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清楚記得 1954 年傅全香在福建前線東山島上演出的情景。島上是沒有舞臺的, 我們把一些高的沙地作為舞臺, 低的地方便是觀眾的座位。那天開演後 ,忽而海風呼嘯, 大雨飄潑。可傅全香仍然感情飽滿、一絲不苟地堅持演出; 而觀眾也淋著雨一動不動地看戲, 被舞臺上的演出所吸引。事後 , 觀眾給傅全香一個評語 , 叫作 「 名演員畢竟是名演員 」。
這個評語包含著兩層意思 , 一是讚揚傅的氣質 ,一是欣賞傅的才華。 演員的氣質結合才華 , 形成她的藝術魅力。
傅全香表演的藝術魅力, 在於她身上有花旦兼青衣的功力, 而兩者結合, 渾成一體, 就形成她在表演上獨創一格的基礎。 在科班學戲時, 她的行當曾由花 旦轉為青衣, 傅全香至今尚說: 「 我師父為我確定行 當真有眼力。 」 她喜歡演性格開放一類的角色, 表演風格屬於感情奔放、動作強烈、大膽創新的戲路, 形成傅派的風格。 因而她塑造的敫桂英、祝英臺、杜十娘、三聖母、李亞仙, 直至 《紅巖》中的江姐等相當「 出格」 的藝術形象, 大都是大膽、熱情的。在我看來, 傅派的戲韻味濃鬱、感情強烈、 頗富激情, 因而它不是西湖龍井, 而是一杯祁門紅茶! 當然, 祁門紅茶也好, 西湖龍井也罷, 總之都有它自己的色、 香、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