在成名之後,張國榮為報答六姐的恩情,買了一棟房子讓她住,可世事難料,沒過多久,六姐因患病去世,張國榮為此傷心好一陣子。
而談及那個風流韻事不斷的父親,張國榮對他滿是冷漠疏離。
在張國榮的記憶中,父親是個大忙人,忙著做生意應付客人,也忙著交際,總在萬花叢中停留,一年到頭沒回過幾次家。
有時候,張國榮也會好奇父親到底外面幹嘛,獨自跑到父親的工廠,幾個叔叔看到他來,笑著問他:「仔仔,爸爸有沒有請你喝茶」?
一般孩子會回答有或沒有,結果張國榮卻淡淡地說:「我們不認識」。
簡簡單單的五個字,足以看出他對父親的生疏感有多深。
兒子對父親冷淡,父親對兒子同樣也陌生,有次父子倆在遊泳館見面,父親主動向他打招呼,但只是叫了下名字,然後塞了些錢給他,便轉身離開,似乎不是親生父子。
張國榮拿著錢杵在原地不動,一股莫名的悲傷感湧上心頭,他要的不是錢,而是愛啊。
在一次採訪中,張國榮透露,從自己出生到父母過世,他與父親只一起生活了五天。
人的一生平均有三萬天,僅給兒子留五天,何其短暫又何其寶貴,人人皆有的父愛,卻成了張國榮可望不可得的奢侈品。
三、缺位的母愛
最悲哀的不是父愛缺席,而是母愛也缺位。
孩童時,張國榮與母親見面次數甚少,關係遠不如尋常母子那麼深厚,所產生的隔閡,不是一日兩日便能化解,花盡一生也未必能彌補。
他與母親的關係,小時候是疏離,長大後是客氣。曾經母親去他住的地方,說了一句令他傷心的話:可不可以借廁所用一下?
說給外人聽,對方可能會撲哧一笑,張國榮卻說,我很傷心,親生母子能說出這樣的話,關係生疏得有點可怕。
即便遇到這樣的母親,他依然十分渴望母愛,不苛求太多,哪怕是一句簡單的話,便足夠。
張國榮回憶中有這麼一件事,有天他工作上遇到不開心的事,又與愛人吵架鬧分手,心情鬱悶,獨自駕車回家,一路上他都在哭。
那天正好母親在家,當他推開家門,流淚的樣子被母親看到,母親先是問回來啦,張國榮簡單的回答:是啊,說完便上樓了。
察覺到兒子不對勁,母親跟著上樓,敲了敲房門,說道:兒子,你別這樣,你這樣我會很傷心的。
再普通不過的幾句話,卻說進張國榮的心裡,他沒立馬收住眼淚,反而哭得更厲害,一直不知母愛是何滋味的他,終於體會到被母親關心,是何等的幸福溫暖。
1997年,闊別歌壇七年的張國榮,舉辦了一次演唱會。在舞臺上,他終於打開心扉,向母親致謝,深情演唱《月亮代表我的心》,他用「至愛」二字來形容母親。
原以為母子能消除隔閡,如冰雪消融迎來春天,卻不想遭遇死神的阻攔。
第二年,母親因病撒手人寰,從此天各一方,此生永不得相見。
母親的去世,如同尖尖的針,不斷刺痛他的心,他終於體會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為何會是世界上最悲傷的事。
四、真摯的姐弟情
父母的離世,讓張國榮體會到生離死別的悲痛感,即便是感情再不深,那也是血脈相連的一家人。
當然,張國榮也並沒那麼悲慘,他還有姐姐張綠萍,大他18歲,既是姐姐又是媽媽,在缺乏親情的家庭裡,他在姐姐張綠萍這裡,感受到不少的愛。
當初張國榮想進娛樂圈,張綠萍是兄弟姐妹中,唯一支持他的,給了不少鼓勵,張國榮成名後,每次參加活動,他都會帶著姐姐一起。
後來張國榮患上抑鬱症,張綠萍讓他和自己一起住,又著急地四處求醫,想減輕弟弟的痛苦,可惜病得太深,張綠萍終究沒能從死神手裡拉回弟弟。
張國榮去世後,張綠萍心裡除了悲傷,更多的是自責。
她曾在採訪中透露過一件事,弟弟的生辰八字被自己的乾媽拿去算過,說46歲會是一個劫。
那時她才不相信,只當是胡說八道,就算真的有劫,那估計也只是生個病,會好起來的,但不曾想,這個劫竟能姐弟倆此生不能見面。
另外,她還透露說,張國榮在世時,曾希望姐姐能陪他去國外玩,但張綠萍忙於工作,沒能遂弟弟的心願,這件事也成了她畢生的一大遺憾。
17年11月,時年79歲的張綠萍,因癌症離世,她與弟弟張國榮已經14年未見,想必在另一個世界,兄妹倆能得以重逢,繼續聊沒聊完的話題。
五、結語
才華橫溢、風華絕代、謙謙君子、眉目如畫,似乎世間漂亮的詞,都可以用來形容張國榮。
但也有人不解,為何你們總是在懷念張國榮?到底懷念他什麼?
梁文道曾說過:香港人對張國榮和梅豔芳的懷念實際上也是對那個黃金年代的懷念。
張國榮的電影與歌曲,皆值得人們懷念回味,但他的背後更是代表著,過去香港輝煌燦爛的黃金時代,人們能在他身上,感受到文化認同,找到遺忘已久的那份自信。
但張國榮不是神,而是人,他也有喜怒哀樂,只是他將美好的一面展現出來,將那個悲劇的原生家庭隱藏起來。
真正了解張國榮的人,能領略他的風光,也能讀懂他內心深處的愛與怨。
他沒那麼強大,他只是一個一生都在渴望愛的小男孩。
作者:慕清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