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嘉
明清時期,得益於朝廷對會通河的開鑿與疏浚,臨清成為南北水陸之要衝,商品經濟迅速發展,最終成長為全國聞名的商業大都會。研究臨清的歷史和風俗,歇馬廳宮觀便是一把開啟過去與當下的鑰匙。
臨清歇馬廳坐落在城東明代所開鑿的會通河北岸,康熙十二年(1673年)《臨清州志》記載此處為「岱宗駐節(泰山行宮),俗稱歇馬廳」。原宮觀建築結構整齊,布局緊湊,面朝東南方向的泰山而立,是一處平面呈縱長方形的宮觀建築群。沿其中軸線,自東南往西北方向依次為山門、白玉閣、八角亭、正殿、西閣樓。南北對稱輔以便門、牌坊門、關帝殿、火池亭、廊房,共有三進院。在山門的兩側還闢有拱形卷門,廟會時三門洞開,人如潮湧。
道教宮觀建築大多依據陰陽五行學說而設,按照乾南、坤北之位,以子午線為中軸,講究對稱,坐南朝北。但歇馬廳面朝泰山東南方向而立,反映出臨清與泰山之間的密切關係。歇馬廳源於泰山崇拜及東嶽廟會,這是人所共知的。
因歇馬廳奉祀的主神是碧霞元君,民間又習慣稱之為「奶奶廟」或「娘娘廟」。碧霞元君,道教全稱「天仙聖母碧霞元君」,民間傳說她神通廣大,能保佑農耕、經商、旅行、婚姻、治病等,尤其能使婦女生子、兒童無恙。明代嘉靖、萬曆年間,其祭祀、廟會即已遍及黃河上下、大江南北。歇馬廳最初的創建應是在官方權力的授意下,具有「以神道設教」的目的。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臨清縣誌》記載此處「為碧霞元君巡行駐駕之所」,因而亦有「泰山行宮」或「行宮廟」之謂。臨清市魏灣鎮東魏村出土的民國九年(1920年)《奶奶廟捐資碑》較為詳細地記載了行宮的來歷。同時,由以上記載可知,歇馬廳原為香客「燒信香」的地方。舊時,臨清俗尚泰山進香,自農曆二月初起至四月中止,待「回香」返程之日,親友攜酒出迎,自臨清城東水關沿河十裡,遊船車馬不絕於道,是謂「接頂」,而歇馬廳又為接頂之地。
行宮的建立滿足了地方民眾的歲時致祭,當地至今還流傳著「臨清是碧霞元君娘家」的傳說,碧霞祠就是因她回家省親而建。碧霞元君本在泰山憩居,適時到各地巡遊稱為「出巡」,怎麼講是「回」臨清呢?這還要從泰山女神法身祖庭說起。過去,在泰山修建碧霞祠的時候,沒有碧霞元君的法身像。然而,建祠容易,請神難。碧霞元君「棲」於何處?其化身為何物?到哪裡去請呢?道家信眾集思廣益後認為,帝為天而天傾西北,由此推斷帝和其女應在泰山的西北方向,遂派真人按此方向尋覓。當時,建祠諸人中恰巧有一位臨清籍工匠,薦曰:「臨清運河旁有大香椿樹一棵,樹齡達千年,常有人當作樹神供奉。」道家信眾隨即前往,果見樹冠蔽天,樹幹三人不得合圍。又因香椿木質宜於雕刻,且散發清醇之氣,符合天仙玉女應具香豔之身的條件。該樹遂被選中,成為最早被真金塑裹的碧霞元君之身。
每年農曆三月三十,碧霞元君都要回臨清娘家住上一個月的時間,當地及周邊的老百姓都要趕到歇馬廳,舉行盛大的「接駕會」。廟會時,各地組織香會,選出會首,收繳「份子錢」,置辦香燭祭品,結隊而行趕會進香。會期一般持續整個四月,臨清城內的其他宮觀如慈航院、碧霞宮、娘娘廟等亦來此「迎駕」碧霞元君,然後各廟分別抬著木胎神像遊街串巷。
歇馬廳緊鄰運河,交通四通八達,地域非常開闊,更兼道院中殿宇寬敞,祭神趨多,自然成為登臨觀瞻的好去處。上至達官貴人、名流縉紳,下至布衣百姓、女人稚子,摩肩接踵,萬頭攢動,熱鬧非凡。是時,全臨清黃土墊道,淨水潑街,酒肆掛彩燈,店鋪布彩門,家戶設供桌。廟會招徠附近幾十個縣的善男信女,打著朝山進香的小旗,湧進臨清城市,到各廟燒香還願,每日多達幾萬餘人。
廟會期間,臨清的土特產品、手工業產品銷量劇增。竹業生產一年的竹籃、筐子等,在四月銷售一空。線業、鞋業、衣帽、食品、醬菜等行業,當天賣貨所得銅幣當天數不完。各行業在四月廟會上的經營純收入,足夠全家一年的生活費用。接駕會承載著人們的信仰追求,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發揮著商業功能,滿足了人們日常生產生活的需要。廟會期間,全市商賈雲集,各地特產、小吃琳琅滿目,真可謂「輦貨車似水,負販馬如龍」,四方珍奇,悉萃其間,百貨列肆,鼎沸洋洋。
歇馬廳宮觀歷經明清兩代重修與擴建,逐漸形成一個規模可觀的古建築群。2012年,經過全面維修,歇馬廳面貌全新。藉助歷史文獻記載以及運河文化專家考證,如今廟會期間,臨清泰山行宮碧霞元君祠接駕儀式繼承了傳統古廟會的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