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毛斷髮,削鐵如泥,滴水不沾的日本廚刀展示】
廚藝好的人都愛廚刀,
就像自古英雄豪傑競相追逐可號令天下的屠龍刀一樣。
特別對於講究善其事利器的日本刺身料理來說,
擁有一把好的廚刀很有必要。
很多日本匠人都深信廚刀的好壞會直接影響料理的口感,
並為此發明了一個詞語「切味」。
如果刀刃不夠鋒利,
無法乾脆利落地將食材剖離開來,
淅淅瀝瀝的湯汁和磨磨蹭蹭的斷面攪在一起,
形色俱滅,
何談胃口?
日本人把菜刀稱為「包(庖)丁」,引用於《莊子·內篇·養生主》中那名為文惠君宰牛,遊刃有餘的廚神,在日語中兼有廚師和烹調手藝的意思。
而在日本,並不是每一個刀功精湛的人都能當廚師,但是若想成為一名廚師,刀工堪稱跨進門檻的基本功。
包丁之於廚師,就相當於武士刀之於武士。
每一位廚師都有一套多達幾十種,用傳統方法鑄造的日本廚刀,
根據自己所需要實現的味道靈活運用。
使用自己熟悉的菜刀可以讓他們在烹飪過程中更加得心應手,
以刀切味,讓食材呈現出最好的狀態,
切面光滑如鏡,細胞壁完全沒有受到任何擠壓,纖維未經任何拖拽,
方能入口爽滑,原汁原味。
【現場製作三文魚刺身,犀利完美的刀工真是一絕】
日系廚刀總體而言分為三大體系:和刀、洋刀以及中華菜刀。顧名思義,河道內是本土刀型,洋刀是從歐洲外來的以及改良版的刀型,二中華菜刀就是仿製的中國菜刀。
每大體系下面又有分支,用一張表就能清楚的概括:
單看上面的圖表,會發現很多刀型都大同小異,尤其是刺身刀和出刃刀,幾乎無大差別。但其實每把刀的刀刃弧度、刀尖所在的刀身水平高低各不相同,這也導致他們的功能,或者說針對的食材對象千差萬別。
出刃
一般在料理店內,出刃是處理海鮮和魚的主力軍。出刃的特徵是刀身寬厚尖銳,特別是刀背後端尤其厚重,相當結實耐用。刀刃單側開刃,在處理魚鮮的時候可以通過各個位置更有效乾淨地去除魚鱗,寬厚的刀身讓整把刀的重量偏後,斬斷魚骨的時候更加省力。
薄刃和菜切
薄刃和菜切是孿生兄弟,不但功能相近,樣子也是傻傻分不清楚。但在使用功能上還是有著不小差距。因為薄刃一般是單面開刃,刀背相對較厚,切菜時橫平豎直;而菜切作為雙面開刃的刀,更容易被烹飪新手接受,切起東西來也會更輕快。
而薄刃中也分為關西派和關東派,就和粽子黨中的甜鹹之爭一樣,每天日本廚刀愛好者論壇上也會為關西薄刃好用還是關東薄刃好用爭執不休。
關西鐮型
關東江戶型
日本料理店中可以看到五花八門的廚刀,因為日本廚師特別講究「術業有專攻」,針對不同的食材運用不同的料理刀來處理。
從料理三文魚、章魚、河豚、扇貝到鰻魚……大概只有你想不到的種類,沒有他們分不出來的。
這是一把單刃刀,狹長而尖銳。在切割分離魚肉魚片的時候,柳刃包丁能最大程度完整地保留魚肉,用起來相當省力。
長長的刀身在應對哪怕是未分割的整段魚肉時,切片都能有效簡單。
柳刃包丁通常用碳鋼質比較多,所以硬度很高,非常鋒利,這樣才能一刀下去,用速度來減少對肉質的破壞。
當然,這種材質也十分的嬌氣,所以你會經常看到廚師在片魚生前各種磨刀。
在日本有四大手工廚刀品牌——正本,有次,堺孝行和木屋。每把刀具獨立操作而非流水線操作,所以更顯精細和珍貴。
和「關東正本,關西有次」相比,堺孝行的創立時間其實並不長,到現在只傳承了三北,卻依舊擠進了四大名刀之列。
它產自日本手工包丁的核心區域——大阪府堺市,有 600 年的手工制刀歷史與大量技藝高超的手工匠人,80%以上的職業料理人用刀都源於這裡。堺孝行是堺市的熟練制刀職人自創的品牌,品質非常有保證。
在炙膳道,我們所用的刀具正是有著日本手工品質第一之稱的堺孝行。
對食材的珍惜,
對日料發自內心的喜愛和尊重,
每一處細節都力爭做到完美與原汁原味,
這就是炙膳道的料理之道,
也是炙膳有道。
地址:常州市武進湖塘吾悅廣場4樓
預約電話:0519-81234777